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车身和底盘冲压零部件
icon
搜索文档
金鸿顺: 关于金鸿顺2024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9 00:15
业绩波动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7亿元,同比增长87.21%,但归母净利润-0.12亿元,近四年盈亏交替,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26亿元,已连续六年为负 [1] - 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6.94亿元,模具业务收入0.62亿元,同比增长554.15% [1] - 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源于芜湖达敖和苏州东越两个客户,其中苏州东越为特斯拉Model Y电池托盘项目,但为临时性项目已结束 [16][21] - 芜湖达敖收入增长466.04%,主要配套捷途旅行者车型,该车型2024年销量达15.3万辆 [16][21] 客户结构 - 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53.7%,集中度较高,其中芜湖达敖占比28.2%,苏州东越占比10.0% [16] - 芜湖达敖2024年销售额2.45亿元,同比增长466.04%,主要供应捷途旅行者车型零部件 [16] - 苏州东越2024年销售额0.87亿元,主要供应特斯拉Model Y电池托盘,但项目已结束 [16] - 通用汽车销售额下降34.76%,因K266项目结束及部分车型停产 [16] 毛利率分析 - 2024年汽车零部件毛利率3.75%,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模具毛利率21.22%,同比下降35.19个百分点 [31] - 芜湖达敖2024年毛利率-7.58%,主要因前期外购件含模检具分摊成本 [27] - 苏州东越2024年毛利率-10.98%,考虑废料收入后实际毛利率0.33% [27] - 模具毛利率下降主要受DX9项目(毛利率-27.81%)和设变费影响 [36][38] 产能与周转 - 苏州和长沙工厂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6.42%和46.38%,处于较低水平 [31] - 存货周转率4.53次,同比提升120.01%,主要因收入增长带动 [31] - 采用"以销定产"模式,保持2个月安全库存,根据订单和预测安排生产 [39][40] 行业趋势 -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3.7%和4.5%,乘用车产销增长5.2%和5.8% [20] - 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传统燃油车面临转型压力,行业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24] - 零部件行业形成金字塔型多级供应商体系,公司为多家主机厂一级供应商 [25]
金鸿顺: 华兴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关于苏州金鸿顺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24 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
证券之星· 2025-07-19 00:12
业绩波动分析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7亿元,同比增长87.21%,但归母净利润亏损0.12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连续六年为负[1] - 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6.94亿元,同比增长69.48%,销量仅增长2.88%,主要因高单价产品占比提升[1] - 模具业务收入0.62亿元,同比增长554.15%,但毛利率下降35.19个百分点[1][24] - 前五大客户中芜湖达敖和苏州东越收入大幅增长,分别贡献24,450.30万元和8,668.12万元[8][12] 收入增长原因 - 收入增长主要来自芜湖达敖(增长466.04%)和苏州东越(增长41,328.19%)两个客户[12][16] - 苏州东越承接特斯拉Model Y电池托盘项目,产品单价高达953.06元/件[16] - 芜湖达敖供应捷途旅行者车型零部件,2024年销量增长502.24%[16] - 同行业可比公司收入变动较小,公司增长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4] 盈利能力问题 - 2024年毛利率下降,汽车零部件业务毛利率仅3.75%,模具业务毛利率21.22%[24] - 芜湖达敖和苏州东越项目毛利率为负,拖累整体利润[20] - 期间费用率8.07%,较上年有所上升[20] - 2025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转正,显示经营状况有所改善[20] 模具业务分析 - 模具业务收入增长但毛利率大幅下降,主要因DX9项目负毛利及特殊项目影响[27] - 剔除特殊项目后,模具毛利率实际下降8.41个百分点,与行业趋势基本一致[27] - 采用"一副一价"定价策略,不同项目毛利率差异较大[26] - 同行业公司模具毛利率波动也较大,无明显可比性[26] 运营效率 - 存货周转率4.53次,同比提升120.01%,主要因"以销定产"模式优化[24] - 产能利用率偏低,苏州工厂36.42%,长沙工厂46.38%[24] - 采用2个月安全库存策略,根据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价格波动调整备货[30] - 生产模式包含自主生产和部分工序外协加工[30] 应对措施 - 积极开拓新客户,新增30多个定点项目[22] - 加强技术创新,2024年新增12项专利[23] - 优化生产流程,实施降本增效措施[23] - 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拓展电池盒等新产品[22]
五年四度重组失败!金鸿顺收购新思考告吹,转型之路再遇挫
深圳商报· 2025-07-01 10:57
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 公司终止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95.79%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的交易 [1] - 终止原因是交易各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 [2] - 该交易原计划推动公司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并布局微型驱动马达新赛道 [1] - 这是公司五年内第四次重组失败 [1][5] 交易背景及过程 - 公司于2024年10月23日披露筹划本次交易的停牌公告 [1] - 交易目的是借助公司汽车行业经验与新思考形成协同互补,加速向"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和国际化"转型 [1] - 公司聘请中介机构开展了尽职调查、初步审计评估等工作 [2] - 交易各方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未能达成一致 [2] 新思考公司概况 - 新思考是国内微型驱动马达领域头部企业,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汽车电子等行业 [3] - 公司是欧菲光、丘钛等模组厂的最大马达供应商,也是华为、小米等终端客户的主力供应商 [4] - 2022-2024年8月未经审计营收分别为4.65亿元、8.79亿元和9.75亿元 [4] - 2024年总产值约16亿元,2025年计划总产值20亿元 [4] 公司财务状况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27亿元 [6] - 归母净利润357万元,实现扭亏(去年同期亏损1640万元) [6] - 扣非归母净利润125万元,实现扭亏(去年同期亏损1602万元) [6] - 经营现金流净额-1071万元 [6] - 总资产14.22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2.9% [6] - 归母净资产10.24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0.4% [6] 公司历史重组情况 - 2020年筹划收购慧博云通100%股权失败 [5] - 2022年子公司拟收购德雷射科100%股权失败 [5] - 2023年计划收购新乡市丰发再生资源40%股权失败 [5]
