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容器基膜
icon
搜索文档
新股解读|海伟电子:产品价格承压,电容器薄膜制造“二哥”赴港募资欲扩产
智通财经网· 2025-11-11 10:16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为电容器薄膜制造商,主要产品为电容器基膜和金属化膜,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气等领域 [1]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按2024年电容器基膜销量计,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4.2% [1][2] - 公司计划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扩大产能、提升研发能力、推进销售及营销活动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1]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4.62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1.34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19.7% [3] - 预计到2029年,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将达到22.41万吨,2025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4.1% [3] - 新能源汽车是核心增长引擎,单车薄膜电容器用量较传统燃油车提升数倍,直接带动上游膜材需求 [3] 核心竞争力 - 公司是唯一拥有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自主设计及开发能力的企业,现有五条生产线均为自主设计组装 [5] - 自主设计生产线交付期仅约8个月,显著低于行业进口产线3-5年的平均周期;单条产线投资成本约1.2亿元,远低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 [5] - 公司产品厚度覆盖2.7微米至13.8微米,可满足不同终端应用场景需求 [5] - 公司与比亚迪、阳光电源等新能源巨头形成深度绑定,比亚迪既是公司股东也是第一大客户 [5]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5个月,来自比亚迪的收入占比分别达12.2%、12.6%和12% [5]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稳定在35%左右,客户包括法拉电子等行业知名企业 [5] 财务表现与经营状况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21亿元 [8] - 2023年净利润为6982.6万元,同比减少31.5%;2024年净利润为8641.8万元,同比回升23.8%,但未恢复至2022年水平;2025年前5个月净利润为3135.9万元,同比下降4.6% [9] - 电容器基膜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3.49万元/吨降至2024年的2.89万元/吨 [8] - 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净流入2.32亿元、净流出0.89亿元、净流入0.17亿元 [10] - 贸易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从2022年的2.59亿元增至2024年的3.37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05.9天、136.7天和123天,高于行业约90天的平均水平 [10][11] 供应链与成本结构 - 生产电容器基膜的关键原材料为电工级聚丙烯,该原材料成本长期占销售成本的80%以上,2022-2024年分别达82.5%、84.5%和83.4% [12] - 供应商集中度较高,2022-2024年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90.4%、78.6%和89.9%,对最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长期超45% [14] - 2022年电工级聚丙烯均价同比上涨35.7%,导致电容器基膜毛利率从2022年的48.6%降至2023年的36.1% [14] 产能与利用率 - 截至2025年前5个月,电容器基膜的产能利用率达到98.2%,金属化膜的产能利用率为83.1% [14][15] - 2024年电容器基膜产能利用率为98.8%,金属化膜产能利用率为95.3% [15] 发展战略与募资用途 - 公司计划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在南方建设新生产工厂,并新增四条电容器基膜生产线,以贴近华东、华南地区核心客户 [16] - 计划攻关厚度低于2.5微米的超薄电容器基膜制造技术,并推进复合铜箔基膜等新型膜材研发,拓展锂电池领域应用 [16] - 计划借助募资推进原材料国产化替代测试,优化供应商结构,以降低对进口材料的依赖度和单一供应商风险 [16] 产品布局与业务拓展 - 公司通过收购宁国海伟51%股权,完成了"电容器基膜+金属化膜"的全链条覆盖 [6] - 金属化膜业务2023年贡献收入约0.71亿元,2024年增至0.85亿元,同期销量从1150吨提升至1327吨 [6]
海伟电子通过港交所聆讯 深耕电容器薄膜赛道
智通财经· 2025-11-04 07:0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主要产品为电容器基膜及金属化膜,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终端应用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4] - 按电容器基膜收入计,公司于2024年在中国市场份额为10.9%[4] - 公司是唯一一家拥有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自主设计及开发能力的公司,截至2025年8月21日,其五条生产线均为自主设计、开发及组装[4]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以销量计,从2019年的46,200吨增长至2024年的113,400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9.7%[4] - 预计市场规模到2029年将达到224,100吨,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1%[4] 公司核心竞争力 - 自主设计和开发的电容器基膜生产线交付期约八个月,显著低于行业平均三至五年的进口生产线交付期[5] - 新建电容器基膜生产线的投资成本预计约为人民币1.2亿元,远低于中国行业平均水平[5] - 公司产品厚度范围覆盖2.7微米至13.8微米,可灵活调整生产线参数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5] 公司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4.22亿元,2025年前五个月收入为人民币1.57亿元[5] - 年内利润及全面收益总额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五个月分别为人民币1.02亿元、6982.6万元、8641.8万元及3135.9万元[5] - 毛利率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五个月分别为44.9%、31.2%、29.7%及35.5%[7]
