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报告征集 | 2026年中国医疗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11-19 08:07
研究背景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模型作为新一代通用智能技术底座,正深刻重塑医疗健康行业的服务模式与技术路径。 医疗大模型 涵盖医学影像、诊疗辅 助、医院管理、药物研发、健康管理、中医药等多个细分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赋能潜力与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与本次医疗大模型报告征集的厂商,将有机会: 1) 入选艾瑞咨询《 202 6 年中国医疗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产业图谱与典型案例展示,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与行业认可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融合发展,《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人工智能+"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 的深度应用。医疗大模型作为"技术+医疗"融合的典型代表,不仅能提升诊疗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也为构建普惠、精准、智能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关键 支撑。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医疗大模型产业生态、研判技术演进趋势、挖掘典型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对推动行业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化落地"具有重要战略意 义。 征集 目的 艾瑞研究院计划于 202 6 年发布《中国医疗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全面梳理行业发展脉络,洞察技术演进与市场趋势,展示行业优质厂商的创 ...
商汤医疗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联想创投等投资
搜狐财经· 2025-11-17 15:51
融资与估值 - 公司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创投、联创资本、九弦资本、申冉投资等 [1] - 公司已启动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30亿元,本轮融资认购金额已超过5亿元 [2] - 今年年初公司已获得美的系盈峰控股、人民卫生出版社集团旗下人卫科技发展公司等机构的上亿元投资 [1] 资金用途与战略规划 - 本轮融资将用于医疗大模型的持续迭代、核心产品矩阵的拓展升级以及重点区域市场的布局深化 [1] - 未来公司将持续引入具备生态协同能力的产业合作方、财务投资人,共同构建AI医疗生态,加速医疗行业智慧化升级 [2] 公司背景与技术产品 - 公司脱胎于商汤科技,发展已超过7年,于2018年确定进入医疗领域并组建智慧健康团队 [2] - 公司构建了医疗健康大语言模型"大医",以千亿参数规模的商汤日日新"商量"大语言模型为基模,具备感知、推理及规划能力 [2] - "大医"模型可覆盖智能自诊、用药咨询、影像报告结构化、临床辅助决策等多个细分医疗场景 [2] - 公司拥有多模态医学图像基础模型群,涵盖医学图像、文本、生物信息等数据模态,支持小样本、弱标注的高效率模型训练 [2] - 多模态模型群可针对放射、病理等不同图像模态,实现检测、分割、分类等任务,以突破医疗"长尾问题" [2]
商汤医疗获数亿元新一轮融资,加速AI应用规模化落地
搜狐财经· 2025-11-17 14:28
融资进展 - 公司近日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创投、联创资本、九弦资本、申冉投资等多家知名机构 [1] - 今年年初公司已获得美的系盈峰控股、人民卫生出版社集团旗下人卫科技发展公司等机构的上亿元投资 [1] - 公司目前已同步启动A轮融资,融资规模与市场影响力稳步攀升 [1] 资金用途与战略规划 - 融资资金将用于医疗大模型的持续迭代、核心产品矩阵的拓展升级以及重点区域市场的布局深化 [3] - 公司将于11月28日举办启航盛典,通过战略合作签约、未来蓝图发布、高管团队集体亮相等环节展现新阶段战略布局 [3] 市场认可与商业模式 - 融资进展印证了市场对公司领先技术实力、成熟商业模式及价值增长潜力的高度认可 [1] - 产业方的联合赋能正推动公司AI技术在真实医疗场景中加速融合迭代,成功搭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关键桥梁 [1]
“人工智能+”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
人民网· 2025-11-04 09:21
