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举高高自助小火锅
icon
搜索文档
海底捞低调收购人均60的平价小火锅“举高高”,优化“红石榴计划”,要顺应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
36氪· 2025-09-16 09:13
公司战略调整 - 海底捞近期收购平价自助小火锅品牌"举高高" 以扩大品牌矩阵并适应餐饮消费追求极致性价比的趋势 [1][4] - 公司对内部创业孵化项目"红石榴计划"进行优化 新增通过收购引入外部优秀创业品牌的机制 [1][4] - 收购"举高高"是公司时隔数年再次尝试以并购布局多元化 此前曾收购U鼎冒菜等品牌 [9] 新品牌业务表现 - "举高高"品牌人均消费59.9元 显著低于海底捞人均近100元的定价水平 [4] - 品牌主打6种锅底和上百种产品 采用单人座设置和传送带自助取菜模式 [4] - 目前已在长沙 南京 宁波 武汉 宜春多地开设门店 [4] - 公司其他品牌餐厅上半年收入5.97亿元 占总收入2.9% 其中体量最大的"焰请烤肉铺子"营收接近2亿元 门店达70家 [10] 行业趋势分析 - 2024年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39.8元 同比下降6.6% [12] - 火锅品类人均消费持续下滑 从2022年86.7元下降至2024年77.4元 [12] - 餐饮行业竞争激烈 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极致性价比 差异化和情绪价值 [12] 收购标的背景 - "举高高"由致敬海(四川)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运营 该公司由海底捞控股全资持有 [5] - 品牌与前海底捞员工二次创业孵化有关 与竞品"一围肥牛肉小火锅"存在关联 [1][4][8] - 一围肥牛被称为"火锅界瑞幸" 2023年8月开业至今已有超100家直营店 [8]
呷哺呷哺“失速”之后,谁在围猎百亿小火锅市场?
36氪· 2025-09-15 10:16
小火锅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预计2025年中国小火锅市场规模将接近650亿元[1] - 截至2024年9月8日国内现存小火锅相关企业达2.22万家 同比增长3.26%[1] - 市场呈现剧烈分化态势 新兴品牌加速布局而部分传统品牌收缩[2][4] 头部品牌战略布局 - 海底捞子品牌"举高高"采用59.9元/位自助模式 日排千桌并筹备30余家新店[1] - 杨国福通过海鲜品类实现差异化 同样采用59.9元/位定价策略[2] - 围辣小火锅门店数破千 龙歌和一围肥牛肉小火锅加速扩张[2][4] 门店扩张与运营策略 - 一围肥牛肉小火锅维持每周一家新店扩张节奏 优先确保单店盈利模型[4] - 呷哺呷哺门店从2024年6月826家收缩至2025年6月763家[4] - 品牌选址要求日均接待超300桌顾客 进行精细化流量转化测算[7] 渠道竞争格局演变 - 社区街边店模式以低租金高密度为特征 主要覆盖三线及以下城市[7] - 商场店模式聚焦高线城市 呷哺呷哺近6成门店位于高线城市[7] - 龙歌重点渗透新一线和二线城市 这两个市场门店占比超6成[7] 价格与品质平衡挑战 - 行业面临品质与价格平衡难题 存在劣币驱逐良币风险[9] - 自助小火锅领域出现严重同质化竞争 模式与菜品易被模仿[9] - 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低成本持续提供高品质食材的供应链能力[10] 消费趋势与行业本质 - 小火锅兴起与性价比消费环境及单人双人就餐习惯普及密切相关[4] - 本质是消费需求回归 需在有限客单价内提供超预期价值体验[10] - 供应链能力成为关键壁垒 海底捞通过规模化采购建立成本优势[1][10]
2025年中国小火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36氪· 2025-08-25 19:45
