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可转债转股
icon
搜索文档
挥别“发得出,转不动” 可转债重返银行“补血主渠道”
上海证券报· 2025-08-01 02:08
银行可转债市场回暖 - 银行可转债市场迎来"转股潮",多家银行转股率高达99%以上,如南京银行99 98%、杭州银行99 96%、成都银行99 94% [1][2] - 市场从"发得出,转不动"转变为"发得出,转得动",可转债重新成为银行资本补充主渠道 [1][6] - 转股潮由股价修复、监管政策鼓励、投资者接受度提升等多因素驱动 [1][7] 典型案例分析 - 南京银行"南银转债"转股23 57亿股,刷新银行转债转股率纪录(99 98%) [1] - 杭州银行150亿元"杭银转债"转股后总股本从59 3亿股增至72 49亿股,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0 83个百分点 [2] - 光大银行通过中国华融"压哨转股"完成300亿元转债转股,浦发银行获信达投资转股1 18亿张(占发行总量23 57%) [4][5] 转股推动因素 - 正股表现是关键:苏州银行因股价连续15日超转股价130%触发强赎 [3] - 战略投资者介入: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引入"白衣骑士" [4][5] - 大股东主动转股:中信银行大股东转股263 88亿元,兴业银行获福建省财政厅转股86亿元 [6] 资本补充优势 - 可转债转股后直接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对中小银行尤为重要 [6][7] - 相比增发/配股,可转债具有不摊薄股价、灵活高效等优势 [6] - 成都银行、南京银行转股后显著提升资本充足率,支撑信贷扩张 [7] 市场供需动态 - 银行可转债存量规模从峰值下降63%,截至4月仅剩1760亿元 [7] -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转债因信用评级高、波动小成为配置型资金"压舱石" [8] - 当前为发行窗口期,但需合理设计条款、控制节奏以实现发行人-投资者共赢 [7][8]
果真“白衣骑士”!这家央企借道可转债,跻身浦发银行前十大股东!
券商中国· 2025-07-01 07:21
浦发银行可转债转股事件 - 信达投资在3天内完成近1.18亿张浦发转债转股,合计转股9.12亿股,持股比例达3.01%,进入前十大股东序列 [1][2][3] - 转股完成后浦发银行总股本增至302.64亿股 [2][7] - 浦发转债发行于2019年10月,规模500亿元,期限6年,目前剩余4个月到期 [5][6] - 转股前浦发转债转股率极低,仅144万元完成转股,未转股比例高达99.9971% [6] "光大模式"再现 - 该模式指银行通过引入战略股东购入可转债转股以缓解到期兑付压力,典型案例为光大银行300亿元可转债获中国华融转股 [10][11] - 光大转债转股后未转股比例降至24.23%,既减轻偿付压力又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13] - 浦发银行当前股价13.88元,距离转股价1.3倍(16.78元)尚有20%涨幅差距 [13] 银行可转债市场现状 - 银行转债成功转股才能全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否则需兑付到期本息 [14] - 大面积转股通常需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转股价1.3倍),对长期"破净"银行难度较大 [14] - 2023年9月以来多家银行转债触发强赎转股,如成都银行、苏州银行转股率均超99.9% [15] - 中信银行400亿元转债到期时转股率达99.86%,控股股东提前转股263.88亿元 [16] - 目前市场存续8只银行转债,浦发转债4个月后到期,齐鲁转债接近触发强赎 [17]
复刻“光大模式”?这家央企巨额增持浦发银行可转债
券商中国· 2025-06-27 07:26
