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转债
搜索文档
10月28日起摘牌,“浦发转债”转股比例超99%
华夏时报· 2025-10-27 19:18
浦发转债退市概况 - 浦发转债于10月27日迎来最后一个转股日,并于10月28日起在上交所摘牌 [2] - 浦发转债发行规模为500亿元,是年内退市可转债中发行规模最大的一只 [2] - 截至10月27日收盘,浦发转债转股比例达到99.67%,未转股比例为0.33% [2][5] 浦发转债转股进程与资本驰援 - 浦发转债转股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截至今年3月末,未转股金额占比仍高达99.9971%,截至9月30日,未转股金额为245.72亿元,占比49.14% [3] - 自今年6月起,中国移动、中国信达、中国东方资产等投资者相继通过可转债转股增持浦发银行 [4] - 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454万张可转债转为浦发银行普通股4.5亿股,持股比例由17%增加至18.18% [4] - 通过资本驰援,截至10月27日,浦发转债未转股比例降至0.33% [5] 可转债转股对银行资本的影响 - 银行发行可转债是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通过可转债转股可补充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 [2] - 随着浦发转债转股率的提升,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将进一步提高,为其业务扩张、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供更多支撑 [2] - 截至2025年6月末,浦发银行监管并表口径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1%、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38%、资本充足率为13.55% [5] - 可转债提前赎回能促使投资者转股,进而有效增强银行资本实力,支持其业务拓展和风险抵御,同时可以降低银行的财务成本 [7] 银行可转债市场现状 - 随着浦发转债退市,市场上的银行可转债将仅剩6只,余额较年初至少缩水了900亿元 [2][6] - 银行可转债自2023年以来再无新发,年初尚存的13只银行转债,如今仅剩6只 [6] - 今年年内,已有6只银行转债退出市场,包括触发了提前赎回条款的成银转债、苏行转债、杭银转债、南银转债、齐鲁转债共5只,以及到期退出的中信转债 [6] - 此前退市的银行转债转股率均接近100%,例如成银转债转股率99.94%,苏行转债接近100%,杭银转债99.39%,南银转债99.98%,中信转债99.9% [6]
浦发转债即将完美“退场” 超预期完成“债转股”
上海证券报· 2025-10-27 08:55
浦发转债转股完成情况 - 规模达500亿元的浦发转债于10月27日迎来最后一个转股日,10月28日摘牌,未转股比例仅有0.33%,远超市场预期 [1] - 截至10月24日,共有99.67%的浦发转债转换为浦发银行股票,近乎完全转股 [2] - 此次转股成功为浦发银行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以应对行业变化,实现稳健经营 [2] 转股成功的驱动因素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通过可转债转股形式增持浦发银行股份,持股比例从17.88%升至18.18% [4] - 信达投资、东方资产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同样出手增持浦发转债并迅速转股 [5] - 此次模式借鉴了此前光大转债的“白衣骑士”模式,并引入重要股东接力参与,实现了近乎完美的“债转股” [3] 对可转债市场的影响 - 浦发转债成功转股后,可转债市场余额已降至5891亿元,跌破6000亿元关口 [7] - 机构资金持续减持浦发转债,其持仓市值从2025年年初的168亿元,降至三季度末的1.15亿元 [7] - 机构资金正转向其他有潜力的板块,光伏、农业和科技品种成为新宠,例如晶澳转债、温氏转债、牧原转债和闻泰转债 [1][7] 银行可转债的未来模式 - 对于银行类可转债,“白衣骑士”模式是有效的风险化解工具,尤其适合股价承压的大规模转债 [5] - 长期看,银行仍需依靠基本面改善与股价上涨实现自然转股,减少对外部“救急”的依赖 [5] - 未来银行类可转债若实施提前赎回,需要更加稳健经营,同时获得市场认可,公司股票价格大幅上行 [2]
浦发转债即将完美“退场”
上海证券报· 2025-10-27 01:24
浦发转债转股完成情况 - 规模500亿元的浦发转债于10月27日迎来最后一个转股日,10月28日摘牌,未转股比例仅为0.33%,远超市场预期 [2] - 截至10月24日,共有99.67%的浦发转债转换为浦发银行股票,近乎完美完成转股 [3] - 此次转股使浦发银行成功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应对行业变化,实现稳健经营 [3] 转股成功的驱动因素 - 中国移动通过可转债转股形式增持浦发银行股份,持股比例从17.88%升至18.18% [5] - 信达投资、东方资产等资产管理公司也出手增持浦发转债并迅速转股 [6] - 该模式借鉴了此前光大转债引入“白衣骑士”(如中国华融)的成功经验,但进一步引入了重要股东接力参与 [4][6] 对可转债市场的影响 - 浦发转债成功转股后,可转债市场总余额降至5891亿元,跌破6000亿元关口 [7] - 机构资金正从浦发转债转向其他有潜力的板块,光伏、农业和科技品种成为新宠 [2][7] - 光伏行业的晶澳转债、农牧业的温氏转债和牧原转债、半导体行业的闻泰转债均跻身基金重仓前十 [7] 行业模式与未来展望 - 对于银行类可转债,“白衣骑士”模式被视作有效的风险化解工具,尤其适合股价承压的大规模转债 [6] - 长期看,银行仍需依靠基本面改善与股价上涨实现自然转股,减少对外部援助的依赖 [6] - 投资者可顺应权益市场成长属性增强的趋势,通过配置科技成长方向的转债捕捉超额收益 [8]
