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丝
icon
搜索文档
【行业深度】一文洞察2025年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05 09:58
行业概况 - 中国桑蚕丝绸文化有5000多年历史 是世界丝绸发源地 目前已成为世界茧丝绸生产第一大国 [2] - 2024年规模以上丝绸企业营业收入达765 85亿元 较2023年增加118 29亿元 [2] - 行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涵盖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 国际交流等多重功能 [2]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包含蚕桑养殖 蚕茧收烘 生丝加工 绸缎织造 成品生产销售等完整环节 [3] - 国内丝纺织行业分为三大类:缫丝加工(占47%) 绢纺和丝织加工(占43%) 丝印染精加工(占10%) [2] - 产品分类包括生丝(白厂丝 双宫丝) 绸缎(真丝绸 交织绸) 成品(服装 蚕丝被等) [5] 市场表现 - 2024年绢纺和丝织加工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 6% 缫丝加工增长11 36% 丝印染精加工下降1 4% [2] - 2023年蚕茧产量80 67万吨 2024年预计78万吨 桑蚕茧收购均价55 46元/公斤 [7] - 2024年春茧收购价呈现区域差异:广西52-70元/公斤 云南53-60元/公斤 广东51-57元/公斤 [7] 企业格局 - 主要上市公司包括嘉欣丝绸 太湖雪 万事利 爱慕股份等12家A股及港股企业 [3] - 产业链相关企业涵盖经纬纺机 凯喜雅 四川安泰等设备制造及丝绸加工企业 [3] 行业特性 - 兼具农业 工业 文化三重属性 属于劳动密集型 资源依赖型产业 [3] - 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传承特性 是纺织工业中的特色分支 [3][5] 研究资源 - 智研咨询发布《中国茧丝绸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涵盖2025年发展趋势预测 [9] - 报告内容包含发展环境 运行态势 进出口分析 竞争格局等系统性研究 [9][11]
广西河池市:实地调研探脉,指数秘钥助力蚕桑产业升级“加速跑”
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广西河池市蚕桑产业带动22万户近百万蚕农参与,2024年蚕茧产值达135亿元,蚕农户均增收超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6% [1] - 河池市蚕茧产量21.85万吨,占广西总产量50%,连续20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2] - 宜州区桑园面积39.6万亩,蚕茧产量10.2万吨,连续20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拥有20家茧丝绸企业,其中19家为规上企业 [2] 产业优势与战略布局 - 河池市地处北纬24度,拥有全球面积最大、品质最优的桑蚕茧基地,宜州桑蚕茧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国际奢侈品牌原料 [1] - 河池市抓住"东桑西移"战略机遇,目标打造千亿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形成完整产业链,涵盖种桑养蚕、茧丝绸加工、织绸印染等环节 [1][3] - 2024年完成26.14万亩低产桑园改造,桑园总面积增至96.32万亩,为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支撑 [2]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转型 - 河池市拥有自动化上蔟、轨道喂蚕等126项专利技术,小蚕共育技术推广使用率全国领先,缫丝企业实现自动化设备全覆盖 [3] - 河池市推动"人工智能+"转型,谋划"中国-东盟桑蚕茧丝绸数字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打通全产业链数据壁垒 [3] - 6A级生丝产品畅销海外,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3] 品牌建设与国际化发展 - 河池市启动新华·河池蚕桑产业发展指数编制工作,推动区域品牌国际化 [2] - 河池市荣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国丝绸新都"等称号 [1] - 产业链与东盟各国产生跨境交易,涉及蚕种、生丝及生产设备等领域 [3]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河池市出台《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出32条举措聚焦基地提质和产业链补全 [2] - 未来将以科技和文化驱动产业升级,从"丝绸源头"向"品牌高地"迈进 [4] - 蚕桑指数将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产业发展提供预警导航 [4]
