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借呗
icon
搜索文档
透视花呗、借呗业务:自营余额超50%,其余为联合贷
搜狐财经· 2025-08-08 03:45
了解花呗、借呗之前,需要搞清楚一个细节: 从互金业务逻辑来讲,蚂蚁集团整个消费金融业务板块分为两个部分—— 一:自营业务,由持牌的蚂蚁消费金融来经营,既有「自营」投放贷款,也有和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以「联合贷」模式合作放款,主要产品展 现为:花呗、借呗。 二:平台业务,由蚂蚁智信和金融机构以「助贷」形式合作,也就是大家后来看到的:信用购、信用贷。 站在普通客户的角度,花呗即信用购;借呗即信用贷。品牌名字不同,只是背后对应的提供服务的机构不同。 本文主要根据蚂蚁消费金融的金融债说明书、评级报告以及年报等公开资料,整理分析蚂蚁消费金融的主营业务,也就是花呗、借呗的经营情况。 提起花呗、借呗,应该没人会感觉陌生。 作为市场最主流的消费金融产品,花呗、借呗的运营模式,究竟是如何的?或许可以通过近期「蚂蚁消费金融」发行的金融债相关资料来做一次全面"透 视"。 在「一只互金鹅」之前的文章已经解释过,蚂蚁消费金融花呗和借呗业务的产品形态: 花呗:有最长41天免息期;支持3/6/9/12/24期等期限还款;年化利率(单利)免息至24%; 借呗:支持3/6/9/12期等还款期限,年化利率(单利)5.475%至24%。额 ...
蚂蚁消金首次发行20亿元金融债
深圳商报· 2025-08-07 06:53
【深圳商报讯】(首席记者 谢惠茜)8月5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蚂蚁消金")发布公 告称,其2025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完成发行,实际发行总额20亿元,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1.9%,起息日 为8月6日。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蚂蚁消金成立以来首次发行金融债。 据悉,蚂蚁消金此次发行金融债,基于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7月4日批准该公司150亿元债券发行额度, 有效期至2027年7月3日。 对于本次发债,蚂蚁消金告诉记者,主要目的是促进金融支持提振消费,国家和金融监管部门鼓励消金 公司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投放。"当前,公司盈利、资本等指标均符合发债要求, 将按业务发展需要,适时发行金融债,以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进 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据知情人士透露,8月5日,蚂蚁消金金融债全场认购倍数为3.8倍。该公司首次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的 定价低于境内债市过去一周三年期新发信用债的平均息票2.04%。 蚂蚁消金成立于2021年6月4日,原注册资本80亿元,由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洋商业银行有限 公司、国泰世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300750)新能源 ...
蚂蚁消金,首次发债!
中国基金报· 2025-08-05 20:34
【 导读 】 蚂蚁消金自成立以来首次发行金融债,票面利率为1.9% 中国基金报记者 马嘉昕 8月5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在中国境内完成其首次公开发债定价,发行3年期金融债,票面利率为1.9%, 规模为20亿元。 这也是蚂蚁消金成立以来首次发行金融债! 申购提示性说明公告显示,蚂蚁消金此次金融债发行期限为8月4日起 至 8月6日止,经发行人和簿记管理人协商确定,本期债券票面利率 的申购区间为1.70%~2.40%。 据悉,此次发行金融债,是蚂蚁消金基于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7月4日批准该公司150亿元债券发行额度,有效期至2027年7月3日。同 时,也是该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发行金融债。 对于本次发债,蚂蚁消金对记者表示,主要目的是促进金融支持提振消费,国家和金融监管鼓励消金公司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重点 领域金融投放。 "当前,公司盈利、资本等指标均符合发债要求,将按业务发展需要,适时发行金融债,以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 负债结构,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蚂蚁消金表示。 据知情人士透露,8月5日,蚂蚁消金金融债全场认购倍数为3.8倍。此外,该公司首次在公开市场 ...
1985年,一对父子每年资助马云400元上学,马云是如何报恩的?