AI在儿科医疗的应用 - AI眼底相机可在不到1秒内完成眼底图像采集并自动分析判读 帮助基层医生快速获取专业判断[7] - 陪伴型机器人通过语音 表情 动作互动 辅助完成高功能孤独症早期筛查 并覆盖从早筛到康复的全过程服务[7] - 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在北京儿童医院上线 承担临床科研助理和辅助疑难罕见病诊断治疗的角色 采用AI与医生相互提醒的"双医生制"[8] - 基于商汤"深思考"大模型的AI儿童全科医生发布 通过超大规模医学数据训练 为基层医生提供从日常养育指导到疾病诊疗建议的全方位服务[8] AI在心理健康与教育领域的应用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北小六"机器人通过AI对话判断用户在认知 情绪 行为等领域的问题 评估严重程度并给出建议[9] - 学校心理驿站部署AI大模型 学习了近40万篇心理学期刊文献和100万个心理辅导对话案例 帮助学生大胆说出心里话并动态掌握心理变化[9] AI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发的经络调理机器人一体机可精准定位头部穴位进行调理按摩 治疗稳定性比人手操作更强[10]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发布"广医·岐智"大模型 可提供从导诊 预诊到问诊 随访的高效自助就诊体验[10] - 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舌象辅助诊断 通过挖掘古籍方剂数据发现新药物组合模式 并发展中医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12] - 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推动用3至5年时间将AI等数字技术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12] AI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应用 - 传统慢病管理面临资源分配不均 个性化方案缺失 动态监测滞后等痛点 AI技术成为破解困局的重要力量[13] - 血糖监测领域正从"间断点测"向"连续动态"变革 CGM技术提供全天候血糖波动趋势和实时数据支持[14] - 三诺生物SinoGPT系统结合DeepSeek大模型 构建"血糖监测—数据分析—行为干预"的完整数字化闭环管理体系[14] - CGM产品实现15天持续佩戴 每3分钟生成一次血糖值 全天480次监测 并在血糖异常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14][15]
云知声(09678)成功中标北京友谊医院AI能力平台等多个智能体(Agent)项目
智通财经网· 2025-10-09 19:58
项目中标与业务进展 - 公司成功中标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AI能力平台等多个智能体项目,标志着在智慧医疗领域的技术落地和商业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1] - 该项目实现与北京友谊医院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服务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1] - 项目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医疗大模型、多模态数据识别与治理、文本推理等核心技术 [1] 技术方案与平台能力 - 项目构建了医院可自主运营的智能服务中台,并融合医院知识库形成医疗垂类大模型,突破了传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 [1] - 基于该平台,公司实现了对多模型的统一管理及与业务系统的智能衔接 [1] - 平台在创口图像识别、感染风险评估、病历智能生成、随访管理等场景中应用 [1] 应用成效与效率提升 - 在北京友谊医院的实践中,门诊病历生成系统使病历录入效率提升80% [1] - 系统应用使问诊时间节省15%,患者满意度大幅提高 [1] 行业定位与竞争优势 - 该项目是公司顺应国家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政策导向的关键举措,推动智慧医疗从单一场景智能化向诊疗全流程数智化解决方案升级 [2] - 公司凭藉山海大模型在MedBench等权威评测中领先的医疗专业能力 [2] - 公司解决方案经验覆盖全国超30%百强三甲医院,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医疗智能化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2]
云知声成功中标北京友谊医院AI能力平台等多个智能体(Agent)项目
智通财经· 2025-10-09 19:58
项目中标与业务深化 - 公司成功中标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AI能力平台等多个智能体项目 [1] - 此次中标标志着公司与北京友谊医院的服务关系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1] - 该项目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医疗大模型、多模态数据识别与治理、文本推理等核心技术 [1] 技术平台与解决方案 - 项目构建了医院可自主运营的智能服务中台,并融合医院知识库形成医疗垂类大模型 [1] - 平台实现了对多模型的统一管理及与业务系统的智能衔接 [1] - 技术应用突破了传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 [1] 应用场景与效率提升 - 