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经济

搜索文档
立秋・“减重经济”撬动千亿级大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8-07 10:24
中国减重市场现状 - 2018年中国成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4] -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呈逐年递增趋势 [4] - 预测2030年中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4] - 世界肥胖联盟预测到2035年超重和肥胖对全球经济影响将达到每年4.32万亿美元 [6] - 预测2030年中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 [6] 政策与市场规模 - 国家卫健委2024年6月起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7] - 2024年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热门关键词 [7] - 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2024年有望达到3260亿元 [7] 消费新场景 - 轻食代餐市场健康轻食类订单占比从2020年12%上升至2025年25% [8] - 预测2025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9.3% [8] - 2024年6月以来"健身月卡、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31.6%,"24小时自助健身房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96.9% [8] - 近10%跑者选择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跑步数据 [8] - 预测2025年中国减重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87亿元,2030年预计达到149亿元 [9] - 2024年618期间京东健康减肥调理用药成交同比增长超3倍,GLP-1类用药成交用户数近30万 [9] 行业问题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体重管理"相关投诉831条,"减肥"相关投诉超2万条 [15] - 投诉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夸大疗效、商家跑路、拒不退款等方面 [15] - 减重机构存在标准缺失与监管不足问题,资质存疑且效果缺乏权威验证 [17]
立秋・“减重经济”撬动千亿级大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10:13
中国减重市场潜力分析 - 中国成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5] -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呈逐年递增趋势 [5] - 预测2030年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5] - 肥胖相关疾病导致的医疗支出预计2030年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 [8] - 我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达到3260亿元 [9] 体重管理赛道消费场景 - 轻食代餐市场:健康轻食类外卖订单占比从2020年12%上升至2025年25%,2025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9.3% [11] - 健身市场:今年6月以来"健身月卡、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31.6%,"24小时自助健身房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96.9% [11] - 线上健身App和智能可穿戴设备:近10%跑者选择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跑步数据 [11] - 减重药物市场: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87亿元,2030年149亿元,GLP-1类药物成交用户数近30万 [12] - 医疗机构:全国多地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涵盖饮食指导、心理辅导与激素调节等专业流程 [15] 行业问题与消费者痛点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体重管理"关键词投诉达831条,"减肥"关键词投诉超2万条,集中在虚假宣传、夸大疗效、商家跑路、拒不退款等 [19] - 减重机构存在标准缺失与监管不足问题,资质存疑且效果缺乏权威验证 [21] - 消费者投诉关键词包括"退款难"(430条)、"虚假宣传"(418条)、"危害健康"(288条)等 [20]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支持:国家卫健委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8] - 消费者理念转变:倾向于选择有医学指导、营养均衡、可持续跟进的产品与服务 [21] - 行业规范逐步完善,"减重经济"迈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21]
立秋 “减重经济”撬动千亿级大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08:19
中国超重肥胖问题现状 - 2018年中国成人超重率34.3% 肥胖率16.4% 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4] -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11.1% 肥胖率7.9% 呈逐年递增趋势[4] - 若趋势未遏制 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预测达70.5% 儿童达31.8%[4][6] 肥胖带来的经济影响 - 世界肥胖联盟预测到2035年全球肥胖经济影响达4.32万亿美元/年[8] - 中国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预测达4180亿元人民币[8] - 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达3260亿元[8] 政策与行业推动力 - 国家卫健委2024年6月启动为期三年"体重管理年"活动[8] - 2024年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热门关键词[8] - 医疗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 整合营养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专业服务[13] 轻食代餐市场增长 - 健康轻食类外卖订单占比从2020年12%升至2025年25%[9] - 