行业发展现状 - 小火锅是一种一人一锅的特色火锅形式,具有快餐属性,符合年轻群体"轻社交"需求,自2024年起传统火锅及餐饮品牌纷纷布局该市场 [2] - 2019年全国小火锅企业成立数量近7000家,2024年新成立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较2019年大幅缩水 [2] - 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小火锅门店数达2.3万家,占火锅总门店数的5.5%,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650亿元 [5] - 小火锅企业数量分布高度集中,山东省以2563家位居全国第一,四川、陕西分别以2296家和2137家位列第二、三位,前十省份企业数量占比达73.4% [7][9] - 华东地区小火锅热度最高,门店数占比超25%,华北地区门店数占比超20% [9] 品类经营模式 - 行业经营模式呈现三大趋势:品类融合(与其他餐饮品类结合)、快餐化转型(强化快餐属性)及场景多元化(拓展至非传统堂食场景) [9] - 典型品牌中,呷哺呷哺门店规模700+家且客单价超60元,口碑评级A-;国辣小火锅门店900+家但客单价仅20-40元,评级为B [11] - 呷哺呷哺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19亿元,同比下降18.9%,净亏损0.8亿至1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收窄63.2%至70.5%,主要依赖关店及成本控制措施 [12] - 呷哺呷哺连续五年累计净亏损12.46亿元,股价从2021年高位跌至0.77港元,市值缩水超90%,2025年推出"凤还巢"合伙人计划以绑定门店收益与员工积极性 [12] - 海底捞、杨国福等知名餐饮企业于2024-2025年布局小火锅市场,但多数品牌发展并不顺利 [12][13] 消费者洞察 - 小火锅消费者女性占比51.4%,男性占比48.6% [14] - 20-40岁年轻用户占比超70%,该群体注重个性化、便捷化体验且价格敏感度高 [17] - 消费场景中一人食占比44.2%,工作餐占比近20% [20] - 价格敏感度较高,36.4%消费者接受20-40元客单价,25%接受20元以下客单价,仅12.3%接受60元以上客单价 [22] - 口味偏好多元化,麻辣、番茄、菌汤为主流,健康清淡锅底需求上升,食材选择注重新鲜度,牛羊肉、虾滑、毛肚和丸子为常选品类 [25] - 消费者选择时首要关注口味(占比70.6%),其次为环境(65.5%)和价格(63.8%) [26] 行业挑战 - 差评集中在服务、食材、菜量、环境及价格等方面,食材问题尤为普遍 [29] - 同质化严重,品牌难以在产品上体现差异化 [32] - 服务差因快餐属性与正餐火锅对比所致 [32] - 自助小火锅存在食材少、不新鲜等问题,部分商家因自助模式降低食材标准 [32] 发展展望 - 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海底捞等大品牌加入推动小火锅在火锅市场中占比提升 [34] - 品牌化与连锁化加速,具备供应链优势、品牌影响力及运营能力的头部品牌将脱颖而出,区域品牌向全国扩张 [34] - 产品与模式创新推动业态融合,智能化、数字化成为重要方向 [34] - 供应链整合与优化成为核心竞争力,头部品牌将加强整合以支撑扩张 [34] - 品质与健康化趋势显著,品牌将研发健康锅底及高品质食材 [34] - 下沉市场潜力释放,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提升成为行业增长主要驱动力 [34] - 行业加速洗牌,参与者需把握市场趋势、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供应链及推动产品创新 [35]
巨头下场,围猎自助小火锅
36氪· 2025-08-25 08:11
