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制造业等

搜索文档
上半年全市场逾8100亿元研发投入 擦亮上市公司创新底色
证券日报· 2025-09-04 07:03
研发投入规模与增长 - 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 同比增长3.27% 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个百分点 [1] - 全市场整体研发强度达2.33% 同比小幅提升 [1] 板块研发强度差异 - 创业板研发强度4.89% 科创板11.78% 北交所4.63% 科技属性凸显 [2] -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强度高于整体3.29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高于整体4.44个百分点 [2] 企业研发投入分布 - 全市场11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元 92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 [2] - 研发投入从规模增长向质效提升跨越 形成龙头引领与中小企业协同格局 [2] 研发战略转变 - 研发从"可选动作"转为"生存刚需" 成为产业向智造创造跃迁的强引擎 [1] - 企业将研发视为必须守住的底线 实打实资金支撑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 [1] 研发转化挑战 - 存在重投入轻转化问题 部分公司专利转化率较低 研发成果未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 - 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 缺乏专业成果转化团队 难以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3]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推动研发从规模增长转向质效提升 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布局 从重投入延伸到重转化 [3] - 建立从研发到转化再到产业化的闭环机制 使研发投入成为科技创新孵化器和产业升级加速器 [3]
逾8100亿元研发投入 擦亮上市公司创新底色
证券日报· 2025-09-04 00:10
引擎的价值,不光看马力足不足,更要看方向准不准、耐力久不久。如今,上市公司的研发实践,正从 规模增长向质效提升跨越,在破解创新痛点中释放更深层的动能。 不过,要让研发投入真正成为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持久引擎,还需破解"重投入、轻转化"的难题。从半年 报数据看,有些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虽高,但专利转化率依然较低,大量研发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没能 变成实际生产力。 上市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相当于给产业升级筑牢了"资金底座"。过去,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回报 不确定,不少企业对研发持保守态度。但现在,上市公司愈发认识到:市场竞争拼的不是简单的规模和 成本,而是拼技术。研发投入看起来是在"花钱",实际上是在给未来的竞争力"存钱"。守住了研发,也 就守住了产业升级的主动权。 问题根源在于企业没建立起从研发到转化再到产业化的闭环机制。一方面,研发方向和市场需求脱节, 不少科研项目只停留在"技术可行",却忽略了"市场需要";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成果转化团队,难以 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这就要求企业畅通成果转化机制,让研发投入的价值真正落 地。 超8100亿元研发投入背后,是企业实打实的战略转向,不再把研发当成"可 ...
反内卷影响详细测算:牛市的逻辑:产能过剩下行拐点到来
信达证券· 2025-08-29 10:04
工业总产能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能现价规模达186.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35.7%[11] - 工业总产能经历三轮扩张:2018年(增速峰值5.7%)、2021年(增速超10%)、2023-2024年(2024年二季度增速5.9%)[16][18][27] - 产能消化渠道占比:内销(60%-70%)、出口(<10%)、库存变动(<1.5%)[19] 产能过剩与历史周期 - 三次产能过剩周期:2015-2016年(峰值占比6.6%)、2020年(峰值占比5.2%)、2023年以来(2024年三季度峰值占比4.3%)[30][32][33] - 2025年二季度工业产能增速降至4.6%,连续三个季度低于GDP增速[27] - 高技术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显著偏低(2025年Q2医药制造业分位数2%,化学原料制造业分位数2%)[40] 反内卷政策影响 - 反内卷政策聚焦产能治理,包括落后产能退出、并购重组及新增产能控制[42] - 政策推动产能过剩下行拐点,并可能带动PPI上行拐点(2025年7月PPI同比-3.6%,环比降幅收窄0.2%)[43][44] - 需配套需求侧措施(基建、房地产、消费)以实现增长动能再平衡[45][60] 资本市场与行业机会 - 历史显示产能过剩化解与PPI回升伴随牛市(2016-2017年沪深300涨48%,2020-2021年涨66%)[61] - 六维度筛选模型推荐行业:有色金属(总分4分)、光伏(电气机械制造业,总分3分)[63][69] - 风险因素:反内卷推进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历史规律失效[70]
生产需求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新华网· 2025-08-16 07:58
经济总体表现 - 7月份经济指标受极端天气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有所波动,但累计增速保持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1] - 工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态势,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对工业增长支撑作用明显[2] 新动能发展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其中集成电路和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分别增长26.9%和21.7%[2] -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7.1%、29.4%、19.3%[2] - 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智能设备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分别增长13.4%和11%[3] -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4%、12.8%[3] 消费市场表现 -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服务零售额前7个月增长5.2%[4]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8.7%、13.8%、20.6%、14.9%[4] - 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7%和8.2%[4] -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前7个月同比增长6.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6] 政策与支撑因素 - 设备更新带动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电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7%和15.9%[3]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电动自行车、5G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45.3%、8.1%[3]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7] -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提升算力需求,带动服务器产量大幅增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