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融通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经济日报· 2025-11-03 08:07
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遵循[1] - 国家创新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新焦点[1] 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效 - 中国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基础设施等规模均位于世界前列[1] - 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1]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1] -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深地深海探测等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1] - 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 创新体系短板与改进方向 - 创新体系在布局、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2] - 需以系统思维提升整体效能,增强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精度[2] 基础研究发展 -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当前中国基础研究进入加速期[2] - 应构建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深度参与、高效配合的创新生态[2] - 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推动高水平原始创新成果产出[2] 企业创新活力 - 企业创新活力直接决定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释放[2] -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2] - 应持续培育支持一批能够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军企业[2] -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发展机制[2] - 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点领域攻关任务[2] - 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2]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人才是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核心要素,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3] - 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3] - 加快培育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3] - 以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3] - 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与多元评价体系[3]
镇江市、丹阳市科协携手琦瑞科技办专题活动 30 位政企代表共探发展新路径
扬子晚报网· 2025-11-02 20:22
镇江市科协副主席谢立新在致辞中表示,镇江市科协将继续积极推动海智计划,组织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申报,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产业国际科 技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引导海外高端智力资源为镇江科技和产业发展服务,让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镇江开花结果,更好地形成"专家聚 镇江、科技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扬子晚报网11月3日讯(通讯员邹刚记者万凌云姜天圣)10月31日下午,由镇江市科协、丹阳市科协共同举办的"数字孪生技术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专题 活动在琦瑞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举行。来自镇江市科协、丹阳市科协、丹阳高新区相关领导及相关企业技术负责人共30人参加活动。 现场 现场 现场 本次活动以"自动化创新与智能节能标准化结合、企业管理合理化改善"为主题,特邀日本专家团队进行专题分享。米思米(中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松浦 秀树围绕"成本竞争力与品质、时间的平衡"展开讨论;野村综研(北京)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森川贵康分享了AI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现场还 连线了日本专家,伊佐先生介绍了各类节能方案,岩崎先生则重点讲解了高速度生产rotary转盘机构在琦瑞公司的应用前景。 现场 举办这次国际交流,进一步激发 ...
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硬实力”明显提升
人民网· 2025-09-22 10:16
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连续三年投入超1万亿元,去年达1.1万亿元 [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去年投入近1000亿元 [1]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牵头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国1/6 [1] - 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拥有两院院士219名 [1] 创新效能不断提高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累计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97个 [2] - 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企民企共同开展研发攻关 [2]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70%以上资金用于向承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任务的企业注资 [3]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 [3]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 [3]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3] 科技成果“顶天立地”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去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09项,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一半以上 [4]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填补产业技术空白 [4]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 2025-09-22 05:12
重大科技成果 - 空间探索与海洋技术取得突破,"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且最大钻深达1.1万米 [2] - 高端装备与交通领域成果显著,C919大飞机获超1000架订单,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达400公里,16.07米盾构机单月掘进542米 [2] - 能源与通信技术全球领先,5G大规模应用,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世界首位,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2] 前沿技术领域进展 - 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多个国际先进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突破,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进展推动其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加速落地,为万亿级产业奠基 [3] - 脑机接口技术开始应用,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商用并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3]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4]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及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4]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占全球1/5 [5]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2024年达6.8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6]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期间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带动28个省市近700家单位开展省级试点 [7] - 技术转移体系健全,包含3家国家级交易机构、12个示范区、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及1.9万多家共建研发平台 [8] 科技赋能产业与民生 - 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系统实现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2] - 精准防治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抗病抗旱作物品种保障粮食安全 [9] - 医疗健康领域取得突破,全球首款5.0T全身扫查磁共振装备降低检查成本,全球首个实体瘤双抗药物纳入医保 [10]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新华财经· 2025-09-17 15:02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力 -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2023年达1.1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6.5% [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2023年基础研究投入近1000亿元 [1] - 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国1/6) [1] - 研发人员总数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 [1]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2] -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任务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2] - 与800多家机构开展联合攻关 主导479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2] -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 202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09项(占全国总数超50%) [4] 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注资 [3] - 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激励 [3] - 建立重大技术突破"一票晋级"机制 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3] - 健全科研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3]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空白填补 [4]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4] - "十四五"期间形成"顶天立地"科技成果体系 [4]
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强调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着力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
苏州日报· 2025-08-20 08:06
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 打造站城融合模式 衔接车站功能与城市功能 提高人流物流聚集疏散效率 培育各类业态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2] - 综合交通枢纽需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设计 高质量建设 高标准管理 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 城市更新与存量资源盘活 - 美罗文化创意园由老旧仓库改造而成 坚持修旧如旧 融入园林特色 推动业态焕新 探索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建筑功能合理转换 有效盘活存量资源[3] - 阳澄数谷产业社区形成研发办公+人才公寓+商业空间的复合业态 需完善教育医疗托育等公共服务 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3] - 城市更新需保持定力耐心 建立可持续模式 让工业遗产成为城市新富矿 践行人文经济学[3] 科技创新与产学研融合 - 德龙激光与苏州大学设立协同创新中心 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4]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营造无围墙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 -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 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多出科技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4]
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着力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张义珍刘小涛参加
新华日报· 2025-08-20 07:08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 旨在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2] - 项目坚持站城融合 衔接车站功能和城市功能 统筹站场空间和配套设施建设 提高人流物流聚集和疏散效率 [2] - 项目将助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释放辐射带动效应 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2] 城市更新与存量资源开发 - 美罗文化创意园由老旧仓库改造而成 通过修旧如旧和融入园林特色实现业态焕新 [3] - 探索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建筑功能合理转换 有效盘活存量资源 实现价值重塑 [3] - 阳澄数谷产业社区形成研发办公+人才公寓+商业空间的复合业态 配备完善生活配套设施 [3] 产学研协同创新 - 德龙激光与苏州大学设立协同创新中心 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并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4]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营造无围墙创新生态 [4] -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
周红波走访慰问科技工作者
南京日报· 2025-05-31 09:41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市委书记周红波强调科技工作者需落实党中央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 两院院士和科技领军人才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需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以支持创新 [1] - 中国科学院院士芮筱亭团队推动机械系统领域科技攻关和产业转化,提升装备设计制造水平 [1] 产学研融合与成果转化 - 中国电科五十五所科研团队通过长期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2] - 科技领军企业需与南京本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协作,面向产业需求凝练科技问题 [2] - 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经济主战场 [2]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勇立潮头竞风流——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上篇)
新华社· 2025-05-28 18:18
科技产业政策支持 -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战略部署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历史性成就与变革 [3]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需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7] - 政策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4] 人工合成糖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现二氧化碳精准合成糖,催化效率提升30% [5] - 团队测试上千种酶组合,筛选7个最适酶元件,糖转化率从10%提升至超40% [7] -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未来或实现吨级测试,打破传统农业制糖限制 [8] 高端医疗设备产学研合作 - 联影集团研究院院长胡鹏50%时间深入高校实验室与医院,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 [10][11] - 联影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研发新型光子探测技术,显著降低CT辐射剂量并提升精度 [11] - 联影与瑞金医院共建"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师与医生直接协作优化设备 [13] 纳米材料产业化应用 - 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 [20] - 工程师黄椿森担任"翻译",解决实验室工艺与生产线设备精度差异的衔接痛点 [17][18] - 西南铝业应用梯度纳米技术矫直辊,生产铝卷总长度近两万千米 [22] 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 - 重庆两江新区实施"拨投结合"模式,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孵化后转为股权 [22] -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形成"科研-市场-反哺创新"闭环 [22] - 纳米轧辊测试数据与车间需求适配,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