行业格局与市场动态 - 全国小火锅门店数量约5.1万家,其中个体经营者占比较高[4] - 2024年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餐饮行业整体增速[10] - 火锅人均消费降至70多元,小火锅价格区间完美匹配市场需求[10] - 2020-2021年小火锅行业爆发性增长,新增企业4700多家和4800多家[15] - 20-60元价格区间的小火锅门店数量上涨,其中20-40元区间占比最高达30.8%[21] 巨头入局与战略布局 - 海底捞旗下品牌"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定价59.9元,在长沙、宁波等地开业[8] - 杨国福麻辣烫在青岛开设首家自助小火锅,同样定价59.9元[8] - 呷哺呷哺部分店面改为39.9元自助畅吃模式[8] - 巨头通过品质和品牌背书切入市场,而非参与低价竞争[9] - 海底捞副牌全面开花,涵盖烤肉、炸鸡、麻辣烫等多个品类[10] 商业模式与运营特点 - 小火锅入局门槛低,不需要专业厨师,仅需菜品和旋转设备即可开业[10] - 主要收费模式包括自助和自取(数签/菜碟计价),后者价格通常比自助高10多元[17] - 成功门店多位于商业街入口,靠近小区和劳务市场,依靠走量盈利[18] - 供应链成本控制至关重要,成年人每顿食用约1斤食材,成本竞争激烈[18] - 保鲜依赖人流消耗,肉类易变质,需通过冰块和空调降温[25] 价格竞争与市场分化 - 行业均价原为人均二三十元,新入局品牌定价59.9元显著高于原有水平[9] - 个体经营者价格竞争激烈,常见9.9元、19.9元优惠活动[10] - 低价策略被证明不可持续,26元定价扣除房租后无利润[17] - 自取模式最先被顾客抛弃,许多门店改为自助作为最后一搏[17] - 60-100元和20元以下门店数量显著降低,20-60元区间成为主流[21] 区域品牌成功案例 - 青岛品牌"龍歌"以59.9元主打海鲜涮品,4年间门店从11家扩张至100家[19] - 郑州"农小锅"通过SKU数量制胜,三四十元均价提供超百种菜品,已布局156家门店[19] - 盛香亭推出转转热卤,主做卤味小火锅,均价50元,获得绝味、腾讯注资[19] - 成功品牌依赖鲜明特色而非单纯低价,如龍歌设置现炸工位强化炸鸡记忆点[30] 挑战与行业痛点 - 菜品质量参差不齐,科技肉、冻品问题普遍,牛羊肉卷等高品质涮品稀缺[24][29] - 外卖成为主要竞争对手,快餐化趋势冲击没有社交属性的餐饮品类[32] - 门店人流要求高,人流量少会导致菜品保鲜困难并影响顾客体验[25] - 品牌扩张谨慎,海底捞举高高仅5家店,杨国福仅1家店[29] - 围辣小火锅虽突破千家门店,但陷入"有规模无声量"困境,总部食材把控能力有限[29] 消费者行为洞察 - 小火锅满足一人食需求,提供钱包和社交自由感,与传统大火锅形成差异化定位[9] - 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提升,劣质门店正被淘汰,市场处于做大阶段[24] - 品牌光环带来初始流量,但需通过独特体验留住顾客[30] - 顾客对59.9元价格抱有更高期待,不仅关注涮品数量也重视小吃多样性[26][28]
巨头下场,围猎自助小火锅
新浪财经· 2025-08-21 10:34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 同比增长5.6% 高于餐饮行业整体增速 [5] - 全国小火锅门店数量约5.1万家 其中2020-2021年新增企业超9500家 [5][7] - 小火锅市场最终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 目前20-60元价格带门店数量持续上涨 [10][16] 市场竞争格局 - 海底捞旗下"举高高"、杨国福均以59.9元定价进入市场 高于行业原有二三十元均价 [1][3][4] - 区域连锁品牌快速扩张:龍歌4年门店从11家增至100家 农小锅已布局156家门店 [10] - 低价竞争激烈 部分门店推出9.9元、19.9元优惠活动 但26元以下定价难以维持利润 [5][7][8] 商业模式特征 - 自助小火锅净利润率约20% 需依赖高客流走量盈利 [7][9] - 供应链成本控制关键 