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设备

搜索文档
增长11.5%!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上半年进出口跃升
搜狐财经· 2025-07-31 06:49
外贸表现 -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24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值达2608 6亿元 同比增长11 5% 占广东省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约三分之二 [2] - 片区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367亿元 年均增速超25% [3] 制度创新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连续四年位列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第一 [3] - 首创"一次检测 一次认证 一体通行"通关体系 率先落地全球中心仓和"MCC前海"集拼分拨模式 [3] - 海关备案企业数量近1 2万家 较设立之初增长5 7倍 [3] 智慧港口 - 妈湾智慧港上半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19万标箱 同比增长10 7% [4] - 智能查验机器人实现监管要素"秒级比对" 进口水果 危化品查验时间压缩30%-50% [4] - 创新"提前报关+智能分流"模式 实现出口货物卡口通行无缝衔接 [4] 深港协同 - 香港成为前海第一大贸易伙伴 上半年对港进出口592 4亿元 同比增长90 2% 占片区进出口总值22 7% [6] - 招商保税推行"全球采购-前海集货-香港直配"模式 库容利用率提升52 8% [6] -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在前海设立全球维修中心 半年内完成近2000个磁共振线圈维修 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约930万美元 [6] 企业服务 - 粤十供应链进出口增长超10倍 [7] - 蛇口海关通过"一事一议"监管方案助力2161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配件出口刚果 [7]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全面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7-22 04:16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及医疗数字化解决方案,2022年登陆科创板并获超百亿元融资[1][2] - 2024年国内影像产品(不含超声和DSA)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35%至22.66亿元,占总营收22%[1][6] - 累计专利申请突破9300项(发明专利占比超80%),140款产品获批上市,49款获FDA许可,46款获CE认证[2] 技术研发与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22.61亿元,占比21.95%,构建"整机系统-核心部件-底层元器件"三级技术攻坚体系[3][4] - 完成光子计数能谱CT关键技术突破及整机测试,布局无液氦磁共振、超声全系列等下一代产品[4] - AI赋能设备获批数量超20个(FDA清单行业领先),建成跨产品线数智化超级平台[4][5] 全球化战略与供应链布局 - 海外战略以自研高端设备+AI为核心,覆盖85国200城,设立18个区域服务中心及30+全球备件库[5][6] - 北美总部扩容、亚太生产中心筹建中,形成"中国总部+多级全球网络"供应链体系[6] - 海外本地化运营体系涵盖美国、荷兰等区域总部,推行"全球资源整合+本地化深耕"模式[5][6] 科创板赋能与产业链协同 - 科创板融资助力公司实现核心零部件(磁体、射频等)全自研体系,覆盖原材料至战略材料开发[2] - 培育近千家国产供应商(含近百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助推数十家生态链企业上市[2] - 科创成长层制度有望加速高成长性企业资本对接,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3]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AI与云平台、大数据融合,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智能管理[5] - 加速海外销售中心建设,强化服务网络覆盖与本地化团队[7] - 坚持"一核多翼"全球化战略,提升中国医疗器械海外影响力[1][7]
新加坡淡明资本落子上海 240亿重注中国结构性机遇
新浪证券· 2025-06-30 11:24
公司动态 - 淡明(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安耐德私募基金管理(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登记,标志淡马锡旗下淡明资本中国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1] - 淡明资本为外商独资私募机构,注册资本2100万元人民币,注册及办公地均在上海静安区,由淡明资本全资控股 [1] - 淡明资本首期基金True Light Fund I完成240亿元募资,距离登记仅过去20个月 [1] 战略布局 - 淡明资本采用独立运营模式向外部投资者募集资金,与母公司淡马锡使用自有资金投资不同 [2] - 全球仅设上海与新加坡两个办公室,团队不足20人但多数拥有淡马锡职业履历,形成"轻量级团队、重型资本"配置 [2] - 董事会阵容显示深耕中国意图,包括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担任董事,董事长谢松辉曾领导淡马锡新加坡与中国市场团队 [2] 行业趋势 - 外资PE集体重注中国,中东同行如阿联酋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在北京设办公室,沙特主权基金在深圳成立私募基金 [3] - 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定位从短期套利转向对数字化、老龄化、可持续消费等长期社会趋势的陪伴 [6] - 资本市场周期性波动下,中国企业凭借工程人才库、高效供应链和创新基因成为国际资本核心标的 [6] 投资策略 - 投资围绕中国四大长期结构性趋势:数字化进程、人口老龄化、可持续生活方式及未来消费模式 [4] - 