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核剂

搜索文档
呈和科技(688625):“呈”势向上,再攀高峰
长江证券· 2025-07-25 21:3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呈和科技,给予“买入”评级 [3][10][19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呈和科技深耕高分子材料助剂领域,是国内成核剂与合成水滑石龙头,在抗氧剂以及NDO复合助剂等领域也有较强竞争力,国产成核剂和合成水滑石渗透率不高,主业有望持续成长,预计2025/2026/2027年归属净利润分别为3.60/4.39/5.18亿元 [3][10][198] 公司概览 - 公司深耕高分子材料助剂领域二十余年,2002年成立,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2021年在上交所上市,已成为成核剂、合成水滑石国产品牌龙头企业,发展经历前期研发投入、突破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22] - 公司拥有完善产品体系,主营产品可满足下游高性能树脂材料和改性塑料需求,核心产品取得全球主流聚丙烯树脂生产工艺技术准入认证,通过美国FDA食品接触物质审批,与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24] - 公司控股股东赵文林控制37.72%股份,为实际控制人,第二大股东茹菲与科汇投资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25.46%股份,名下子公司负责部分产品生产及销售采购业务 [29] - 赵文林和仝佳奇承担核心领导责任,仝佳奇工作经历为公司积累行业资源,公司管理团队和技术人员经验丰富、实力雄厚 [33][36] - 公司业绩稳健增长,自主产品尤其是成核剂对业绩增长贡献巨大,成核剂、合成水滑石、NDO复合助剂产销双增,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费用结构持续优化,ROE维持在较高水平 [38][43][52] 成核剂 - 成核剂用于提高不完全结晶树脂材料结晶度和结晶速率,可改善树脂制成品光学、力学、热变形温度等性能,按诱导形成晶型可分为α晶型和β晶型成核剂 [53][57] - 近年来成核剂需求量和渗透率持续增长,国内聚烯烃产量增长且生产向高端化发展,塑料改性化率上升,改性塑料应用领域延伸,家电和汽车行业发展带动成核剂需求增长 [61][70][78] - 国外企业在成核剂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国内企业起步晚,市场份额占比不足30%,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国内企业突破技术垄断,成核剂进口替代率逐年提升,国产成核剂价格低,具有性价比优势 [90][98][105] - 公司成核剂产品原材料价格基本稳定,毛利率波动小,研发实力强,掌握多项核心技术,产品获下游主流厂商认可,构建客户壁垒,产能扩张速度行业领先 [112][115][125] 合成水滑石 - 合成水滑石作为PVC生产用热稳定剂和聚烯烃树脂生产用卤素吸收剂,具有无毒无害、安全环保等特性,制备方法有共沉淀法、水热合成法、离子交换法,可分为通用、高透明、阻燃合成水滑石 [128][133][139] - 近十年来合成水滑石需求高速增长,渗透率持续提升,PVC无铅替代加速,PVC产量和需求量增长,下游应用场景扩展,带动合成水滑石需求增长 [141][152][158] - 合成水滑石行业集中度较高,国内产量持续增长,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中低端竞争激烈,国内企业技术突破,产能扩张,国产替代加速 [165][167][171] - 公司合成水滑石技术全球领先,实现绿色工艺与高端产品创新双突破,深度绑定国内外头部客户,奠定国产替代核心地位,毛利率较高,是业绩增长重要动力之一 [176][177][181] 抗氧剂 - 抗氧剂可延缓或抑制材料老化,分为主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能消除自由基或分解氢过氧化物,阻止链式反应进行 [184][187] - 2023年公司收购科澳化学和信达丰,进军抗氧剂领域,产品为特种抗氧剂系列,属于受阻酚类抗氧剂,2024年抗氧剂业务营收0.7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8.0% [9][191]
股市必读:呈和科技(688625)7月23日董秘有最新回复
搜狐财经· 2025-07-24 05:01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7月23日收盘,呈和科技报收于30.98元,下跌1.96% [1] - 当日换手率0.95%,成交量1.8万手,成交额5632.3万元 [1] 资金流向 - 7月23日主力资金净流出742.97万元,占总成交额13.19% [1][2] - 游资资金净流入251.65万元,占总成交额4.47% [2] - 散户资金净流入491.32万元,占总成交额8.72% [2] 公司业务与技术优势 - 成核剂产品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的食品接触法规与标准 [1] - 取得全球聚丙烯装置工艺技术Novolen、Unipol和LyondellBasell的技术准入资格 [1] - 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产品研发、生产的创新迭代能力 [1] - 能够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的高分子材料助剂产品及定制化的配套分析服务 [1] 客户结构 - 主要客户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壳牌、延长石油、北欧化工、博禄化工等国内外大型能源化工企业 [1]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 "两创"板块公司表现抢眼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6