单颗撒尿牛丸有6种价格档次 批发价差达300% [6] - 保鲜成本高 肉类易变质 依赖人流量快速消耗食材 [13] 消费者行为变化 - 2024年末火锅人均消费降至70多元 小火锅完美覆盖该价格区间 [5] - 消费者更注重品质 对"科技肉"和劣质食材容忍度降低 [12] - 外卖补贴冲击堂食 5元外卖麻辣烫成为小火锅替代品 [17] 品牌发展战略 - 海底捞、杨国福采用独立门店模式 进驻核心商圈 [12] - 区域品牌通过差异化竞争:龍歌主打海鲜涮品 农小锅提供超百种SKU [10] - 供应链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规模化采购可降低30%以上成本 [12][16] 行业挑战与趋势 - 20-40元价格带门店占比最高达30.8% 显示性价比平衡是关键成功因素 [10][11] - 门店闭店率较高 麻辣烫品类闭店率居餐饮前五 [5] - 外卖趋势冲击明显 无社交属性餐饮面临替代风险 [16][17]
海底捞又推新品牌“捞宝街”,此前众多子品牌尚未打响
观察者网· 2025-08-12 18:22
新品牌发布 - 海底捞旗下新品牌"捞宝街"全国首店在长春摩天活力城围挡 主打"老北京|潮火锅"定位 [1] - 品牌概念最早于2023年通过广州永庆坊快闪活动呈现 [3] 战略布局分析 - 选址长春体现市场战略布局 通过地域特色拓展子品牌 [6] - 2024年推出"红石榴计划"专门孵化餐饮新品牌 下半年通过该计划创立11个子品牌 [6] 产品线扩展 - 品类扩充包括烘焙品牌"SHUA BAKERY"和砂锅菜"从前印象" [6] - 火锅品类创新包括推出自助小火锅"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和超高端"海底捞·甄选店" [6] 市场定位推测 - "捞宝街"可能定位为融合传统铜锅涮肉与现代潮流元素的北方火锅 [6] - 很可能延续子品牌高性价比策略 [6] 运营现状 - 消费者反馈长春门店位置不佳 不接电梯不挨扶梯 [6] - 尽管持续创新 但推出子品牌能见度普遍不高 [6]
50块钱扶墙出的呷哺倒下去,59块9的海底捞能支棱起来吗?
凤凰网财经· 2025-08-07 21:16
海底捞新品牌"举高高"小火锅 - 核心定位为59 9元一人食自助模式 通过旋转餐台提供上百种食材 主打高性价比与便捷性 [2][3][13] - 目前已在长沙、宁波、宜春开设3家直营店 武汉、张家港门店筹备中 长沙店开业即登本地自助餐热门榜第5 宜春店位列榜首 [10][13][21] - 差异化策略包括取消海底捞主品牌增值服务(如美甲、生日歌) 采用轻资产模式(100-200平米小店 标准化冻品食材)降低租金与人力成本 [12][49] 海底捞多品牌孵化战略 - 2024年8月启动"红石榴计划" 内部孵化11个餐饮品牌(含焰请烤肉舖子、小嗨火锅等) 截至2024年末共开设74家门店 平均每月新增1个品牌 [6] - 采用"广撒网"策略筛选优质子品牌 历史副牌如囿吉山、U鼎冒菜已退出市场 [7][9] 市场反馈与挑战 - 消费者评价两极分化:正面标签包括"火锅界蜜雪冰城"、"菜品多如美食超市" 负面评价集中在卫生问题(菜品发现苍蝇)、冻品未解冻、肉品腥味等 [15][16][17][18] - 行业数据显示小火锅净利润率可达38%(某品牌招商资料) 但低价竞争激烈(2元锅底、9 9元牛肉)挤压利润空间 [52] 呷哺呷哺经营危机 - 2025年上半年预亏0 8-1亿元 2014-2020年累计净利润19 44亿元 但2021-2025H1五年亏损达13 26亿元 近乎吞噬历史盈利 [32][34][35] - 2024年新增78家门店(含湊凑13家)但关闭219家(呷哺138家、湊凑73家) 闭店数为新开店的2 8倍 [39][40] - 市值从峰值294亿港元暴跌97%至8 69亿港元 沦为仙股 [37] 小火锅行业趋势 - 火锅消费呈现两极分化:高端与低价市场扩张 中端市场萎缩 59 9元定价精准覆盖价格敏感型年轻客群 [42][47] - 海底捞主品牌扩张放缓(2024年全球门店1368家 较2023年减少6家) 通过子品牌探索新增长曲线 [45][46]
海底捞求变:高端化与下沉市场能否兼得?
