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模型

搜索文档
吴婷:AI城市战争
36氪· 2025-07-12 11:32
国家AI战略规划 - 国务院2017年提出"三步走"战略:2020年AI核心产业规模1500亿,带动相关产业1万亿;2025年核心产业4000亿,带动5万亿;2030年核心产业1万亿,带动10万亿 [3] - 截至2024年9月,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的150% [3] - 各部委后续发布伦理规范、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各地加速布局AI产业 [4] 北京AI产业优势 - AI综合实力全国第一: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3000亿占全国50%,2400家AI企业占全国40%,213起融资占全国30%,123款备案大模型占全国60% [5] - 顶尖人才聚集:全球AI 2000榜单中北京占中国280人中的121人,AI学者4.9万人中北京占1.5万 [7][8] - 产业生态完善:中关村聚集智谱AI、月之暗面、寒武纪、旷视科技等头部企业,清华北大孵化多个明星项目 [7][8] 上海AI产业特点 - 聚焦芯片与算力:张江形成最完整集成电路集群,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企业突破国产AI芯片方案 [10] - 算力基础设施领先: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一,吸引英伟达、特斯拉等国际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10] - 产业定位清晰:与北京形成"芯"(上海)与"脑"(北京)的协同分工 [10] 深圳AI竞争力 - 制造业场景丰富: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广泛应用工业场景,具身智能发展迅速 [14] - 巨头引领生态: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大疆、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链,华为前海创新中心签约16家合作伙伴 [15][16] - 政策支持力度大:发放"训力券"等补贴,2023年AI融资120起超越上海 [12][16] 杭州AI新势力崛起 - DeepSeek-R1大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引爆市场,宇树机器人占全球四足机器人60%份额 [18][19] - 浙大系创业活跃:AI成果发表量全球第三,深度求索等六小龙中三家出自浙大 [20] - 产业基础扎实:阿里云全球第三,吉利、海康威视等民企提供应用场景 [21][22] 其他城市差异化布局 - 广州、苏州、合肥等地结合本地禀赋寻找AI细分突破口,形成全国竞争协同格局 [23] - 地方竞争被视作推动AI产业整体发展的核心动力 [24]
迎接AI——理性看待变革,积极布局未来
创业邦· 2025-07-07 18:27
AI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 大模型进入能力边界与不确定性并存阶段,单纯追逐参数规模意义有限,需与产品深度融合创造可持续场景价值[1][5] - 模型核心能力源自预训练而非后训练,高质量训练数据已大部分耗尽,模型解析能力提升将趋于平稳[6][7] - 模型不具备真正智能且存在"幻觉"问题,需理解其不确定性特点才能有效融入产品[5] - 模型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可能替代传统数据库功能[10] AI应用落地实践 - APUS在代码生成领域实现70%代码由模型生成,旧代码维护33%由模型辅助完成[11] - 设计团队规模缩减85%,AI可基于爆量素材日生成数千个同类素材[12] - 圣经类产品升级为多媒体形式并引入AI牧师功能,覆盖美国10%人口[13] - 医疗大模型已在三甲医院应用,累计服务超100万人,实现初步诊断与分诊[14] - 开发具备情报分析能力的Agent系统,应用于商业与政治情报领域[15] 企业AI战略与组织变革 - 企业常见误区是高估AI短期价值而低估长期潜力,需围绕"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构建战略路径[19] - AI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生产力,需重新定义生产关系以适配新型生产力[23] - 组织需培养复合型AI项目负责人,需同时理解AI原理、知识流转机制和业务细节[22] - 生产力释放后需重新规划人员技能方向和组织架构,如客服岗位裁减80%后团队结构调整[23] CEO实施AI的建议 - 从上而下定义AI应用场景,从公司P&L价值和长期战略角度思考[26] - 从下而上推动文化变革,通过细微效率提升促进组织对AI的理解[26] - 从后往前做建设,以终为始明确场景再倒推技术需求[26] - 避免在大模型主航道上构建壁垒,否则会被快速迭代的技术碾压[27] - CEO需明确适合引入AI的业务环节,避免空喊口号[27] - 面对AI要巧思而非硬来,发挥人类创造力找到适配应用方式[28] 行业展望 - AI将如同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每家企业业务形态,需全力以赴拥抱[29] - 全球大模型企业已从两年前的众多竞争者缩减至不超过10家具备持续发展能力[27]
