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锅
搜索文档
「 i 人经济真相」社恐≠不花钱:你不理我,就是最好的服务
搜狐财经· 2025-10-21 13:36
文章核心观点 - “i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消费势力,其核心特征包括无扰化、悦己化、独享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正重塑消费市场格局 [1] - 该消费趋势由注重内心感受、强调自我掌控权的年轻一代推动,催生了多个快速增长的新兴消费场景 [1][23] 一人食市场 - 2025年“一人食”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2万亿元 [3] - 商家通过提供一人食烤肉、小火锅及外卖单人套餐等服务满足需求 [1] 宠物经济 - 猫因独立、安静的特性成为i人首选宠物,自2021年起中国城镇宠物猫数量已超越狗 [3] - 猫经济已成长为一个超千亿规模的产业 [3] 线上社交与娱乐 - 线上平台提供游戏陪玩、AI聊天机器人、陪伴型直播等可控、低压的社交方式 [5] - AI大模型应用如Saylo AI让用户可与AI角色聊天、推动剧情,成为i人的“电子救星” [5] - 全球AR/VR市场规模预计到2029年将达397亿美元,中国以超40%的增速领跑全球 [7] 潮玩经济 - 中国潮玩经济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800亿元,消费人群集中在00后和95后 [10] - 潮玩被视作情感的载体和精神的避风港 [10] 无人零售 - 2024年中国无人零售市场规模达1280亿元,同比增长40.2% [12] - 无人零售通过扫码进门、自助结账实现“无打扰”购物体验,契合i人需求 [12] 智慧酒店 - 全球智慧酒店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364.8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2362亿美元 [15] - 无人酒店通过全程自助服务满足i人对私人空间和低社交压力的需求 [15] 自助服装店 - 自助服装店通过“随便试穿”的自由体验避免传统导购的“热情服务” [17] - 优衣库等品牌采用“自助选购+自助结算”模式成功吸引i人消费者 [17] 无人自习室 - 2023年自习室相关企业注册量猛增523.70%,达到2.25万家 [19] - 无人自习室提供按时付费的沉浸式学习环境,满足对不受打扰的“心流”空间的需求 [19] 即时零售 - 中国即时零售规模在2024年已达7515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1万亿元 [21] - 通过外卖、跑腿、上门服务等App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损耗 [21]
人均150的火锅店正在消失
投资界· 2025-10-03 14:59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5.57万亿元,其中火锅市场规模为6175亿元,占餐饮总花费的11% [8] - 火锅市场去年同比增长5.6%,前年涨幅接近20%,行业预计未来份额可能达14%-18% [8] - 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火锅门店关店数量超过30万家,行业年换血率达五分之三 [8] - 火锅人均消费从2022年的86元多跌至2024年的77元 [8] 中端火锅市场困境 - 海底捞客单价从103元降至97.5元,翻台率从巅峰4.8次降至3.8次 [5][11] - 海底捞2024年上半年营收207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关闭33家门店 [11] - 楠火锅人均价格打到70元,2024年前5个月关店57家,单店日营业额最低1800元 [5][6] - 怂火锅推出锅底八块八,荤菜九块九,素菜六块六的超低价 [5] - 正餐市场规模收缩,火锅作为全服务餐厅受影响显著 [9][10][13] 小火锅市场内卷 - 2024年小火锅市场规模增长率达28.9%,全国门店数超50000家,占火锅总门店数10% [15] - 2024年新成立小火锅企业仅4000多家,为过去8年第二少,巨头入场加剧竞争 [15] - 小火锅客单价控制在50元为基本合格,低至三四十元才有竞争力 [15] - 呷哺呷哺四年亏损12亿元,市值从294亿港元跌至9亿港元,跌幅97% [16] - 呷哺呷哺客单价从2014年44元涨至2023年62元,2024年降至54元,关店138家 [16][17][18] 高端火锅市场挑战 - 巴奴客单价从150元降至142元又降至138元 [5][22] - 高端火锅(客单价120元以上)市场规模占比仅1.16%,约70亿元 [22][23] - 巴奴2024年营收23亿元,净利润1.96亿元,门店145家,单店营收和利润均低于海底捞 [22] - 凑凑营收暴跌26.5%,以集团20%门店数贡献87%亏损,2024年关店73家 [6][19] - 凑凑客单价一度达150元,为海底捞1.5倍,但品牌价值稀释后难以维持 [19][20]