新浪财经· 2025-08-07 18:40
核心观点 - 海底捞因火锅主业增长乏力而积极布局高端和平价新业务 但新业务面临激烈竞争和差异化挑战 [1][2][9][10][15][21][22] 火锅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6175亿元 同比增长仅5.6% 较2023年双位数增速大幅下滑 预计2025年增速进一步放缓至5.3% [2] - 行业进入淘汰赛 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火锅门店数从超52万家下跌至约47万家 跌幅达10% [2] - 火锅人均消费金额持续下行 从2023年80多元降至2024年末70多元 [5] 海底捞经营表现 - 2024年自营餐厅门店数1355家 同比减少19家 计入13家加盟店后总门店数1368家 仍不及2023年1374家 [2] - 客单价持续下行 2022-2024年分别为104.9元 99.1元和97.5元 [7] - 2024年营收427.5亿元 同比增长3.1% 归母净利润47.08亿元 同比增长4.6% 成长性趋近于无 [9] - 股价表现疲软 2025年8月7日股价约14港元/股 较2021年2月历史高点85.78港元/股缩水约84% [9] 新业务布局 - 2025年7月在北京开设全国首家臻选店 主打粤式火锅和高品质海鲜和牛 客单价达700元 是普通门店七倍 [1] - 同步推出"举高高自助小火锅" 定价59.9元/位 主打一人食旋转自助模式 [1] - 2024年8月推出"红石榴计划" 内部平均每天有200个创新项目提报 已孵化嗨妮牛肉麻辣烫 苗师兄铁锅炖 焰请烤肉铺子等新品牌 [10] - 新业务发展主线明确:一是平价餐饮切入下沉市场 二是超高端餐饮聚焦精致食材和服务 [10] 供应链优势 - 蜀海供应链拥有40余个仓配物流中心 覆盖全国90%城市的超级仓配网络 仓储面积超48万平方米 拥有超4000辆物流车 日吞吐量超千吨 [14] - 供应链比较优势使海底捞可轻松布局与火锅食材相关的餐饮业务 新业务突破可进一步实现供应链规模效应 [14] 竞争环境挑战 - 小火锅赛道竞争激烈 全国小火锅门店数超5万家 约占火锅总门店数10% [15] - 小火锅赛道深陷同质化竞争 60元及以下消费区间门店占比上升 其中20-40元区间占比最高达30.8% [19] - 呷哺呷哺2024年客单价54.8元 同比下跌11.9% 显示高端化发展受阻 [19] - 海底捞在新业务领域难以复制基于服务的差异化护城河 且否定了口味构筑差异化竞争力的可能性 [21]
海底捞的跨界图鉴:火锅局头开始玩转副业
犀牛财经· 2025-07-29 15:45
海底捞副线拓展战略 - 公司在长沙、宁波、南京等地推出"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定价59.9元/人,以一人食旋转小火锅为卖点,社交平台出现"排队3小时""等待140分钟"等热帖 [2] - 2024年以来持续开拓副线品牌,涉及麻辣烫、砂锅、烤鱼、烘焙等品类,每月均有新品牌推出 [2] - 杭州烘焙品牌"拾㧚耍·SCHWASUA"开业初期部分产品上午售罄,主打性价比策略 [5] - 部分海底捞门店转型为"夜生活"场所,增加DJ打碟、调酒服务,推出小龙虾、烧烤等产品 [5] 火锅行业竞争现状 - 行业呈现"闭店数>开店数"趋势:过去一年新开18.5万家火锅店,但净增门店为-29,676家,超20%玩家闭店 [3] - 新兴火锅品牌凭借差异化定位崛起,传统餐饮巨头利用供应链优势切入市场,对海底捞形成双重挤压 [2][3] - 公司2024年服务人次达4.14亿(店均30.3万),但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33%降至3.1%,净利润增速从174.6%降至4.6% [4] 多元化布局逻辑与挑战 - 通过"红石榴计划"以较低成本试错多元品牌,存活门店达双位数的副线较少,多数处于调整或歇业状态 [7] - 副线品牌初期依赖海底捞主品牌流量,但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如烘焙品牌复购率存疑) [7] - 供应链管理和独立运营能力是主要挑战,短期内难以贡献显著业绩增长 [8] 战略驱动因素 - 主业增长放缓倒逼探索第二曲线,通过副线转移增长压力并挖掘新场景需求 [4][6] - 围绕消费者刚需布局平价品类(如59.9元小火锅、亲民烘焙),渗透早餐、下午茶等高频场景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