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借呗
icon
搜索文档
新规倒计时!银行“圈定”合作白名单,这类助贷机构入围
搜狐财经· 2025-09-18 03:20
核心观点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推动银行密集披露助贷合作机构白名单 大型互联网平台、头部民营银行、持牌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成为银行合作首选 新规要求银行实行名单制管理并自主风控 中小银行需加速互联网贷款自营能力建设 [1][2][4] 银行助贷白名单披露情况 - 徽商银行公布29家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 包括蚂蚁智信、微众银行等 合作类型涵盖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和逾期清收 合作产品包含花呗、借呗、京东白条 [2] - 东亚银行(中国)披露9家助贷机构 包括网商银行、支付宝等 并表示将不定期更新名单 [2] - 上海银行、富邦华一银行、江南农商行等机构早前已公开合作机构名单 蚂蚁系、京东系和腾讯系机构多次入选 [3] 助贷新规监管要求 - 商业银行需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通过官方网站、移动应用等渠道披露名单 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4] - 新规强调银行须将助贷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总行在合作机构选择、合作模式、贷后管理等环节的管理责任 [4] - 严禁合作机构干预银行核心风控决策 严禁不透明收费 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4] 银行业务表现与转型 - 青岛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4.58亿元 其中个人互联网贷款余额119.11亿元 该行正积极开展互联网贷款经营策略转型 [5] - 上海银行平台类互联网消费贷款投放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93% [5] - 中小银行需及时响应新规 规划互联网贷款自营发展路线 新规对持牌机构自营竞争能力、同业合作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 合规建设建议 - 银行应由总行牵头明确互联网助贷业务主责部门 完善从准入、授信、放款、贷后到催收的全流程管理制度 [5] - 银行必须独立完成授信审批、风险评价、合同签订等核心流程 建立严格的合作机构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 [5]
新规倒计时!银行“圈定”合作白名单 这类助贷机构入围
国际金融报· 2025-09-17 22:58
助贷新规实施与银行响应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2] - 徽商银行、东亚银行(中国)、上海银行等多家机构密集披露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白名单" [1][2] - 银行需对平台运营机构及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名单且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4] 银行合作机构偏好 - 大型互联网平台、头部民营银行、持牌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成为银行合作首选 [1][3] - 徽商银行公布29家合作机构包括蚂蚁智信、微众银行合作类型涵盖营销获客、共同出资放贷、支付结算、风险分担和逾期清收 [2] - 东亚银行(中国)披露9家助贷机构包括网商银行和支付宝且与徽商银行名单存在重叠 [2] 银行业务数据表现 - 青岛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4.58亿元其中个人互联网贷款余额119.11亿元 [5] - 上海银行平台类互联网消费贷款投放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93% [5] 新规对业务模式影响 - 商业银行需将助贷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总行在合作机构选择、贷后管理等环节的管理责任 [4] - 新规严禁不透明收费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银行转向精细化风险定价模式 [4] - 银行必须独立完成授信审批、风险评价和合同签订等核心流程并建立合作机构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 [5] 机构应对策略 - 中小银行需及时响应新规及早规划互联网贷款自营发展路线以提升风控能力和运营水平 [1][5] - 头部机构有望借助科技能力与流量积累为同业提供互联网贷款业务赋能 [3] - 银行应由总行牵头完善从准入、授信、放款到催收的全流程管理制度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5]