研判2025!中国小火锅行业发展历程、市场政策、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一人食”消费场景占比高达44.2%[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4 09:36
行业概述 - 小火锅以吧台取代桌椅 采用一人一锅模式 具有卫生方便的特点 既保留就餐氛围又满足个性化锅底选择 [2] - 按经营模式可分为旋转小火锅 市井小火锅 下饭小火锅等类型 按口味分为麻辣味 番茄味 三鲜味等类别 [2] - 与传统火锅相比社交属性较弱 具有强烈快餐属性 契合年轻群体"轻社交"和"一人食"需求 [1][9] 发展历程 - 小火锅最早流行于日本 后传入中国台湾 1998年由台湾商人贺光启引入北京 [3] - 1999年呷哺呷哺在北京西单开设首家门店 通过标准化运营和亲民价格完成市场教育 成为行业领军品牌 [3] - 2020年后因一人食文化兴起和疫情避免交叉感染需求 小火锅迎来新发展机遇 围辣等品牌迅速在下沉市场扩张 [3] - 2024年海底捞 小肥羊 大斌家等传统品牌纷纷布局小火锅市场 带来品质标准创新理念 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3][4] 市场规模 - 2024年小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588亿元 同比增长12.07% 占火锅行业整体规模的9.52% [1][9] -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下沉市场消费潜力释放 高性价比特性契合该市场需求 [1][9]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包括蔬菜 肉类 海鲜等食材供应商 调味料供应商 餐饮设备供应商及包装材料供应商 [5] - 2023年蔬菜产量82868.11万吨 食用菌4334.17万吨 猪肉5794.3万吨 牛肉752.7万吨 羊肉531.3万吨 [7] - 2024年牛肉产量增至779万吨 蔬菜产量增至86113.98万吨 猪肉和羊肉产量略降至5706.0万吨和518万吨 [7] - 下游包括堂食和外卖渠道 终端消费者以女性为主占比51.4% 20-39岁年轻消费者占比超70% [9] 消费者特征 - 消费场景中一人食占比高达44.2% 小型聚餐约占33.4% [9] - 消费者最关注口味因素占比超70% 其次为环境65.5%和价格63.9% [9] - 价格敏感度较高 能接受20-40元价格的群体占比最高 [9] 竞争格局 - 火锅大品牌纷纷推出小火锅产品 海底捞推出下饭火锅菜 小肥羊推出回转小火锅 大斌家上线一人食小火锅 [10] - 卤味熟食赛道盛香亭热卤 小吃快餐赛道南城香 老乡鸡等品牌也推出小火锅产品 [10] - 2024年5月小火锅增长力TOP20榜单中 呷哺呷哺居榜首 仟味一鼎 围辣 乐开心等品牌上榜 [10] 代表企业 - 呷哺呷哺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9.42亿元 毛利润13.01亿元 毛利率66.98% [11] - 河南一鼎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全国连锁600家 人均消费25-40元 拥有独家底料配方和百种菜品 [11] 发展趋势 - 行业将加速洗牌 具有供应链优势 品牌影响力和运营能力的头部品牌将脱颖而出 [12] - 品牌化连锁化成为主流趋势 区域品牌向全国扩张步伐加快 [12] - 与新零售模式融合 推出小火锅食材超市 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经营 [12] - 通过智能化点餐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等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12] 政策环境 - 国家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等多部政策文件 支持鼓励规范行业发展 [4] - 政策涵盖食品产业 消费促进 旅游业发展 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 [4]
海底捞、杨国福纷纷入局小火锅,年轻人为何愿为“一人食”买单?