采用三层布局:直接股权投资(生命科学、科技领域)、二级市场股票投资(错杀优质标的)、LP投资(本土PE/VC基金网络) [4] - 典型案例包括2023年11月对维亚生物15亿元注资,该公司市值从200亿港元峰值跌至20亿港元附近 [4] 重点投资 - 医疗与科技双赛道布局:参与协作机器人企业节卡10亿元D轮融资(2022年7月),投资浙江环动机器人关节科技(2023年1月) [4] - 2025年3月通过太白投资及自有基金参与联影医疗股权受让,加码高端医疗设备领域 [4] - 抓住港股历史性低估窗口,分析师指出港股"下跌空间有限,上涨空间巨大" [5] 资本动向 - 外资"集体东迁"趋势明显,美国汉领资本上海办公室投入运营,黑石拿下QDLP试点资质 [5] - 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判断"中国资本市场被低估是全球共识" [6] - 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观点"The next China is China"正在被资本行动验证 [6]
长盛基金王远鸿: 聚焦高端制造 寻找成长复利
中国证券报· 2025-06-23 04:27
投资理念与策略 - 投资标签为"谨慎的成长型价值投资者",重视确定性,在成长性行业中挖掘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企业 [2] - 投资决策遵循两大原则:价值投资的定价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动态判断 [1][2] - 关注行业未来2年-3年的竞争格局变化,预判第二名公司可能加速追赶第一名并缩小差距的情况 [3] - 在中长期向上的趋势赛道中,根据估值等因素对个股做阶段性仓位调整 [3] 个股选择标准 - 重点关注企业竞争力、行业竞争格局、企业家精神等 [4] - 负面列表包括现金流质量不佳、公司治理不善、企业价值观问题或对待大小股东不公平等情况 [4] - 强调复利思维,企业需通过专注核心业务持续积累技术优势、品牌价值和客户资源 [4] - 对于市值500亿元以下的企业,警惕业务盲目多元化 [5] - 长期关注跟踪千亿市值规模的公司,发现拐点变化或错误定价时及时调整 [5] 高端制造行业展望 - 高端制造板块长期向好的趋势明确,存在大量亟待突破的技术空白 [6] - 半导体设备、航空发动机、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国产化需求迫切 [6] - 中国优质制造业企业稀缺,如宁德时代在港股IPO认购倍数显示海外投资者欢迎 [6] - 智能驾驶、半导体设备、军工电子等细分领域具备技术壁垒和成长确定性 [7] - 警惕估值过高的概念炒作,特别是缺乏实际业绩支撑的题材股 [7] 企业出海战略 - 中国制造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是必答题,特别是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制造企业 [7] - 汽车零部件企业因填补当地产业链空白更容易获得市场欢迎 [7] - 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进步较快,欧洲、日本等传统汽车市场的配套体系出现断层 [7] - 医疗器械行业通过持续研发创新已建立起独特技术优势 [7] - 中国制造业在欧洲、巴西等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逐步打开高端市场 [8] 资本市场生态 - 具有竞争力、符合时代特征并成长起来的公司给投资者带来巨大回报 [9] - 监管部门对上市企业质量和分红回报的重视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 [9] - 公募基金改革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市场进一步走向价值投资 [9] - 行业改革需规范投资端激励考核,推动市场端和营销端的长期理念 [10]
十年之后,复盘“中国制造2025”
观察者网· 2025-05-30 19:10
中国制造2025核心目标与政策支持 - 计划目标为到2025年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自给率达70%,2049年成为全球制造业领导者 [3] - 锁定十大高科技领域包括半导体、机器人、新能源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 [3] - 2015-2022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向十大优先行业投入超1.3万亿美元,半导体和新能源车领域占60%资金 [4] - 创新税收优惠年均增长28.8%,享受企业比例较2015年翻四倍 [3]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第三期规模达475亿美元,2025年新增82亿美元AI基金 [3] 新能源车领域突破 - 2022年国产新能源车占国内市场80%份额,比亚迪驱动电机国产化率近100% [4][5] - 比亚迪2022年全球销量第二,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优势使中国车价低欧美30% [5] -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120万辆占全球65%,上汽MG品牌欧洲销量增87% [5] 高铁技术国产化进展 - 高铁信号设备国产化率达90%,刹车片领域天宜上佳和北京普兰分别占42%和20%份额 [6] - 复兴号高铁国产化率97%,仅高端滚珠轴承依赖日本NSK [6] - 2023年中国高铁里程4.5万公里占全球70%,中国中车全球市场份额45% [6] 新材料与机器人领域表现 - 万华化学聚氨酯全球份额25%居首,MDI技术打破杜邦垄断 [7] - 京东方OLED全球份额从2015年不足5%升至2023年18%,柔性屏技术部分超越三星 [7] - 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2%,沈阳新松六轴机器人国产化率85% [7] 半导体与高端制造短板 - 2023年中国芯片企业全球收入占比仅1.9%,中芯国际14纳米以下芯片产量占全球2% [8] - 光刻机100%依赖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市场75%被进口品牌占据 [8][9] - C919飞机国产率60%,发动机完全依赖CFM International [9] 产能过剩与贸易摩擦 - 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900GWh超实际需求50%,宁德时代利润率从15%降至8% [11][12] - 美国2018年对相关产业加征500亿美元关税,2023年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 [11] - 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1.39%,低于美国的4.9% [13] 新兴领域国际竞争 - 大疆消费级无人机全球份额75%,迫使3DR和Parrot退出市场 [12] - 华为和中兴2023年分列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第一和第四,5G基站国内份额89% [12] - 中国在流式细胞术设备份额仅3%,高端设备核心部件100%进口 [14] 技术合作与信息壁垒 - 2023年中美联合科研论文数量下降20% [14] - 量子通信技术推测有突破但细节不明,因信息封锁 [15]