预见2025:《2025年中国丝绸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6-01 09:11
行业概况 - 丝绸定义为纯天然蛋白质纤维,具有护肤、保健等内在品质,符合绿色消费潮流,广义涵盖"桑、蚕、茧、丝、绸、成品"全产业链 [1] - 现代丝绸产品主要包括生丝、绢纺丝、蚕丝及其交织物(蚕丝含量≥50%)和蚕丝被4类 [1] 产业链剖析 - 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为农业原材料供应,中游为蚕茧收烘、缫丝加工等制造环节,下游为服装、家纺等成品流通 [3] - 主要企业多选择全产业链布局,代表企业包括嘉欣丝绸、凯喜雅等;单环节布局企业较少,如经纬纺机(机械)、汉川万桦合作社(种植) [4][6] 行业发展历程 - 丝绸产业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唐朝达到生产巅峰,明清时期因封建制度阻碍停滞,建国后成为世界生产与出口大国 [7] - 当前行业正经历设计研发、消费理念与营销渠道的深刻变革,仍保持国际资源优势地位 [8] 行业政策方向 - 政策聚焦绿色环保、数字科技赋能和文化品牌建设,如《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24年)》鼓励天然纤维高品质加工技术 [9][12] - 其他重点政策包括《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24年数字化率目标超70%)和《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支持广西纺织业) [12] 行业发展现状 - 2023年丝绸行业营收724.2亿元(同比+9%),2024年达765.85亿元(同比+5.75%),蚕丝被市场规模220亿元(头部企业增速30%-50%) [13] - 2024年蚕丝产量+3.79%,绸缎+6.25%,蚕丝被-7.53%;绢纺和丝织加工营收占比43%(同比+2.6%),缫丝加工占比47%(同比+11.36%) [15][16] 行业竞争格局 - 区域分布:3673家存续企业中,浙江占比40%(1488家),江苏超300家,广西集中上游蚕茧企业 [19] - 企业竞争:嘉欣丝绸2024年营收38.17亿元(同比+6.41%),华佳丝绸3.3亿元(同比+1.28%)为仅有的两家增长企业 [21]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AI应用于花型设计,智能化生产提升附加值 [24] - 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方向,环保政策驱动绿色供应链建设 [24] - 消费升级与国际化推动品牌建设,线上渠道拓展加速 [24]
皇家内务府造就世界首富——兼谈粤海关与崇文门税关
经济观察报· 2025-05-14 10:36
和珅财富积累模式 - 财富峰值达11亿两白银,相当于15年财政收入规模 [2] - 主要来源包括权力垄断(侵吞军费/截留关税)、经营垄断(控制人参/盐务等特许行业)、土地兼并(800万亩土地年租金超百万两) [2] - 通过内务府和家奴代持洗白赃款,全国开设当铺钱庄300余家 [2] - 13年内敛财速度远超正常财政收入增长 [2] 粤海关运作机制 - 乾隆时期关闭其他三处仅保留粤海关,收入直接交内务府供皇室专用 [3] - 实行"正税"与"规礼"双轨制,正税包括船钞(西洋大船2000两/艘)、货税(茶叶每担1.2两)、附加税("火耗""平余"等) [8] - 规礼名目达100多项,单船进出关合计需缴纳1600两,与正税几乎1:1 [4][9] - 1800-1839年间规礼年收入约150万两,远超正税收入 [9] 海关腐败体系 - 监督可带家人60名包干海关事务,形成三年一轮的承包制 [5] - 规礼收入分配:监督得三分之二需"报效"和珅,其余分给书吏/官兵等 [5][6] - 通过权力分包(如验货权年包8万两)、标准浮动(英船比美船高30%)、票据洗白(虚报维修费)等方式运作 [9] - 乾隆六次南巡耗银3000万两中2000万来自粤海关规礼 [12] 崇文门税关模式 - 征收入城税(货值1-3%)、落地税(进京商品加征0.5%)及各类灰色收费 [15] - 胥吏家族世袭验货权,编制《税货辨伪录》秘本形成技术壁垒 [18] - 验货胥吏年合法薪俸仅12两但灰色收入超18万两(验单钱10万两/货值分成8万两) [19] - 与镖局达成协议抽成镖费20%,建立白银黑市洗钱抽水3% [19] 行业对比分析 - 粤海关作为国际贸易枢纽,正税峰值年收入117万两占全国关税70% [8] - 崇文门税关作为国内税收咽喉,通过系统性勒索抬高京城物价(山西煤价翻三倍) [15] - 两者共同构成皇室"南北库",和珅通过掌控双关将国家财政转向内务府 [16][17] - 1727-1839年13任粤海关监督因贪腐被查但仍前仆后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