新股消息 | 海伟电子通过港交所聆讯 深耕电容器薄膜赛道
智通财经网· 2025-11-04 06:55
公司产品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主要产品为电容器基膜及金属化膜,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出色的耐电压性、高频稳定性和长使用寿命著称 [4] - 产品终端应用广泛,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 [4] - 按电容器基膜收入计,公司于2024年在中国市场份额为10.9% [4] - 公司是唯一一家拥有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自主设计及开发能力的公司,截至2025年8月21日,公司现有的五条生产线皆由公司自主设计、开发及组装 [4]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以销量计,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46,200吨增长至2024年的113,400吨,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9.7% [4] - 预计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到2029年将达到224,100吨,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1% [4] - 电容器基膜的市场规模被广泛用于代表电容器薄膜产品的市场规模,因为电容器薄膜制造商的大部分产品以电容器基膜交付 [4]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 - 公司自主设计和开发的电容器基膜生产线交付期约八个月,显著低于行业内平均三至五年的进口生产线交付期 [5] - 公司新建的电容器基膜生产线投资成本预计约为人民币1.2亿元,远低于中国的行业平均水平 [5] - 通过灵活调整生产线参数,公司可提供多种规格的电容器薄膜产品,产品厚度范围覆盖2.7微米至13.8微米,覆盖多个终端应用场景 [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及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收入分别约为人民币3.27亿元、3.30亿元、4.22亿元、1.57亿元 [5][7] - 同期,公司年内利润及全面收益总额分别约为人民币1.02亿元、6982.6万元、8641.8万元、3135.9万元 [5][7]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44.9%、31.2%、29.7%,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率为35.5% [7] - 公司研发开支占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3.4%提升至2025年前五个月的4.6% [7]
海伟电子港股上市进程稳步推进,电容器基膜领域优势明显
搜狐财经· 2025-10-14 10:39
上市进程 - 公司于8月27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此前曾于2月26日首次递交申请 [1] 市场地位与业务 - 以2024年电容器基膜销量计算,公司为中国第二大电容器薄膜制造商,市场份额达10.9% [3] - 公司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客户包括比亚迪等薄膜电容器制造商 [3] - 公司是业内唯一具备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自主设计及开发能力的企业,现有五条生产线均为自主完成 [5] - 公司产品厚度范围覆盖2.7微米至13.8微米,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需求 [5] 股东结构 - 公司股东包括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链相关企业及多家投资机构 [5] 行业前景 - 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4.62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1.34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9.7% [4] - 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22.41万吨,2025年至2029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14.1% [4] - 新能源汽车用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4.78万吨增至2029年8.73万吨,年复合增长率16.2% [4] - 新能源电力系统用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3.42万吨增至2029年7.9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6% [4] 发展战略 - 赴港上市是公司对接国际资本市场的战略举措,有望为公司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巩固和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6] - 凭借在电容器基膜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地位,公司有望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6]
净利润波动明显,扩产计划与复合铜箔布局能否打开海伟电子估值空间?