平台在创口图像识别、感染风险评估、病历智能生成、随访管理等场景中应用 [1] - 在北京友谊医院的实践中,门诊病历生成系统使病历录入效率提升80% [1] - 系统应用使问诊时间节省15%,患者满意度大幅提高 [1]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凭借山海大模型在MedBench等权威评测中领先的医疗专业能力 [1] - 公司的解决方案经验已覆盖全国超30%百强三甲医院 [1] - 该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医疗智能化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1] 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 该项目是公司顺应国家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政策导向的关键举措 [1] - 项目推动智慧医疗从单一场景智能化向诊疗全流程数智化解决方案升级 [1]
云知声(09678) - 自愿性公告 - 最新业务进展
2025-10-09 19:49
业绩总结 - 公司成功中标北京友谊医院AI能力平台等多个智能体项目[3]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门诊病历生成系统使病历录入效率提升80%[3] - 门诊病历生成系统使问诊时间节省15%[3] 市场扩张 - 公司解决方案经验覆盖全国超30%百强三甲医院[4]
前景研判!2025年中国医疗大模型行业市场发展概况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智研咨询)
搜狐财经· 2025-09-28 10:21
行业定义与应用 - 医疗大模型是专门针对医疗健康领域训练优化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旨在理解、处理和生成医学专业语言知识,以辅助医疗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和患者 [3] - 医疗大模型应用涵盖临床、管理、教育、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尤其在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处理、电子健康记录分析和药物研发等方面显著提升诊断精度和效率 [2][3] - 大模型技术在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及全身性疾病等多个医疗场景中展现出显著潜力 [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规模为268.9亿元,预计2025年增长至431.6亿元,2031年将增长至1487.9亿元 [7] - 2024年我国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为41.8亿元,预计2025年增长至65.3亿元,2031年将增长至213.4亿元 [2][9] - 医疗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展现出巨大潜力 [2][9] 模型类型分布 - 我国通用医疗大模型数量为114个,占比40.57% [2][11] - 专科医疗大模型数量为106个,占比37.72% [2][11] - 中医大模型数量为33个,占比11.74% [2][11] 产业链与相关企业 - 上市企业包括阿里巴巴-W[09988]、讯飞医疗科技[02506]、医渡科技[02158]、卫宁健康[300253]、智云健康[09955] [2] - 相关企业涵盖瑞金医院、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百度、华为等科技公司,以及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国家卫健委等研究机构 [2] - 医疗大模型搭建涉及数据收集与预处理、算法选择、模型训练优化等多个阶段 [5]
AI医生“转正”还有多少关要闯
科技日报· 2025-09-25 07:54
行业现状与市场增长 - 国内医疗大模型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5月累计发布达288个,其中2024年新增133个 [1] - 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接近20亿元,并以140%的年均增速增长,到2028年将突破百亿元 [3] - 行业呈现“百模大战”态势,技术突破降低了研发和应用门槛 [2] 政策支持与技术应用 - 多部门自2024年11月起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包括梳理84个AI应用场景、将AI辅助诊断纳入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以及制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 [2] - AI辅助诊断系统已大规模落地,例如“智医助理”系统已覆盖全国超7.5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累计提供超10亿次辅诊建议 [3] - 应用成效显著,有AI助诊仪的鉴别诊断合理率达96%,在部分医院使用AI辅助预问诊后,医患有效沟通时长增加50% [3] 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 