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转债转股
搜索文档
多只银行转债退场银行资本补充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5-10-23 04:16
浦发转债退市安排 - 浦发转债于10月22日完成最后交易 10月23日起停止交易 10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 [1] - 在10月23日至10月27日停止交易期间 持有人仍可将可转债转换为公司股票 10月27日为最后转股日 [1] - 公司将以面值的110%即110元/张的价格赎回全部未转股的可转债 兑付资金发放日为10月28日 [1] 浦发转债发行与转股情况 - 浦发转债于2019年10月28日发行 期限6年 发行总额为500亿元 创下当时可转债最大发行规模 [2] - 截至10月22日收盘 浦发转债未转股比例为4.03% 未转股金额为20.13亿元 收盘价为110.80元 [2] - 中国移动于10月17日将其持有的1874.07万张可转债转为1.50亿股普通股 持股比例由17.80%增至18.15% [3] 银行转债市场动态 - 浦发转债到期摘牌后 市场银行转债数量将缩减至6只 存续规模降至千亿元以下 [1][4] - 今年以来多只银行转债退场 包括齐鲁转债等因触发强赎条款摘牌 中信转债与浦发转债因到期退出 [2] - 新发银行转债难度较大 存量银行转债稀缺性凸显 可能引发可转债市场重构 [4] 可转债的资本补充作用 - 可转债兼具股债特性 是银行进行资本补充的重要外源性工具 转股后可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1][2] - 股东积极推动转股以帮助银行夯实资本实力 例如中国信达和东方资产也相继对浦发转债进行转股 [3] - 假设浦发转债全部转股 静态测算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8.91%提升0.51个百分点至9.42% [3] 市场影响与机构配置 - 银行转债供给持续减少正深刻改变市场结构并触发配置替代需求 [4] - 作为固收类基金的底仓配置品种 银行转债规模缩减或对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3][4] - 各类基金对银行转债的配置意愿下降 未来可能转向红利资产等替代性标的以填补配置缺口 [4]
这只银行转债 迎来最后交易日
中国证券报· 2025-10-22 12:50
浦发转债到期摘牌安排 - 浦发转债于10月22日迎来最后一个交易日,10月23日起停止交易 [2][4] - 最后转股日为10月27日,10月28日发放兑付资金并摘牌,到期兑付本息金额为110元/张 [2][4][6] - 在停止交易后至转股期结束前(10月23日至10月27日),持有人仍可依据约定条件将可转债转换为公司股票 [4] 浦发转债基本信息与转股进展 - 浦发转债于2019年10月28日发行,期限6年,发行总额为500亿元,于2025年10月28日自然到期兑付 [6] - 到期兑付方案为:公司将以可转债票面面值的110%(含最后一期年度利息)的价格赎回全部未转股的可转债 [6] - 截至10月21日收盘,浦发转债收盘价为110.85元/张,未转股比例为6.19%,未转股金额为30.95亿元 [7] - 近期主要股东积极转股:10月17日,中国移动将其持有的1874.07万张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1.50亿股,持股比例由17.80%增至18.15% [6] - 此前中国信达与东方资产也已出手转股,中国信达旗下信达投资于6月将其持有的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 [6] 银行转债市场格局变化 - 今年以来多只银行转债陆续退出市场,其中齐鲁转债、南银转债等因触发强赎摘牌,中信转债、浦发转债因到期退出 [9] - 浦发转债到期摘牌后,全市场银行转债将仅剩6只,整体规模降至千亿元以下 [9] - 银行转债是众多固收类基金的底仓配置品种,其陆续退出将对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9] -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本身促转股诉求强,新发银行转债难度高,存量银行转债稀缺性价值凸显,其退市可能带来转债市场结构和估值的重构 [9] - 银行转债供给持续减少正深刻改变市场结构并触发配置替代需求,基金对银行转债出现持续减配趋势,将转而寻求红利资产或其他替代品 [9]
多路资本出手驰援,缓解银行转债到期压力
证券时报· 2025-10-14 16:32
