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西拉沐沦河畔,杂粮归仓绘丰年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7:10
杂粮产业现状与规模 - 新城子镇杂粮种植面积达6万亩 [3] - 杂粮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3] - 双井村今年种植1000多亩大豆 [6] 产业发展模式与策略 - 推动杂粮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全链条增值跃升 [3] - 采用科学种植+全链延伸+多元带农的发展模式 [3] - 依托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杂粮面粉 煎饼等精深加工产品 [8] - 通过电商平台 农超对接 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多种渠道销售 [8] - 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8] - 推动产业向规模化 品牌化 绿色化发展 [8] 农户收益与市场表现 - 英桃漠河村村民种植10亩荞麦 企业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 [6] - 农户收完自家地后打零工日收入150元至200元左右 [6] - 荣盛达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植300余亩黍子 1000余亩荞麦 [8] - 小城子村村民种植100亩谷子收成特别好 [3] - 大豆收成和行情都比往年好 豆子颗粒特别饱满 [6]
灾后改种补种应采取超常规技术手段(信息服务台)
人民日报· 2025-09-30 05:56
可供灾后改种补种的作物种类虽然多,但田间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不容忽视。由于不是在正常季节播 栽,应采取一些超常规技术手段:早种早管,促进作物早生快发;增加作物群体密度,补充个体生长量 不足的缺陷;管理上以促为主,在短期内使作物有较大的生长量。收获后应加强产销对接,减少农民损 失。 (作者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处高级农艺师,本报记者郁静娴采访整理) 一般来说,受淹超过3天,对产量影响较大或绝收地块,要及时进行改种补种,这也是最有效的救灾措 施之一。对因泥沙冲压一时难以恢复的地块,要尽快清除田间垃圾沙石,深翻耕地,因地制宜进行改种 补种,力争做到不空田、不荒田。 改种补种时,要根据当地温光条件来选择作物。以黄淮海地区为例,7月上旬前,通常改种鲜食玉米、 甘薯、糜子、荞麦、绿豆等作物,尽可能选择短生育期、中早熟或极早熟品种;7月中旬前,改种鲜食 玉米需注意足墒播种,改种荞麦要适当加大播种量和播深;7月下旬后,补种露地蔬菜等短生育期作 物,如小白菜、菠菜、香草、苋菜、竹叶菜等,等雨带水播种,确保正常出苗。 7月以来,大范围集中降雨以及台风"桦加沙"等带来强风雨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9月初,财政部 会同农业农 ...
稻浪翻滚、虾蟹满塘 “一田多收”模式解锁希望的田野“财富密码”
央视网· 2025-09-10 17:21
盐碱地改良与农业创新 - 吉林省大安市通过有机硅新材料改良剂和生物治理技术实现10万亩盐碱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1][3] - 创新稻蟹虾共生模式 盐碱地养殖小龙虾20万尾 新增1200亩设施养殖产出虾苗4200万尾[5][7] - 盐碱地改良项目预计产值达2500万元 实现一田多效一水多用的生态农业模式[7] 特色水产养殖发展 - 新疆石河子首次成功养殖澳洲蓝龙虾130万尾 依托天山冰雪融水矿物质和充足日照条件[8][12] - 采用智能化饲喂系统提升养殖效率 龙虾提前一个月上市 每亩产量达200公斤[12][14] - 安徽宣城南漪湖32万亩水域结束160天封湖禁渔 实施人工增殖放流促进渔业资源恢复[15][19] 农业技术升级与产业增效 - 内蒙古准格尔旗通过坡改梯田和滴灌覆膜技术将1.6万亩荞麦亩产量从190斤提升至260斤[20] - 建成全产业链模式带动10个村社规模化种植 实现农户亩均增收300元[20] - 南漪湖渔业通过生态养护措施有效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19]
重建家园 密云农业农村局为受灾农户送种子
新京报· 2025-08-29 09:32
灾害影响与农业损失 - 密云区大部分农田地块出现积水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 [1] - 需新播种秋季蔬菜3728.45亩 其中白菜477.7亩 快菜2057亩 萝卜1193.75亩 [1] - 需新播种杂粮荞麦710.6亩 [1] 灾后恢复措施 - 区农业农村局申请北京市救灾储备种子共计5000多公斤并陆续配送至农户 [1] - 实际申请救灾种子5251公斤 包含萝卜 白菜 荞麦等收益期短的作物 [1] - 种子在2个工作日内送达密云 正面向10个乡镇进行发放 [1] 政策支持机制 - 救灾行动依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2025年北京市农作物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执行 [1] - 种子发放方案结合受灾镇村场户的具体种植意愿制定 [1]
依法守住管好“三晋粮仓” 《山西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10月1日起施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5 06:22