浦发转债兑付进入倒计时,三位“白衣骑士”相继现身
第一财经· 2025-10-15 20:52
浦发转债转股进展与主要股东增持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于10月13日将持有的5631万张浦发转债按每股12.51元转为4.5亿股普通股,持股比例由17.00%提升至18.18% [1] - 今年6月,信达证券管理的信丰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将约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占发行总量的23.57%,成为浦发银行前十大股东之一 [1] - 9月30日,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后,持股比例达到3.44%,成为第五大股东 [1] 浦发转债兑付压力与资本充足率影响 - 若未能转股,浦发银行将需以现金兑付未转股部分,可能支付超过420亿元,对核心一级资本造成明显压力 [2] - 截至今年6月末,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1%,接近监管红线,现金兑付将直接消耗资本 [2] - 若转债顺利转股,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可提升至约9.39%,有利于巩固资本实力 [3] 浦发银行股价表现与转股条件 - 10月13日股价上涨5.66%报收12.51元/股,10月14日上涨2.08%报收12.77元/股,10月15日继续上涨3.13%收于13.17元/股 [2] - 当前转股价格的盈亏平衡点为13.82元/股,而强制赎回需股价上涨至约16.27元/股 [3] - 12.51元是浦发转债转股的下修价格,为转股提供了直接参考 [2] “白衣骑士”介入与“光大模式”参考 - 信达投资、东方资产及中国移动先后以“白衣骑士”身份入场,通过转股或增持为浦发银行提供支持 [4] - “光大模式”指2023年3月中国华融大幅增持即将到期的光大转债并进行溢价转股,缓解了偿付压力 [5] - 若东方资产后续进一步增持浦发转债并转股,能缓解偿付压力并对核心一级资本补充起到正向作用 [5] AMC机构布局银行股投资趋势 - 近年来银行通过引入大型资产管理公司(AMC)承接可转债、助力转股的案例增多,如光大银行引入中国华融 [6] - 截至今年9月,中信金融资产持续增持中国银行H股,持股数量已增至近159亿股,占总股本的4.93% [6] - 今年四大AMC均对国有股份制银行进行了集中增持,操作方式涵盖债转股、二级市场增持等,且持股比例均已达到可推荐董事任职的标准 [7]
多路资本出手驰援,缓解银行转债到期压力
证券时报· 2025-10-14 16:32
浦发银行可转债到期与资本运作 - 浦发银行2019年发行的500亿元规模可转债进入到期兑付倒计时,到期日为2025年10月28日 [1][3] - 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45万张浦发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4.50亿股,转股后持股比例由17.00%增加至18.18% [3] - 东方资产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及可转债转股增持,截至9月29日持股数量增至10.73亿股,持股比例为3.44%,另持有可转债860万张 [4] - 信达投资于6月27日将其持有的近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占转股后总股本的3%以上 [4] 资本运作的战略意义 - 多路资本通过战略增持和可转债转股,为浦发银行化解短期兑付风险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1] - 可转债成功转股可计入核心一级资本,此次资本运作有利于浦发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3][6] - 类似案例中,中国华融在光大转债最后转股日将所持全部1.4亿张转债转为光大银行普通股,成为持股7%以上的主要股东 [6] - 银行发行可转债的目的往往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历史上多数银行转债均实现了债转股 [6] 银行转债市场趋势 - 今年以来多只银行转债以强赎方式退出,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可转债则以到期赎回方式退出 [8] - 银行转债陆续退出导致全市场仅剩5只银行转债存续,规模出现大幅度收缩 [8] - 金融行业可转债规模从2024年末的2063.30亿元下降至目前的1237.15亿元 [8] - 银行转债发行持续低迷,因发行周期较长、正股表现一般且转股效率不高,影响了上市银行的发行意愿 [8]
多路资本出手驰援,缓解银行转债到期压力
证券时报· 2025-10-14 16:25