2025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预测突破12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29.3%[9] 健身消费趋势 - 美团平台数据显示"健身月卡/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31.6%[9] - "24小时自助健身房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96.9%[9] - 近10%跑者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跑步数据[9] 减重药物市场扩张 - 中国减重药物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87亿元 2030年达149亿元[10] - GLP-1类药物受关注 诺和诺德/礼来/信达生物/丽珠集团/华东医药等药企入局[10] - 京东健康618期间减肥用药成交同比增长超3倍 GLP-1用药用户近30万[10] 行业现存问题 - 黑猫投诉平台"体重管理"关键词投诉831条 "减肥"关键词投诉超2万条[16] - 投诉集中在虚假宣传/夸大疗效/商家跑路/拒不退款等问题[16][17] - 减重机构存在资质存疑/效果缺乏权威验证/霸王条款等问题[18]
立秋・“减重经济”撬动千亿级大市场|财经二十四节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08:17
中国减重经济市场概况 - 中国成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3] -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呈逐年递增趋势 [3] - 预测2030年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3] - 肥胖相关疾病导致的医疗支出预计2030年达4180亿元人民币 [6] - 2025年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260亿元 [6] 减重经济催生的消费场景 - 轻食代餐市场:2025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9.3% [8] - 健康轻食类外卖订单占比从2020年12%上升至2025年25% [8] - 健身行业:美团平台"健身月卡、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31.6%,"24小时自助健身房次卡"搜索量同比增长96.9% [8] - 线上健身:近10%跑者使用智能设备监测跑步数据 [8] - 减重药物: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87亿元,2030年达149亿元 [9] - GLP-1类药物受关注,京东健康618期间减肥调理用药成交同比增长超3倍,GLP-1类用药成交用户数近30万 [9] 行业政策与医疗支持 - 国家卫健委2024年6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6] - 全国多地医疗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提供饮食指导、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 [12] 行业挑战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体重管理"相关投诉831条,"减肥"相关投诉超2万条,主要涉及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等问题 [15] - 减重机构存在标准缺失与监管不足问题,包括资质存疑、效果缺乏权威验证等 [17] - 消费者转向偏好有医学指导、营养均衡、可持续跟进的产品与服务 [17]
减重市场“三足鼎立”?有公司已下调业绩预期
广州日报· 2025-08-05 17:19
市场竞争正在趋于白热化。7月31日,礼来公司SURPASS-CVOT 3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旗下"明星减肥 药"替尔泊肽有望从"降糖+减重"双优治疗走向更广阔的前景,为高心血管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带来长期健 康获益。 业内人士认为,玛仕度肽的上市不仅为有减重需求的人群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将进一步加速行业内的研 发竞争,推动更多药企加大在减重药物领域的投入,探索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从更广阔的行业角度看,全球肥胖问题给减肥药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但企业需面对 更激烈的多靶点药物竞争、更复杂的支付环境以及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同时,资本市场对医药企业单一 产品依赖风险的敏感度正在提升。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减重经济"备受关注,减重市场规模逐年上升,然而格局也在不断动态变化中。 近期,国产减肥药玛仕度肽上市,这意味着市场有可能从"双雄争霸"变为"三足鼎立"态势,玛仕度肽将 与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以及替尔泊肽展开正面竞争。就在日前,诺和诺德公司大幅下调全年财务预期,主 要原因是"Wegovy"(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制剂)销售失速;与此同时,多家药企仍在加大布局,提速减 重药物研发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作为全球减肥 ...
减重市场,也需“健康管理”
新华日报· 2025-06-24 07:34
减重经济市场概况 -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 [1] - 国家卫健委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减重经济发展 [1] - 减重经济在健身、医疗、食品、智能科技等领域全面爆发 成为拉动内需新引擎 [1] - 中国体重管理市场预计2021-2027年年均增长10.6% 2027年规模达926亿元 [5] 医疗健康领域发展 - 医院减重门诊量每月增长30%-50% 需求显著提升 [1] - 公立医院普遍设立多学科联合减重门诊 包括营养干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 [11] - 司美格鲁肽等药物需严格按适应症使用 BMI>30或BMI>24合并并发症人群适用 [10] 健身行业动态 - 国内现存健身房相关企业96.62万家 江苏6.46万家排名第三 [5] - 2024年前5月新增健身房企业11.55万家 同比增长2.54% [5] - 乐刻健身等连锁品牌推出100多元/月会员制 晚间7-8点人流量最大 [2] - 健萌等高端私教机构按3/6/9个月周期销售 已服务超100名会员 [2] - 魔瘦训练营等高端减重营地28天周期收费2-5万元 目标减重15-20斤 [3] 食品行业创新 - 代餐市场规模从2017年58.2亿元增长至2023年175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76.34% [6] - 预计2027年代餐市场规模将达3534.9亿元 [6] - "三低"食品市场占比居高不下 企业加速推出低卡食谱和健康餐配送服务 [6] - 国家新规禁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食品标识 [8] 行业乱象与监管 - 部分景区和网络博主利用"体重换门票"等噱头设置消费陷阱 [7] - 食品标签存在"0糖"等文字游戏 实际含糖量与普通饮料无异 [7] - 部分消费者擅自购买减肥注射液等产品 导致健康风险 [8][9] - 行业需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 规范产品宣传和服务标准 [11]