毕马威报告:医疗大模型中国发布数量占全球70%,健康科技产业需应对四重挑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7-04 09:51
健康科技产业链 - 产业链分为上游(科技赋能医药、医疗器械与智慧医院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服务终端和支付方式)[2] - 北京市东城区将重点建设八个产业组团和三处金角银边地区,打造"银巷""硅巷""文巷""杏巷"[2] 医疗大模型发展现状 - 医疗大模型分为五类:大型语言模型(LLM)、语言条件多智能体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图学习大模型、视觉语言大模型[3] - 全球已发布医疗大模型中,大语言模型占比65%,中国发布数量占比超70%[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医疗科技市场规模突破百亿,2025-2027年增幅预计放缓但仍保持稳健增长[3] - 中国智能医疗器械市场预计2025年达242.3亿元,2026-2027年有望保持高速增长[3] 企业格局与竞争 - 医疗科技企业分为综合厂商与垂直厂商,未来将深化合作共促智慧医院建设[3] - 已上市健康科技企业中,医药科技企业占比超90%[3] 医疗服务供给 - 公立医院数量占比低但主导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三级医院中公立医院占比84.7%[4] - 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管理渗透率较高,但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服务推广空间较大[4] 人才分布与需求 - 健康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北和华南[5] - 2024年中国总诊疗人次突破百亿,居民平均就诊次数7.2次,入院人次突破3亿(同比增22%)[5] 投融资动态 - 2021年为融资小高峰(2,131笔/2855.1亿元),2024年调整至1,437笔/731.6亿元[5] - 2024年A轮融资占比42.9%,天使轮及种子轮占比28.2%[6] IPO情况 - 2021年A股IPO小高峰(63笔/917.0亿元),医药科技IPO事件占比97%[6] 行业发展挑战 - 专业人才短缺(培养周期需10年以上),科研投入低且分配不均[7] - 支付体系需完善,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竞争成为共识[7]
医疗大语言模型中国发布数量占全球七成 如何释放商业价值?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12:54
健康科技产业链分类 - 健康科技产业链分为应用层、技术层和基础层三大板块 [1] - 应用层涵盖研发、生产制造、服务支付等关键节点 [1] - 技术层由提供各类人工智能技术的供应商构成 [1] - 基础层包括数据服务、硬件设备及底层技术服务等核心要素 [1] 医疗大模型发展现状 - 医疗大模型分为五类:大型语言模型(LLM)、语言条件多智能体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图学习大模型、视觉语言大模型 [1] - 全球已发布医疗大模型中大语言模型占比近65% [1] - 中国发布医疗大模型数量占比超70% [1] AI医疗市场前景 - AI医疗市场2024-2032年预计年增长43% 2032年市场规模达4910亿美元 [3] - AI大模型赋能医疗全链条 覆盖健康监测、慢病管理、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医学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等场景 [3] - 国内企业已落地AI健共体 依托自研医疗大模型及"5+1智能体"实现诊疗全链路贯通 [3] 医疗大模型商业化挑战 - 医疗大模型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需通过"性能验证"释放商业价值 [5] - 目前缺乏明确的安全性、有效性验证和监管体系 限制商业化推广 [5] 伦理与公平性议题 - AI医疗应用需关注数据隐私保护和医疗资源均衡分配 [4]
报告称中国健康科技产业已转向转型深化阶段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2 23:46
