消费品工业

搜索文档
护航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行动启动
中国化工报· 2025-07-09 10:13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25年护航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专项行动方案》 - 核心目标是提升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聚焦重点企业、重要系统、关键产品防护能力升级 [1] - 提出3方面共8项重点任务,包括建立工业领域网络安全防护重点企业清单、深化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评估、组织全国范围政策标准宣贯 [1] - 2025年工作目标包括:面向不少于800家工业企业开展网络安全贯标达标试点,更新不少于100个车联网服务平台的定级备案 [1] - 重点企业清单将围绕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梳理 [1] - 要求地方主管部门将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纳入属地重点任务,加大政府采购服务、企业奖励补贴等支持力度 [2] 工业领域网络安全防护重点企业清单 - 清单将结合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实际 [1] - 重点梳理关系国计民生和对重点产业链发展影响大的重点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标识解析企业 [1] - 推动各地方宣贯工作覆盖属地不少于20%的规上工业企业 [1]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 - 将深化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评估 [1] - 探索开展工业控制产品安全检测认证 [1]
国家统计局:6月份采掘工业价格同比下降13.2%
快讯· 2025-07-09 09:3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变动情况 - 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4.4%,影响总水平下降约3.26个百分点 [1] - 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4%,影响总水平下降约0.35个百分点 [1] 生产资料价格细分领域 - 采掘工业价格同比降幅最大达13.2% [1] - 原材料工业价格同比下降5.5% [1] - 加工工业价格同比下降3.2% [1] 生活资料价格分类表现 - 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0% [1] - 衣着价格同比微涨0.1% [1] - 一般日用品价格同比上涨0.8% [1] - 耐用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2.7% [1]
2025年护航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专项行动启动
快讯· 2025-07-02 19:07
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 [3] - 着眼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趋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3] - 突出重点管理、做优服务模式,以推动重点企业、重要系统、关键产品防护能力升级为核心 [3] 工作目标 - 建立完善工业领域网络安全防护重点企业清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 [4] - 面向不少于800家工业企业开展网络安全贯标达标试点,更新不少于100个车联网服务平台的定级备案 [4] - 推动各地方宣贯工作覆盖属地不少于20%的规上工业企业 [4] 重点任务 突出重点管理,提高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 梳理建立防护重点企业清单,以在属地营业收入排名前5%的规上工业企业为参考 [5] - 面向不少于10个省(区、市)开展贯标达标试点,推动试点企业完成"五步走"工作 [6] - 组织60家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分类分级落实相适应的防护要求 [6] - 督促属地有关企业及时更新车联网平台定级结果和备案信息 [7] 聚焦关键环节,增强工业控制系统产品安全能力 - 深化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评估,研究制定评估实施指南 [8] - 发布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安全技术等国家标准,加快推进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业控制产品网络安全标准研制 [8] - 探索开展网络安全检测认证,推动形成检测产品名录 [8] 创新赋能模式,优化工业领域网络安全服务 - 支持专业机构开展重要工业控制系统识别以及网络安全现场诊断、风险监测、漏洞修复、通报处置等服务 [9] - 加强典型案例、优质产品、解决方案等推广应用,壮大属地支撑服务力量 [9] - 开展网络安全保险典型服务方案遴选,滚动更新典型服务方案目录 [9] - 组织开展全国性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政策宣贯,地方主管部门开展不少于1场省级工业领域网络安全专题宣贯活动 [10] 时间安排 - 启动阶段(6月):地方主管部门制定属地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11] - 推进阶段(7—10月):地方主管部门逐项落实工作目标要求 [11] - 总结阶段(11月):地方主管部门形成专项行动总结报告 [11] 工作要求 -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专项行动实施,地方主管部门将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纳入属地重点任务和有关规划 [12] -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要建立健全工作协同机制 [13] - 加强工作举措、经验成效和创新做法的总结梳理,持续遴选典型案例和成效突出地区 [13]
16家“川字号”中试平台入选
四川日报· 2025-06-29 04:57
