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金属聚丙烯

搜索文档
中国聚丙烯行业进出口格局持续重构 上市公司加码产能扩张及产品升级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4 19:39
行业进出口格局 - 上半年聚丙烯进口量同比下滑6.77%,出口量同比增长24.05% [1] - 2024年全球新增聚丙烯产能528万吨,中国占比71%(375万吨) [1] - 2024年中国聚丙烯出口量达241万吨,同比增长83.72% [1] 市场驱动因素 - 国内产能扩张、低价优势和出口市场多元化推动行业转型 [1] - 国内市场价格震荡下行,内外价差加大抑制进口需求 [2] - 美元汇率走强扩大出口窗口空间,出口保持强势 [2] 企业动态 - 金能化学依托180万吨PDH及135万吨聚丙烯产能布局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市场,预计全年出口量突破20万吨 [4][5] - 宝丰能源通过绿氢技术和PDH一体化降低成本,巩固低价出口优势 [5] - 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加码茂金属聚丙烯等高端产品研发,提升出口附加值 [5] 行业趋势 - 下半年"内减外增"趋势将持续,进口体量预计进一步缩减 [1][2] - 海运费高企导致远洋出口受阻,近洋出口竞争加剧 [2]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国际化拓展,生产工艺改进和成本控制是关键竞争力 [3][5] 产能与政策 - 截至2024年末国内聚丙烯产能达4369万吨,同比增长9.4%,新增项目包括金能科技90万吨、中景石化60万吨等 [4] - 7月以来政策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情绪转暖 [5]
主力资金大幅流出 大盘大概率还要调整
长沙晚报· 2025-07-09 21:51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9日冲高回落 沪指跌0.13%收报3493.05点 深证成指跌0.06%收报10581.80点 创业板指涨0.16%收报2184.67点 [1] - 沪深两市成交15052亿元 较8日放量512亿元 [1] - 行业板块涨少跌多 多元金融、工程咨询服务、文化传媒、医疗服务、银行板块涨幅居前 保险、小金属、贵金属、船舶制造、风电设备板块跌幅居前 [1] - 个股方面上涨股票1856只涨停61只 下跌3327只跌停6只 [1] 概念板块 - 知识付费概念板块涨幅最大 受ChatGPT测试"一起学习"模式利好刺激 该功能可实现实时互动问答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2] - 市场分析师认为此次技术突破标志AI教育应用从"知识检索"向"认知共建"跃迁 [2] 资金动向 - 主力资金9日大幅流出近450亿元 导致大盘股与小盘股齐头并进局面中断 [2] - 技术面显示三大指数日K线高位留长上影线 若无重大利好支撑可能回调 但5日/10日/20日均线将形成支撑 [2] 湘股表现 - 147只湘股中54只上涨 华银电力、九芝堂、岳阳兴长涨停 启迪药业涨超9% [2] 岳阳兴长业务进展 - 公司主营石油产品及石化加工 2025年Q1归母净利润1360.81万元 同比下滑37% [3] - 参股10%的揭阳东粤化学20万吨/年废塑料综合利用项目即将投产 技术可将废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 [3] - 将参与该项目二期300万吨/年扩建 子公司惠州立拓已产出茂金属聚丙烯合格产品并处于产能爬坡期 [3] - 公司是国内首个打破国外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技术垄断的企业 [3]
抢占化工新材料发展新赛道
中国化工报· 2025-06-10 14:40
行业战略地位与政策支持 - 化工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核心赛道 对推动产业升级 保障国家安全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强劲拉动下 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并展现蓬勃生机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构建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7] 产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 "十四五"期间产能产量稳步扩大 自给率持续提升 成为化学工业进步最快 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2] - 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攻克茂金属聚丙烯 可交联聚乙烯绝缘料 光伏级EVA 光学级PMMA 动力锂离子电池用聚偏氟乙烯树脂 半导体级氢氧化钾 医用SEBS 高强高模聚酰亚胺 大丝束碳纤维 高韧性对位芳纶等核心技术 [2] - 建成一批示范装置 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局面 [2] - 应用领域拓展至新能源 电子信息 航空航天 高端装备制造 医疗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环渤海 长三角 珠三角等产业聚集区 涌现各具特色的高性能化工材料产业集群 [3] - 领军企业加快成长:中国中化 中国石化 中国石油 东岳集团 吉林化纤 泰和新材等在氟硅材料 膜材料 茂金属聚乙烯 碳纤维 芳纶等细分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3] 行业发展挑战与瓶颈 - 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不同学科间深层次交流与原创性理论研究相对匮乏 [4] - 企业存在重眼前利益轻长期研发投入的短视行为 参与创新研发少 生产跟踪仿制多 [4] -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未有效建立 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4] -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发明专利少 关键元器件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 [4] - 高端产品自给率严重不足:茂金属聚乙烯 茂金属聚丙烯等高端聚烯烃自给率仅为10%左右 [5] - 高性能工程塑料如聚酰亚胺 聚砜等国产化率有待提高 [5] - 市场竞争加剧 跨国公司凭借技术资金品牌优势加快独资布局国内高端市场 [6] - 产业布局顶层设计不足 部分地区存在严重趋同现象 [6] - 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保障能力不足 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 [6] 未来发展路径与政策方向 - 加强基础研究支撑 推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建立高水平研发平台 [7]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搭建共性技术平台 