助贷新规倒计时 多家银行披露“白名单”
北京商报· 2025-09-16 00:14
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调整 - 多家银行加速披露助贷合作机构名单 包括徽商银行、东亚银行(中国)、恒丰银行、上海银行等 聚焦头部民营银行、流量平台及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1][2] - 银行合作呈现鲜明"头部导向" 选择资质经过市场验证、合规底线清晰、风控体系成熟的机构 以降低后期合作方不合规风险 [2][4] - 合作覆盖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逾期清收五大环节 例如徽商银行与蚂蚁智信、微众银行、支付宝等机构合作 [3] 监管政策驱动业务转型 -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坚持"总行集中管理、权责收益匹配、风险定价合理、业务规模适度"原则 推动银行从"流量驱动"转向"合规驱动" [5] - 新规推动银行从资金提供方转向全流程管控 总行需承担全部风控责任 分行失去自主合作权 [5] - 新规对持牌机构自营竞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倒逼其从源头重视与强化自主能力建设 [6] 行业格局与银行策略分化 - 头部银行有资金和科技优势 应向生态闭环方向发展 把控高频场景、搭建自营平台 甚至通过开放API扩大生态边界 [6] - 中小银行需聚焦区域深耕 绑定本地政务、社区商超等场景 依托线下网点与线上轻运营降低成本 通过合作合规技术公司补齐风控短板 [6] - 头部机构有望从持牌业务进阶到平台业务 为同业机构提供互联网贷款业务赋能 而中小机构需及早规划自营发展路线 [7] 业务合作具体案例 - 徽商银行合作方包括蚂蚁智信、宿迁钧腾信息科技、微众银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 合作产品涵盖花呗、借呗、京东白条、微粒贷、微车贷等 [3] - 东亚银行(中国)披露9家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名单 包括微众银行、蚂蚁智信、支付宝、网商银行等 涵盖民营银行、持牌消金、融资担保等类型机构 [4] - 支付结算环节引入支付宝、网银在线(京东系)、抖音支付等主流支付机构 明确不收取支付通道费用 [3]
新规实施倒计时!多银行披露助贷合作名单,资金“躺赢”模式不再
北京商报· 2025-09-15 21:49
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调整 - 多家银行包括徽商银行、东亚银行(中国)、恒丰银行、上海银行加速披露助贷合作机构名单 聚焦头部民营银行、流量平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保险及融资担保机构等类型 [1][3] - 徽商银行合作方覆盖蚂蚁智信、宿迁钧腾信息科技、微众银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头部机构 合作环节包括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逾期清收五大业务领域 [4] - 东亚银行(中国)披露9家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名单 包括微众银行、蚂蚁智信、支付宝、银联数据、网商银行等 明确遵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规定开展业务 [4] 助贷合作头部集中趋势原因 - 银行选择头部合作方核心逻辑从冲规模转向保合规 头部机构资质经过市场验证 合规底线清晰 风控体系成熟 降低银行后期被追责风险 [5] - 头部流量平台用户基数和场景稳定性帮助银行在严控规模增速监管要求下维持基本业务盘 避免业务断崖式收缩 实现风险可控的业务总量平衡 [5] - 这种共性选择表明银行机构充分响应助贷新规监管精神 从源头规范互联网助贷业务 提升业务质量 [1][5] 助贷新规对银行角色与运营的影响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坚持"总行集中管理、权责收益匹配、风险定价合理、业务规模适度"原则 解决过往分行自主经营导致合作机构鱼龙混杂问题 进一步隔离风险 [6] - 银行从资金提供方转向全流程管控 推动从"流量驱动"转向"合规驱动" 但分行失去自主合作权后积极性易受挫 总行需承担全部风控责任易陷入保守心态 [7] - 总行需同时控制规模增速和压低不良率 可能先砍掉高风险客群 短期内业务收缩几乎成为必然 互联网贷款竞争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机构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7] 银行差异化发展路径 - 头部银行有资金和科技优势 应向生态闭环方向发展 把控高频场景、搭建自营平台 抓牢获客与风控主动权 甚至通过开放API扩大生态边界 [8] - 中小银行需聚焦区域深耕 绑定本地政务、社区商超等场景 依托线下网点与线上轻运营降低成本 通过合作合规技术公司补齐风控短板 无需追求"大而全" [8] - 头部机构有望从持牌业务逐步进阶到平台业务 借助科技能力与流量、客群积累为同业机构提供互联网贷款业务赋能 中小机构需及早规划自营发展路线 [8]
消费金融“三国杀”:平安普惠,如何在巨头环伺中突围求生?