中国健康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健康科技产业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转型深化阶段,谋求高质量跃变 [1] - 产业链分为上游(科技赋能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服务终端与支付方式) [1] - 2024年中国医疗科技市场规模突破百亿,2025-2027年增速放缓但总规模稳健增长 [1] 细分领域分析 - 重点研究核酸药物、合成生物、医疗机器人与医疗大模型四大领域 [1] - 中国人工智能制药企业自研能力增强,进入全球AI药物发现领先梯队 [1] 行业活动与资源整合 - 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发布会评选出70家优秀上榜企业 [2] - 健康科技领域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涌入,产业链参与主体增加 [2] - 北京市东城区医药健康产业资源集聚,涵盖研发/生产/流通/销售全环节 [2] 企业动态与趋势讨论 - 上榜企业领袖分享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数字化运营平台等热门话题 [2] - 东城区计划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2]
AI医疗场景加速落地,未来“元宇宙”医院长啥样
第一财经· 2025-06-30 16:27
智慧医院与AI医疗应用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奉贤院区定位"智慧医院",将AI深度融入诊疗全流程,从数字人导诊到AI辅助诊断形成闭环 [1][2] - 放射影像中心引入本土研发的三维动态全身骨骼系统数字成像仪,通过AI算法实现脊柱侧弯精准评估,打破进口设备垄断 [4] - 医院展示"元宇宙医学"手术案例,医生通过AR眼镜获取患者体征信息并操控手术机器人,术前规划采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 [4] 元宇宙手术室技术进展 - 新华医院与商汤医疗合作打造"元宇宙智慧医院",覆盖AI辅助诊断、个体化诊疗及健康管理全栈闭环 [5][6] - 上海市胸科医院在ICU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患者专属模型以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并预测病情趋势 [8]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布6款AI大模型医疗智能体,实现复杂冠脉手术中多模态信息调阅与影像智能读取 [8] 医疗大模型与多模态创新 - 联影智能推出医疗多模态大模型,可辅助检出胸部37种疾病,融合影像、语音、文本数据赋能复杂场景 [9] - 儿童心脏科成为数字孪生技术商业化重点领域,新华医院研发先心病3D/4D模型以改善疾病预测 [9] - 上海市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AI医疗等前沿技术交叉创新 [10][11]
现场| AI医疗场景加速落地,未来“元宇宙”医院长啥样
第一财经· 2025-06-30 15:10
元宇宙医学概念发展 - 元宇宙医学被定义为打通所有信息、具备思考能力的元宇宙医院,而非单纯数字分身[1][5] - 核心目标是通过AI大模型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医疗全流程智能化,覆盖诊断、手术规划到健康管理[1][6] 上海新华医院奉贤院区实践 - 院区定位"智慧医院",部署AI导诊数字人,可回答科室位置和分诊建议[1][3] - 放射影像中心引入本土AI设备,如三维动态骨骼成像仪,脊柱侧弯检测精度提升并打破进口垄断[5] - 展示元宇宙手术案例:医生通过AR眼镜获取患者体征数据,手术机器人执行操作[5] - 与商汤医疗合作构建大模型智能体平台,覆盖辅助诊断、精准诊疗、科研教学全闭环[6] 其他医院技术布局 - 上海市胸科医院研发ICU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并预测病情趋势[7]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布6款医疗智能体,AI可调阅多模态数据辅助冠脉手术规划[7] - 中山医院构建"元导管室",整合手术机器人和AI智能体[7] 技术突破与行业合作 - 联影医疗推出多模态大模型,可辅助检出胸部37种疾病,效率显著提升[8] - 儿童心脏科成为数字孪生技术商业化重点,新华医院研发先心病3D/4D模型[8] - 上海市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AI医疗等前沿技术[9] 设备与产业链发展 - 本土医疗影像设备厂商崛起,AI算法集成提升诊断精准度[5] - 医疗智能体平台逐步成熟,融合影像、语音、文本多模态数据[6][8]
AI医生离我们还有多远?专家:AI“持证行医”仍需突破
中国新闻网· 2025-05-24 09:41
医疗AI技术应用现状 - AI数字人可实现24小时导诊 精准匹配挂号科室 解决患者"不知挂哪科"难题 [1] - 智能麦克风将医患对话实时转化为结构化电子病历 后台大模型自动生成规范病历草稿 节省医生50%文书时间 [1] - 无人机通过5G-A低空医疗航线运输检验样本 仅需7分钟 效率较传统运输提升3倍 [2] - AI大模型可自动生成手术记录 避免医生因多台手术连轴转而遗漏关键信息 [2] - 智能床垫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异常时立即报警 护士通过智能手表接收呼叫并远程沟通 [2] 医疗AI发展挑战 - AI目前只能辅助诊断 医生需学会精调大模型 结合临床经验优化算法 [2] - 医疗数据具有隐私性和复杂性 如何合规使用仍是瓶颈 [2] - 模型与临床需求脱节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需根据需求"量体裁衣"选择合适模型 [2] 医疗AI未来规划 - 常州一院计划三年内将AI覆盖全院80%诊疗流程 [3] - 专家认为AI不会淘汰医生 但会用AI的医生可能淘汰不会用的医生 [3] - 医疗AI需攻克技术 伦理 法律三重关卡才能实现"持证行医" [3] - 常州一院与常州大学 全诊医学共建"医疗人工智能工程研究中心" 聚焦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 [3]