并购重组市场整体情况 - 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共有1600余起并购重组事件 其中86起构成重大重组 远超去年同期的40起 [1] - 科创型企业在并购重组市场表现抢眼 生物医药 半导体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技术密集型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1] "两创"板块公司表现 - 今年以来86起重大重组中 科创板上市公司参与18起 创业板上市公司参与23起 合计41起 去年同期仅10起 [2] - 典型案例包括亿华通拟收购定州旭阳氢能100%股权 腾景科技拟收购迅特通信100%股份 [2] 政策支持 - 证监会去年9月发布"并购六条" 支持"两创"板块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 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聚集 [2] - 今年5月修订实施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支持举措 [2] 并购标的科技含量 - 华大九天拟收购EDA企业芯和半导体控股权 标的科技含量高 技术成色足 [3] - 86起重大重组中标的公司广泛分布在半导体 电子元件 生物医药 数据通信等新兴行业 [3] - 慧博云通拟收购宝德计算机 丰富产品矩阵 提高软硬一体化自主可控能力 [4] 并购战略方向 - 纵向补链案例:阳光诺和拟收购朗研生命100%股份 实现小核酸药物研发成果产业化 [6] - 横向拓展案例:帝科股份拟收购索特材料60%股权 在技术研发和产品体系方面发挥协同效应 [6] - *ST花王拟收购尼威动力55 5%股权 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形成双主业结构 [4] 并购重组目的 - 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并购纾解经营困局 如*ST宇顺拟收购数据行业资产 ST联合拟购买润田实业股权 [5] - 呈和科技拟收购映日科技51%股权 快速切入显示行业 实现技术优势互补 [4]
呈和科技终止重组股价三连阳 营收净利9连增业绩有望延续
长江商报· 2025-07-02 11:46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呈和科技终止与映日科技的重大资产重组,原因是交易双方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特别是业绩承诺安排发生变化[1][2] - 重组始于2024年4月,原计划以现金收购映日科技不低于51%股权,标的公司整体估值预计为18亿元[2][3] - 映日科技曾冲击创业板IPO失败,2022年4月申请被受理,2023年2月审核终止[4] 市场反应 - 重组终止后,呈和科技股价未出现大跌,反而连续收出三根阳线,6月27日微跌0.02%,6月30日上涨0.62%,7月1日上涨1.47%[1][6] - 与市场惯例不同,近期其他公司如光智科技收购终止后复牌股价连续两日跌逾6%[5] 映日科技概况 - 映日科技成立于2015年8月,专业从事高性能溅射靶材研发生产,产品应用于显示面板、触控屏、太阳能电池等领域[4] - 市场曾质疑两家公司协同效应,因产品化学成分和下游应用场景差异较大[4] 呈和科技业务优势 - 公司属于精细化工领域细分行业龙头,主营产品包括成核剂、合成水滑石、抗氧剂等,是成核剂和合成水滑石国产品牌龙头企业[7] - 通过自主研发具备超过300种不同型号助剂规模化生产能力,部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7] - 公司客户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万华化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1][8] 财务表现 - 2016-2024年连续9年实现营收净利双位数增长,营收从1.68亿元增长至8.8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0.27亿元增长至20.50亿元[8] - 2024年一季度延续增长势头,营收2.20亿元(+14.97%),归母净利润0.71亿元(+15.82%)[8] - 2016年以来经营现金流持续净流入[9]
基础化工2025中期投资策略:供给优化的弹性B,需求驱动的优质a
东海证券· 2025-06-30 19:23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和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供给侧优化弹性β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分析化工行业资本开支、产能利用率及ROE等指标,筛选供给侧结构性优化的子板块[22][25][26]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资本开支/折旧摊销比值:$$ \text{资本开支强度} = \frac{\text{年度资本开支}}{\text{折旧+摊销}} $$ - 结合ROE同比/环比变化、现金流改善情况,筛选资本开支强度低于历史均值且盈利改善的子板块[25][26] **模型评价**:能够有效识别产能出清初期的行业拐点,但对需求端敏感性不足 2. **模型名称**:需求驱动α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消费升级和科技内循环趋势,选取需求增长确定性高的细分领域(如食品添加剂、电子化学品)[94][117][140]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量化国产化率缺口:$$ \text{国产化缺口} = 1 - \frac{\text{国内产量}}{\text{表观消费量}} $$ - 叠加政策支持度(如健康中国政策)、出口增速等指标构建评分体系[98][99][108] ---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供给侧优化弹性β模型**: - 年化收益率18.45%[10] - 最大回撤-8.57%(纯碱子板块拖累)[7] - IR 1.32[13] 2. **需求驱动α模型**: - 年化收益率24.59%(改性塑料子板块贡献最高)[7] - 胜率67.8%[108] - 信息比率(IR) 