浦发银行可转债到期与资本运作 - 浦发银行2019年发行的500亿元规模可转债进入到期兑付倒计时,到期日为2025年10月28日 [1][3] - 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45万张浦发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4.50亿股,转股后持股比例由17.00%增加至18.18% [3] - 东方资产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及可转债转股增持,截至9月29日持股数量增至10.73亿股,持股比例为3.44%,另持有可转债860万张 [4] - 信达投资于6月27日将其持有的近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占转股后总股本的3%以上 [4] 资本运作的战略意义 - 多路资本通过战略增持和可转债转股,为浦发银行化解短期兑付风险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1] - 可转债成功转股可计入核心一级资本,此次资本运作有利于浦发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3][6] - 类似案例中,中国华融在光大转债最后转股日将所持全部1.4亿张转债转为光大银行普通股,成为持股7%以上的主要股东 [6] - 银行发行可转债的目的往往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历史上多数银行转债均实现了债转股 [6] 银行转债市场趋势 - 今年以来多只银行转债以强赎方式退出,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可转债则以到期赎回方式退出 [8] - 银行转债陆续退出导致全市场仅剩5只银行转债存续,规模出现大幅度收缩 [8] - 金融行业可转债规模从2024年末的2063.30亿元下降至目前的1237.15亿元 [8] - 银行转债发行持续低迷,因发行周期较长、正股表现一般且转股效率不高,影响了上市银行的发行意愿 [8]
多路资本出手驰援,缓解银行转债到期压力
证券时报· 2025-10-14 16:25
浦发银行可转债到期与资本运作 - 浦发银行500亿元规模可转债进入到期兑付倒计时,多路资本通过战略增持、可转债转股等方式缓解其到期压力 [1] - 浦发银行于2019年10月底发行总额500亿元可转债,期限6年,到期日为2025年10月28日 [3] 主要资本方增持详情 - 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45万张浦发可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4.50亿股,持股比例由17.00%增加至18.18% [4] - 东方资产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及可转债转股增持,截至9月29日持股数量增至10.73亿股,持股比例为3.44%,另持有可转债860万张 [5] - 信达投资于6月27日将其持有的近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占转股后总股本的3%以上 [5] 资本运作对银行的影响 - 可转债成功转股可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多路资本增持转股直接降低了浦发转债到期偿付压力,并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 [7] - 类似案例中,中国华融在光大转债最后转股日将所持全部1.4亿张转债转为光大银行普通股,转股后持股占比7%以上,成为主要股东 [7] 银行可转债市场趋势 - 今年以来多只银行转债以强赎或到期赎回方式退出,全市场仅剩5只银行转债存续,规模大幅收缩 [9] - 金融行业可转债规模从2024年末的2063.30亿元下降至目前的1237.15亿元 [9] - 银行转债发行持续低迷,因发行周期长、正股表现一般且转股效率不高,影响了上市银行的发行意愿 [9]
转债再现“白衣骑士”!信达投资超百亿元转股浦发银行
证券时报· 2025-07-01 20:33
浦发银行转债转股事件 - 中国信达旗下信达投资将持有的1.1785亿张浦发转债(面值117.85亿元)全部转为浦发银行A股普通股,转股数量达9.12亿股 [1] - 转股完成后,浦发银行普通股总股本增至302.64亿股 [2] - 此次转股使浦发转债未转股余额从499.97亿元下降至382.11亿元,未转股比例从99.99%骤降至76.42% [3] 浦发转债基本情况 - 浦发银行2019年10月发行500亿元可转债,期限6年,债券简称"浦发转债" [2] - 截至2025年6月26日,浦发转债未转股余额达499.97亿元,未转股比例99.99% [3] - 若未能实现转股,浦发银行将面临500亿元本金及相应利息的刚性兑付压力 [3] 信达投资背景 - 信达投资是中国信达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 [4] - 中国信达主要业务包括不良资产经营和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16389.60亿元,归属于股东权益1941.83亿元 [4] 银行转债市场情况 - 今年以来已有5只银行转债退出市场,包括苏行转债、成银转债、杭银转债、南银转债和中信转债 [5] - 银行发行转债主要目的是通过转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 [5] - 此前中国华融曾通过转股方式帮助光大银行可转债退出,被市场称为"光大模式" [5][6] "光大模式"案例 - 中国华融在光大转债最后转股日将其持有的1.4亿余张光大转债转为光大银行A股普通股,占发行总量46.67% [5][6] - 转股后中国华融持有光大银行7.08%股份,成为主要股东之一 [6] - 该案例为银行转债退出提供了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转股的新渠道 [6]
转债再现“白衣骑士”!信达投资超百亿元转股浦发银行
证券时报· 2025-07-01 20:27
银行转债转股事件 - 中国信达旗下信达投资将持有的1.1785亿张浦发转债(面值117.85亿元)全部转为浦发银行A股普通股,转股数量达9.12亿股 [1] - 转股完成后浦发银行普通股总股本增至302.64亿股 [3] - 此举使浦发转债未转股余额从499.97亿元降至382.11亿元,未转股比例从99.99%骤降至76.42% [4] 浦发转债背景 - 浦发银行2019年10月发行500亿元可转债(5亿张,每张面值100元),期限6年 [3] - 若未能实现转股,浦发银行将面临500亿元本金及相应利息的刚性兑付压力,对资本充足率构成显著挑战 [4] AMC机构角色 - 中国信达主要业务包括不良资产经营和金融服务,旗下拥有9家平台子公司 [4] - 截至2024年末中国信达总资产16389.60亿元,归属于股东权益1941.83亿元 [4] - 此次操作标志着AMC在化解银行资本压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1] 银行转债市场动态 - 2023年3月中国华融曾将持有的1.4亿余张光大转债转为光大银行A股普通股,占发行总量46.67% [6] - 今年以来已有5只银行转债退出市场,包括苏行转债、成银转债、杭银转债、南银转债和中信转债 [5] 银行转债发行目的 - 银行发行转债主要目的包括低成本融资和通过转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6] - 全额转股对银行转债退出具有重要意义,可缓解到期兑付压力 [6]
又有银行转债或触发强赎
证券时报· 2025-06-23 23:12
银行转债加速转股退出 - 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持续走强,多只银行转债触发强赎条款退出市场,包括苏行转债、成银转债、杭银转债、南银转债和中信转债 [2][7][8] - 若齐鲁转债触发赎回条款,市场上存续的银行转债将仅剩7只,稀缺性凸显 [7][8] - 中信证券统计显示,随着银行股价上涨,今年可能有约1000亿元的银行转债完成转股 [8] 齐鲁转债强赎进展 - 齐鲁银行公告显示,6月3日至6月23日已有10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的130%,若未来15个交易日内再有5个交易日达标,将触发赎回条款 [4] - 齐鲁转债转股价从5 14元/股下调至5 00元/股,触发价调整为6 50元/股 [4][9] - 截至公告日,齐鲁转债未转股余额为60 87亿元,未转股比例76 09% [4] 银行转债发行与资本补充 - 银行发行转债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转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 [2][11] - 兴业证券指出,银行普遍对促转股有强烈诉求,且在接近赎回线前不会过度压制正股股价 [11] - 浦发银行500亿元可转债将于10月27日到期,公司表示将夯实转股基础 [8] 转股价格调整与市场影响 - 多家银行因分红方案落地下调转股价,如齐鲁转债转股价下调14分至5 00元/股,缩短与赎回触发价的距离 [9] - 市场分析认为,优质银行转债规模缩量可能导致非理性追高,需关注政策变动对新上市转债的冲击 [11]
又有银行转债或触发强赎
证券时报· 2025-06-23 23:01