新浪财经· 2025-09-22 19:17
独居人口增长驱动消费需求变革 - 预计2030年中国独居人口达1.5亿至2亿 其中20-39岁年轻人占比最高[2] - 独居需求催生"一人经济"革命 传统火锅社交属性转为负担[2] - 年轻人注重边界感 标准化小火锅隔间提供心理舒适屏障[2] 餐饮巨头布局小火锅市场动因 - 海底捞推出59.9元自选小火锅套餐 显著低于传统门店人均消费[2] - 杨国福麻辣烫门店挂出同价位小火锅招牌[2] - 消费群体迭代 企业增长焦虑和市场空间诱人三大动因驱动[2] - 30元以下市场陷入红海混战 中端市场需要巨头激活[2] 小火锅市场分层格局 - 30元以下区间聚集区域性品牌 如北京角门28元自助店提供极致性价比组合[3] - 中端市场由59.9元海底捞 杨国福等巨头把持[3] - 高端市场仍待开发 各价格段均已出现领先选手[3] - 巨头入场产生鲶鱼效应 28元门店被迫增加赠品应对竞争[4] 产品设计契合现代消费需求 - 小火锅通过独立操作台 透明隔板和标准化流程消解独自用餐尴尬[2] - 无压力用餐体验成为年轻一代刚性需求 实现全程零交流和自主节奏掌控[2] - 解决"第五级孤独"痛点 网络流传孤独十级量表中独自吃火锅位列第五[2] 行业变革趋势 - 小火锅走红是对人口结构变革的精准响应 独居成为三分之一中国人生活常态[4] - 让个体在消费中获得尊严感成为核心命题 餐桌变革延伸至商业逻辑[4] - 行业已进入第三波浪潮 餐饮巨头集体入局反映深刻市场变革[2]
650亿市场引巨头竞逐,小火锅的“热闹”与“挑战”,都在这了
36氪· 2025-09-20 18:02
行业趋势与市场规模 - 小火锅赛道从“小众细分”走向“大众聚焦”,吸引海底捞、杨国福、呷哺呷哺等头部火锅品牌及巴奴、老乡鸡等跨品类餐饮品牌相继涉足 [1] - 全国小火锅企业存量约2.3万家,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2.8%,截至2025年7月底门店数占全国火锅总门店数的5.5% [2] - 预计2025年中国小火锅市场规模将接近650亿元 [2] - 2024年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人均消费降至70元左右,价格区间符合小火锅定价 [3] 消费需求驱动因素 - 小火锅以其独特的快餐属性,深受年轻用户喜爱,成为日常就餐或聚会的首选方式 [3] - 近2亿单身人口催生的“一人食经济”以及年轻群体对品质兼性价比火锅的需求,为小火锅提供了天然土壤 [5] - 小火锅模式相对简单,无需专业厨师,标准化程度高,成为许多年轻人创业的“第一站” [5] 主要品牌动态与模式创新 - 海底捞旗下“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在长沙、宁波开业,采用自助模式并保留品牌标志性服务细节 [4] - 杨国福麻辣烫在青岛开出首家自助小火锅,呷哺呷哺部分门店转型为“39.9元自助畅吃”模式 [4] - 小火锅品牌在模式创新上呈现三大趋势:品类融合(如加入甜品、奶茶、卤味)、快餐化转型(优化出餐流程)、场景多元化(拓展外卖等) [7] - 20~40元价格区间的小火锅门店数占比最高,达到30.8%,成为市场主流价格带 [7] 核心竞争力与供应链 - 大型连锁品牌进入小火锅赛道的核心优势在于供应链的复用,使其能迅速切入市场并聚焦前端业态创新 [5] - 小火锅行业最重要的竞争力在于“能以低成本持续提供高品质食材的供应链能力” [8] - 平价餐饮要盈利,最关键的是比拼供应链价格,需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 [8] - 头部品牌的入局被视为供应链能力的“降维打击”,对新品牌构成有力挑战 [8] 未来发展方向 - 小火锅赛道已从“野蛮生长”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6] - 对头部品牌而言,需在供应链复用的基础上,深耕场景细分与区域下沉 [9] - 对中小品牌而言,避免与巨头正面竞争,通过“地域特色”或“小众场景”打造差异化是更可行的路径 [9]
