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新材料

搜索文档
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如何从贫困山区变成幸福家园?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8:25
生态转型与治理 - 林州市通过全域化、精细化、差异化环境治理策略实现生态转型,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累计调动156万人次参与清洁行动,清理垃圾86.5万吨,栽植树木48万棵,美化提升面积达52万平方米 [2] - 实施"全域植绿"计划使森林覆盖率达47%,林地面积达171万亩(含经济林30万亩),形成多层次绿化格局,重点林区配备251名专职护林员建立网格化管护体系 [2] - 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将传统石构件融入景观保留乡愁记忆,改造废弃宅基地累计腾退土地110公顷 [3] 生态产业发展 - 菊花经济形成全产业链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370余户增收3500余万元,产业链产值达8710万元,留林科普生态园年产量15万公斤带动600余户年均增收1.2万元 [4] - 林下经济开发"国储林+中药材"模式,东岗镇武家水村3000余亩国储林下种植药材年收入超100万元,原康镇重兴店村创新秸秆利用年节省养殖成本10万余元 [4] - 坡地经济开发中,泽林生态基地投资4000万元改造1500亩荒坡,年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贫困人员年均增收超万元,探索出"坡改梯+秸秆还田+农家肥"的生态种植模式 [5] 文旅融合体系 - 依托红旗渠精神构建红色教育产业链,建成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十余处教育机构,形成品牌效应 [6][7] - 太行大峡谷景区面积8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90%,成为"北雄风光"代表,年接待游客量显著 [7] - 发展470余家特色民宿,石板岩镇南湾村通过改造成为"网红打卡地",庙荒村农家乐实现村民"家门口致富",沿东南公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8] 产业升级战略 - 实施"产业兴市"战略推动装备制造与精品钢深加工双轮驱动,发展电子新材料与绿色储能新产业 [8] - 通过打造专业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8]
烽火林州启新篇:从抗日根据地到产业新城
新华网· 2025-07-16 13:55
文化旅游产业 - 红旗渠景区2024年游客人数突破19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超过20%[3] - 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研学营地,开发5个系列200余门课程[3] - 石板岩镇打造"中国画谷",建成141家写生基地和3家美术馆,年接待写生游客超200万人次[4] - 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再现历史场景,推动文旅融合[3] 高新技术产业 - 林州市培育5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电子新材料领域企业[4] - 林州致远电子科技在高频高速覆铜板研发取得突破[4] - 河南光远新材料实现电子级玻璃纤维材料技术超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7] 工业经济 - 2024年林州市二产投资同比增长5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3%[7]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7.6%,工业企业总数超1000家[7] - 规模以上企业达182家,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7] 区域经济表现 - 林州市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024年经济增速达6.7%[3]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位列河南省第四位[3]
生产数据成了融资依据 精准“画像”服务小微企业融资(财经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23 05:56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抵押物不足、经营周期短、财务报表不连续等问题,导致银行风险识别成本高、流程周期长 [1] - 近年来各部门打破数据壁垒,金融机构加快数据开发应用,为小微企业"画像"的工具越来越丰富 [1] -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4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7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27.6%,年均增速超过20% [4] 创新融资产品案例 - 浦发银行宁波分行推出"电e证"产品,根据企业实际用电数据提供贷款,定向用于交电费 [1] -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开发的"电e证"已帮助超过1500家企业获得60多亿元电费金融等特色服务 [2] - 四川眉山农商银行推出"税电指数贷",将企业产、耗、销数据转换为"税电指数"作为授信依据 [3] 企业融资效果 - 浙江宁波慈鸿化纤制品有限公司通过"电e证"获得1300多万元融资,解决了电费资金问题 [1][2] - 四川三益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税电指数贷"获得200万元授信,利率优惠至3.1% [3] - 截至4月末,眉山市已累计投放税电指数贷502笔、15.6亿元 [3] 行业发展趋势 - 金融机构主动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加大内部数据整合应用 [4] - 金融机构对接生产经营类、支付类、商务类等数据,研发针对性产品 [4] - 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越来越精准,支持企业扩大生产和承接订单 [1][2]
