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移动支付
icon
搜索文档
田轩:把握金融支持消费发力点
经济日报· 2025-11-05 08:20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为消费服务场景拓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等金 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动消费场景向"线上+线下""城市+乡村"全面渗透。2024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 规模达到563.7万亿元,用户规模突破10亿;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覆盖餐饮、零售、文旅等细分领域, 形成了全场景、全天候的金融服务生态。 也要看到,城乡区域金融服务不均衡、信贷模式与消费需求错配等问题仍然存在,成为制约消费潜 力释放的堵点。这些正是新阶段深化金融支持消费改革的发力点。 针对城乡区域金融服务不均衡,完善普惠金融机制是首要发力点。构建县域消费金融生态圈,推动 国有大行与农村信用社合作,打通服务末梢。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依托"数字乡村"建设,整合社保、医 疗、消费数据,建立农村居民信用评分体系,对信用良好的农村消费者给予消费贷款利率优惠和额度提 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消费金融,鼓励东部地区探索"科技+消费+金融"模式,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文 旅+消费+金融",对乡村旅游、非遗体验等项目提供专项贷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拉动内需明确为"十五五"时 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抓手,提出 ...
把握金融支持消费发力点
经济日报· 2025-11-05 06:16
针对城乡区域金融服务不均衡,完善普惠金融机制是首要发力点。构建县域消费金融生态圈,推动国有 大行与农村信用社合作,打通服务末梢。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依托"数字乡村"建设,整合社保、医疗、 消费数据,建立农村居民信用评分体系,对信用良好的农村消费者给予消费贷款利率优惠和额度提升。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消费金融,鼓励东部地区探索"科技+消费+金融"模式,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文旅 +消费+金融",对乡村旅游、非遗体验等项目提供专项贷款。 解决信贷模式与消费需求错配,关键在于推动消费信贷从总量调控向结构优化转型。既要合理调控住房 信贷增速,逐步提升支持服务消费、绿色消费的额度,也要发展场景化、小额化、短期化消费信贷,针 对新市民、低收入群体推出"信用+收入"双维度评估模型。 进一步激活消费新增长点,强化金融与产业政策的协同联动必不可少。要建立跨部门产融协作平台,打 通消费数据与金融授信链条,推动金融机构深度嵌入绿色家电、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前端, 提供"支付+融资+保险"一体化服务。鼓励设立消费金融专项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养老托育、智慧医 疗、体育休闲等民生服务领域创新项目,形成"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产业落地"良性循 ...
广东:支持银行推出全运会购票立减营销活动
证券时报网· 2025-11-03 09:00
人民财讯11月3日电,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粤享暖冬乐游广东"消费季活动总体方案》,消费 季活动于2025年11月1日启动,延续到2026年3月底。方案提出,省市同步推出便利化措施。支持银行推 出全运会购票立减营销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做好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元支付方式服务保障,支 持在机场、口岸、星级饭店等重点场所布设外币兑换设施。畅通消费维权渠道,保持12345热线7×24小 时畅通,强化消费纠纷在线解决(ODR)。开展放心消费承诺和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活动,推动相关旅游 协会发出优质服务专项倡议。 ...