餐饮“四大金刚”,挤满全国商场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9-19 16:33
商场餐饮业态扩张趋势 - 餐饮业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取代服装、奢侈品和美妆柜台成为商场主力业态 [6][7] - 茶咖、烘焙、小火锅和面馆成为商场新一轮调改的重要角色 被称作"四大金刚" [8][10] - 高档商场餐饮新开店占比达30% 开关店比1.51 [9] 四大金刚业态分布特征 - 茶咖店高度密集 上海美罗城聚集20多家茶咖品牌包括喜茶、霸王茶姬、M Stand等 [11] - 烘焙店持续增加 上海长宁龙之梦商场2023年就汇聚20多家烘焙店 如今有增无减 [11] - 小火锅快速扩张 北京超级合生汇等商场已集齐呷哺呷哺、农小锅等多个品牌 [12] - 面馆品类细分 除和府捞面等老品牌外 涌现本帮面馆、杭州拌川等新品类 [14] - 低线城市同步复制 山东东营万达广场聚集12家茶咖品牌 河南平顶山中骏世界城四大品类达24家 [16] 商场空置压力与餐饮救市作用 - 购物中心空置率攀升至14.2% 三线城市部分突破22% 远超6%的警戒线 [21] - 2025年上半年27%的购物中心空铺率上升 面临存量空铺未填、增量持续涌入局面 [21][22] - 餐饮因强带客能力和高换手率成为商场填补空铺首选 年换手率超30% [22][23] - 餐饮首店数量创新高 2024年全国74城超7000家新首店中饮品、烘焙甜品占比持续上升 [25] 品牌与商场互利关系 - 茶咖门店数近90万家 烘焙达33.8万家 咖啡赛道头部27家品牌门店较2024年底增长21.64% [23] - 品牌通过商场提升势能 霸王茶姬30%门店开在商场 其中80%位于一楼 [30] - 商场提供标准化点位 助力区域品牌走向全国 加盟商要求合作伙伴具备当地商场资源 [31][32] - 四大金刚标准化程度高 无需复杂后厨配置 匹配商场快速招商需求 [34] 租金承受能力 - 上海核心商圈平均租金达1877元/月/平米 但茶饮品牌仍积极进驻一层黄金点位 [26]
颐海国际20250912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复合调味品及速食产品行业 公司为颐海国际[1] **核心业务表现与增长驱动因素**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翻倍增长 牛油产品增长约20% 主要得益于低价位产品策略和下沉市场开拓[2][3] * 与KA渠道定制化合作推动鱼调料和24道菜等产品实现双位数增长[2][3] * 速食产品表现分化 高价位产品(如30元以上小火锅)因价格敏感性表现较弱 而7-8元低价位速食(如回家煮系列)因避免与外卖直接竞争而表现良好[2][3] * 未来增长驱动力包括:海外市场拓展、KA渠道改革(直管直配模式提升毛利率)、第三方C端渠道改革(提升渠道利润和毛利率)[3][4] **客户结构与市场策略** * B端客户中 餐饮及其他食品公司贡献收入1.55亿元 大部分来自大B客户 其定制化需求高且毛利率较低[5] * 小B客户业务于今年三四月份组建专门团队(不足30人)直接对接终端 目前贡献收入约1000多万元 但其毛利率可达30%或更高 接近第三方综合毛利率 未来占比提升将改善整体毛利率[5][6][7] * 小B市场策略以标品为主 根据区域口味需求自由组合产品(如酱料包拆分组合) 生产难度低且能快速适应终端需求 目标通过每位销售人员开拓5-10家客户新增约3000家小B客户[5][6][7] **产品研发与市场适应性** * 公司以销售为主导进行产品研发 