智通财经· 2025-09-26 11:08
公司上市进程与市场地位 - 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27日第二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1]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以2024年电容器基膜销量计,位列中国第二[1][11] - 公司股东结构包括比亚迪(持股4.9%)和阳光电源(持股2.94%)等产业资本,以及中金公司等投资机构和多家政府资本[3][4]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持续增长,从2022年的3.27亿元人民币增至2024年的4.22亿元人民币,但在2025年前五个月收入同比下滑3.2%至1.57亿元[1][6] - 净利润波动明显,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02亿元、6982.6万元、8641.8万元,2025年前五个月同比下滑4.56%至3135.9万元[1][6] - 毛利率持续下滑是利润波动的主因,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44.9%、31.2%、29.7%,2025年前五个月回升至35.5%[5][6] 产品结构与销售动态 - 电容器基膜是公司核心产品,2024年占总收入71.7%,但其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每吨3.49万元降至2024年的每吨2.93万元[4][5] - 金属化膜是增长驱动产品,2024年销量1327吨,平均售价每吨6.94万元,占总收入比例升至22.4%[4][5] - 2024年金属化膜毛利率同比下滑超10个百分点至12.9%,主要因金属原材料价格上涨[5][7] 行业前景与竞争格局 - 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2亿元增至2024年的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2%,预计2026年达76亿元[8] - 行业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制造商2024年市场份额合计61.6%,海伟电子份额为14.2%[11][12] - 下游应用中,新能源电力系统领域增速预期最高,2025至2029年复合增长率达24.3%[8] 产能扩张与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在2026年至2027年新增四条电容器基膜生产线,年产能总计16000吨,较2024年实际产量11904吨实现翻倍[12][13] - 公司现有产能利用率高,电容器基膜2024年产能利用率达98.8%[13][14] - 公司已将业务延伸至复合铜箔基膜领域,该市场预计从2025年110.9亿元增至2029年494.7亿元,年复合增速45.3%[14][15]
新股前瞻|净利润波动明显,扩产计划与复合铜箔布局能否打开海伟电子估值空间?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11:04
公司上市与业务概况 - 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8月27日第二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1][2] - 公司是一家电容器薄膜制造商,主要生产电容器基膜和金属化膜,这些产品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2] - 以2024年电容器基膜销量计算,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电容器薄膜制造商[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3.27亿元、3.3亿元、4.22亿元[2] - 同期净利润波动明显,分别为1.02亿元、6982.6万元、8641.8万元,尚未回到2022年高点[2] - 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收入下滑约3.2%至1.57亿元,净利润下滑约4.56%至3135.9万元[2] - 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电容器基膜销量整体增长以及高价格的金属化膜持续放量[6] 产品结构与销售情况 - 2024年,电容器基膜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71.7%,金属化膜占比升至22.4%[6][7] - 2022至2024年,电容器基膜平均售价持续下滑,分别为每吨3.49万元、3.03万元、2.93万元,但销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8615吨、7811吨、10482吨[6] - 金属化膜自2023年开始放量,2023年、2024年销量分别为1150吨、1327吨,平均售价分别为每吨6.42万元、6.94万元[6] 盈利能力分析 - 公司毛利率波动是影响净利润释放的关键原因,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44.9%、31.2%、29.7%[7] - 2023年毛利率大幅下降主要因电容器基膜市场终端价格下滑,客户要求降价所致[9] - 2024年金属化膜毛利率降至12.9%,同比下滑超10个百分点,主要因金属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7][9] - 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率从27.9%提升至35.5%,毛利增长23.2%至5573万元,但行政和研发开支增加导致净利润下滑[8] 公司发展历程与股东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我国电容器薄膜产业国产化的关键推动者之一,于2010年研发并建设国内首条国产电容器薄膜生产线[4] - 公司于2022年被评为河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 - 上市前股东包括比亚迪(持股4.9%)、阳光电源(持股2.94%)等上市企业,以及中金公司等投资机构和多家政府资本[5] - 