搜狐财经· 2025-09-05 22:03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中国消费金融及中小微企业贷款领域头部机构 早期依托母公司资源支持 凭借高利率覆盖高风险业务模式实现快速扩张 [3] - 业务覆盖全国300余城 线上搭建超7000人7×24小时专业咨询团队 累计服务超1100万客户 促成贷款投放超1000亿元 [3] 市场负面评价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达45862条 近30天新增投诉281条 已完成234条 涉及变相高利贷 违规捆绑销售 暴力催收等行为 [4] - 被指以低利率为噱头招揽客户 违规叠加收取高额保险费 担保费 服务费及管理费 有客户实际承担综合年化利率达35.89% [4] - 频繁采取电话轰炸 曝光通讯录 上门催讨等暴力催收手段 对借款人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5] 行业竞争格局 - 消费金融市场形成银行 持牌消金公司 科技平台三大势力主导的竞争格局 [6] - 国家队代表微众银行2024年贷款和垫款总额达4359.76亿元 同比增长5.18% 凭借低廉资金成本和金融科技优势挤压利率空间和优质客群 [6] - 专业队代表马上消金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7.34亿元 同比增长12.96% 净利润11.54亿元 同比增长8.07% 具备金融牌照和灵活机制优势 [7] - 平台队依托支付宝 微信支付 京东商城等超级App将信贷产品无缝嵌入消费场景 具备无限流量入口和生态闭环优势 [8] 行业监管环境 - 2025年监管对消费金融行业规范力度加大 已有7家持牌机构因贷后管理缺位 征信业务违规被罚 合计罚款832.7万元 [9] - 监管部门对行业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预示消费金融行业步入全新强监管时代 [9] 公司转型方向 - 需主动放弃部分高风险客户 聚焦有真实经营需求 稳定现金流 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 [12] - 需加大AI在反欺诈 信用评估 贷后管理中的应用 构建智能反欺诈模型和智能催收系统实现降本增效 [13] - 可深度挖掘集团现有客户资源进行交叉销售 降低获客成本 形成内部流量良性循环 [13] - 需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化 建立人性化 合规化的客户服务与催收体系 改善用户感知 [13]
官宣!马云正式自愿放弃蚂蚁集团实际控制权,背后玄机引关注
新浪财经· 2025-08-14 05:13
蚂蚁集团控制权变更 - 马云放弃对蚂蚁集团控制权 投票权从53 46%降至6 208% 不再担任实控人 [2][7] - 调整后蚂蚁集团主要股东投票权由10名自然人独立行使 决策机制转向集体领导 [7][9] - 股权结构调整涉及终止一致行动协议 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持股平台表决权重新分配 [9] 公司发展历程 - 支付宝2004年推出担保交易模式解决电商信任问题 2011年获支付牌照后升级为蚂蚁金服 [3] - 通过余额宝 花呗 借呗等创新产品快速扩张 业务覆盖支付 理财 信贷 保险等领域 [4] - 从支付工具发展为全球性金融科技巨头 用户规模呈爆发式增长 [3][4] 治理结构转型 - 原股权结构高度集中 马云通过协议控制53 46%表决权 调整后消除单一控制情形 [6][9] - 新架构下云铂投资股权重新分配 杭州星滔入伙杭州君瀚 各股东独立行使表决权 [9] - 分散化股权有助于提升决策科学性 增强公司稳定性并吸引更多投资者 [10] 创始人角色演变 - 马云作为创始人仍保留股东身份 其商业理念已融入企业文化 [12] - 未来可能聚焦教育 公益领域 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持续发挥影响力 [12] - 在阿里巴巴等其他商业版图中仍保持重要布局 [13] 行业影响 - 此次调整为金融科技行业治理结构优化提供重要参考案例 [13] - 公司强调创新活力将持续 目标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军企业 [13]
微信“分付”灰度上线“借款”功能
新浪科技· 2025-08-13 10:02
产品功能更新 - 微信分付上线借款功能 处于灰度测试阶段 用户可通过历史大额交易记录申请借款至银行卡 用于微信支付外消费场景[1] - 借款功能需满足三个条件:近30天支付满100元交易 支付时未使用分付付款 通过系统综合评估[1] - 产品支持随时还款 已还部分不再计息 每月最低还款10%可继续使用 日利率为0.045%[1] 业务模式特征 - 分付是腾讯灰度测试的消费信贷产品 由合作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 授信机构包括财付通小贷和国投泰康信托[2] - 产品功能融合花呗和借呗特性 既支持支付时即时借贷 又允许基于历史交易申请借款[1] - 资金可直接划转至银行卡 满足用户不同场景需求 目前暂不支持发红包功能[1] 市场定位 - 日利率0.045%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与信用消费利率保持一致[2] - 产品自去年底向部分用户开放 已支持吃饭购物等日常消费场景[1] - 此次借款功能升级为小范围试行 主要面向具有历史大额交易记录的用户群体[1]
