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

搜索文档
商业遥感卫星产业招商清单:长光卫星、中国卫星、中科星图等最新投资动向【附关键企业名录】
前瞻网· 2025-07-05 14:48
政策支持与行业定位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包括商业航天等,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码[1] - 商业遥感卫星是我国航空航天体系的重要分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1] - 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遥感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运营,推动行业市场化、专业化发展[1] 产业链结构 - 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链分为上游(卫星制造、发射及地面设备)、中游(卫星运营商)、下游(应用领域)三个关键环节[3] - 上游承担卫星硬件设施生产与搭建,中游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服务,下游涵盖气象、国土、海洋等广泛领域[3] 应用场景 - 政府运营中应用场景广泛多元,包括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灾害防控等8大领域[6] - 具体应用包括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自然资源部门)、环境污染监测(生态环境部)、农作物生长监测(农业农村部)等[8] - 遥感技术为各领域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如应急管理部利用遥感数据快速评估灾情、制定救灾计划[8] 主要企业 - 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如长光卫星、东方红卫星、中科星图等[9][10] - 长光卫星发射的商业遥感卫星占比达26%,位居行业第一[11] - 代表性企业注册资本从数百万到数十亿不等,如长光卫星(19.7亿)、东方红卫星(11.8亿)、航天时代电子(27.2亿)[10] 龙头企业分析 - 长光卫星成立于2014年,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由吉林省政府、长春光机所等共同组建[13] - 公司拥有"吉林一号"星座,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117颗在轨卫星,全球每天23-25次重访能力[15] - 2025年实现全国0.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双月度更新,覆盖率超99.4%,完成100Gbps星间激光通信试验[16] 商业模式 - 主要商业模式包括数据即服务(DaaS)、增值服务与定制化、卫星即服务(SaaS)[16] - DaaS通过云平台或API提供数据,增值服务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SaaS提供整套卫星解决方案[16] 投融资与市场前景 - 2016-2024年行业总投资超200亿元,2024年达120亿元(19件)[18] - 预计2022-2027年行业保持15%增速,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19] - 专家认为商业航天是大国博弈战略高地,需坚持自主创新,开拓国际市场[22]
四百余件档案见证我国航空遥感创新之路
科技日报· 2025-07-02 08:59
行业发展历程 - 航空遥感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快速发展 1985年4月中国科学院组建航空遥感中心标志着行业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 [1] - 行业实现了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的跨越 目前拥有4架航空遥感飞机 建成国家级空中实验室 [3] - 航空遥感系统具有配置灵活、分辨率高的特点 成为国家防灾减灾的重要平台和对地观测体系支柱 [1] 技术创新与成果 - 第一代航空遥感系统以奖状遥感飞机为平台 新一代系统以新舟60遥感飞机为平台 展示了自主创新历程 [2] -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 两架奖状遥感飞机累计飞行227小时 单日作业时间创纪录 获取20TB影像数据 [2] - 在环境监测、矿产资源调查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包括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监测等 [2][3] 科研体系与使命 - 航空遥感中心40年来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了多载荷协同作业能力 [3] - 科研团队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 在系统创新与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 - 通过400余件档案展示了科研全流程 包括任务书、可研报告等实施材料 [2]
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组建40周年 已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空中实验室
环球网资讯· 2025-07-02 00:46
公司发展历程 - 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经过40年发展,现拥有4架航空遥感飞机,实现中国大型航空遥感系统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跨越 [1] - 公司已建成具有多载荷同时装载能力和协同作业能力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空中实验室 [1] - 2025年是公司组建40周年,7月1日举办"寻踪空天记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四十周年档案主题展览" [1] 技术成就与创新 - 公司系统呈现以新舟60遥感飞机为平台的中国新一代航空遥感系统项目自主创新的历程 [1] - 航空遥感配置灵活、分辨率更高,是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2] - 公司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数据源,也是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验证平台 [2] 社会贡献与使命 - 公司通过展览生动呈现航空遥感中心在国家重大应急减灾任务中发挥的技术支撑作用 [1] - 公司充分展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1] - 公司希望激励新一代科研力量增强对中国航空遥感事业发展的认同感与未来创新的使命感 [2] 历史档案与展览内容 - 展览主题为"发展历程与创新之路",以照片档案与科研档案为载体,共展出400余件档案 [1] - 展览讲述中国航空遥感事业从拓荒探索到技术突破的发展历程 [1] - 首任主任童庆禧和早期"奖状"遥感飞机机组成员捐赠多份手稿与珍贵历史照片 [1]