模型技术存在不足,包括“黑箱”、“幻觉”(错误信息生成)及引用错误信息等问题,有企业虽将“幻觉”发生率控制在1%左右,但风险防控体系尚未成熟 [8] - 数据是主要桎梏,存在医疗数据“烟囱林立”、基层数据不规范、共享难以及罕见病领域数据不足导致诊断准确率低于60%的问题 [8][9] - 多模态数据处理是技术难关,需解决影像、病理、基因组、电子病历等多源数据的高效融合与安全共享 [9] - 模型后期运维成本高,需持续投入算力、人力、数据等资源进行设备维护和模型迭代 [8] 社会认知与伦理监管 - 患者和医生对AI诊疗的接受度存在障碍,原因包括对技术可靠性的担忧、偏好真实世界交流以及顾虑应用成本和对现有医疗体系的冲击 [10] - 监管和伦理框架亟待建立,有专家建议参考自动驾驶分级模式,依据AI能力划定诊疗权限,并动态调整开发者、使用者和监管方的责任边界 [14] - 提升认可度需通过客观方式,如诊疗效果对比、发表研究文章、建立评测榜等,同时模型的诊断结论需具备可解释性以获取医生信任 [14] 未来发展方向与探索 - 研发重点从辅助决策工具向具备条件式自主治疗能力的AI医生迈进,已有模型能自主追踪患者100多个动态指标并提示干预 [12] - 破解技术难题的路径多样,包括通过真实世界病例验证、要求模型引用最新权威文献、以及采用“自检+双医”的循证医学模式 [13] - 针对数据难题,探索建立跨机构数据联盟(“医疗数据中台”模式)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并通过小样本深度分析结合真实病例验证提升模型精度 [13] - 政策层面建议简化院级AI产品注册备案流程,鼓励医企合作,推动AI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并按照风险层次适当放宽以促进行业发展 [15]
港交所稳守全球IPO集资榜首,“A+H”模式正重塑中国资产
搜狐财经· 2025-09-23 16:19
香港资本市场强势回归全球IPO中心 - 截至2025年9月23日,港交所以1071亿港元集资额重登全球榜首,全年集资总额预计突破2200亿港元,稳居全球第一 [2] - 这一成绩超越同期纳斯达克、纽交所等传统金融重镇,通过"A+H"双上市模式、特专科技企业上市改革、基石投资者生态重构等创新举措重塑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底层逻辑 [2] "A+H"双上市模式与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A股龙头扎堆赴港二次上市,形成"大型企业+硬科技+新消费"的IPO矩阵 [3] - 宁德时代5月港股上市募资409.63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全球最大IPO纪录,基石投资者阵容涵盖中石化、GIC、KIA等23家国际机构 [3] - 2023年新增第18C章及"科企专线"政策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以"保密提交+快速上市"模式登陆港股,云知声、极智嘉等AI企业借此突破,后者市值达220亿港元,首日涨幅超15% [3] - 2025年上半年85%的新股引入基石投资者,超四成项目获5家以上基石支持,共189家基石参与36家IPO,平均每家引入4.4名基石 [3] 全球资本对中国核心资产的再配置 - 2023年香港下调股票印花税率至0.1%,叠加全球家族办公室资产规模突破35.1万亿港元,推动港股日均成交额同比上涨30% [4] - 2025年全球大型机构频繁参与大项目基石投资,紫金黄金国际通过港交所聆讯募资超30亿美元,目标估值300亿美元,将成为年内全球第二大IPO,基石阵容涵盖中东主权基金及欧洲长线机构 [5] 先进制造、消费与医药赛道表现 - 三花智控吸引中邮、工银理财等18家基石,蓝思科技IPO从申报到上市仅用100天,展现港股对"科创+产能"型企业的效率优势 [5] - 蜜雪冰城、沪上阿姨、海天味业等消费股集体赴港形成"港股消费第二波",蜜雪冰城IPO获高瓴、红杉、美团龙珠等基石认购,冻资1.83万亿港元,超额认购5300倍刷新港股打新纪录 [3][5] - 医药板块中恒瑞医药获GIC、橡树资本等顶级机构力挺,映恩生物首日暴涨116.7%,显示生物医药企业逐步重建市场信任 [5] 港交所差异化策略与互联互通深化 - 特区政府启动"全球金融伙伴计划"向欧美、中东及东盟市场推广港股优势,监管机构研究放宽第二上市门槛吸引更多中概股回归 [6] - 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运行8年,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较年初增长近2000亿元,香港作为投资通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6] - 港交所积极推动医疗大模型、新能源电池、跨境电商等赛道IPO,某头部医疗AI企业已递交申请计划募资150亿港元,或成年内"集资王" [6] 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正向循环 - 毕马威报告指出香港IPO市场已形成"制度创新—资本流入—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随着200家在审企业陆续上市,叠加港股通标的扩容带来的增量资金,香港正从"区域金融中心"升级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机遇的核心平台" [6] - 2025年香港在绿色金融、数字资产、特专科技等领域开辟新赛道,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通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