越南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果
商务部网站· 2025-11-01 00:40
非现金支付增长态势 - 全国非现金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43.32%,交易额同比增长24.23% [1] - 互联网支付交易量增长51.2%,交易额增长37.17% [1] - 移动支付交易量增长37.37%,交易额增长21.79% [1] - 二维码支付交易量增长61.63%,交易额大幅增长150.67%,成为发展最快的支付渠道 [1] - ATM交易量下降16.77%,交易额下降5.74%,现金使用明显减少 [1] 普惠金融与市场参与 - 截至2025年9月底,越南移动支付账户达1089万,其中约70%为农村、山区、海岛和边境地区用户 [1] - 移动支付交易总量超过2.9亿笔,交易额达8.511万亿越盾 [1] - 越南国家银行已向53家机构颁发支付服务许可证,其中49家提供电子钱包服务 [1] 银行服务数字化进程 - 几乎所有基础银行服务均已实现数字化,大多数银行95%交易通过数字渠道完成 [2] - 数字银行服务与电力、自来水、电信、医疗、教育、电子商务、旅游及公共行政等服务实现无缝连接 [2] - 各信用机构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客户行为分析、信用评估和业务流程自动化 [2] 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应用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越南各银行已完成逾1.32亿个人及140万机构客户档案生物识别核验 [2] - 57家银行与39家支付中介已接入公民身份证芯片认证系统,32家银行与15家机构应用VNeID认证 [2] - 28家银行与4家中介通过VNeID实现社会保障账户与银行账户关联,便利民众领取养老金、津贴及其他福利支付 [2]
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外籍人员移动支付业务量同比增长超70%
新华财经· 2025-10-30 22:03
为满足外籍人员兑换现金需求,天津构建了"ATM取现+网点兑换+代兑机构"多元供给体系,截至9月 末,全市4690台ATM支持外卡取现,1578家银行网点提供外币兑换服务,设立外币代兑机构69家。在 天津机场、邮轮母港等"首达地"设立支付服务示范区,集成23种货币兑换、外卡取现等"一站式"服务。 据介绍,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将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面开展"游天津随心付"涉外支付服务环 境提升工作。重点做好外卡受理网络提质扩面、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落地、"刷掌支付""旅行通卡"等创 新产品在津应用等工作,确保实现"两千""一百"工作目标,即2027年底前,再新增外卡受理POS机具 1000台,新增或改造可外卡取现ATM机1000台;2027年外籍来津人员移动支付业务量较同期提升 100%。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天津10月30日电(记者李亭)记者30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1-9 月,天津全市外籍人员移动支付业务量达176.38万笔、金额2.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74%,扫码 支付便捷性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紧扣外籍人员需求,聚焦"能用、好用、愿用"目标 ...
11月1日起,家里没现金的最好存放6万现金,有这5个现实原因
新浪财经· 2025-10-26 21:22
移动支付行业增长与普及 - 2025年第一季度移动支付业务量达1078.6亿笔,同比增长17.3% [1] - 2025年第一季度移动支付金额达1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1] - 行业预测未来20年内移动支付或将取代现金支付 [1] 消费者现金使用习惯 - 全国78.3%的受访者钱包里很少或几乎不携带现金 [3] - 26.5%的受访者家庭现金储备不足1000元 [3] - 仅8.7%的受访者家庭拥有超过1万元的现金储备 [3] 现金支付的优势与必要性 - 现金可应对移动支付因手机没电、欠费、网络信号弱或系统故障导致的支付中断 [5] - 部分特殊场合如农村集市、路边摊位及传统红包习俗仍主要依赖现金支付 [7] - 使用现金支付可避免留下数字痕迹,有助于保护个人消费隐私 [9] - 使用现金有助于消费者直观感受支出,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月度消费 [12] - 在自然灾害导致断网断电时,现金是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可靠支付手段 [14][15] 家庭现金储备建议 - 建议普通家庭储备6万元现金,依据是2024年城镇家庭月均支出8735元,该金额可覆盖约6个月生活开支 [15]
无现金时代有风险?为什么在欧美发达国家,不流行用移动支付
搜狐财经· 2025-10-26 03:43
当中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扫码支付的场景,当70岁老人也能熟练使用手机支付买菜,当移动支付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日常,一个有趣的现象浮出水面:在欧美 发达国家,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却始终未能真正普及。这并非因为技术落后,而是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与制度原因。 在欧美国家,信用卡支付已深深融入社会生活。几十年来,欧美居民早已习惯于使用信用卡进行日常消费。信用卡不仅提供了消费便利,还附带积分兑换、 信用额度等附加价值。信用卡积分可以兑换超市商品,信用额度满足即时消费需求,这些都让信用卡成为欧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 美国人均拥有信用卡3.11张,而中国人均仅0.3张。这种巨大差异源于欧美国家信用卡普及率高,而中国信用卡普及率低。当智能手机普及时,移动支付迅速 填补了空白,成为了无现金支付的主流方式。但在欧美,信用卡已经根深蒂固,人们没有更换支付工具的强烈动力。 欧美发达国家民众普遍拥有强烈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移动支付背后是庞大的数据收集,每一次支付都会留下消费习惯、出行轨迹等详细记录。相比之下, 中国民众对隐私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这种"不那么在乎"的态度为移动支付的普及打开了空间。 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民众对需要绑定银 ...