今年首份科创板一季报出炉,西高院净利润同比增34%
新浪财经· 2025-04-10 23:00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科创板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释放积极信号,多家公司经营、研发成果显著,还有公司发布回购与增持计划彰显发展信心 [2][3][5][6] 分组1:科创板公司首份一季报情况 - 4月10日晚间西高院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和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是科创板首家披露2025年一季报的上市公司 [2] - 西高院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12.1%;归母净利润6297.4万元,同比增长12.1%;扣非归母净利润5832.56万元,同比增长34.6% [2] 分组2:多家公司经营喜报 - 和林微纳一季度营收同比增加112%并扭亏为盈,受益于客户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提升和销售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优势 [3] - 泰凌微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30亿元,同比增幅43%,净利润增幅894%左右并扭亏为盈 [3] - 广大特材一季度营业收入11.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加1504.79%,得益于下游行业需求向好和募投项目效益显现 [3][4] - 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在多肽行业发展趋势下实现多肽原料药业务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净利润同比翻番 [4] 分组3:公司研发与经营进展 - 联影医疗披露2025年境内和主要境外市场医疗器械注册证情况,全球注册覆盖超80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累计获批超140款并在超85个国家和地区销售 [5] - 国芯科技主动披露在RISC - V架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上取得重要进展,基于该架构多核CPU研发的超高性能云安全芯片新产品内部测试成功 [5] - 中船特气2025年一季度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42.42%,有机硅行业新增客户数量涨幅30% [5] 分组4:公司回购与增持计划 - 2025年以来科创板累计新增披露回购计划33份,拟回购金额上限32.15亿元;新增披露增持计划9份,拟增持金额上限6.96亿元 [6] - 截至4月10日下午1时,科创板在途回购计划合计103份,金额上限106.37亿元,在途增持计划合计15份,金额上限18.75亿元 [6] - 4月以来道通科技、中无人机等拟以1亿元至2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6] - 艾罗能源实控人拟以2000万元至3000万元增持公司股份,晶升股份实控人4月10日晚宣布以1000万元到2000万元增持公司股份 [6]
中资出海四十年:从学徒到全球玩家的进化之路
远川研究所· 2025-04-03 22:01
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历程 - 1988年宝洁进入中国市场,带来品牌管理和供应链体系,冲击本土商业生态 [1] - 1984年德国工程师威尔纳·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推行现代管理方法,开启中国企业管理觉醒 [3] - 1998年华为斥资20亿元引入IBM管理体系,形成"西方框架+本土创新"模式 [3] 早期出海挑战与转型 - 2001年加入WTO后,TCL收购施耐德、汤姆逊因文化冲突导致巨亏 [4] - 福耀集团赴美建厂遭遇工会风波,反映中西方管理理念碰撞 [4] - TikTok采用"扎根本土+分散中心化"策略,印尼市场月均GMV突破2亿美元 [4] - SHEIN以"小单快反"供应链击败ZARA、HM,估值突破千亿美金 [4] 新势力崛起与模式创新 - 字节跳动"技术中台+本地化前台"架构使TikTok五年获10亿月活 [6] - SHEIN全球下载量超30亿次,重构快时尚行业逻辑 [6] - 极壳科技消费级外骨骼Hypershell X获CES创新大奖,众筹超130万美元 [6] - 运去哪物流2024年集装箱处理量突破50万箱,成为跨境物流数字桥梁 [7] 技术驱动型出海案例 - 联影医疗Total-body PET-CT进驻耶鲁大学,2024年前三季度海外收入同比增36.49% [7] - 星迈创新科技Beatbot系列泳池机器人在美亚马逊高端市场占85%份额 [7] - 追觅2025年德国市场市占率达28%,扫地机器人成欧美家庭新宠 [9] - 闪极科技AI眼镜"拍拍镜"在亚马逊美国站200美元价格带市占率第一 [10] 文化IP与生态输出 - 泡泡玛特东南亚市场2024年营收同比激增478.3%,在12国开设线下门店 [10] - 超级玩咖科技"kakawow抽卡机"功能让卡牌文化风靡北美 [10] - 传音非洲市场品牌认知度达85%,成为"非洲手机之王" [12] 全球化3.0阶段特征 - 阿里国际站AI搜索引擎Accio实现对话式采购交互 [12] - 法奥意威协作机器人进入40多国,推动智能制造标准重构 [12] - 临港新片区五年间重点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1%,签约项目超570个 [12] - 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汇聚300家机构,服务300家跨国企业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