400余件档案集体亮相 一览中国航空遥感40年发展路
新华社· 2025-07-01 19:04
公司发展历程 - 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成立于1985年4月,短时间内完成机构建设和遥感飞机引进运行 [1] - 公司拥有4架航空遥感飞机,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空中实验室 [2] - 展览展出400余件档案,包括我国第一代航空遥感系统"奖状"遥感飞机的批复建设、引进改装及首飞记录 [1] 技术创新与成果 - 航空遥感技术具有配置灵活、分辨率高等特点,是我国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支柱 [1] - 新舟60遥感飞机平台的新一代航空遥感系统项目档案完整记录了技术创新全过程 [1] - 20世纪80年代初腾冲航空遥感试验推动我国遥感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 [1] 行业应用与贡献 - 航空遥感技术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数据来源 [1] - 公司展示了在重大应急减灾任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 - 航空遥感中心40年来系统展现了中国航空遥感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2] 展览与历史意义 - 展览首次公开多件早期档案,包括手稿和珍贵历史照片 [1][2] - 展览持续一个月,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空天信息事业发展历程 [2] - 档案记录了科技创新历程,蕴含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2]
央企投资机构首次布局济南空天产业
新华网· 2025-06-25 09:46
基金设立 - 济钢私募基金联合济南国开股权投资、建投投资等机构发起"济钢建投空天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2.05亿元,为济南市空天信息领域首只与央企合作的产业基金 [1] - 基金已完成工商登记,重点投资方向包括卫星制造、遥感应用、低空经济等关键领域 [1] - 基金由市属国企济钢集团、央企资本建投投资及市场化机构济南国开共同组建,形成优势互补的投资平台 [1] 战略意义 - 基金设立标志着济钢集团在空天信息产业投资领域实现新突破,是其"金融+产业"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实践 [1] - 将增强济钢集团在股权投资、产业孵化方面的能力,助力集团向高科技、绿色化、资本化转型 [1] - 建投投资作为中国建银投资全资子公司,将与济钢在空天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同组建系列产业基金 [1] 产业规划 - 济南市将空天信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计划到2027年打造9个特色园区 [2] - 济钢集团与建投投资等合作伙伴将围绕空天信息全产业链开展联合投资,促进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智能无人系统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2] - 基金将持续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初创企业孵化和产业链整合,为济南打造全国空天信息产业高地提供资本支持 [2]
数据新价值·市场新生态 | 中国企业数据价值化高峰论坛在沪举办 苏乐平分享天空地一体化时空数据应用探索
证券日报· 2025-06-20 22:11
苏乐平发表演讲主办方供图 6月20日下午,由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数据价值化高峰论坛 在沪举办。航天宏图首席架构师苏乐平发表演讲《天空地一体化时空数据感知和应用体系》,从技术角度介绍企业数据价值化实践探索。 苏乐平表示,"女娲星座"构建起了全天候、全要素的空天数据采集体系,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他期望加速时空数据资产价值的转化,推动产业深度融 合,持续拓展遥感+AI的边界,构建一个低门槛、高价值、可持续的数据生态体系。 "我们是国内卫星遥感领域首家上市公司。"苏乐平说:"在天基领域,我们以雷达遥感能力为核心打造的大型混合式遥感星座——女娲星座,具备全天时、 全天候对地观测、物联网、导航增强、载荷托管等多项能力,计划发射114颗卫星。目前已经发射12颗。全球任意一点重访时间在10小时之内。"苏乐平还补 充道,女娲星座今年开始已为上海地区提供全域影像,可以为城市治理决策提供支持。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在空基领域,苏乐平介绍,航天宏图着力建设无人机遥感服务体系,自主研发并生产多种类型的无人机,涵盖固定翼、复合翼、倾斜旋翼、电 ...
中国团队研发出卫星遥感新方案,精准监测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6:30
碳排放监测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高精度动态量化与制图 [1] - 该技术通过优化算法和构建模型提出卫星遥感新方案显著提升反演精度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清洁生产》为全球碳盘点核查提供客观技术手段 [1] 技术应用价值 - 新技术可监测点源碳排放偷排漏排为碳交易稽查与减排政策校准提供科学依据 [1] - 有助于全球及国家层面制定碳补偿与减缓政策助力中国碳盘点及重点行业减排评估 [1] - 为厘清全球碳循环过程与机制实现精准全球碳盘点提供关键科学数据支撑 [1] 燃煤电厂碳排放现状 - 燃煤电厂碳排放量约占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总碳排放量的50%是碳排放估算核心环节 [1] 传统技术局限性 - 传统计算方式存在估算结果难以对比验证的问题 [2] - 卫星遥感技术虽具优势但面临体系关键漏洞 [2] 技术创新细节 - 研究团队基于美国轨道碳观测卫星3号开发动态风向校正算法提升烟羽轨迹反演精准度 [2] - 构建大气稳定性分级响应机制的烟羽抬升模型精确刻画烟气动态抬升过程 [2] - 改进后的高斯烟羽模型成功量化全球14座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21.54千吨至82.3千吨/日) [2] 技术发展意义 - 研究成果标志着碳排放监测从静态清单向动态管控的重要转变 [3]
