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号二期
搜索文档
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硬实力”明显提升
人民网· 2025-09-22 10:16
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连续三年投入超1万亿元,去年达1.1万亿元 [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去年投入近1000亿元 [1]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牵头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国1/6 [1] - 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拥有两院院士219名 [1] 创新效能不断提高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累计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97个 [2] - 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企民企共同开展研发攻关 [2]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70%以上资金用于向承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任务的企业注资 [3]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 [3]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 [3]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3] 科技成果“顶天立地”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去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09项,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一半以上 [4]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填补产业技术空白 [4]
“十四五”,央企科技创新“顶天立地”
科技日报· 2025-09-18 09:4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资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取得“顶天立地”式的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 其实力、效能和生态可用“强”“高”“优”来概括 [1][2][3][4][5] 研发投入与实力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 投入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 投入强度从2.6%提升至2.8% [3] - 去年研发经费投入达1.1万亿元 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接近1000亿元 [3] - 中央企业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牵头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91个 占全国总数六分之一 [3] - 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 占全国五分之一 拥有两院院士219名 [3] 创新平台与成果 - 国资央企构建三层联动攻关体系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 [4]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累计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97个 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4] - 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企民企共同开展研发攻关 [4]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4] 创新生态与激励机制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 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 [5]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旨在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 [5] 未来发展方向 - 面向“十五五” 国资央企将增强使命意识 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6]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8:48
研发投入与成果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1] - 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1] - 累计建设47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8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1] 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2]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及分红激励 [2] - 对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 [2] 技术突破与战略布局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技术策源地 [1] -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任务 [1]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1] 重大工程与产业突破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2]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2] - 央企科技成果呈现"顶天立地"特征 兼顾国家战略与产业空白填补 [2]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 - 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 [2]
“十四五”央企科技创新“顶天立地”
科技日报· 2025-09-18 07:56
核心观点 - 国资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取得“顶天立地”式的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 [1] 创新成果概述 -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可用“强”“高”“优”来概括 [2] 创新实力(强)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 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 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 [3] - 去年研发经费投入达1.1万亿元 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接近1000亿元投入基础研究 [3] - 中央企业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3] - 中央企业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91个实现重组入列 占全国六分之一 [3] - 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 占全国五分之一 拥有两院院士219名 [3] 创新效能(高) - 国资央企构建三层联动攻关体系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 - 国资央企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 [4]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累计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97个 [4] - 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企民企共同开展研发攻关 [4]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4] 创新生态(优) - 国资央企不断强化“激励赋能”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 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 [5]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 [5] - 积极探索“松绑减负”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5]
央企“十四五”科技成果“顶天”又“立地” 将大力推动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
上海证券报· 2025-09-18 07:52
中央企业综合实力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 年均增速7.3% [2] - 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 年均增速8.3% [2]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至6.7%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59.4万元/人年增至81.7万元/人年 [2] -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22万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2]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5万亿元 [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 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 较"十三五"大幅提升 [2]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 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营业收入均超万亿元 [2]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首次突破40% 营收占比接近30% [2]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每年投入超1万亿元 年均增长6.5% [4]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 [4] - 202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 占全国奖项总数一半以上 [4] - 建成"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4]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 - "十四五"期间以市场化方式重组6组10家企业 新组建9家中央企业 [3]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注资 [4] - 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 出台26个行业考核方案 [5] - 2025年中央企业个性化考核指标占比达76%以上 [5] 国资监管体系升级 - 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自动预警"智能化监管系统 [5] - 实现产权、资金、债务、薪酬、采购、贸易监管全覆盖 [5] - 达成经营行为可视、资金流动可溯、重大风险可控目标 [5]
新华社权威速览丨砥砺奋进!一组数据解码国资央企五年发展
新华社· 2025-09-17 22:22
资产规模与经营效益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3% [4] - 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达8.3% [4]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至6.7% [4] -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年每人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 [4]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研发经费连续3年超过1万亿元 [5] - 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 [5] - 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两院院士219名 [5]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5]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质生产力 - "十四五"以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5] - "AI+"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 [7] - 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智能工厂1854个 [6] - 万元产值能耗和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和13.9% [6] 企业改革与结构优化 - "十四五"期间以市场化方式重组6组10家企业,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 [6] - 目前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等领域营收占比超过70% [6] - 董事会建设加快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 [8] 社会贡献与产业链带动 - "十四五"以来累计上缴税费超过10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 [8] - 平均每年采购量超过15万亿元 [8] - 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约200万户 [8]
国资委:央企资产总额已超90万亿元!
金融时报· 2025-09-17 15:48
中央企业资产与利润增长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3% [2] - 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8.3% [2]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至6.7%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59.4万元增长至81.7万元 [2] 资本市场运作与上市公司表现 - 央企上市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发行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 拟发行总规模达5000亿元 [3] -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3] - "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5万亿元 [3]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 投入强度从2.6%提升至2.8% [4] - 打造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 [4] - 中央企业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109项 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超50% [5] 关键技术领域突破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领域集中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 [4] - 推动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等高端装备制造发展 [4] - 形成深海一号、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及大国重器成果 [5] 国有企业重组与布局优化 - 实施6组10家企业战略性重组 新组建9家中央企业 [6] - 中央企业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 [7] - 主业投资占比及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数量占比均超90% [7] 监管机制与考核体系 - 全面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 出台26个行业考核实施方案 [8] - 2025年对中央企业考核的个性化指标占比将达76%以上 [8] - 构建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 覆盖产权、资金、债务等全业务流程 [8]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新华财经· 2025-09-17 15:02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力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2023年达1.1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6.5% [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2023年基础研究投入近1000亿元 [1] - 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国1/6) [1] - 研发人员总数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1]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2] -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任务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2] - 与800多家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主导479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2] -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 202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占全国总数超50%) [4] 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注资 [3] - 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激励 [3] - 建立重大技术突破"一票晋级"机制 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3] - 健全科研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3]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空白填补 [4]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十四五"期间形成"顶天立地"科技成果体系 [4]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国资央企创新效能不断提高
期货日报网· 2025-09-17 13:59
文章核心观点 - 国资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通过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在创新实力、创新效能和创新生态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成果概括为"强"、"高"、"优" [1] - 央企科技创新成果表现为"顶天立地","顶天"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立地"即填补产业技术空白推动产业安全发展 [3] 创新实力("强")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去年基础研究投入接近1000亿元 [1]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央企牵头的9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占全国总数1/6 [1] - 央企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拥有两院院士219名 [1] 创新效能("高") - 央企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累计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97个 [2] - 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企民企共同开展研发攻关 [2]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创新生态("优")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70%以上资金用于向承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任务的企业注资 [2]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 [2]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2] 科技成果("顶天立地") - "顶天"方面,打造了"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建成了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3] - 在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央企共获奖109项,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一半以上 [3] - "立地"方面,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填补产业技术空白 [3]
“十四五”以来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13:41
研发投入与实力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年均增长6.5% 去年达1.1万亿元[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去年接近1000亿元投入基础研究[1]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重组入列占全国1/6[1] - 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1] 创新效能与成果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2] -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开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攻关[2]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2] -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109项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4]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4] 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注资[3]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3] - 对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3]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3] 重大工程与战略成果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4] - 填补产业技术空白 推动产业安全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