销售人员每日反馈市场口味变化及竞品信息 研发团队据此调整产品方向(包括原材料和成本控制)并打破小组界限协作开发 提高新产品成功率[10] * 调味品市场区域性特征显著(如东北蒙式火锅、华南糟粕醋汤底) 全国性大单品较少 公司通过小B端配锅方式生产符合当地偏好的产品 在多样性、价格竞争力和品质上占据优势[8] * 区域性产品仍以标品(如A款酱料、B款香辛料)为基础通过组合实现 不影响产能利用率且有助于提升[9] **渠道拓展与改革** * KA渠道目前占比约30% 合作对象包括会员超市、盒马、沃尔玛及地方超市(胖东来、大张等) 2024-2025年KA渠道增长达20%-30%[12][13] * KA渠道改革通过直管直配模式: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终端 产品更符合需求且减少中间环节成本 提高整体毛利率 同时终端采购推新品诉求减少推广费用[14] * 即时零售布局积极:与K1、零食量贩渠道(好想来、迷茫)合作进入2万多家店铺 其中1200多家店铺增设调味料柜台 位于社区或人流密集区 从速食扩展到调味料销售[15] **海外市场拓展与挑战** * 海外市场以泰国工厂为核心 2024年投产后可生产含动物油脂产品并推出本土化口味(如冬阴功、泰式咖喱) B端和C端同时发力提升产品丰富度和品牌认知度[16] * 泰国工厂当前产能利用率仅约10% 目标年底提升至30% 主要挑战为本地消费者对国外品牌本土口味接受度低 B端客户更易开拓(重价格和品质)[17] * 海外合作伙伴选择:优先与当地B端企业(如泰式火锅店)、中餐或有中资背景企业合作 通过渠道铺设积累影响力而非大规模营销[18] * 海外费用投入集中于经销商渠道建设 费用率高于国内(因100多名员工应对各国政策及高海运成本) 未来随体量增加才考虑广宣投入[19] * 市场布局重点在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高城市化地区通过KA对接) 初步尝试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等重口味市场但无专门经销商网络[20] **财务与盈利展望** * 调味品价格近年相对稳定 消费者对价格包容度较高 公司上半年推出低价位牛肉产品(毛利率23%-25%)开拓下沉市场 但未来不会全国推广低价产品 维持高价位段稳定[11] * 下半年第三方业务预计双位数增长 关联方收入改善将减少拖累 费用率预计持平 毛利率有望提升 全年净利润预计持平或微增[21]
餐饮“四大金刚”,挤满全国商场
投中网· 2025-09-14 15:04
商场业态调整趋势 - 餐饮业态在商场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取代服装 奢侈品和美妆柜台成为新的"门面担当"[5][6] - 高档商场加大餐饮调入力度 餐饮新开店占比达30% 开关店比1.51[7] - 茶咖 烘焙 小火锅 面馆四大业态成为商场新一轮调改的重要角色 被称为"四大金刚"[6][7] 四大金刚业态分布特征 - 茶咖店高度密集 上海徐家汇美罗城聚集20多家茶咖品牌 包括喜茶 柠檬向右 K22酸奶草莓等[8] - 烘焙店持续更替 上海长宁龙之梦商场2023年有20多家烘焙店 2024年新增热氣饼店 望丘山等新品牌[8] - 小火锅品类快速扩张 北京超级合生汇 西单大悦城等商场已集齐呷哺呷哺 农小锅 一围肥牛小火锅等多个品牌[9] - 面馆品类细分化发展 除和府捞面 陈香贵等老品牌外 涌现王繁星面馆 福和面馆等特色本帮面馆[9] 低线城市扩张模式 - 山东东营万达广场聚集12家茶咖品牌 包括星巴克 库迪 喜茶等 同时布局龍歌自助小火锅等品牌[11] - 河南平顶山中骏世界城四大品类门店达24家 吸引星巴克 LINLEE林里等连锁品牌入驻[12] - 品牌通过商场点位快速下沉低线城市 甚至要求合作伙伴具备当地商场资源以加速市场铺开[25][26] 