外媒评价: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扩张,推动他国经济转型
环球网· 2025-10-23 09:03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提出到2040年,新能 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85%以上,其中BEV占80%;L4级智能网联汽车全面普及,L5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他还指出,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中国拥有37270万项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总量的74.4%,知识产 权的强化保护和更稳定的市场环境推动了创新,加速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 报道还提到,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扩张,强化了国内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推动他国经济转型。在沙特,中国AI模型大 幅提高运营效率;在马来西亚,移动支付刺激了旅游业;在非洲大陆,中国无人机助力智慧农业。过去五年,中国主 导制定532项新的国际标准,涉及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航天等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小松认为,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全面改革和经济、科技、人才培养部门的协同努 力,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巴西247新闻网近日发文称,在中国,每53秒就有电动汽车下线,每天数千项专利被注册;中国的AI专利数量占全球 的60%,在全球排名中占据首位。美国中国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尔金汉-怀特对此表示, ...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将继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
金融时报· 2025-10-19 10:24
支付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 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银行卡、移动支付、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1] - 外籍来华人员对我国移动支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升,“扫一扫”已成为其主要支付方式 [1] - 2025年上半年入境人员移动支付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人 [1] - 2025年上半年入境人员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62% [1] - 2025年上半年入境人员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49% [1] 未来工作方向 - 行业将继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 [1] - 行业将深化跨境支付领域开放合作 [1] - 行业将保障支付基础设施稳健运行 [1] - 行业将坚持支付行业严监管 [1] - 行业将常态长效做好优化支付服务工作 [1]
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支付体系——《金融时报》访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
金融时报· 2025-10-19 09:14
支付体系发展总体成就 - 支付系统近五年处理业务年均增长12.52%,2024年业务金额突破12000万亿元,业务总量位居全球第二 [2] - 移动支付业务2024年业务笔数为2020年的1.71倍,位居全球领先地位,支付服务平均费率不到0.6%,远低于欧美国家 [2] - “十四五”以来全国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3万亿笔、金额22599.86万亿元,分别是“十三五”同期的2.34倍和1.34倍 [5] 支付市场格局与生态 - 形成清算机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行业协会共同参与、高效协同的现代支付服务体系,满足上亿经营主体和数十亿消费者支付需求 [3] - 商业银行发挥网点多、分布广的“主力军”作用,支付机构聚焦小额便民零售支付领域 [3] - 国内“云闪付”等电子钱包接入主要线上移动支付场景,各类条码互认互扫取得积极进展 [3] 跨境支付体系建设进展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接入1700余家境内外参与者,业务触达全球六大洲189个国家的5000多家银行机构 [6] - 2024年CIPS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40.3% [6] - 中国银联境内外成员机构超2600家,受理网络延伸至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三大国际银行卡品牌之一 [6] 跨境支付互联互通 - 2025年6月实现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直接连接(跨境支付通),支持居民企业在线实时办理跨境汇款 [7] - 清算机构与马来西亚等9国实现二维码互联互通,支付机构支持我国居民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扫码支付 [7] - 推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与香港、泰国、阿联酋等央行合作 [7] 外籍人员支付服务优化 - 外籍来华人员可使用境外手机号注册境内移动支付APP并绑定境外银行卡支付,或直接使用境外电子钱包扫码支付 [8] - 推动建立60多个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在外籍人员入境“第一站”提供移动支付咨询服务 [8] - 2025年上半年入境人员移动支付活跃用户超1000万人,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2%、149% [8] 行业监管与合规发展 - 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等多项监管制度,标志着支付行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4] - 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手段,以“零容忍”态度处置支付行业违法违规行为 [4] - 开展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防范支付风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