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管理平台
搜索文档
兴业银行以“碳金融+供应链”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6 00:39
合作协议核心内容 - 兴业银行与天合光能签署《供应链协同降碳服务协议》,首创以“碳金融+供应链”深度融合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业务 [1] - 该协议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全链条,旨在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并助力应对海外碳关税 [1] - 协议签署后,天合光能上游供应链多家企业凭借碳减排表现率先获得绿色融资支持,成为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典型实践 [1] 创新金融机制与服务模式 - 兴业银行依托自主研发的“双碳管理平台”,结合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实现天合光能核心产品碳足迹的精准核算与动态追踪 [1] - 银行为天合光能及其上下游企业统一开立企业碳账户,记录生产、采购、运输等各环节的碳排放数据,量化评估企业碳表现 [1] - 引入“碳表现挂钩融资”机制,当企业碳减排成效达到标准,融资利率将适度下调,形成“以碳定贷、以贷促减”的创新机制 [1] 平台功能与供应链管理价值 - “双碳管理平台”可协助“出海”企业精准计量及披露产品碳足迹,助力优化生产工艺和调整供应链结构,以应对欧盟CBAM和《新电池法规》等压力 [2] - 该创新方案通过碳账户帮助企业筛选优质供应商,实现供应链低碳管理的标准化和透明化 [2] 业务规模与行业覆盖 - 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场景项下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近750亿元,服务绿色核心企业126户,覆盖83个绿色专属行业 [2] - 其中光伏、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超520亿元 [2]
兴业银行 首创碳金融+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
新华日报· 2025-10-15 07:11
合作模式与核心创新 - 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与天合光能签署《供应链协同降碳服务协议》,首创以“碳金融+供应链”深度融合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业务,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全链条 [1] - 合作突破传统绿色融资模式,将“碳”元素深度嵌入供应链金融全流程,依托银行自研的“双碳管理平台”及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品碳足迹的精准核算与动态追踪 [1] - 创新推出“碳表现挂钩融资”机制,依据上一年度产品碳足迹水平提供差异化绿色融资利率,形成“低碳转型越深入、融资成本越优惠”的正向激励 [1] 具体实施与运作机制 - 为天合光能及其上下游企业统一开立“双碳管理平台”企业碳账户,记录生产、采购、运输等各环节的碳排放数据,通过量化评估企业碳表现提供定制化绿色金融服务 [2] - 供应链企业凭借优化生产工艺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下降的优异碳表现,可获得利率优惠和审批流程提速的便利 [3] - 该“以碳定贷、以贷促减”的创新机制让金融资源精准流向供应链中碳表现突出的环节,推动产业链从单点减排向系统降碳升级 [3] 合作影响与战略意义 - 天合光能上游供应链多家企业率先获得绿色融资支持,标志着双方在推动产业链低碳转型、践行“双碳”战略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1] - 该业务模式为长三角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实践样本 [1] - 方案通过碳账户筛选优质供应商,实现供应链低碳管理的标准化、透明化,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协同降碳模板 [3] 外部环境与市场需求 - 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和《新电池法规》要求相关行业出口产品提交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报告,否则可能面临高额关税 [3] - 兴业银行的“双碳管理平台”匹配了企业出海需求,助力精准计量及披露产品碳足迹,并据此优化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结构 [3]
兴业银行首创“碳金融+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
江南时报· 2025-10-14 22:13