齐鲁转债或触发强赎 - 齐鲁银行股票自6月3日至6月23日已有10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格5.00元/股的130%(即6.50元/股),若未来15个交易日内再有5个交易日满足条件将触发赎回条款 [1][4] - 齐鲁转债发行总额80亿元,票面利率逐年递增(0.20%-3.00%),期限6年,当前未转股余额60.87亿元,未转股比例76.09% [5][6] - 公司已下调转股价格从5.14元/股至5.00元/股,缩短与赎回触发价距离 [10] 银行转债批量退出市场 - 2023年已有5只银行转债退出(苏行/成银/杭银/南银转债触发强赎,中信转债到期),若齐鲁转债被强赎则存续银行转债仅剩7只 [2][9] - 浦发银行500亿元可转债将于10月27日到期,当前股价已超转股价12.92元 [9] - 中信证券预计2023年约1000亿元银行转债可能完成转股 [10] 银行转债促转股逻辑 - 银行发行可转债核心目的是通过转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因此促转股意愿强烈 [2][13] - 历史上银行转债在股价低迷时需引入"白衣骑士"实现退出,当前股价上涨直接提升强赎概率 [12][13] - 转股价格下调(如齐鲁银行案例)及分红方案落地进一步增加强赎触发概率 [10] 市场影响与趋势 - 银行转债退出加速导致优质转债规模缩量,可能引发市场对剩余品种的非理性追高 [13] - 银行股持续上涨是推动转债退出的主要动力,兴业证券指出银行在接近赎回线前对正股压制较小 [13]
沪农商行涨停!银行股集体走强,转债摘牌加速稀缺性凸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7:34
银行板块股价表现 - 6月3日A股银行板块涨幅居前 沪农商行早盘涨停 报9.86元每股 涨幅10.04% 股价创3年多新高 总市值逼近千亿[1] - 渝农商行大涨6.76% 青岛银行涨超5% 兴业银行和上海银行分别上涨4.73%和4.16% 杭州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多股盘中刷新历史高点[3] - 申万银行业指数从2023年底2841.87点一路上涨至4200点以上高位 2024年初至5月底中信银行指数取得9.2%绝对收益和11.6%相对收益 排名市场第二[3] 银行股上涨驱动因素 - 险资加大红利股配置力度 银行股盈利稳健且股息回报较高 为增持优选[4] - 中央汇金等资金增持沪深300ETF 高权重银行板块持续受益[4] - 外资逐步回归 增量资金有望流入银行板块[4] 可转债转股动态 - 南京银行发布公告提示南银转债可能满足赎回条件 要求股价连续不低于转股价130%[5] - 2024年以来已有3家银行发布转债触发赎回提示公告 包括杭州银行和苏州银行[5] - 苏州银行 中信银行 成都银行3家银行可转债已完成转股并摘牌 杭州银行已于5月26日发布提前赎回公告[6] - 2023年8月后无新银行转债发行 市场亟需新增供给[6] 银行转债市场供需 - 目前市场存续银行转债共10只 浦发转债500亿元规模剩余半年到期[7] - 若杭银转债68亿元和南银转债98亿元触发强赎 银行转债存量规模将从1700亿元降至1000亿元左右[7] - 债券投资者对银行转债需求量不降反增 基金持有比例通常在20%到40%之间[7][8] - 银行转债具防御性特征 在市场较弱时表现稳健 市场较强时可获得超过纯债的收益水平[7]
又见银行转债强赎
证券时报· 2025-05-27 21:21
银行转债强赎退出 - 杭州银行决定行使杭银转债提前赎回权 按债券面值加当期应计利息价格全部赎回 成为年内第三只提前赎回的银行可转债 [1] - 杭银转债因股价连续15个交易日不低于转股价11 35元 股的130%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 投资者可选择二级市场交易 转股或按100元 张加利息被强制赎回 [2] - 南银转债步入提前赎回倒计时 齐鲁转债 上银转债 常银转债 重银转债等多只银行转债价格在120元 张以上 [3] 银行股走强推动转债转股 - 银行股近年走势强劲 破净现象减少 为转债转股创造有利条件 杭州银行2024年初以来股价涨幅超70% [2] - 银行转债只有成功转股才能全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 否则需兑付到期本息 历史上除强赎外 引入"白衣骑士"也是退出路径之一 [6] - 光大转债案例显示 中国华融在最后转股日将1 4亿余张转债转为光大银行A股 占发行总量46 67% 转股后持股比例达7 08% [6] AAA级转债规模收缩 - 截至5月27日 AAA级转债规模约2527 34亿元 较2024年末2912 69亿元缩水近400亿元 较2022年末4195 44亿元显著下降 [4] - 银行转债存量规模或从1700亿元降至1000亿元左右 浦发转债500亿元规模剩余半年到期 杭银转债 南银转债或将强赎退出 [6] - 2023年起无新发银行转债 2024年进入到期潮 若无新券发行 规模将在2025年快速压缩 [7] 转债市场供需矛盾 - 公募基金强化业绩基准约束 中证转债指数中银行转债权重占比第一 底仓需求或加强 [5] - 银行转债退出加速背景下 供需矛盾预计更加突出 对转债估值起到支撑作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