1.89[117]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资本开支收缩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产能出清动能的先行指标[22][25]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text{收缩强度} = \frac{\text{当年资本开支/折旧摊销} - \text{十年均值}}{\text{标准差}} $$ 取负值(越低代表收缩越显著)[25][26] 2. **因子名称**:政策敏感度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量化政策对行业供需的影响[32][99]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统计行业政策文件数量及力度评分(如"糖税"政策强度)[98] - 结合企业环保认证通过率(如FDA、REACH)[136] 3. **因子名称**:国产替代空间因子 **因子构建过程**: $$ \text{替代空间} = \log(\frac{\text{进口依存度} \times \text{行业增速}}{\text{CR3市占率}}) $$ 适用于光刻胶、电子气体等细分领域[140][142][165] ---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资本开支收缩因子**: - 多空收益差12.62%/年(纺织化学制品子板块表现最佳)[7][65] - 因子IC 0.21[26] 2. **政策敏感度因子**: - 在食品添加剂板块中Rank IC达0.33[108] - 月度胜率58.7%[99] 3. **国产替代空间因子**: - 年化超额收益9.1%(半导体材料子板块)[140] - 最大单月回撤-5.53%[7] (注:部分子板块如有机硅、膜材料等同时受多个因子驱动[49][56][60])
呈和科技终止收购映日科技51%股权,股东分歧致重组失败
搜狐财经· 2025-06-27 10:17
交易终止公告 - 呈和科技宣布终止以现金方式收购芜湖映日科技不低于51%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1] - 交易各方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共识导致重组计划终止 [1] - 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未签署正式协议因此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3] 交易终止原因 - 映日科技股东结构复杂且各股东对公司未来经营发展规划存在分歧 [3] - 业绩承诺方安排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关键条款不确定性增加 [3] - 经过审慎研究后各方一致同意终止交易并签署终止协议 [3] 映日科技业务价值 - 映日科技是专业从事高性能溅射靶材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 [4] - 产品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触控屏、太阳能电池等制造领域 [4] - 产品种类涵盖陶瓷化合物靶材、金属非金属单质靶材及合金靶材 [4] 潜在协同效应 - 显示领域对有机材料的需求为呈和科技成核剂产品提供应用空间 [4] - 蒸镀材料新业务与呈和科技主营产品同属高分子有机材料范畴 [4] - 双方可在客户资源共享、品牌影响力、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 [4] - 技术优势互补可共同攻克显示领域有机材料技术难题 [4]
688625,重大重组终止
中国基金报· 2025-06-26 22:30
收购终止事件 - 呈和科技终止收购映日科技不低于51%股权 交易原计划以现金方式完成 标的公司整体估值约18亿元 [2][5] - 终止原因为映日科技股东结构复杂 且双方对未来经营发展规划存在分歧 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 特别是业绩承诺安排发生较大变化 [7] - 交易终止不会导致违约责任 对现有业务及财务状况无不利影响 公司承诺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9][10] 标的公司业务协同性 - 映日科技主营高性能溅射靶材研发生产 其蒸镀材料新业务与呈和科技高分子有机材料存在化学合成工艺协同性 [5] - 收购原计划通过客户资源共享和品牌协同效应 帮助呈和科技快速切入显示行业 [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呈和科技营业收入8.82亿元(同比+10.31%) 净利润2.50亿元(同比+10.68%) 连续十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10]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20亿元(同比+14.97%) 归母净利润7146.43万元(同比+15.82%) 扣非净利润6818.98万元(同比+12.15%) [10] - 截至公告日公司总市值57.23亿元 股价30.39元/股(单日跌幅2.5%) [11] 公司主营业务 - 呈和科技成立于2002年 主营特种高分子材料助剂 包括成核剂 合成水滑石 抗氧剂 复合助剂等产品 [5]
研判2025!中国成核剂行业概述、主要应用领域、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产销量分析:制造业高端化转型的关键助剂,市场需求随产业升级持续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4 09:53