合作模式与核心创新 - 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与天合光能签署《供应链协同降碳服务协议》,首创以“碳金融+供应链”深度融合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业务 [1] - 该业务模式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全链条,为长三角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1] - 合作突破传统绿色融资模式,将“碳”元素深度嵌入供应链金融全流程,实现核心产品碳足迹的精准核算与动态追踪 [1] 技术平台与机制设计 - 业务依托兴业银行自主研发的“双碳管理平台”及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协同 [1] - 创新推出“碳表现挂钩融资”机制,以上一年度产品碳足迹水平为依据,提供差异化绿色融资利率 [1] - 形成“低碳转型越深入、融资成本越优惠”的正向激励,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企业内生动力 [1] - 为天合光能及其上下游企业统一开立“双碳管理平台”企业碳账户,记录各环节碳排放数据 [2] 实施效果与行业影响 - 天合光能上游供应链多家企业率先获得绿色融资支持,标志着产业链低碳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1] - 供应链企业凭借优化生产工艺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下降,获得利率优惠和审批流程提速 [3] - “以碳定贷、以贷促减”的创新机制让金融资源精准流向碳表现突出的供应链环节 [3] - 该模式推动产业链从单点减排向系统降碳升级,构建“核心企业引领、金融机构支撑、上下游联动”的供应链降碳闭环 [3]
兴业银行首创“碳金融+绿色供应链”服务 赋能产业链低碳转型
中金在线· 2025-10-14 20:14
合作协议核心内容 - 兴业银行与天合光能签署《供应链协同降碳服务协议》,首创以“碳金融+供应链”深度融合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业务 [1] - 该协议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全链条,旨在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并助力跨境企业应对海外碳关税 [1] - 天合光能上游供应链多家企业凭借碳减排表现率先获得绿色融资支持,成为长三角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典型实践 [1] 创新金融机制与服务 - 兴业银行依托自主研发的“双碳管理平台”,结合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实现天合光能核心产品碳足迹精准核算与动态追踪 [1] - 为天合光能及其上下游企业统一开立“双碳管理平台”企业碳账户,记录生产、采购、运输等各环节碳排放数据 [1] - 引入“碳表现挂钩融资”机制,当企业碳减排成效达到标准,融资利率将适度下调,形成“以碳定贷、以贷促减”的创新机制 [1] 平台功能与应对国际规则 - “双碳管理平台”可协助“出海”企业精准计量及披露产品碳足迹,助力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和调整供应链结构 [2] - 平台帮助企业应对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和《新电池法规》等国际压力 [2] - 创新方案通过碳账户帮助企业筛选优质供应商,实现供应链低碳管理的标准化和透明化 [2] 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 - 兴业银行在国内率先制定并发布《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指引》,健全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 [2] - 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场景项下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近750亿元,服务绿色核心企业126户,覆盖83个绿色专属行业 [2] - 其中光伏、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超520亿元 [2]
在生态底色上书写创富新篇 兴业银行以金色动能赋能绿色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9-24 11:32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 兴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先行者 通过创新服务支持浙江安吉余村绿色转型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1] - 2023年发放5亿元银团贷款支持安吉县竹博园余村两山5A级景区创建工程 简化企业融资流程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3] - 该行推出气候贷创新产品 2024年11月向德清县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有限公司提供2.5亿元授信 贷款利率与气候生态评分挂钩 [4][5]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规模 - 