公司共进行三轮融资(A轮、A+轮、B轮),累计融资额超2.9亿元,2023年10月B轮融资后估值为23.25亿元[4] 行业市场前景 - 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2亿元增至2024年的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2%[10] - 预计至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6亿元,2025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5.5%[10] - 细分市场中,应用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增速预计为24.3%,新能源汽车市场为16.4%,工业设备和家用电气市场为3.4%[10]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电容器基膜市场前五大厂商市场份额合计61.6%,集中度较高[13] - 公司市场份额为14.2%,排名第二,与第一名(15.1%)及后三名(11.9%、10.3%、10.1%)份额接近,竞争激烈[13][14] 产能扩张与未来计划 - 公司计划在2026年至2027年投产四条电容器基膜生产线,新增年产能16000吨[14] - 公司2024年电容器基膜实际产量为11904吨,产能利用率高达98.8%,扩产后产能将实现翻倍[15] - 公司已将业务延伸至复合铜箔基膜领域,正与一家A股上市公司共同研发[16] - 中国复合铜箔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110.9亿元增至2029年的494.7亿元,年复合增速45.3%[17]
海伟电子二次递表港交所,今年前五个月利润同比减少
新浪财经· 2025-08-29 18:59
上市申请与背景 - 公司于8月27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1] - 此次为2024年第二次递表 前次申请因超过6个月未获批准已于8月26日失效 [1] 市场地位与业务 - 以2024年电容器基膜销量计 公司为中国第二大电容器薄膜制造商 [2] - 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收入计 公司市场份额达10.9% [2] - 产品包括电容器基膜及金属化膜 为薄膜电容器关键组成部分 [2] - 薄膜电容器终端应用涵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3.27亿元、3.30亿元、4.22亿元 [2] - 2024年前五个月收入1.57亿元 2025年同期为1.57亿元 [2][3] - 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6982.6万元、8641.8万元 [2] - 2025年前五个月净利润3135.9万元 较2024年同期3285.6万元下降4.6% [3] - 净利润下降主因金属化膜销量下降导致收入减少 [3] 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及2025年前五个月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36.4%、34.9%、37.6%、42.1% [5] - 同期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17.3%、12.2%、12.6%、12.0% [5] - 主要客户包括薄膜电容器制造商(如厦门法拉电子)及比亚迪 [5]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前五大电容器薄膜制造商占据61.6%市场份额 [6] - 行业竞争关键因素包括产能扩张、技术专长、供应链整合、规模效率及客户关系 [6] - 具备自主设计开发生产线能力的参与者更能快速扩大产能 [6] - 主要客户比亚迪已开始自产薄膜电容器 [6]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成立于2006年 注册资本1.24亿元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 [6] - 专注于电容器基膜、金属化膜等电子新材料研发与生产 [6]
佳鑫国际资源正式登陆港股;美的集团旗下安得智联递表港交所丨港交所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01:01
公司上市动态 - 佳鑫国际资源于8月28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成为全球首家在港交所主板和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一带一路板同步上市公司 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达177.84% 报30.34港元/股 [1] - 美的集团旗下安得智联于8月27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2024年收入187亿元 净利润3.8亿元 2022年起三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14.8% 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33.0% 覆盖超9000家企业客户 管理仓储面积逾1100万平方米 可调配车辆运力58.6万辆 全国活跃送装网点超3500个 末端配送网络可触达100%乡镇 [2] - 海伟电子于8月27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为中国第二大电容器薄膜制造商 中国唯一拥有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自主设计及开发能力企业 2024年在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收入份额10.9% 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 [3] - 首创证券于8月27日公告拟发行H股赴港交所主板上市 控股股东为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 2022年12月22日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4] 市场表现 - 8月28日恒生指数报24998.82点 跌幅0.81% [6] - 恒生科技指数报5644.02点 跌幅0.94% [6] - 国企指数报8916.93点 跌幅1.15% [6]