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7] -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聚焦高端聚烯烃 高性能工程塑料 特种橡胶 高性能纤维 电子化学品等重点领域 [8] - 突破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大飞机 航空航天 交通轻量化等重点工程所需的"卡脖子"技术 [8] - 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建立风险投资 中介服务等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8] - 加强检测认证 技术服务 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8] -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形成完整产业链 [8] -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对研发投入 技术转让 设备购置等给予税收减免 [9] - 加强金融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9]
二十风华正青春 接续奋斗向未来
中国能源网· 2025-06-05 10:57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成立20周年,从北京六铺炕小办公楼起步,迅速覆盖华北区域14个省市区,形成经营5大类570多个牌号化工产品的标杆企业[1] - 累计向社会提供化工品近2亿吨,实现营业收入近1.6万亿元[2] - 合成树脂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达28%,包括"高性能EVA""医卫输液袋产品"等打破进口垄断的产品[1] - 产品远销东南亚、美洲、非洲、欧洲、日韩等地区,成为连接华北区域生产企业和客户的关键纽带[1]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在生物基材料、高性能聚碳酸酯、光伏等领域取得突破,打通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2] - "可降解农膜专用料开发"项目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名录[2] - 成功量产"光伏胶膜专用EVA树脂""茂金属聚丙烯"等明星产品[3] - 联合齐鲁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攻克氢化丁腈领域"卡脖子"难题,2022年底生产出合格产品,结束高端橡胶依赖进口历史[3] - 开发15款差异化产品,包括支化顺丁BR9008、超低顺式稀土橡胶ND60等[3] 市场拓展与行业地位 - 合成树脂部荣获"高性能聚丙烯优秀销售团队""金牌战略供应商""卓越合作伙伴奖"等多项荣誉[2] - 推动PP、LDPE、HDPE、LLDPE、PC、EVA、UHMWPE、PVC等高端牌号产品发展[1] - 连续8年为雄安新区定向供应化工产品近40万吨[4] 绿色转型与社会责任 - 打造国内首款可工业化回收利用的高强"绿色"耐候膜,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4] - 成功打造新疆农地膜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新疆、陕西等地农户捐赠地膜、化肥等物资[4] - 连续13年资助陕南秦巴山区尘肺病患者在学子女,连续3年向天津地区自闭症患儿、留守儿童等群体献爱心[4] - 坚持购买东乡藜麦、宁夏枸杞等帮扶产品,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4]
系统创新 机制破题 技术攻坚——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以科技创新驱动全链跃升
中国化工报· 2025-05-16 10:1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坚,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业应用"的创新生态,新材料产量稳居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炼化企业第一 [1] - 公司在炼油、化工、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分子水平炼油模型、智能巡检机器人、能源管控系统等,实现效益提升和节能减排 [2][3] - 公司通过"三阶四维"激励机制和对外联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4] - 公司在茂金属聚烯烃、溶聚丁苯橡胶、聚丙烯锂电池隔膜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部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5% [5][6] - 公司规划建设年产百万吨新材料基地,重点攻关聚烯烃弹性体、特种橡胶等前沿领域 [6] 产业链创新 - 公司搭建分子水平炼油模型,覆盖2000余种烃类分子数据库,年加工800万吨原油,新增效益超3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吨 [2] - 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红外热成像与雷达扫描技术,设备预测性维护准确率达92% [3] - 完成86%分析仪器的数据直连改造,煤灰成分检测实现"一键生成报告",人工录入错误率归零 [3] - 智慧计量平台覆盖4万余台设备,年节约人工成本260万元 [3] 机制创新 - 构建"三阶四维"激励机制,设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三类奖励通道,科研人员人均薪酬较管理岗高28% [4] - 建立"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有能力、有抱负的科研人员承担关键科研项目 [4] - 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等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4] - 技术骨干中40岁左右的占比达到49% [4] 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的聚丙烯锂电池隔膜料T98系列产品累计供货量突破万吨大关 [1] - 茂金属聚乙烯膜料开发生产8个品种,为国内品种最全、产量最高的生产企业 [5] - 溶聚丁苯橡胶产量突破1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45% [6] - 开发出聚丙烯锂电池隔膜料T98系列产品与电容器膜专用料HP30CF,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 [6] 未来规划 - 依托塔里木120万吨/年二期乙烯承接工业示范项目,倾力打造"百项创新" [5] - 规划建设年产百万吨新材料基地,重点攻关聚烯烃弹性体、特种橡胶、碳纤维材料、环烯烃共聚物等前沿领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