医疗与消费周报:AI医疗:AI医疗海外增长迅猛,渗透率或打开空间-20250519
华福证券· 2025-05-19 22:09
报告核心观点 - 本周医药指数关注的6个子行业全部录得正收益 美国AI医疗企业业绩和股价集体走强 AI大模型公司加速布局医疗领域 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增长快 但目前渗透率低 2030年有望超40% 安全性、有效性验证和监管体系缺乏是商业化推广主要限制因素 [1][2] 各部分总结 医疗新观察 - 美国AI医疗龙头Hims&Hers Health公司一季度收入达5.86亿美元 同比大幅增长111% 截至5月13日 美股AI医疗巨头Tempus、Grail、Doximity股价一个月内反弹幅度分别达49%、54%、16% AI大模型“六小虎”之一月之暗面布局AI医疗产品 [7] - 2025年截至5月1日医疗大模型发布133个 统计的288个中九成覆盖政策指引应用场景 2019 - 2023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0% 2027年前为爆发期 目前规模接近20亿元 预计2028年达111.6亿元 [8] - 当前医疗大模型渗透率低 仅在部分领域相对较高 整体处于早期阶段 2020年渗透率约1% 2030年有望超40% 整体渗透率不足20% 甚至有受访者估计不足10% [8] - 缺乏安全性、有效性验证和监管体系是大模型商业化推广限速因素 未来将向普惠化迭代升级 [9] 医药板块行情回顾(5.12 - 5.16) - 关注的6个二级行业中 涨跌幅排名靠前的是中药Ⅱ(+1.73%)和医疗服务(+1.45%) 靠后的是医疗器械(+0.89%)和医药商业(+0.01%) [10] - 本周估值水平前两位为化学制药(74.14倍)、生物制品(62.11倍) 后两位为中药Ⅱ(32.44倍)、医药商业(20.79倍) [10] - 重点关注的三级相关指数中 涨跌幅排名靠前的是原料药(+3.79%)、体外诊断(+2.25%)、疫苗(+1.98%) [14] - 估值水平排名前三为疫苗(96.12倍)、化学制剂(80.22倍)、其他生物制品(79.55倍) [14] 医疗产业热点跟踪 - 4月以来亚洲多国(地区)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升高 中国南方省份高于北方 国内疫情预计上升 引发规模性疫情可能性低 香港安排针对JN.1毒株疫苗接种 [17][21] - “东南亚人群基因组计划”取得首期重要进展 填补全球基因组“南方盲区” 二期工程已启动 [2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食养药膳纳入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工作 发挥其在健康促进等方面作用 加强标准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23]
热门牛股,突然跳水!啥情况?
证券时报· 2025-03-10 17:16
A股市场表现 - 三大股指震荡收跌 沪指跌0.19%报3366点 深成指跌0.17% 创业板指跌0.25% 北证50指数逆市涨1.89% [1] - 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15442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减少3177亿元 [1] - 场内近3300股上涨 AI医疗 BC电池 培育钻石 零售 煤炭石油等板块表现强势 金融板块疲弱 [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跌1.85%报23783点 恒生科技指数跌2.52%报5885点 [2] - 中国联通 美团跌近5% 阿里巴巴跌约4% 腾讯控股跌逾3% [2] - 蜜雪集团涨近11%再创新高 方舟健客盘中暴涨超70%收盘涨超40% [2] AI医疗概念 - 华为正式组建医疗卫生军团 重点构建AI辅助诊断解决方案体系 推动医疗大模型临床应用 [6] - 华为已布局医疗大模型和药物大模型 与润达医疗合作"良医小慧" 与天士力合作"数智本草" 与瑞金医院合作"RuiPath"病理大模型 [6] - 创业慧康20%涨停 博济医药涨超13% 光正眼科 塞力医疗 润达医疗涨停 [4][5] 新型电池概念 - BC电池 TOPCon等新型电池概念强势拉升 英诺激光 海优新材 海源复材 万业企业涨停 [8][9] - 中信证券看多光伏板块 预计BC电池渗透率持续提升 银包铜和铜代银技术推广 钙钛矿电池应用推进 [10] 强势股跳水 - 5连板云鼎科技尾盘跳水跌停 公司公告称DeepSeek相关业务对业绩影响有限 [12][13] - 3连板海南华铁跌停 公司提示算力服务合同存在采购风险 资金支出风险和履约风险 [14] - 杭齿前进近一个月大涨近160%后跌停 公司称主营业务短期内不会重大改变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