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搜索文档
协同创新为海洋产业蓄能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数据 - 一季度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57.1%,交付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14.3%,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4.2% [1] - 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高于海洋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构成 - 产业涵盖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工程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深海战略资源开发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 [1] - 中国船舶集团重点培育风、光、氢、储和LNG装备为核心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 [1] - 上海发展高技术船舶设计建造、邮轮生产及配套服务产业 [1] 科研与技术突破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大集团联合构建最完整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数据集,鉴定出7564个物种水平基因组,其中89.4%为新物种 [1] 产业发展瓶颈与对策 - 产业规模仍较小,占主要海洋产业比重不高 [2] - 需加强政策扶持,优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金融支持,建立多元化资本投资渠道 [2] - 建设产业基地及园区,培育科技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 -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创新机制 [2] 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方向 - 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推进兆瓦级潮流能和波浪能应用,突破温差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2] - 攻关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挖掘宏生物培养、功能预测、高效分离与制备等关键领域 [2] 海洋能源保障措施 - 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深水油气田建设 [3] - 推进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 [3] - 布局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示范项目,完善能源输送、存储与调度基础设施 [3]
系统创新 机制破题 技术攻坚——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以科技创新驱动全链跃升
中国化工报· 2025-05-16 10:1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坚,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业应用"的创新生态,新材料产量稳居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炼化企业第一 [1] - 公司在炼油、化工、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分子水平炼油模型、智能巡检机器人、能源管控系统等,实现效益提升和节能减排 [2][3] - 公司通过"三阶四维"激励机制和对外联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4] - 公司在茂金属聚烯烃、溶聚丁苯橡胶、聚丙烯锂电池隔膜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部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5% [5][6] - 公司规划建设年产百万吨新材料基地,重点攻关聚烯烃弹性体、特种橡胶等前沿领域 [6] 产业链创新 - 公司搭建分子水平炼油模型,覆盖2000余种烃类分子数据库,年加工800万吨原油,新增效益超3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吨 [2] - 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红外热成像与雷达扫描技术,设备预测性维护准确率达92% [3] - 完成86%分析仪器的数据直连改造,煤灰成分检测实现"一键生成报告",人工录入错误率归零 [3] - 智慧计量平台覆盖4万余台设备,年节约人工成本260万元 [3] 机制创新 - 构建"三阶四维"激励机制,设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三类奖励通道,科研人员人均薪酬较管理岗高28% [4] - 建立"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有能力、有抱负的科研人员承担关键科研项目 [4] - 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等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4] - 技术骨干中40岁左右的占比达到49% [4] 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的聚丙烯锂电池隔膜料T98系列产品累计供货量突破万吨大关 [1] - 茂金属聚乙烯膜料开发生产8个品种,为国内品种最全、产量最高的生产企业 [5] - 溶聚丁苯橡胶产量突破1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45% [6] - 开发出聚丙烯锂电池隔膜料T98系列产品与电容器膜专用料HP30CF,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 [6] 未来规划 - 依托塔里木120万吨/年二期乙烯承接工业示范项目,倾力打造"百项创新" [5] - 规划建设年产百万吨新材料基地,重点攻关聚烯烃弹性体、特种橡胶、碳纤维材料、环烯烃共聚物等前沿领域 [6]
CIBF2025在深圳开幕
环球网· 2025-05-16 09:54
展会概况 - 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主题为"链动全球・赋能绿色・驱动未来",聚焦电池技术革命与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1] - 展会全面升级为覆盖"材料-电芯-装备-回收-应用"的全产业链超级平台,展览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吸引3200余家全球顶尖展商和超40万专业观众 [3] - 同期举办四大高端峰会及200余场学术报告,包括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电动航空及下一代电池技术交流等 [3] 行业趋势 -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电池需求将激增至3500GWh,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引领全球技术迭代与标准制定 [3] - 2025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标志着能源结构调整迈入新阶段 [4] -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4%、39.2%、18.5%,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4] 技术突破 - 下一代电池技术集群爆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颠覆性技术步入量产前夜 [4] - 宁德时代或首发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的第三代凝聚态电池,比亚迪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模型全球首秀 [4] - 展会特设"颠覆性技术体验区",打造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技术转化窗口 [4] 数智化与绿色闭环 - AI赋能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动力电池"身份认证"追溯平台、自动化拆解与梯次利用技术展现中国在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领先地位 [5] - 活动现场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蓝皮书2024》及《低空飞行器电池标准化白皮书》,并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备忘录 [5] 国际化与生态构建 - 展会特设"国际馆",促成中外企业在资源循环、回收技术等领域的竞合博弈,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规则引领者"跃迁 [7] - CIBF2025为全球电池行业提供展示与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 [7]
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在深圳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22:39
行业趋势与展会概况 - 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以"链动全球·赋能绿色·驱动未来"为主题,聚焦电池技术革命与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1] -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电池需求将激增至3500GWh,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引领全球技术迭代与标准制定 [1] - 展会展览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吸引3200余家全球顶尖展商和超40万专业观众,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 [1][3] 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是新能源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折点,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4%、39.2%、18.5% [3] - 2025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标志着能源结构调整迈入新阶段 [3] 展会内容与活动 - 展会覆盖15个展馆,涵盖电池材料、设备、电芯制造、Pack技术及回收再利用等全产业链 [3] - 同期举办四大高端峰会及200余场学术报告,包括CIBF2025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电动航空及下一代电池技术交流等活动 [3]
独山子石化:搭建创新生态圈 “焊接”智慧产业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9 06:19
核心观点 - 独石化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和核心技术攻坚,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业应用"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1][4][6][7][8] - 公司在锂电池隔膜料、茂金属产品、溶聚丁苯橡胶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国产化替代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1][7][8] - 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巡检机器人、智慧计量平台等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 [2][3] 全链条协同创新 - 搭建全国首个分子水平炼油模型,覆盖2000余种烃类分子数据库,年加工原油8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吨 [2] - 乙烯装置采用"三位一体"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日产量连续数月保持高位 [2] - 投用智能巡检机器人,设备预测性维护准确率达92%,完成86%分析仪器数据直连改造,年节约人工成本260万元 [3] - 智慧计量平台覆盖4万余台设备,实现数据资产市场化创收 [3] 创新生态体系构建 - 建立"三阶四维"激励机制,科研人员人均薪酬较管理岗高28%,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4] - 与北京化工大学、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4] - 技术骨干中40岁左右占比达49%,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4] - 与清华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形成"需求导向-协同研发-工业应用"闭环创新 [5] 关键技术攻坚突破 - 茂金属聚乙烯薄膜专用料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国内品种最全的生产企业,首个在环管工艺上稳定生产茂金属聚丙烯 [7] - 溶聚丁苯橡胶产量突破1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5%,开发16个牌号产品,达到欧盟环保标准 [7] - 锂电池隔膜料T98系列和HP30CF实现国产化替代,销量分列全国第一、第二 [8] - 规划建设年产百万吨新材料基地,重点攻关聚烯烃弹性体、特种橡胶、碳纤维材料等前沿领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