中试平台入选情况 - 四川16家平台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数量居全国第五 西部第一 [1] - 入选平台主要分布在原材料工业 消费品工业 装备制造 信息技术 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 [1][3] - 平台建设总投资超过43亿元 [1] 平台服务功能 - 服务功能涵盖技术验证与工艺开发 产品性能测试与改进 工程化服务 合规性与认证支持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及其他增值服务 [1] - 成都菲斯特科技中试平台提供微细结构光学材料及器件产品的概念验证服务 中试熟化等服务 [1] - 东方电气氢产业科技中试平台实现氢电互融绿色能源多级供应及核心装备验证 [1] 技术优势 - 成都菲斯特科技是全球少数掌握超大尺寸菲涅尔透镜制造技术的企业 [1] - 该平台基于超精密微纳工艺核心技术进行光学投影屏幕类 光学膜材类等中试项目孵化及成果转化 [1] 未来规划 - 将紧扣六大优势产业和"15+N"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 [2][3] - 完善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机制 [2][3]
多部门加力部署,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第一财经· 2025-06-16 19:56
政策部署与高层表态 - 国务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专题学习 强调通过多方面协同发力破解转化瓶颈 [1] - 工信部 国资委等部门密集部署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旨在统筹创新资源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1] - 李强总理指出科技成果转化需经历技术研发 工程验证和产业化商业化等环节 需聚焦关键着力打通堵点断点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 - 转化源头需优化科技研发及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增强产业需求与科技供给契合度 [2] - 转化对接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 引导产学研合作 [2] - 转化应用需用好首台套政策 推动自主技术产品在规模化应用中迭代升级 [2] - 国资委提出优化科技成果披露 评价 交易机制 畅通企业内部转化通道 实施应用拓展工程 [2] 中试平台建设与布局 - 工信部公示首批242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涵盖原材料工业(79家) 消费品工业(62家) 装备制造(60家)等六大领域 [3] - 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 计划到2027年培育省部级平台 认定国家级平台 推动技术成果工程化突破 [3] - 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 强化技术熟化 工程化放大功能 为高校院所 中小企业提供验证服务 [3] 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措施 - 工信部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 聚焦先进制造 新材料领域 通过中试熟化等途径加快转化 [4] - 发布《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 将孵化器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两类 推动从量增向质提转变 [5] - 全国现有孵化机构1.6万家 培育大量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 管理办法旨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5]
广州南沙金融30条发布;今年预计7~9个台风登陆我国丨大湾区财经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3 22:04
金融政策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围绕七大方面出台30条措施,包括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加强社会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发展特色金融服务等 [1] - 该政策旨在助力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1] 制造业创新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首批242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涵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急需领域 [2] - 深圳9家中试平台入选,包括原材料工业领域5家、消费品工业2家、装备制造领域1家、信息技术领域1家 [2] - 深圳入选平台数量彰显城市制造业创新实力,为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 气象灾害预测 -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5年有7~9个台风登陆我国(常年为7个),主要影响华南东部和华东沿海地区 [3] - 预计将有1~2个北上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国 [3] 区域经贸合作 - 香港特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将访问匈牙利和埃及,出席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交流会,推广大湾区发展机遇 [4] - 此举有助于深化大湾区与国际合作,拓展"一带一路"市场,促进经贸对外联通与开放发展 [4] 深市行情 - 5月13日深证成指收报10288.08点,下跌0.13% [5] - 深市领涨个股:酷特智能(24.41元,+20.01%)、恒両达(58.80元,+20.00%)、鑫磊股份(38.16元,+20.00%) [6] - 深市领跌个股:ST立方(4.29元,-11.91%)、华伍股份(9.42元,-11.88%)、奥普光电(45.45元,-10.00%) [6]
济南4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首批制造业中试平台名单
齐鲁晚报网· 2025-05-13 18:29
