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Autopilot
搜索文档
马斯克发起编程人机大战,卡帕西说了不
36氪· 2025-10-20 21:05
拒绝世界首富是什么体验?卡帕西:这事我熟! 昨日,马斯克高调邀请卡帕西,与Grok 5来一场编程对决——就像当年的"卡斯帕罗夫大战深蓝"。 结果,卡帕西婉拒了: 我宁愿与 Grok 5 合作,而不是与它竞争。在这种极限情况下,我的价值大概趋近于零。 紧接着,不到一小时,马斯克又转发了卡帕西称赞特斯拉自动驾驶的帖子。 这一早上,老马啥正事没干(可能顺带宣传了自家产品),尽骚扰前员工了。 这卖的什么药? 马斯克又盯上卡帕西了 事情是这样的。 马斯克主动跑到卡帕西转发的与Dwarkesh两小时长对谈推文下留言,邀请卡帕西和Grok 5来开一局。 卡帕西果断婉拒——理由很简单:完全没胜算。 作为第三者,如果用厚黑学的眼光看:卡帕西赢了,那是理所当然。输了,也无可厚非。 这种赢了好处不大,输了直接亏爆的局。 不应战,完全是人之常情——毕竟,深蓝和阿尔法狗需要卡斯帕罗夫和李世石抬咖,而不是相反。 不过,网友可不管这些,纷纷催卡帕西接招: 大家都想看Vibe Coding的提出者跟AI干一架,看看到底谁才是地表最强程序员。 网友们甚至开始提前写剧本: 比如,Grok 5会跑到GitHub上拷贝卡帕西的代码然后打败他吗? 也 ...
马斯克发起编程人机大战!卡帕西说了不
量子位· 2025-10-19 12:10
马斯克对卡帕西的互动与邀请 - 马斯克高调邀请卡帕西与Grok 5进行编程对决,类比历史上的“卡斯帕罗夫大战深蓝”事件[1] - 卡帕西婉拒对决邀请,表示更倾向于与Grok 5合作而非竞争,并认为在此类极限情况下其个人价值趋近于零[2] - 马斯克在互动后不到一小时转发了卡帕西称赞特斯拉自动驾驶的帖子[4] 公众与网友对潜在对决的反应 - 网友普遍期待卡帕西应战,希望看到Vibe Coding提出者与AI一决高下,以验证谁才是地表最强程序员[19] - 有观点认为如果Grok 5能战胜卡帕西,则意味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到来[21] - 另一种观点指出AI目前尚无法像顶尖人类程序员那样,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创建大型、连贯且稳健的系统,其代码质量仍存疑[21][22] 人机协作与竞争的意义 - 卡帕西主张人机合作比人机对抗更具意义,人类程序员可以利用AI工具辅助编程[23] - 有分析认为,将卡帕西比作卡斯帕罗夫并称赞其为最强程序员,是马斯克向其伸出的橄榄枝[24] 马斯克与卡帕西的历史关系及互动模式 - 马斯克多次公开向卡帕西示好,例如在卡帕西转发特斯拉主题餐厅的帖子下邀请其“再一起冲一次”[26] - 有解读认为马斯克的积极互动可能与xAI联合创始人Igor Babuschkin离职有关,卡帕西被视为最合适的接班人选[28] - 这一系列互动被视作为卡帕西“留一席位置”的举措[29] 卡帕西的职业履历与特斯拉的关联 - 卡帕西于2017年6月应马斯克邀请加入特斯拉,担任AI与Autopilot视觉部总监,直接向马斯克汇报[33] - 在特斯拉期间,卡帕西从仅有两名神经网络工程师的团队起步,将团队扩展至数百人,并主导开发了训练自动驾驶神经网络的系统[33] - 其工作对特斯拉Autopilot从基础车道保持发展到城市街道自主驾驶,以及“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的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33] - 卡帕西离职后仍表达过未来愿回归特斯拉的意愿,马斯克也多次表示欢迎[34] 卡帕西的近期动向与马斯克的反应 - 2023年2月卡帕西宣布再次加入OpenAI,此举导致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取关他[34] - 不到一年后,卡帕西离开OpenAI,创办了自己的AI教育公司Eureka Labs[34] - 在此期间,卡帕西曾多次谈及并肯定马斯克的独特领导能力及人格魅力[34][37]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王羽:智能经济的概念定义、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
新华网· 2025-10-17 12:32
智能经济的定义与演进历程 - 智能经济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区块链、混合现实(MR)、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经济形态 [3] - 智能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高级形态和典型代表,实现了从信息经济的“连接”到数字经济的“用”再到智能经济的“智”的生态创造 [5][6] - 经济形态演进从农耕经济(经济1.0)到工业经济(经济2.0)、信息经济(经济3.0)、数字经济(经济4.0),最终发展到智能经济(经济5.0) [9] 智能经济的核心特征 - 数据驱动是首要特征,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埃森哲报告显示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潜力拉动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上升1.6个百分点,将劳动生产率提升27% [12] - 人机协同是典型特征,形成人机互补的新型生产模式,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0年受AI影响超过500万份工作消失,同时创造大量新人机协作职位 [13] - 跨界融合是结构特征,打破产业边界促进技术渗透与业务融合,如百度阿波罗平台整合汽车制造、AI、地图导航、交通管理等多个行业 [14] - 共创分享是价值特征,基于平台经济和开源技术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中国Qwen、DeepSeek等开源模型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15] 智能经济的实践路径 - 技术赋能路径是基础,百度智能云数字员工在75家金融机构落地,助力客户运营效率提升50%以上 [20] - 产业融合路径是核心,通过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双向推进,不同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农林业处于数据资源建设阶段,软件、金融等行业率先规模化落地 [21] - 政策支持路径是保障,中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 [22] 智能经济的应用场景 - 智能制造领域,特斯拉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电池性能,Autopilot系统事故率降低40% [23] - 智能交通领域,百度阿波罗形成三大开放平台,2018-2019年无人驾驶汽车路测里程近90万公里 [23] - 智慧金融领域,2016-2018年中国智能理财市场规模从300.7亿元增长到254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1% [24] - 智慧医疗领域,AI技术在药物研发、诊断、医保控费等方面广泛应用,提升医疗精准性和可及性 [25] 智能经济的发展目标 -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38] - 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 [38] - 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38]