银行可转债市场动态 - 浦发银行可转债获信达投资增持1.18亿张,占发行总量23.57% [1][2][7] - 浦发转债发行总额500亿元,尚有4个月到期,当前转股率仅0.0029% [2][5] - 信达投资为中国信达全资子公司,后者总资产超1.6万亿元,核心业务为不良资产经营 [8][9] 光大银行可转债案例参考 - 光大转债到期前获中国华融增持1.22亿张(占40.56%),转股后持股7%成为第二大股东 [3][10] - 光大转债最终转股率75.77%,直接降低偿付压力并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11] - 华融通过溢价转股方式降低成本,每股实际成本低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 [11] 银行可转债转股机制 - 转股需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转股价1.3倍),对"破净"银行难度较大 [15] - 2023年多家银行转债触发强赎转股,如成银转债(99.94%)、苏行转债(99.93%) [16][17] - 中信转债到期前控股股东转股263.88亿元,最终转股率达99.86% [18][19] 银行可转债市场现状 - 当前市场存续8只银行转债,浦发转债4个月到期,齐鲁转债接近强赎触发 [20] - 常熟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等股价已贴近转股价1.3倍 [21] - 2023年以来银行转债新发长期停滞,主因板块估值持续破净 [26] 银行可转债发展历程 - 2017年起被广泛使用,2018-2019年发行规模达130亿/1360亿元 [22] - 2020年发行量不足百亿,因永续债受宠及市场低迷 [24] - 2021-2022年发行回暖,分别达1100亿/270亿元,发行效率提升 [25]
又双叒新高!银行股火爆行情持续,还有可转债触发强赎
第一财经· 2025-06-10 21:28
银行股表现 - 6月10日银行股逆势上行,中证银行指数收涨0.49%,盘中触及7916.59点新高 [1][2] - 当天42只银行股中39只上涨,民生银行(2.83%)、浙商银行(2.14%)领涨,21只银行股年内涨幅超10% [2] - 银行板块与美容护理、有色金属、医药生物位列年内行业涨幅前四,招商银行ETF优选年内涨超18% [2] - 银行股高股息特性受避险资金青睐,目前股息率中位数超4% [3] 银行转债动态 - 南银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成为年内第4只被强赎的银行可转债,总额200亿元 [1][6][7] - 南银转债转股价格8.22元/股,触发赎回价为10.69元/股,当前转股率已超75% [6][7][8] - 年内预计至少6只银行转债退场,存量规模或从1700亿元降至1000亿元左右 [7][8] - 银行转债转股率提升有助于缓解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成银转债、苏行转债转股率均超99% [7][8] 分红派息情况 - 17家银行已宣布年度分红安排,12家实施完毕,部分银行分红时间较往年提前 [3] - 分红密集期为6-7月,历史数据显示板块在此期间表现相对稳定 [3] - 银行是A股最慷慨的上市公司群体,分红派息安排对股价形成支撑 [3] 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预测二至三季度银行股绝对价值仍将延续 [1][4] - 险资、公募基金等长线配置需求仍有空间,资金面波动仅影响短期股价 [4] - 银行转债退出加速导致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大额银行转债稀缺性凸显 [8]
银行可转债转股“蝴蝶效应”显现固收+产品无奈另觅新底仓
证券时报· 2025-06-05 01:41
银行业可转债集中转股趋势 - 二季度以来银行业可转债集中转股趋势明显 南京银行发布"南银转债"可能满足赎回条件的提示性公告 杭州银行此前已加入赎回队伍 [1] - 银行可转债加速转股对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形成利好 同时产生资产配置端的"蝴蝶效应" 如"固收+"等产品可配置标的稀缺性加大 [1] 多只银行可转债接近转股条件 - A股银行板块走强 多只银行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为可转债转股提供有利条件 2025年以来已有多只银行股触发赎回条款 [2] - 苏州银行1月21日公告"苏行转债"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 成为年内首只强赎银行转债 中信银行、成都银行年内完成转股并摘牌 [2] - 杭州银行5月20日发布"杭银转债"可能满足赎回条件提示 南京银行5月30日公告"南银转债"已有10个交易日收盘价达到转股价上浮30%标准 [2] 可转债加速转股对资产配置的影响 - 