商场空置压力与招商策略 - 2025年上半年27%购物中心空铺率上升 全国重点城市空置率达14.2% 三线城市部分突破22%[17] - 服饰品类成关店重灾区 Zara中国门店从2018年183家缩减至不足80家 GAP等品牌频繁关店[15] - 商场优先选择强带客能力业态 餐饮因体验属性强 线上替代性弱成为填补空铺首选[18][19] 餐饮业态运营优势 - 茶咖赛道保持高速扩张 2025年上半年头部27家咖啡品牌门店达6.6万家 较2024年底增长21.64%[20] - 餐饮业态年换手率超30% 持续保持新鲜感 2024年全国74城超7000家新首店中餐饮占比创新高[20] - 四大金刚承租能力强 上海核心商圈平均租金1877元/月/平米 霸王茶姬等品牌仍积极进驻一楼点位[21] 品牌与商场协同效应 - 霸王茶姬30%门店开在商场 其中一楼门店占比近80% 通过核心商圈选址提升品牌曝光[24] - 商场提供标准化点位资源 助力UH佑禾 石头先生的烤炉等区域烘焙品牌走向全国[24] - 四大金刚标准化程度高 茶咖烘焙以设备化操作为主 小火锅面馆后厨配置简单 更易落地[26]
资本又看上了小火锅赛道?
创业邦· 2025-09-08 08:07
小火锅行业升温背景 - 餐饮行业半年报密集披露 行业整体面临业绩压力 火锅巨头海底捞意外陷入滑铁卢 [6] - 小火锅被众多餐饮企业集体视作破局关键 但热度背后存在暗礁 [6] 小火锅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小火锅门店数超5万家 约占全国火锅总门店数的10% 消费规模同比增长达28.9% [11] - 小火锅凭"单人单锅"、场景灵活及亲民价格等优势 成为消费降级背景下的热门选择 [10] - 赛道参与者包括呷哺呷哺等全国性品牌 南城香/老乡鸡等跨界连锁品牌 以及地域性平价小火锅品牌 [10] 主要企业布局动态 - 海底捞2024年11月推出"沸派・甄鲜小火锅" 2025年7月在多城推出自助小火锅新品牌"举高高" [10] - 呷哺呷哺重拾小火锅业务 推出人均49.9元套餐和39.9元自助畅吃模式主攻下沉市场 [10] - 跨界玩家纷纷入局:庆丰包子铺新增全素小火锅 杨国福2025年7月在青岛开首家自助小火锅门店 [10] 企业布局动机 - 海底捞2025年半年报营收同比减少3.7% 净利润同比减少13.7% 翻台率由4.2次/天降至3.8次/天 [11] - 呷哺呷哺持续亏损 营收同比下滑18.88% 净亏8407.9万 净利润同比下滑近7成 [12] - 杨国福因两次冲击上市未成功且面临定价争议 需通过新赛道寻找突破 [12] 行业竞争策略转变 - 企业选择与小火锅业态高度兼容的赛道切入 降低业态切换门槛和试错成本 [12] - 不再追求快速开店规模造势 更注重实际经营效果:海底捞与外部团队合作 杨国福仅开一家门店试水 [12] - 竞争核心从"低价内卷"转向"品质" 自助小火锅定价提升至59.9元并同步升级菜品 [12] 行业发展困境 - 中高端玩家面临成本控制与消费者付费意愿的平衡难题 59.9元定价若价值不足易陷入高成本低回报困境 [16] - 60元价位段存在传统火锅品牌竞争 消费者选择空间更大 [16] - 平价玩家陷入低价内卷:部分品牌标注19.9元锅底/29.9元畅吃 导致利润压缩和品质下滑 [16] - 行业集中度极低:81.6%品牌门店数在5家及以下 门店数突破百家的品牌占比不到1% [17] - 千店品牌围辣小火锅陷入有规模无声量困境 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17]
2025年中国小火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36氪· 2025-08-25 19:45