Robotaxi和家用智驾的差别在哪
新财富· 2025-08-21 16:05
核心观点 - Robotaxi与量产家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在出发点、技术路径、成本结构、开发模式和运营责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导致二者发展路径分化 但未来仍存在技术融合与经验共享的可能 [2][4][5][9][18][21] 技术路径差异 - Robotaxi采用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技术路线 传感器数量达30个左右 激光雷达普遍4个以上 单车传感器成本达数万美金 [4][9] - 量产家用智驾技术路径呈现多样化:特斯拉/小鹏采用纯视觉路线 理想/华为采用多传感器融合路线 传感器数量约20个或更少 激光雷达普遍1个 [9] - Robotaxi依赖高精地图提供高精度道路信息 家用智驾更注重实时数据分析 与高精地图结合较弱 [4][9] 商业运营模式 - Robotaxi基于商业运营逻辑 通过替代人类司机收取运营费用实现盈利 聚焦有限场景下的绝对安全 [4] - 量产家用智驾主要作为车辆卖点和附加值 通过后期软件订阅费用盈利 需应对全场景安全问题 [5] - Robotaxi为重资产运营商 全国数量仅数千辆级别 家用智驾车辆达数千万级别 规模相差一万倍 [9][18] 开发与成本结构 - Robotaxi与汽车制造商合作定制生产专用车辆 设计优先考虑无人驾驶需求 [9] - 部分家用智驾车企在现有量产车型基础上改装升级 智能驾驶团队话语权相对较弱 [9] - Robotaxi单车成本远高于家用智驾车辆 传感器布置更注重安全实用而非美观 [10] 政策环境与责任划分 - 政府对Robotaxi态度积极 越来越多城市开放试点运营 [15] - 政府对家用智驾态度更为渐进审慎 车企竞争热度较年初明显下降 [15] - Robotaxi运营企业对出行服务负绝对责任 家用智驾责任划分复杂 驾驶员始终是主要责任人 [18] 运营场景与难度定义 - Robotaxi在主城区成熟运营后可实现车内无安全员 但在高速路/快速路态度谨慎 以速度划分难度 [19] - 家用智驾过去主攻高快NOA 目前竞争主城区NOA 以场景复杂度划分难度 [19] - 小马智行于8月4日在上海浦东金桥和花木地区推出常态化Robotaxi服务 运营时间每周一至周五7:30-21:30 [1]
都市车界|小米汽车带头“改口”,智驾标签褪去光环
齐鲁晚报· 2025-05-06 12:17
政策监管与行业调整 - 小米汽车将官网及App中的"智驾"一词全面替换为"辅助驾驶",SU7标准版的Xiaomi Pilot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SU7 Pro/Max的Xiaomi HAD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1] - 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也调整宣传话术,门店销售人员不再主动提及"智驾",转而强调空间、舒适性等卖点 [1] - 2024年4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车企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要求统一为"辅助驾驶"或"组合辅助驾驶" [1] - 2025年4月工信部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会议上要求车企不得对L2级辅助驾驶功能进行"自动驾驶"或"全场景智驾"等夸大宣传,并加强对OTA升级的监管 [3] 事故与安全风险 - 2025年3月29日一辆启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发生严重事故,导致3人死亡 [2] - 调查显示62%的消费者误将L2级辅助驾驶视为"完全自动驾驶",而实际技术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率不足30% [2] - 部分车企曾以"零接管""车内睡觉"等危险场景作为卖点,用户通过"方向盘配重块"等手段欺骗系统,放大风险 [2] - 特斯拉Autopilot事故频发,部分用户误以为车辆可完全自主驾驶,国内某新势力品牌曾因宣传"城市NOA通勤模式"被消费者投诉误导 [3] 技术路线与局限性 - 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口的识别能力存在争议,Pro/Max版本配备激光雷达,但"端到端"技术仍面临"长尾问题"挑战 [2] - 某头部高精地图企业负责人表示纯视觉方案在夜晚或极端天气下难以保证安全行驶,激光雷达虽能弥补短板却面临成本与算力的双重压力 [4] - 华为乾崑智驾ADS 4已支持有条件L3级功能,但仍强调"手不能离方向盘" [7] 消费者教育与责任划分 - 车企开始强调"人机共驾"原则,在系统激活时强制要求驾驶员保持注意力,并通过DMS实时监测疲劳状态 [6] - 小米要求用户首次激活功能前完成15分钟AR模拟训练,涵盖紧急接管等场景,并生成个性化评估报告,用户手册以12页篇幅详述8类失效场景 [6] - 小鹏推出"智驾险",在系统退出后5秒内仍提供理赔保障,鸿蒙智行明确事故责任归属,强调"辅助功能不可替代驾驶员" [6]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短期内车企需在技术宣传与合规风险间寻找平衡点,长期来看行业将加速向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演进 [7] - 工信部将OTA升级纳入召回管理,要求企业减少升级频次并加强验证,激光雷达与纯视觉的融合将成为主流,"安全冗余"设计将成为标配 [7] -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将逐步提升,但前提是车企能建立"技术诚实"的品牌形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