银行可转债加速退出加大银行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资产配置难度 需权衡卖出时机与收益风险平衡 [3] - 银行转债规模大、抗跌性强、评级高 是"固收+"、债基等产品底仓首选 存量规模缩减将推高转债价格 [3] - 2023年8月证监会限制再融资后 银行转债发行停滞 供给侧未新增 [3] 银行转债市场规模变化 - 中信证券测算今年约1000亿元银行转债将完成转股 叠加发行节奏慢 市场整体规模缩量 "固收+"资金需寻找新底仓 [4] - 当前市场存续10只银行转债 浦发转债规模达500亿元 杭银、南银转债或触发强赎 浦发转债10月28日到期 存量规模或锐减至1000亿元 [5] - 兴业转债、重银转债、齐鲁转债、上银转债年内涨幅分别达7.65%、6.36%、6.02%、5.83% [5] 银行可转债发行新动态 - 长沙银行2月回应投资者称110亿元可转债项目处上交所审核阶段 民生银行2023年3月拟发行500亿元可转债 [6]
银行股价屡创新高 又有转债触及强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19:04
银行可转债市场动态 - 杭州银行宣布提前赎回"杭银转债",因股价连续15个交易日不低于转股价130%(14.76元/股)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 [1] - 赎回价格为100元/张加当期应计利息,投资者需选择转股(11.35元/股)或接受强制赎回 [1][2] - 苏州银行此前亦触发"苏行转债"强赎,赎回价为101.35元/张,未转股比例0.07%,支付赎回款358.69万元 [2][3] 市场供给收缩 - 中信转债以400亿元规模成为最大摘牌可转债,未转股率仅0.14%,转股后中信金控持股比例升至68.70% [4] - 当前存续银行可转债仅剩10只,浦发转债将于10月28日到期,市场存续规模约2000亿元(占全市场27%) [4][5] - 2023年以来无新发银行可转债,2025年预计规模加速缩减,优质资产稀缺性凸显 [4][6] 转股率与资本补充 - 5只银行可转债未转股比例超99%,低转股率影响银行一级资本补充效率 [6] - 银行推动转股意愿增强,但市场调整制约转股进度,部分案例通过战略投资者增持转股缓解兑付压力 [6] 行业趋势分析 - 固收类产品面临"资产荒",剩余期限超3年的银行可转债仅2只 [5][6] - 天风证券预计2025年转债市场延续缩量,发行人"化债"意愿或改变供给结构 [6] - 银行可转债因高评级、流动性好及红利属性需求旺盛,但新增供给停滞 [4][6]
正股股价上行 银行可转债强赎再现
证券日报· 2025-05-27 00:42
杭州银行可转债强赎事件 - 杭州银行公告杭银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件 因公司股票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130%即14 76元/股 [1] - 杭银转债发行规模150亿元 期限6年 当前转股价调整为11 35元/股 赎回价格为面值加当期利息 [1] - 该转债2021年10月进入转股期 转股比例从2025年初不足10%快速提升至5月23日超70% [2] 杭州银行基本面与股价表现 - 公司2024年一季度营收99 78亿元同比增2 22% 归母净利润60 21亿元同比增17 30% ROE提升0 16个百分点至5 15% [2] - 总资产季度环比增长5 20% 不良贷款率保持0 76%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预计随转股提升0 8个百分点 [2] - 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超6% 带动转债价格升至135元/张附近 [2] 银行可转债市场特征 - 银行可转债转股后可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但全市场10只存续品种中6只转股比例不足1% [3] - 转股率低主因包括 银行股破净限制转股价下修空间 高转股溢价率抑制转股动力 [3] - 部分银行通过股价修复实现转股突破 如成银转债 苏行转债转股率超99% 中信转债因大股东推动转股率达99% [3] 银行可转债市场趋势 - 发行断档与存量退潮将导致银行可转债规模缩量 市场信用分布和行业集中度面临重构 [4] - 未来可转债市场可能从银行主导转向多元行业驱动 投资者更偏好高评级低风险品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