搜狐财经· 2025-06-23 05:31
阿里巴巴创立与发展 - 1999年马云凭借50万元创立阿里巴巴 开始真正的创业历程 [24] - 2004年创立支付宝 彻底改变中国支付方式 从现金支付转向线上支付 [24] - 阿里巴巴迅速吸引大量投资 进入飞速发展期 [24] 早期创业经历 - 1992年创办海博翻译社 初期通过销售药品和义乌进货维持运营 [18] - 1995年创立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 成为中国首批互联网公司之一 [20] - 早期开发浙江外宣办网站 后因中国黄页业务被杭州电信分走市场 通过合并获得60万元资金 [20] 支付平台灵感来源 - 花呗和借呗等数字支付工具的创立灵感部分源自马云早年受澳大利亚父子资助的经历 [1][3] - 支付宝的推出标志着中国支付方式从现金到线上的重大转型 [24] 互联网业务拓展 - 1997年在北京开发多种新型网站 为阿里巴巴崛起奠定基础 [20] - 早期互联网项目包括中国黄页等 面临市场竞争但通过合并获得资金支持 [20] 教育背景与创业基础 - 马云在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以优异成绩毕业 担任学生会主席 [15] - 大学期间创办西湖英语角 为后续翻译社和互联网创业积累经验 [18]
蚂蚁国际拟赴港上市,能否复刻蚂蚁集团4600亿美元估值神话?
搜狐财经· 2025-06-06 19:08
蚂蚁国际拟分拆上市 - 蚂蚁集团拟分拆海外板块"蚂蚁国际"单独在中国香港上市 目前正在和监管部门沟通可能性 [2] - 蚂蚁国际谋求登陆资本市场意义重大 显示公司在海外市场取得亮眼成绩 具备推开资本市场大门的底气 也从侧面说明蚂蚁集团走出了监管阴霾 [2] 蚂蚁集团历史发展 - 2020年10月 蚂蚁集团在科创板过会 估值约2500亿美元 [3] - 2020年上半年 蚂蚁集团营收725.28亿元 净利润219.2亿元 超上年全年净利润 [5] - IPO前半个月 投行提高蚂蚁集团估值预期至3800-4600亿美元 [5] - 2020年11月 监管机构约谈蚂蚁集团高管 指出存在"监管套利""排除竞争"等问题 随后上市被紧急叫停 [5] - 2023年7月 监管部门对蚂蚁集团处以71.23亿元罚款 标志着整改阶段结束 [6] - 2023年初 蚂蚁集团调整股东表决机制 马云不再直接或间接控制超过50%的表决权 不再是实际控制人 [6] 蚂蚁国际业务发展 - 蚂蚁国际重点打造Alipay+、安通环球(Antom)以及万里汇(WorldFirst)三大核心产品 提供C端支付、B端收单、B2B收付兑等跨境支付服务 [11] - 截至2024年底 万里汇服务全球超100万中小外贸企业 累计处理交易金额突破3000亿美元 [13] - 2025年五一期间 Alipay+带动中国香港线下商户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近200% [13] - 2024年 蚂蚁国际营收270亿元 占蚂蚁集团总收入的20% 净利润约22亿元 [13] 蚂蚁国际估值与挑战 - 目前蚂蚁国际估值只有2020年蚂蚁集团估值的十分之一左右 [14] - 蚂蚁国际面临多法域监管协调博弈 需满足新加坡、中国香港及其他海外国家或市场的监管要求 [14][16] - 新加坡《个人数据保护法》要求企业必须对数据跨境传输、存储、用途承担高度责任 蚂蚁国际需持续向新加坡监管层证明其数据不受"境外控制"影响 [16]
消费贷上不上征信?