海伟电子,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中国证券报· 2025-08-28 21:15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8月27日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 [1] - 以2024年电容器基膜销量计算 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电容器薄膜制造商 [1] - 按电容器基膜收入计算 2024年公司国内市场份额为10.9% [1]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5个月营业收入分别为3.27亿元、3.3亿元、4.22亿元和1.57亿元 [1]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0.7亿元、0.86亿元和0.31亿元 [1] - 净利润由2023年0.7亿元增至2024年0.86亿元 主要因电容器基膜销量增加 [2] - 2025年前5个月净利润由上年同期0.33亿元降至0.31亿元 主要因金属化膜销量下降 [2] 毛利率变动 - 2022-2025年前5个月毛利率分别为44.9%、31.2%、29.7%和35.5% [1][2] - 毛利率由2022年44.9%降至2023年31.2% 主因电容器基膜毛利率下降及新增金属化膜业务(毛利率较低) [2] 产品结构与客户集中度 - 电容器基膜为收入主要来源 2022-2025年前5个月占比分别为91.9%、71.8%、72.8%和78.5% [2] - 所有收入均来自国内销售 [2]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36.4%、34.9%、37.6%和42.1% [2]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17.3%、12.2%、12.6%和12% [2]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按销量计 从2019年4.62万吨增至2024年11.34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19.7% [3] - 预计2029年达22.41万吨 2025-2029年复合增长率14.1% [3] - 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通常代表电容器薄膜产品规模 因多数产品以基膜形式交付 [3] 产品应用领域 - 电容器薄膜产品包括电容器基膜及金属化膜 为薄膜电容器关键组成部分 [1] - 薄膜电容器具耐电压性、高频稳定性及长使用寿命特点 [1] - 终端应用涵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 [1]
海伟电子招股书解读:净利润增长17.5%,毛利率却下滑1.5%
新浪财经· 2025-08-28 08:3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专注电容器薄膜行业超15年 是中国第二大电容器薄膜制造商 产品包括电容器基膜和金属化膜 处于产业链中游 [2] - 采用直销模式 客户涵盖薄膜电容器制造商及比亚迪等企业 [2] - 拥有自主设计开发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能力 交付期短且投资成本低 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约25%水平 [9] 财务表现分析 - 2022-2024年收入从32.71亿元增长至42.17亿元 增幅28.0% 但2025年1-5月同比减少3.2%至15.71亿元 [3] - 2022-2023年净利润从1.02亿元降至0.698亿元 降幅31.5% 2023-2024年增至0.82亿元 增幅17.5% 2025年1-5月同比减少4.6%至0.314亿元 [4] - 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44.9%降至2024年29.7% 但2025年1-5月同比从27.9%增至35.5% [4][5] - 净利率从2022年31.2%降至2023年21.2% 2024年为20.5% 2025年1-5月为20.0% [6] 产品结构与收入构成 - 电容器基膜收入占比持续超70% 2022年达91.9% 2025年1-5月为78.5% [7] - 金属化膜自2023年起贡献收入 占比约20% 但2025年1-5月降至13.7% [7] - 其他产品收入占比维持在6%-8%区间 [7] 供应链与客户关系 - 五大客户收入占比34.9%-42.1% 最大客户占比12.0%-17.3% 存在客户集中风险 [10] - 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74.4%-90.4% 最大供应商占比45.3%-73.3% 对主要供应商依赖度较高 [11] - 曾委托海伟石化采购电工级聚丙烯 2023年因外汇获取便利终止委托 [7] 产能与成本控制 - 生产线升级和扩建导致产能波动 2023年首条生产线升级致产能下降 2024-2025年部分生产线重启使产能上升 [8] - 电工级聚丙烯价格波动影响销售成本和毛利率 2022-2023年价格下降导致采购策略调整 [8] - 2022年收购宁国海伟51%股权后开展金属化膜业务 关联交易可能影响财务状况 [7]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控股股东集团合计控制约77.12%表决权 对公司决策有重大影响 [12] - 核心管理层行业经验平均超15年 但未提及明确股权激励机制 [13]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前五家公司占据61.6%市场份额 竞争激烈且集中 [9] - 面临同行产能扩充和技术创新等竞争压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