浦发银行可转债到期与资本运作 - 浦发银行500亿元规模可转债进入到期兑付倒计时,多路资本通过战略增持、可转债转股等方式缓解其到期压力 [1] - 浦发银行于2019年10月底发行总额500亿元可转债,期限6年,到期日为2025年10月28日 [3] 主要资本方增持详情 - 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45万张浦发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4.50亿股,持股比例由17.00%增加至18.18% [4] - 东方资产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及可转债转股增持,截至9月29日持股数量增至10.73亿股,持股比例为3.44%,另持有可转债860万张 [5] - 信达投资于6月27日将其持有的近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占转股后总股本的3%以上 [5] 资本运作对银行的影响 - 可转债成功转股可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多路资本增持转股直接降低了浦发转债到期偿付压力,并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 [7] - 类似案例中,中国华融在光大转债最后转股日将所持全部1.4亿张转债转为光大银行普通股,转股后持股占比7%以上,成为主要股东 [7] 银行可转债市场趋势 - 今年以来多只银行转债以强赎或到期赎回方式退出,全市场仅剩5只银行转债存续,规模大幅收缩 [9] - 金融行业可转债规模从2024年末的2063.30亿元下降至目前的1237.15亿元 [9] - 银行转债发行持续低迷,因发行周期长、正股表现一般且转股效率不高,影响了上市银行的发行意愿 [9]
东方资产将入局浦发银行董事会,今年多家AMC增持银行股
观察者网· 2025-10-10 09:37
东方资产增持浦发银行事件 - 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于三季度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形式增持浦发银行股份[2] - 截至9月29日,东方资产持有浦发银行普通股10.73亿股,持股比例达3.44%,另持有浦发转债860万张[2] - 浦发银行董事会已表决通过提名东方资产上海市分公司党委书记计宏梅为银行董事候选人的议案[2] AMC投资银行股的财务影响 - AMC采用权益法核算对银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当投资方能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如派驻董事)时适用此方法[3] - 银行股估值普遍低于1倍市净率(如浦发银行市净率为0.53倍),AMC可以低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成本取得股权[3] - 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可计入AMC当期营业外收入,进而改善当期利润和财务报表[3] - 中信金融资产投资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的该差额分别为189.13亿元和24.01亿元,中国信达投资浦发银行的该差额为72.28亿元[4] 浦发转债到期兑付问题 - 浦发银行于2019年10月发行500亿元可转债,到期日为2025年10月27日,未转股余额为245.72亿元[5] - 若可转债成功转股,可补充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否则发行方需按面值的110%赎回未转股债券[5] - 市场关注东方资产能否复刻“光大模式”,即通过增持即将到期的可转债并转股来缓解银行的偿付压力[6] - 东方资产若进一步增持浦发转债并转股,将对浦发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补充起到正向作用[6] 行业其他AMC投资案例 - 中信金融资产增持了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截至6月末持股比例分别达7.93%和4.71%[2] - 中国信达旗下的信达投资于6月末将持有的1.18亿张浦发转债全部转为浦发银行A股普通股,持股比例达3.03%[2]
AMC布局银行股再落一子 东方资产增持浦发银行
中国证券报· 2025-10-10 05:49
东方资产增持浦发银行事件 - 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于三季度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形式增持浦发银行股份 [2] - 截至9月29日,东方资产持有浦发银行普通股10.73亿股,持股比例达3.44%,另持有浦发转债860万张 [2] - 浦发银行董事会同意提名东方资产上海市分公司党委书记计宏梅为银行董事候选人 [2] AMC增持银行股的财务影响 - AMC对银行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条件是能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派驻董事是充分条件之一 [3] - 银行股估值普遍低于1倍市净率,AMC能以低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成本取得股权 [3] - 投资成本与应享有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可计入AMC当期营业外收入,改善当期利润 [3] - 截至10月9日,浦发银行市净率为0.53倍 [3] - 中信金融资产投资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的上述差额分别为189.13亿元和24.01亿元 [4] - 中国信达投资浦发银行的上述差额为72.28亿元 [4] 浦发银行可转债情况 - 浦发银行于2019年10月发行500亿元可转债,到期日为2025年10月27日 [5] - 到期后五个交易日内,银行将以面值的110%价格赎回未转股可转债 [5] - 截至发稿时,浦发转债未转股余额为245.72亿元 [5] - 可转债成功转股可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否则需兑付本息 [5] 市场对“光大模式”的预期 - 市场关注东方资产能否复刻“光大模式”,即大幅增持即将到期的可转债并进行溢价转股 [6] - “光大模式”指2023年3月中信金融资产(原中国华融)增持光大转债并转股,缓解了兑付压力 [6] - 若东方资产进一步增持浦发转债并转股,将缓解偿付压力并对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起正向作用 [6] 行业其他AMC增持案例 - 今年以来,中信金融资产增持了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截至6月末持股比例分别为7.93%和4.71% [2] - 中国信达旗下信达投资于6月末将持有的1.18亿张浦发转债全部转股,持有浦发银行普通股9.18亿股,占比3.03% [2]
AMC布局银行股再落一子东方资产增持浦发银行
中国证券报· 2025-10-10 04:53
东方资产增持浦发银行事件 - 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于三季度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形式增持浦发银行股份 截至9月29日持有普通股10.73亿股 持股比例3.44% 另持有浦发转债860万张 [1] - 东方资产推荐并获浦发银行董事会同意提名计宏梅为银行董事候选人 计宏梅现任东方资产上海市分公司党委书记 [1] - 东方资产在二季度末尚未出现在浦发银行前十大普通股股东行列 表明其三季度大举增持 [1] AMC行业增持银行股趋势 - 今年以来多家AMC增持银行股 中信金融资产增持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 截至6月末持股比例分别达7.93%和4.71% [2] - 中国信达旗下信达投资于6月末将持有的1.18亿张浦发转债全部转为浦发银行A股普通股 截至6月末持有浦发银行普通股9.18亿股 占普通股总额3.03% [2] AMC投资银行股的财务影响 - AMC对银行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投资方向被投资单位派驻董事是判断是否具有重大影响的充分条件之一 [2] - 银行股估值普遍低于1倍市净率 AMC能以低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成本价取得股权 其差额可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影响利润 [3] - 截至10月9日收盘 浦发银行市净率为0.53倍 [3] - 中信金融资产2025年半年报显示 投资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的上述差额分别为189.13亿元和24.01亿元 中国信达投资浦发银行的差额为72.28亿元 均对当期收入总额和利润产生影响 [3] 浦发转债转股前景 - 浦发银行于2019年10月发行500亿元可转债 到期日为2025年10月27日 到期后将以面值的110%价格赎回未转股债券 [4] - 截至发稿时 浦发转债未转股余额为245.72亿元 [4] - 若可转债成功转股可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 否则需兑付本息 [4] - 市场关注东方资产能否复刻“光大模式” 即像中信金融资产在2023年大幅增持即将到期的光大转债并溢价转股那样 通过进一步增持浦发转债并转股来缓解偿付压力 [4]
果真“白衣骑士”!这家央企借道可转债,跻身浦发银行前十大股东!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13:51
核心事件 - 信达投资在3天内完成对浦发银行近1.18亿张可转债的转股操作 合计转股9.12亿股 转股后浦发银行总股本增至302.64亿股 信达投资持股比例达3.01% 进入前十大股东序列 [1][2] - 此次操作复刻了2023年光大银行可转债转股模式 中国华融曾通过类似方式持有光大银行41.85亿股 占其总股本超7% 有效缓解了光大银行300亿元可转债的到期兑付压力 [4][5] 可转债条款与市场表现 - 浦发转债发行于2019年10月 发行总额500亿元 期限6年 目前距到期仅剩4个月 截至今年3月末转股比例极低 未转股占比达99.9971% [2] - 浦发银行股价为13.88元 距离触发强赎条款的转股价1.3倍(16.78元)尚有20%涨幅差距 且公司尚未完成2024年度现金分红 转股形式仍存悬念 [6] - 银行可转债转股需满足有条件赎回条款 通常要求正股股价持续高于转股价的1.3倍 这对长期破净的银行股难度较大 [7] 行业转股动态 - 2023年以来多家银行可转债成功触发强赎 成都银行和苏州银行转债转股率超99.9% 中信银行400亿元可转债转股率达99.86% [7] - 目前全市场除南银转债、杭银转债外 还有8只银行转债存续 其中齐鲁转债接近触发强赎 常熟银行、上海银行等股价贴近强赎阈值 [7] 银行转债市场供需 - 银行转债因信用资质强、抗风险属性显著、正股股息率突出 一直是转债投资者的底仓品种 市场需求持续高位 [8] - 供给端因银行板块估值长期破净 银行转债新发自2023年以来处于实质停滞状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