经济网· 2025-06-05 17:45
消费贷与征信关系 - 消费贷信贷信息需按法律规定报送至央行征信系统 该数据库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管理 记录个人和企业信贷信息以防范金融风险 [1] - 多数银行消费贷产品(如房贷车贷)的还款记录会定期上传至征信系统 互联网平台消费贷近年也逐步接入征信 行业规范化程度提升 [2] - 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信贷机构需满足资质和技术要求 债权信息更透明 消费者权益保障更完善 [2] 消费贷使用影响 - 逾期还款将产生罚息并面临催收 按时还款则有助于积累良好信用记录 便利未来贷款和信用卡申请 [3] - 征信记录被视为"经济身份证" 需通过量入为出 按时还款 信息如实填写等方式维护 [4][5] 征信管理建议 - 定期查询征信报告可及时发现异常 需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盗用贷款风险 [6][7] - 征信异议应通过正规渠道解决 警惕"征信修复"类诈骗行为 [8]
消费金融 厚积薄发
北京商报· 2025-05-27 21:39
消费金融行业概述 - 消费金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个人和家庭对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的金融活动 [4] - 通过消费信贷支持可帮助消费者平滑跨期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拉动内需、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5] - 行业涵盖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多种金融机构,提供信用卡、个人消费贷款、商品分期等多样化产品 [6] 行业发展历程 - 2017年是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增长的时期,线上信贷业务凭借便捷高效特点受到欢迎 [7] - 2023年前后行业增速放缓,新增客户获取难度加大,机构转向精细化运营 [7] - 2025年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累计投放超1.7万亿元,国有银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8] 市场竞争格局 - 国有银行凭借资金实力和网点优势抢占市场份额,部分股份制银行出现负增长 [8] - 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业务资产通过率从70%降至50%,对整体业务规模贡献率预计降至50%以下 [8] - 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机构通过调整业务结构、产品创新等方式应对 [9] 市场需求变化 - 高收入群体信贷需求减弱,储蓄意愿增强,储蓄规模攀升至历史高位 [11] - 低收入群体信贷需求增加但转向应急信贷,部分转向高利率信贷平台 [11] - 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低于美国70%、日本65%的水平 [12] 市场资金状况 - 2024年12月住户存款余额达151万亿元,8年增长超一倍 [13] - 定期存款占比持续攀升至72.7%,消费信贷资金相对减少 [13] - 居民储蓄意愿上升抑制了消费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与需求释放 [13] 政策环境 - 2024年3月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 [16] - 金融监管总局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 [16] - 政策调整将带来市场深度分化,合规经营、创新性强的机构将获得发展机遇 [18]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关键词是场景、合规与科技,数字化转型将提升营销获客、风险管理等环节效率 [18] - 未来增长点可能集中在电商、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与消费金融相结合的生态构建 [15] - 机构需在合规框架内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17]
“京东消金”登场、“捷信消金”退场!新平台如何打破财务困局?
搜狐财经· 2025-05-27 16:50
京东收购捷信消金及整合进展 - 京东通过重组协议收购捷信消金65%股权成为控股股东,交易于2024年12月20日完成[4] - 2025年1月2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准股权架构调整及注册资本变更,4月21日京东高管张含春出任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4] - 天津金融监管局正式批准捷信消金更名为"京东消金",品牌整合工作基本完成,现有业务及客户服务将照常运行[1][4] 捷信消金财务状况分析 - 2024年末总资产5.98亿欧元(约49.03亿元),其中现金及等价物占比99%(5.92亿欧元/48.49亿元),总负债8.83亿欧元(72.33亿元),净资产-2.85亿欧元(-23.40亿元)显示资不抵债[5][6] - 