五年间并购、重组计划全告吹,“屡战屡败”的金鸿顺梦碎“马达新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30 23:21
金鸿顺重组计划终止 - 公司终止收购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95.79%股权,因交易各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 [1] - 新思考是微型自动聚焦音圈马达领域的全球鼻祖,中国国内最大马达出货量企业,客户包括华为、小米、OPPO等终端厂商 [1] - 新思考2022-2024年未经审计营收分别为4.65亿元、8.79亿元和9.75亿元(2024年1-8月),2024年总产值约16亿元 [2] 公司转型背景与困境 - 公司主营汽车车身和底盘冲压零部件,2019年起连续六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受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冲击导致需求下降 [2] - 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剧行业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盈利空间受限,公司多次尝试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 [2] - 拟通过收购新思考布局微型驱动马达业务,形成产品与客户协同,寻求新利润增长点 [3] 资本市场反应与历史重组失败记录 - 重组计划披露后股价从2024年9月低点13.60元/股最高涨至31.36元/股,涨幅超130% [3] - 近五年第四次重组失败:2020年收购慧博云通未果(后独立上市),2022年收购光伏企业德雷射科终止,2023年废旧电池回收企业收购终止 [5][6] - 2022年实控人变更为刘栩后加速并购尝试,但均未成功 [5] 标的关联性与行业地位 - 新思考是欧菲光关联方(同受蔡荣军控制),欧菲光2024年从其采购4.32亿元 [3] - 标的业务覆盖智能手机、低空经济、汽车电子等领域,拥有日本、韩国研发机构及安徽生产基地 [1][3]
突发!603922,重大重组终止!
中国基金报· 2025-06-30 20:16
公司动态 - 金鸿顺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因交易各方未能对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意见[2][4] - 公司原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新思考电机95.79%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7] - 交易终止处于筹划阶段,未达成实质性协议,预计不会对公司现有经营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13] 交易背景 - 拟通过控股新思考切入微型驱动马达行业,实现从传统汽车零部件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4][13] - 新思考是国内微型驱动马达头部企业,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手持影像、低空经济等领域[13] - 交易对方包括蔡荣军(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控制新思考52.75%股权[11] 财务数据 - 新思考2022-2024年8月营业收入分别为4.65亿元、8.79亿元、9.75亿元,净利润从-2.29亿元扭亏为9318.34万元[15][16] - 2024年8月末新思考总资产17.32亿元,所有者权益6.49亿元,负债10.82亿元[16] - 金鸿顺2025年Q1营业收入1.27亿元(同比降28.88%),归母净利润356.84万元(同比增121.24%)[17] 战略意图 - 此次收购旨在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但转型计划因交易终止而失利[12][13] - 新思考的微型驱动马达业务与公司现有汽车零部件业务存在协同潜力[13]
类借壳案例分析(4大模式+7个案例)
梧桐树下V· 2025-04-30 23:09
并购重组市场动态 - 2024年度A股重大重组预案暴增68%,北交所并购额突破千亿规模[1] - 近三成上市公司采用"类借壳"策略,包括分步收购、引入第三方等方式规避传统借壳监管[1] - 政策驱动明显,"并购6条"与新国九条推动2025年类借壳交易热度持续上升[1] - A股退市加速倒逼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寻求出路[2] - 2024年9月以来并购市场热情高涨,案例数量显著增加[4][30] 类借壳四大模式及案例 模式1:实控人未发生变更 - 思林杰收购科凯电子案例: - 标的资产总额1052亿元,占上市公司1442亿元的10339%[5] - 资产净额901亿元,占上市公司1288亿元的11574%[5] - 营业收入307亿元,为上市公司168亿元的1828倍[5] 模式2:36个月后收购 - 光智科技收购先导电科案例: - 交易结构:发行股份+现金收购先导电科100%股权,配套募资[13] - 财务对比:先导电科2023年营收2883亿元(光智科技1011亿元),净利润411亿元(光智科技亏损241亿元)[14] - 控制权设计:实控人朱世会通过2019年股权转让取得光智科技控制权,本次收购标的同属其控制(持股4655%)[14] 模式3:向第三方购买资产 - 金鸿顺收购新思考案例: - 交易作价:发行股份+现金收购新思考9579%股权[20] - 财务数据:新思考2024年1-8月营收975亿元(金鸿顺651亿元),净利润093亿元(金鸿顺亏损016亿元)[21] - 控制权变更:2022年9月实控人变更为刘栩,交易对方无关联关系[22] 模式4:收购占比低于100% - 汉嘉设计收购伏泰科技案例: - 交易结构:现金581亿元收购伏泰科技51%股权,整体估值1139亿元[29] - 财务指标:伏泰科技资产总额1189亿元占汉嘉设计4465%,营收922亿元占4056%[26] - 适用条件:要求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大、货币资金充足,适合成长型标的创业者[29] 政策与监管背景 - 证监会"并购六条"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30] - 重大资产重组认定标准以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资产净额为核心指标[30] - 借壳上市需满足五大认定标准,2020-2025年成功案例具有参考价值[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