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 - 山东省首次开展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建设工作 共有9家平台入选 其中济南市入选4家 位居全省首位 [1] - 制造业中试平台由企业 专业机构 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以市场机制为牵引自愿建设 为新产品试制阶段转化到生产过程提供中试服务 [1] 济南市中试平台详情 - 济南市入选的4家中试平台包括:齐鲁制药的山东省生物药中试平台 博科控股的山东省医疗装备中试平台 山东圣泉新材料的功能型特种树脂中试平台 济南晶谷研究院的集成电路中试平台 [4] - 济南市中试平台重点方向覆盖生物医药 医疗装备 先进材料和集成电路等领域 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提供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 [4] 各平台具体信息 - 山东省生物药中试平台:所属行业为消费品工业 重点方向为药品 由齐鲁制药自主建设 [2] - 山东省医疗装备中试平台:所属行业为装备制造 重点方向为医疗装备 由博科控股自主建设 [2] - 山东省功能型特种树脂中试平台:所属行业为原材料工业 重点方向为石化化工 由山东圣泉新材料建设并适度开放 [2] - 山东省集成电路中试平台:所属行业为信息技术 重点方向为集成电路 由济南晶谷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等多元主体共建 [2] 其他地市中试平台 - 青岛市入选2家平台:青岛双星轮胎的高性能橡胶轮胎技术验证及废旧橡胶循环利用中试平台 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的高端智能家电中试平台 [2] -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各入选1家平台:山东华亿钢机的桥梁装备制造中试平台 山东京卫制药的高端制剂及原料药中试平台 威海临港新材料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中试平台 [2] 济南市后续规划 - 济南市工信局将加强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服务 构建体系化 生态化的中试服务网络 推进中试服务体系可持续化发展 [4] - 通过中试平台推动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技术成果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4]
首批名单公布,又一国家级平台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3 07:27
中试平台初步名单公布 - 工信部公示首批242家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涵盖原材料工业79家 消费品工业62家 装备制造60家 信息技术21家 新兴和未来产业13家 共性需求7家六大领域 [1] - 中试是将试制阶段新产品转化为生产的关键过渡性试验 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促进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的核心环节 [1] - 研究表明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达80% 未经中试则仅为30% [1]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工信部计划到2027年培育建设省部级中试平台 并遴选认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 [2]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概念验证 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1] - 广东目标2025年建成30-50家省中试平台 其中5-8家达到国内行业标杆水平 山东计划2027年打造5家左右省级示范中试平台 [2] 区域分布与产业能级 - 242家中试平台覆盖全国29个省份 广东28家 北京23家 江苏21家 浙江20家位列第一梯队 山东 四川等6省份各有10家及以上入围 [2] - 广东中试平台覆盖全部六大领域 包括原材料工业9家 消费品工业6家 装备制造7家 信息技术4家等 反映其产业转化能力的全面性 [6] - 中试平台数量直接体现区域产业转化能力与整体发展能级 [6]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提振消费|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06 18:31
我国消费结构转型与潜力释放 - 我国正迈向高收入阶段,消费进入结构转型关键过渡期,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至46.1%(2024年),预计"十五五"期间超过50% [1][3] - 城市化率67%(2024年)较相同发展阶段高收入国家低9个百分点,集聚效应将带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需求增长 [4] - 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户均2.62人/户),推动养老照护、托幼、家政服务需求,2023年家政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年均增速20%) [9] 消费群体分化与新兴趋势 - 收入分层显著:50%中低收入群体以日常消费为主,30%中高收入群体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 [6] - 代际差异突出:年轻群体推动"谷子经济"爆发(如《哪吒2》周边销售额超4亿元),银发消费规模达7.8万亿元(占总消费18.3%) [7] - 性价比消费成长期趋势:超半数消费者优先关注性价比,类似日本90年代百元店、折扣店业态兴起 [8] 消费升级与供给短板 - 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占比42.6%(2024年),较OECD国家低10个百分点,汽车消费年均增速6.3%(2021-2024年),奢侈品消费年增速超20%(2019-2021年) [10][11] - 服务业供给不足:教育、医疗等领域存在专业化水平低、市场准入限制等问题 [14] - 商品质量投诉增长:2023年消费者投诉132.8万件(+15.3%),老年消费市场62.9%遭遇虚假宣传 [15] 政策与监管瓶颈 - 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受制于监管不协调,对比全球60多个城市设立"夜间经济"专管部门 [16] - 部分领域过度监管:演唱会上座率限制、商场活动安保要求过高等制约消费活力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