国家吹响减肥号角!“减重经济”能否激发万亿级消费新浪潮
GLP1减重宝典· 2025-06-19 20:45
政策与市场背景 - 2025年"体重管理年"成为全国焦点,政策引领、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共同驱动"减重经济"浪潮,涉及健康食品、健身服务、医疗干预等多个领域,孕育万亿级新兴市场[4] -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5个部门推出"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将肥胖问题上升为国家公共卫生战略[4] - 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超50%,若不控制2030年将达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31.8%[6] - 肥胖相关疾病每年耗费医保资金超1.3万亿元,体重管理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预防为主"减少医疗负担[6] 五大关键赛道 医疗健康 - 减肥药物和手术成为医学干预主流选择,GLP-1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成为行业明星,国内二十余家企业布局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8] - 三甲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加速扩展,营养、运动、心理多学科协作模式普及,带动健康管理机构和远程医疗平台发展[8] 智能健康设备 - 2024年中国腕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9.3%,占全球市场32%,智能设备可监测心率、血氧、热量消耗等数据并同步至手机端[9] - AI健康App提供个性化管理方案,AI与智能硬件让减肥过程可视化、互动化[9] 体育消费 - 2024年全国户外运动商户数量同比增长51.86%,城市建设加速健康公园、健身步道布局[10] - 传统健身房数字化转型,Keep智能健身设备销量同比增长超40%,居家健身成为年轻人新宠[10] 健康食饮 - 低脂、低糖、高蛋白、低GI健康饮食成为新主流,代餐轻食市场精细化发展[11] - 品牌如"奈雪的茶"推出能量碗,旺旺推出健康零食品牌Fixbody,涵盖21款粗粮饼干等产品[11] 助眠经济 - 助眠枕、香薰蜡烛、助眠仪等产品热销,成为"懒系减脂"新宠,健康产业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12] 消费趋势与技术驱动 - 智能体脂秤年销量突破4000万台,用户日均使用频次达3.5次,是传统体重秤的八倍,设备能监测32项指标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16] - Keep虚拟运动场景涵盖60多种运动类型,与50多款外部硬件设备互联,小红书"减脂打卡"话题浏览量超500亿[17] - Z世代消费者重视产品外观设计和潮流属性,"国潮养生"概念兴起,健康管理升级为文化消费[18] 行业升级方向 - 体重管理从"卡路里计算"升级为"精准健康管理",科技赋能、个性化升级与体验创新催生万亿级消费新蓝海[15] - 硬件厂商竞争焦点从"卖设备"转向"做数据",科技健康管理行业通过智能硬件数据反向定制代餐食品[16]
激励全民健身,只“发券”还不够
经济观察报· 2025-05-17 12:50
体育消费券政策效果 - 全国多地发放体育消费券刺激体育消费 长沙投入380万元 宁波 西安 武汉等城市跟进[2] - 河北省6年累计发放7000万元消费券 带动400+场馆增收 激活350万人次健身需求[2] - 内蒙古冰雪消费券使部分滑雪场周末客流量同比增长30%[2] 消费券局限性 - 宁波案例显示人均补贴仅十几元 与高价运动项目(如台球半日消费达数百至上千元)相比刺激效果有限[3] - 场地资源不足问题突出 城市地区存在"一场难求"现象[3]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优化方向 - 需加大普惠性运动场地建设 推动公益/廉价项目落地[4] - 吸引社会资源开发低门槛高情绪价值的健身项目[4] - 推动政府/学校场地资源向社会开放[4] 非运动人群激活策略 - 需结合娱乐社交属性 如上海洛克公园"体育+"模式成功吸引年轻人[5] - 加班文化抑制健身意愿 需改善休假制度保障健身时间[5]
激励全民健身,只“发券”还不够
经济观察网· 2025-05-14 16:47
体育消费券发放情况 - 长沙启动"你运动·我补贴"活动,预计投入380万元,活动持续至11月30日 [1] - 宁波、西安、武汉等城市也发放体育消费券 [1] - 河北省6年累计发放7000万元消费券,带动400家场馆增收,激活350万人次健身需求 [1] - 内蒙古冰雪消费券使部分滑雪场周末接待量同比增长30% [1] 体育消费券的效果与局限性 - 体育消费券对引导大众体育锻炼行为有直接效果 [1] - 宁波市民使用消费券累计节省1.7万元,人均补贴仅十几元 [2] - 部分运动项目价格高昂,如台球半天花费可达几百甚至上千元 [2] - 场地资源不足且不均衡,城市中"一场难求"现象普遍 [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议 - 需加大普惠性运动场地建设,推动公益性和廉价项目落地 [3] - 吸引社会资源注入,打造低门槛、高情绪价值的健身项目 [3] - 推动政府和学校场地资源向社会开放 [3] - 上海洛克公园的"体育+"模式成功吸引年轻人,结合运动、娱乐、社交 [3] 年轻人运动习惯的挑战 - 加班文化导致年轻人身心俱疲,缺乏运动时间和激情 [4] - 需推行科学作息制度,抵制强制加班,保障休息和健身时间 [4]
体育消费券赋能“减重经济”助力消费升级
证券日报· 2025-05-13 01:26
减重经济崛起 - 居民减重需求升级推动消费热潮,产业链从运动场景向全领域延伸,成为消费增长新动力[1] - 行业已形成涵盖减肥服务、减肥产品、体育赛事等多领域的消费生态,政策支持与健康意识提升有望将其转化为长期增长引擎[1] 消费场景与产品创新 - 线下24小时健身房、室内攀岩等新型健身场所涌现,线上健身平台通过直播课程、远程指导吸引用户[1] - 减脂餐、轻食代餐在电商平台持续热销,成为消费者饮食新选择[1] - 需求端激发健康饮食、运动服饰、旅游等多领域消费,供给端推动企业研发智能化、高品质产品以提升竞争力[2] 政策刺激与市场扩容 - 五一期间全国多地发放体育消费券:宁波市民节省1.7万元,西安发放20万元体育用品券,长沙两轮活动预计投入380万元[2] - 体育消费券助力场馆引流并培育长期消费群体,推动体育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3] - 消费券刺激下减重经济将持续扩大市场规模并引导消费升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