2024年净利润5900万欧元(4.83亿元)相比2023年亏损1.09亿欧元(8.93亿元)实现反转,但主要源于7700万欧元(6.31亿元)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非经常性收益[7][8] - 核心业务持续萎缩:2024年利息收入仅500万欧元(0.41亿元),净利息亏损2000万欧元(1.64亿元),手续费净收入从2023年900万欧元(0.74亿元)降至200万欧元(0.16亿元)[8] 行业竞争格局与京东挑战 - 蚂蚁消金2024年总资产3137.51亿元(同比+30.91%),营收152.13亿元(+76.30%),净利润30.51亿元(+1907.24%)首次超越招联消金成为行业第一[10][11] - 京东需解决捷信遗留的资产质量问题和业务停摆困境,关键在于将消费金融能力融入"白条"等现有产品生态,实现场景驱动的信贷重启[9][12] - 行业领先者已建立场景深度融合优势,京东需在复杂监管和竞争环境中探索差异化路径,可能借鉴蚂蚁模式或开发独立于电商的新模式[11][12]
消费金融市场格局生变 京东持牌、阿里全场景、抖音隐现
经济观察网· 2025-05-26 19:55
行业格局重塑 -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迎来洗牌 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推动行业格局重塑[1] - 京东集团成功获取全国性消费金融牌照 成为新规实施后首家通过股权重组方式入场的平台企业[1] - 阿里巴巴通过蚂蚁消费金融和"集团军作战"模式全面渗透消费金融领域 构建覆盖全场景的助贷网络[1] - 抖音通过"抖音月付"等产品悄然扩张 2023年放贷余额突破3000亿元 快速成长为消费金融市场的"隐形冠军"[1][8] 京东持牌战略 - 京东获批消费金融牌照 相比小贷牌照在资金规模、融资渠道和业务范围上优势显著 杠杆率最高可达10倍[3] - 预计信贷规模可扩大5-8倍 降低资金成本 支持拓展线下场景和创新产品体系[3] - 京东通过收购现有持牌机构进入市场 规避新设审批不确定性 获得成熟业务体系[3] - 京东盛际小贷已发行66单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总金额高达572.90亿元[2] 阿里全场景布局 - 阿里巴巴完成旗下淘宝、闲鱼、飞猪、钉钉等核心流量平台的金融业务布局[5][6] - 蚂蚁消费金融2024年总资产规模突破3137.5亿元 同比增长30.9% 营业收入152.1亿元 增幅76.3%[6] - 净利润同比飙升19倍至30.5亿元 稳居消费金融行业盈利榜首[6] - 蚂蚁消费金融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2024年8月转让未偿本息5.88亿元 涉及约10万户借款人[7] 抖音差异化竞争 - 抖音依托"内容+金融"模式快速崛起 用户可在短视频种草后直接使用分期支付[8] - 风控体系结合视频互动、购物偏好等非传统指标 构建独特信用评估模型[8] - 评估维度包含视频互动偏好、直播间停留时长等非结构化数据 难以复制其风控逻辑[9] - 抖音的隐秘扩张预示着金融服务竞争维度转向更底层的"注意力争夺战"[9]
信用卡大撤退
虎嗅APP· 2025-05-22 07:59
信用卡行业变迁与竞争格局 核心观点 - 信用卡行业自2014年起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与花呗、白条等产品形成直接竞争,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 [5][6] - 2017年房地产热潮推动信用卡套现规模超万亿元,但2020年后监管收紧导致行业进入存量阶段 [12][18] - 当前信用卡行业呈现两极分化:国有大行凭借资源禀赋保持稳健,部分股份行面临规模收缩和不良率攀升压力 [26][27] 历史发展阶段 互联网金融冲击期(2014-2016) - 2014年支付宝与四大行爆发支付接口争端,单日快捷支付额度从5万降至5000元,最终以蚂蚁金服定位"毛细血管"妥协告终 [3][4] - 信用卡与花呗产品内核相似,但互联网巨头通过生态闭环(如交易场景+征信数据)实现降维打击 [5] 房地产驱动期(2016-2017) - 2017年信用卡新增发卡量达1.23亿张,消费信贷增速近20%,套现规模超万亿元 [12][14] - 炒房客通过信用卡套现加杠杆,短期消费贷月增870亿,其中30%(约3000亿)流入楼市 [12] 监管收紧与存量阶段(2020-2024) - 2020年后信用卡数量减少超1亿张,2024年贷款余额同比减少144亿,不良率攀升至2%-3.5% [18][26] - 银行获客成本约500元/卡,回本周期延长至6-10年,部分银行关闭30家分中心并缩减权益 [21][22] 当前竞争格局 银行梯队表现 - **国有行**:建行信用卡贷款规模破万亿,招行保持领先,农行第三,六大行整体规模增长 [26] - **股份行**:平安/光大信用卡规模收缩超10%,招行/平安/中信交易额分别下降8.23%/16.57%/10.13% [26] 互联网金融替代 - 花呗2024年资产规模达3137.51亿元,日赚834万,90后用户渗透率25% [30] - 助贷平台(奇富/乐信/信也)覆盖6.29亿用户,复贷率90%,但借贷成本接近24% [31][32] 未来趋势 客群分化策略 - **高净值客户**:招行推出银联钻石卡(亲子权益)和无限卡(顶级酒店),私银客户AUM增速超10% [30] - **下沉市场**:助贷平台主攻低线城市,但用户陷入"借新还旧"债务循环 [33] 宏观环境影响 - 居民储蓄倾向增强:2024年Q1定期存款占比70%,消费贷同比减少86% [34] - 人口结构制约:00后比90后减少22%,20年后潜在用户或再减半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