行业发展现状 - 小火锅是一种一人一锅的特色火锅形式,具有快餐属性,符合年轻群体"轻社交"需求,自2024年起传统火锅及餐饮品牌纷纷布局该市场 [2] - 2019年全国小火锅企业成立数量近7000家,2024年新成立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较2019年大幅缩水 [2] - 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小火锅门店数达2.3万家,占火锅总门店数的5.5%,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650亿元 [5] - 小火锅企业数量分布高度集中,山东省以2563家位居全国第一,四川、陕西分别以2296家和2137家位列第二、三位,前十省份企业数量占比达73.4% [7][9] - 华东地区小火锅热度最高,门店数占比超25%,华北地区门店数占比超20% [9] 品类经营模式 - 行业经营模式呈现三大趋势:品类融合(与其他餐饮品类结合)、快餐化转型(强化快餐属性)及场景多元化(拓展至非传统堂食场景) [9] - 典型品牌中,呷哺呷哺门店规模700+家且客单价超60元,口碑评级A-;国辣小火锅门店900+家但客单价仅20-40元,评级为B [11] - 呷哺呷哺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19亿元,同比下降18.9%,净亏损0.8亿至1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收窄63.2%至70.5%,主要依赖关店及成本控制措施 [12] - 呷哺呷哺连续五年累计净亏损12.46亿元,股价从2021年高位跌至0.77港元,市值缩水超90%,2025年推出"凤还巢"合伙人计划以绑定门店收益与员工积极性 [12] - 海底捞、杨国福等知名餐饮企业于2024-2025年布局小火锅市场,但多数品牌发展并不顺利 [12][13] 消费者洞察 - 小火锅消费者女性占比51.4%,男性占比48.6% [14] - 20-40岁年轻用户占比超70%,该群体注重个性化、便捷化体验且价格敏感度高 [17] - 消费场景中一人食占比44.2%,工作餐占比近20% [20] - 价格敏感度较高,36.4%消费者接受20-40元客单价,25%接受20元以下客单价,仅12.3%接受60元以上客单价 [22] - 口味偏好多元化,麻辣、番茄、菌汤为主流,健康清淡锅底需求上升,食材选择注重新鲜度,牛羊肉、虾滑、毛肚和丸子为常选品类 [25] - 消费者选择时首要关注口味(占比70.6%),其次为环境(65.5%)和价格(63.8%) [26] 行业挑战 - 差评集中在服务、食材、菜量、环境及价格等方面,食材问题尤为普遍 [29] - 同质化严重,品牌难以在产品上体现差异化 [32] - 服务差因快餐属性与正餐火锅对比所致 [32] - 自助小火锅存在食材少、不新鲜等问题,部分商家因自助模式降低食材标准 [32] 发展展望 - 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海底捞等大品牌加入推动小火锅在火锅市场中占比提升 [34] - 品牌化与连锁化加速,具备供应链优势、品牌影响力及运营能力的头部品牌将脱颖而出,区域品牌向全国扩张 [34] - 产品与模式创新推动业态融合,智能化、数字化成为重要方向 [34] - 供应链整合与优化成为核心竞争力,头部品牌将加强整合以支撑扩张 [34] - 品质与健康化趋势显著,品牌将研发健康锅底及高品质食材 [34] - 下沉市场潜力释放,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提升成为行业增长主要驱动力 [34] - 行业加速洗牌,参与者需把握市场趋势、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供应链及推动产品创新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