行业概述 - 成核剂是适用于聚乙烯、聚丙烯等不完全结晶塑料的功能性助剂,通过改变树脂结晶行为提升制品透明性、刚性、热变形温度等物理机械性能 [2] - 按化学结构分为无机成核剂和有机成核剂 [2] - 2024年中国成核剂需求量达1.3万吨,同比增长18.18% [1][12] 行业发展历程 - 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前):依赖进口,应用局限于纺织、陶瓷等传统领域 [3] - 技术积累期(1980s-1990s):国内科研机构如山西省化工研究院开始自主研发,应用扩展至塑料、橡胶领域 [3] - 快速成长期(2000s-2010年):聚烯烃材料普及推动需求上升,呈和科技等企业打破进口垄断 [3] - 高端化发展期(2010年至今):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应用于5G通信、3D打印等高端领域 [4]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原材料包括对甲苯磺酸、环己烷等化工原料,设备包括反应釜、结晶釜等 [6] - 中游:成核剂生产制造环节 [6] - 下游:应用于改性塑料、生物医药、食品包装等领域 [6] - 2024年中国聚乙烯/聚丙烯产能分别达3431万吨(+5.86%)和4369万吨(+9.39%),直接带动成核剂需求 [8] 行业现状 - 2024年全球成核剂市场规模9.68亿美元,同比增长2.87% [10] - 中国制造业高端化转型推动高性能塑料需求,成核剂在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领域应用显著增长 [12]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呈和科技:国内龙头,拥有160种成核剂型号,β晶型增韧成核剂为全球首创,2024年销量0.97万吨(+32.03%),毛利率55.91% [14][16] - 烟台只楚化学:专注山梨醇类成核剂,ZC-3型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获34项专利 [18] - 外资主导格局被打破:美利肯、BASF等仍占高端市场,但本土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如万华化学收购韩国企业)加速替代 [14]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开发环保、高效、多功能化产品(如抗静电/阻燃成核剂),探索复配技术 [20] - 应用拓展: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推动高端改性塑料需求,生物基成核剂受青睐 [22] - 国产化率提升: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提高竞争力,但市场竞争将加剧 [23]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 “两创”板块公司表现抢眼
中国证券报· 2025-06-06 05:02
并购重组市场概况 - 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共有1600余起并购重组事件,其中86起构成重大重组,远超去年同期的40起 [1] - 科创型企业在并购重组市场表现抢眼,生物医药、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技术密集型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1] "两创"板块公司表现 - 科创板上市公司海光信息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创业板上市公司迈普医学拟收购广州易介医疗科技不低于51%股权 [2] - 今年86起重大重组中,科创板上市公司参与18起,创业板上市公司参与23起,合计41起,去年同期仅10起 [2] - "两创"板块公司并购热情升温,政策导向支持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 [3] 并购标的行业分布 - 华大九天拟收购芯和半导体控股权,标的为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工具研发企业 [4] - 重大重组标的广泛分布在半导体、电子元件、生物医药、数据通信等新兴行业 [5] - 慧博云通拟收购宝德计算机控股权,标的为国内领先的计算产品方案提供商 [5] - 呈和科技拟收购映日科技51%股权,标的为显示领域有机材料企业 [5] 并购策略分析 - *ST花王拟收购尼威汽车动力55.5%股权,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形成双主业结构 [6] - 阳光诺和拟购买朗研生命100%股份,整合原料药和制剂生产能力,实现小核酸药物产业化 [6] - 帝科股份拟收购索特材料60%股权,注重技术研发和产品体系的协同效应 [7]
自强者胜——关税应对策略三部曲(三)
长江证券· 2025-06-05 08: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在全球科技“新格局”构建、国际地缘政治扰动背景下,中国强调自主可控发展路线,解决“卡脖子”难题。报告构建自主可控行业研究框架,梳理核心细分赛道和标的,形成投资图谱,认为自主可控是中国发展必经之路,相关细分赛道有望受益于科技独立发展[3][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策略:构建自主可控赛道研究框架 - 背景:国际地缘政治扰动下,科技“新格局”构建,中国产业链完备但部分核心技术“卡脖子”,中美贸易摩擦使自主可控迫在眉睫,国内顶层指引强调其重要性,海外限制促使中国突破,自主可控赛道从概念走向业绩释放阶段[18][19][26] - 框架:从行业和个股两个角度构建长江策略六维评价体系。行业β视角考虑政策指引、行业情况、替代难度;个股α视角考虑研发投入、人员效率、盈利能力[31] 电子:集成电路 - 先进制造: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限制不断加码,全方位阻挠追赶。全球半导体先进制造工艺由少数企业主导,美国本土制造能力将提升。中国虽面临挑战,但外部限制加速产业链自主可控发展,先进制造环节企稳向上[43][47][48] - 先进封装:先进封装技术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方向,如2.5D、3D封装等。国内领军企业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化能力初步形成,国产化率提高,市场影响力增强,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其发展[53][55][58] 计算机:信创 - 信创:中美科技摩擦倒逼中国加速核心技术国产化,政策大力支持信创发展。2024年信创从党政走向全面,2025年有望开启新一轮改造浪潮,行业信创全面铺开,应用向全领域转化[63][66] - 信创市场:规模较大且持续增长,2025年有望提速,是系统性工程,包含多环节。关键基础软硬件国产化率低,替代空间广阔[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