如何精准监测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中国团队研发出卫星遥感新方案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1:29
全球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监测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高精度动态量化与制图 [2] - 该技术通过优化算法和构建模型,研发卫星遥感新方案,反演精度显著提升 [2][4]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清洁生产》,为全球碳盘点提供关键科学数据支撑 [2] 燃煤电厂碳排放监测的重要性 - 燃煤电厂碳排放量约占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总碳排放量的50%,是碳核算的核心环节 [3] - 传统计算方式依赖电厂自报数据,存在无法体现实际排放差异和缺乏统一核算标准的问题 [3] - 卫星遥感技术虽具优势,但此前面临背景干扰和反演误差高达50%的挑战 [3] 技术创新与动态管控 - 研究团队基于美国OCO-3卫星,创新提出"两段线性回归融合高斯函数拟合"算法,提升背景值识别效率 [4] - 开发动态风向校正算法和烟羽抬升模型,精确量化14座大型燃煤电厂排放量(21.54千吨至82.3千吨/日) [4] - 该技术标志着碳排放监测从静态清单向动态管控的重要转变 [4] 应用价值 - 为全球碳盘点核查提供客观技术手段,助力中国碳盘点及重点行业减排效力评估 [2] - 可监测点源碳排放偷排漏排,为碳交易稽查与减排政策校准提供科学依据 [2]
全球首颗高轨商业中继卫星项目在深圳罗湖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05:04
空天产业大会核心事件 - 全球首颗高轨商业中继卫星项目正式启动 [1] - "基于中继通信的即时遥感创新研究中心"揭牌 [3] - 苍宇天基发布全球能力并签约产业链合作伙伴 [7] 罗湖区空天产业布局 - 罗湖将空天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突破口 已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 [3] - 布局低空经济示范基地 提供测试验证与场景落地空间 [3] - 通过"链主企业+配套企业"模式集聚卫星通信、遥感应用、飞行器制造等领域企业超50家 [3] 技术趋势与产业方向 - 时空信息与AI、大数据、物联网深度融合 催生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智慧养老等新质生产力产业 [5] - 国际宇航联合会呼吁全球航天从"国家竞争"转向"协同创新" 共享天基资源推动标准化发展 [5] - 苍宇天基聚焦高轨中继与低轨遥感融合技术 启动全球首颗高轨商业中继卫星项目 [5] 苍宇天基发展规划 - 规划2026年发射首颗高轨卫星 实现60%低轨轨道和40%地表覆盖 [7] - 2027年完成三星组网 实现100%低轨轨道和南北纬80°地表覆盖 [7] - 2030年建成13颗星星座 形成全天时全天候覆盖能力 [7] 产业链合作进展 - 与中国长城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商业卫星公司签订卫星及发射服务总包合同 [7] - 与22家产业链伙伴在卫星研制、星座运营、火箭运载等环节达成合作 [7]
2025年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现状 产业链上游环节逐步完善【组图】
前瞻网· 2025-06-19 12:13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上游环节概况 - 上游环节包括卫星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发与认证、卫星制造与集成、地面系统与设施等 [1] - 卫星系统设计涵盖有效载荷设计、平台设计、轨道设计 [1] - 卫星制造与集成包括结构件制造、载荷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兼容性测试等 [1] - 地面系统与设施包括测控站网、数据处理中心等 [1]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制造与发射环节 市场概述 - 原材料涉及金属材料、结构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固/液推进剂、芯片、半导体、电源等产品 [3] - 航天电子系统正朝着标准化、开放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3] - 制造、发射和运营遥感卫星资本开支较大,政府主导项目更具资金优势 [3] - 商业模式以型号任务为牵引,采取研发式或订单式生产,需多次试验验证 [3] 卫星分类与趋势 - 按重量分为大卫星、中型卫星、微小卫星、纳卫星、皮卫星与微卫星 [4] - 中国卫星专注于1000公斤以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产品包括CAST100、CAST968、CAST2000等平台 [4] - 小卫星星座代替大卫星成为航天领域趋势 [4] 企业竞争 - 国际微小卫星发射价格约3万—5万美元/公斤,中国发射价格在1.5万—2万美元/公斤 [5] - 关键企业包括中国航空和中国东方红卫星,具备中大型卫星制造与发射能力 [5] - 民营企业如重庆零壹空间专注微小卫星发射,垣信卫星、航宇微等侧重制造或发射 [5]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环节 市场概述 - 地面站负责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卫星数据,由天伺馈系统、信道收发系统、数据记录系统等组成 [7][9] - 建设需求受农业、林业、海洋、环保等多领域应用驱动 [10] - 商业卫星市场兴起刺激地面站需求,需满足大数据、AI技术融合应用 [10] 建设情况 -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国家级核心基础设施,数据分发服务量居世界前四位 [9] - 已形成北京总部+五站组网体系(密云、喀什、三亚、丽江、漠河),覆盖中国全部国土及亚洲70%陆地区域 [11] - 拥有38部大口径接收天线、10余条高速光纤链路,具备S/X/Ka三频段天线运行能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