【隆华科技(300263.SZ)】电子靶材业务成长显著,萃取剂业务重点布局锂电回收方向——2024年报及25年一季报点评(贺根)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5-05 21:5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11亿元,同比增长9.87% [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3.37% [2]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6.39亿元,同比下降0.46% [2]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0.45亿元,同比下降18.12% [2] -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含税) [2] 业务板块表现 - 电子新材料板块2024年收入6.78亿元,同比增长43.38%,毛利率22.12%,同比提升2.75个百分点 [3] - 高分子复合材料板块2024年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3.94%,毛利率39.89%,同比提升6.11个百分点 [3] - 节能环保产品及服务板块2024年收入17.02亿元,同比增长1.54%,毛利率20.08%,同比下降3.92个百分点 [3] 电子新材料板块亮点 - 子公司丰联科光电靶材产品在显示面板端价格和出货量持续恢复回升,光伏端陆续形成出货 [3] - AMOLED领域银合金靶材出货较2023年大幅增长,AMOLED钼宽靶海内外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4] - 光伏用高迁移率HITO靶材转换效率刷新行业内电子迁移率纪录 [4] - 500吨ITO靶材项目(一期)2024年7月顺利投产,解决产能瓶颈 [4] 萃取剂业务发展 - 三诺新材年产6万吨高性能萃取剂项目顺利投产,萃取剂生产能力从2万吨/年提升至8万吨/年 [5] - 萃取剂年产值能力预计从4亿元提升至27亿元 [5] - 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将到来,为湿法工艺萃取技术和产品应用开拓新赛道 [5]
营收持续高增!微电子焊接材料龙头唯特偶“三驾马车”齐驱,“国产替代+海外扩张”大步迈向全球行业领军者|业绩有得秀
全景网· 2025-04-21 16:3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2.12亿元,同比增长25.75%,其中第四季度营收3.57亿元,同比增长超40% [2][3] - 2024年归母净利润8935.73万元,扣非净利润7681.99万元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09亿元,同比增长43.17%,扣非净利润增长22.46% [7][8] - 微电子焊接材料产品2024年营收10.29亿元,同比增长27.58%,占总营收84.91% [2][3] - 辅助焊接材料产品2024年营收1.60亿元,同比增长21.26%,占总营收13.18% [2][3] 业务转型与战略布局 - 公司从"单一产品供应商"转型为"一站式电子装联及可靠性材料解决方案商" [1][12] - 实施"大客户深耕+渠道下沉+海外扩张"三驾马车战略 [9][10] - 2024年经销模式收入同比增长94.09%至1.36亿元,经销收入占比升至11.19% [2][3][11] - 在可靠性材料板块布局热学、力学、防腐蚀等电子新材料,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12][17] - 战略投资优威高乐(持股20%)完善可靠性材料产业链布局 [17] 市场拓展与客户结构 - 直销客户覆盖华为、比亚迪、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客户粘性持续增强 [2] - 海信集团年度销售额增长至2087.80万元,跃升为公司前五大客户 [10] - 2024年境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84%,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1.38% [3][11] - 在香港、新加坡、墨西哥、美国、越南、泰国设立6个海外分支机构 [11] 行业前景与产能扩张 - 全球电子级锡焊料市场规模2023年68.91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108.88亿美元,CAGR 6.75% [19] - 中国市场规模2023年42.1亿美元,占全球61.07%,预计2030年达73.92亿美元,CAGR 8.38% [19] - 公司追加投资1.59亿元用于"微电子焊接材料产能扩建项目",总投资达3.37亿元 [21][22] - 项目达产后将新增锡膏年产能1270吨,焊锡丝年产能800吨 [21] - 设立江苏唯特偶作为长三角地区研产销一体化基地 [21] 机构预测与业绩目标 - 中泰证券预测公司2025年营收13.29亿元(+19%),2026年营收15.44亿元(+16%) [24][25]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1.29亿元(+24%),2026年1.60亿元(+24%) [24][25] - 股权激励目标:2025年营收增长率不低于15%,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5% [25][26] - 2026年营收增长率不低于20%,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30% [25][26]
比亚迪是客户兼第二大股东,这家公司欲冲刺IPO!
IPO日报· 2025-03-04 19:35
公司概况 - 海伟电子是中国最大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市场份额达13.6%[5] - 公司成立于2006年9月,总部位于河北省衡水市,主要从事电容器薄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4] - 主要产品包括电容器基膜和金属化膜,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4] 股东结构 - 控股股东宋文兰直接及间接合计持股77.12%[6] - 比亚迪持股4.9%,为公司第二大股东[6] - 其他股东包括宜宾绿能(4.41%)、阳光电源(2.94%)、长江证券旗下宜昌基金(1.7%)等[6] 产品与市场 - 电容器基膜占公司总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91.9%降至2023年的71.8%[7] - 薄型基膜毛利率从2022年的47.6%降至2023年的35.9%,下滑11.7个百分点[8] - 金属化膜于2023年开始提供,毛利率分别为23.7%(2023年)和23.2%(2024年前九个月)[9] - 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4.5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9.56万吨,年复合增长率16.3%[4]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7亿元、3.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0.7亿元[9] - 2024年前九个月营业收入2.82亿元,净利润0.57亿元[9] - 2022-2024年前九个月研发开支分别为1120万元、1440万元、1190万元[10] - 截至2024年9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5亿元[11] 客户与产业链 - 主要客户包括薄膜电容器制造商及比亚迪[5] - 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环节[5] - 薄膜电容器终端应用涵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等领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