推出碳权与碳汇、排污权、气候贷、分布式光伏贷等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 2024年上半年落地344笔绿色创新产品 金额达260亿元 [7] - 截至2024年6月末 绿色融资规模达2.43万亿元 绿色贷款规模1.08万亿元 保持股份制银行首位 [7] - 研发国内首个金融机构自研绿色金融IT平台"点绿成金"系统 2023年推出银行业首个双碳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8] 生态价值转化实践案例 - 安吉余村从"卖石头"转型生态旅游 集体经济收入曾达300万元 现发展为年接待百万游客的网红旅游目的地 [2][3] - 莫干山景区通过气候贷资金新增新能源充电桩、无障碍设施和智能交通系统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游客体验 [5] - 在内蒙古落地CCUS碳减排贷款支持碳化法钢渣综合利用项目 在宁夏服务科技企业威力传动的风力偏航减速器生产 [8]
一场银行大收缩,正在悄然发生
虎嗅APP· 2025-08-09 11:01
银行科技子公司发展现状 - 浦银金科2021年5月设立但直至2024年8月才正式开业,业务开展滞后[4][6] - 2022至2024年行业新增科技子公司数量锐减,每年仅1家且均为城农商行设立[4] - 兴业数金、中银金科等早期头部公司频传回归母行消息[5][18] 成立背景与初期愿景 - 2013年"棱镜门"事件推动国内去IOE化,加速银行自主技术布局[7] - 互联网金融公司(如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竞争倒逼传统银行技术升级[8] - 初期目标为服务母行+技术输出创收,但十年后外部输出被验证为伪命题[9] 经营困境与财务表现 - 中银金科2024上半年净利润仅0.11亿元,较2020年0.14亿元下滑[18] - 金融壹账通2017-2023年累计亏损73.32亿元,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6.69亿元[18] - 建信金科2018-2020年累计亏损9亿元,2022-2024年净利润维持在0.02-0.31亿元微利水平[24] 商业模式缺陷 - 项目制服务导致边际成本难下降,如建信金科中标同业项目但盈利能力未提升[24] - 产品化转型失败,招银云创从金融云转向司库系统仍面临用友等ERP厂商竞争[25][26] - 第三方金融IT公司(如宇信科技、长亮科技)人效低,银行系子公司成本控制更弱[25][31] 政策与市场制约 - 2021年银保监会新规限制科技外包范围,子公司服务被纳入外包监管[26] - 2024年数据安全新规要求母子公司间建立数据防火墙,降低协同效率[27][28] - 金融云市场份额被阿里(73.9%平台份额)、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垄断[29] 体制性障碍 - 薪酬与编制受母行限制,缺乏股权激励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35] - 高管由母行委派且任期制,职业天花板明显[35] - 部分子公司沦为"二道贩子",承接母行需求后转包第三方[39] 战略收缩趋势 - 兴业数金放弃开放平台战略,聚焦母行数字化产品如"兴速贷"[20][21] - 浦银金科明确三大任务均围绕母行需求,完全剔除对外输出目标[10][11] - 行业整体从技术输出转向政务端(G端)、产业端(B端)场景化服务[30]
银行科技梦碎
虎嗅· 2025-08-08 20:16
行业趋势 - 银行科技子公司成立热潮已过,2022-2024年仅新增3家且均为中小银行设立,行业明显降温 [2] - 早期成立的兴业数金、中银金科等子公司频传回归母行消息,独立运营模式面临挑战 [3] - 10年间共成立24家银行科技子公司,四大行、股份行及城商行均参与布局 [4] 发展困境 - 技术输出被验证为伪命题,子公司主要依赖母行业务生存,独立盈利能力不足 [6] - 金融壹账通上市9年累计亏损73.32亿元,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6.69亿元 [12] - 建信金科2018-2020年累计亏损9亿元,2022-2024年净利润仅0.31亿/0.02亿/0.03亿 [17] - 中银金科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0.11亿元,较2020年0.14亿元下滑 [11] 商业模式 - 项目制服务导致边际成本难降,第三方金融IT公司如长亮科技等市值长期徘徊100-200亿 [18] - 金融云市场份额前五均为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华为/百度/京东),银行系全军覆没 [22] - 招银云创从金融云转型产业互联网服务,但在茅台项目招标中败给用友 [19] - 同业信息化项目毛利率低,建信金科虽中标6548万元项目但难改微利现状 [17] 战略调整 - 浦银金科明确三大任务均围绕母行需求,完全放弃对外输出定位 [7] - 兴业数金从开放平台转向服务集团,开发"兴速贷"等专属产品 [15] - 金融壹账通终止云服务业务并大幅压缩研发/营销费用,为私有化做准备 [13] - 政策限制加剧(2021年外包新规+2024年数据安全办法)制约子公司发展空间 [20] 体制问题 - 薪酬体系与母行绑定,缺乏股权激励,人才吸引力不足 [27] - 高管由母行委派且任期制,子公司中层成为职业天花板 [28] - 部分子公司实质是"二道贩子",承接需求后分包给外部公司 [31] - 服务母行时价格竞争力不如外包公司,且管理灵活性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