消费贷莫存侥幸心理 守护征信从按时还款开始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消费贷与征信关系 - 消费贷逾期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审批不通过 反映消费贷使用对银行信贷审批存在潜在影响[1] - 央行征信系统由国家设立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管理 记录个人及企业信贷信息以防范金融风险[1] - 《征信业管理条例》强制要求信贷机构上报信贷信息至央行征信系统 属于法定义务[1] 消费贷上征信的具体情况 - 银行发放的消费贷会定期上传还款记录至央行征信系统 与房贷车贷处理方式一致[2] - 互联网平台消费贷早年部分不上征信 但当前越来越多平台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2] - 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信贷机构需满足资质和技术要求 债权信息公开透明且权益维护渠道正规[2] 征信记录的影响与价值 - 逾期还款会产生罚息并面临催收 无论是否上征信均存在风险[3] - 按时还款记录会积累良好信用历史 有助于未来贷款和信用卡申请[3] - 征信记录被视为经济身份证 需通过量入为出和按时还款等方式维护[4][5] 个人信用管理建议 - 需定期查看征信报告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6] - 必须保护身份证等个人信息防止被盗用贷款[7] - 对征信记录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解决 避免相信征信修复骗局[8]
透视花呗、借呗业务:自营余额超50%,其余为联合贷
搜狐财经· 2025-08-08 03:45
业务模式 - 蚂蚁集团消费金融业务分为自营业务和平台业务两部分 自营业务由持牌的蚂蚁消费金融经营 包括自营贷款和与金融机构合作的联合贷 主要产品为花呗和借呗 平台业务由蚂蚁智信与金融机构以助贷形式合作 产品为信用购和信用贷 [1] - 从客户角度看 花呗即信用购 借呗即信用贷 品牌名称不同源于背后服务机构差异 [2] - 花呗产品提供最长41天免息期 支持3/6/9/12/24期还款 年化利率(单利)免息至24% 借呗支持3/6/9/12期还款 年化利率(单利)5.475%至24% 额度可循环使用且无担保 [4] 经营数据 - 截至2024年末 公司贷款余额3108.49亿元 同比增长36.92% [6] - 2024年末不良贷款55.19亿元 较2023年末39.46亿元增长 不良率从1.74%微升至1.78% [7] - 2024年核销不良贷款64.10亿元 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处于中等水平 低于招联消费金融(144.78亿元)和中银消费金融(70.09亿元) [9][11][12] - 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3137.51亿元 同比增长30.91% 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规模最大 远超第二名招联消费金融(1637.51亿元) [13]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52.13亿元 利息净收入116.30亿元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2.97亿元 [15]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收比重从2023年的30.80%降至21.67% 主要来自花呗单期服务补贴 [15][16] - 2024年平均资产收益率1.1%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47% [14] - 2024年净利润30.51亿元 较2023年1.52亿元大幅增长 [15] 业务特征 - 信贷业务以花呗为主 借呗为辅 近年来借呗业务占比有所上升 [5] - 自营投放贷款余额占比超50% 其余为联合贷款 与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 公司出资比例不低于30% [16] - 贷款合同期限12个月及以内的占比97.04% 单笔贷款1万元以内占比64.51% 其中0-3000元占45.14% 3000-10000元占19.36% [16][17] - 利率分布在18%以上的贷款占比呈上升趋势 主要受借呗业务增长推动 所有贷款定价均控制在24%以下 [19] - 主要客户年龄集中在25-50岁 30-40岁人群占比最高 [19]
蚂蚁消金首次发行20亿元金融债
深圳商报· 2025-08-07 06:53
蚂蚁消金金融债发行 - 蚂蚁消金完成2025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发行,实际发行总额2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9%,为该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发行金融债 [1] - 本次发债基于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150亿元债券发行额度,有效期至2027年7月3日 [1] - 发债目的为促进金融支持提振消费,响应监管部门鼓励拓宽融资渠道的政策导向,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并降低融资成本 [1] - 债券全场认购倍数达3.8倍,票面利率低于同期市场三年期信用债平均息票2.04% [1] 蚂蚁消金经营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原注册资本80亿元,股东包括蚂蚁科技集团、南洋商业银行、宁德时代等7家机构,旗下运营"花呗"和"借呗"品牌 [2] - 截至2024年末,资产规模达3137.51亿元,同比增长30.91%,其中贷款和垫款规模3014.67亿元,同比增长36.77% [2]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52.13亿元,净利润30.51亿元 [2] 消费金融行业发债动态 - 年内已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合计规模161亿元,包括杭银消金、马上消金、中银消金等机构 [3] - 马上消金发行3期债券,中银消金、宁银消金和杭银消金各发行2期,成为行业发债活跃代表 [3] - 行业发债热潮反映政策鼓励下,消费金融公司正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强资金实力,以支持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