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机制 - 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保障粮食安全具体责任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解决重大问题 [1] - 要求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网络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行为 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1] - 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健全保障机制 加大投入和管护力度 [1] 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 - 组织开展撂荒地摸底调查 分类推进撂荒地治理 [1] - 鼓励通过代耕代种 订单种植等方式复耕复种 恢复的撂荒地用于粮食种植 [1] - 指导粮食生产者采取秸秆科学还田 增施有机肥 保护性耕作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 [1] 特色杂粮产业发展 - 政府扶持谷子 高粱 荞麦 莜麦 绿豆 豌豆 马铃薯等特色杂粮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 [2] - 推广优良品种 优化杂粮生产布局 发展规模化种植 [2] - 支持粮食产业园区建设 培育本地特色粮食品牌 强化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2] 粮食流通运输保障 - 统筹保障粮食运输能力 在购销旺季和应急保供期优先保障粮食运输 [2] - 粮食运输需执行国家技术规范 禁止使用被污染工具或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运输 [3] - 食用用途粮食运输需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被污染粮食不得非法销售加工 [3] 监管与信息化建设 - 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系统 实现国家省市县库互联互通和数据自动采集共享 [3] - 对政府粮食储备实行动态远程监控和实时在线监测 [3] - 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加强检验检测和信用档案管理 [3] 监测预警机制 -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发布机制 [3]
一个缺觉的人,全身炎症水平都在升高!缓解方法→
央视新闻· 2025-08-13 21:50
睡眠不足与炎症反应关联性 - 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会引发全身炎症并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2][3] - 缺觉激活脑内促炎因子释放 损害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元通讯功能 [3] -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慢性炎症 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3] 睡眠不足引发的全身性健康风险 - 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会影响新陈代谢 炎症 免疫力和抗压功能 [7] - 睡眠不足引发全身炎症风暴 增加脑内前列腺素D2产生和细胞因子风暴 [7] - 缺觉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增加代谢性疾病 癌症和精神疾病发病风险 [7] 改善睡眠质量的具体措施 - 成年人需每晚睡眠7-8小时 老年人需5-7小时 以起床后精神饱满为标准 [11] - 保持固定上下床时间 增加日晒和白天运动 培养条件反射改善睡眠 [13] - 每周3天以上睡不好且持续3个月需就诊睡眠医学中心或精神心理科 [13] 抗炎饮食管理方案 - 多摄入全谷物 深海鱼 十字花科蔬菜和莓类水果等抗炎食物 [14] - 减少高糖 高油 高脂食物及红肉 加工肉 动物内脏摄入 [15] - 通过运动 听音乐 旅行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维持炎症调节能力 [17] 睡眠时长健康标准 - 6小时睡眠被确立为健康底线 熬夜可能导致外貌早衰等代价 [12]
小籽粒走向大世界 外国记者聚焦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内蒙古引擎”
环球网· 2025-05-18 10:10
物流枢纽建设 - 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是内蒙古唯一跨盟市开发区,包含6个功能片区,定位为中欧班列集散中心和特色农畜产品进出口加工产业集群 [3] - 七苏木国际物流园片区通过标准化厂房项目引入多家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进出口加工产业集群 [3] - 园区作为中蒙俄国际物流大通道前沿,联动京津冀市场与国际口岸,具备"南联北开、东进西出"的枢纽优势 [11] 中欧班列运营 - 乌兰察布中欧班列通达7个国家16个城市,常态化运行6条线路,最远可达德国杜伊斯堡(全程10000公里,时效25天) [5][7] - 班列运输较公路安全性更高,已形成中通道、东通道、西通道及天津海铁联运的全方位物流网络 [5][13] - 南瓜籽加工产业因区位优势较黑龙江、新疆节省2800公里运输距离,每吨物流成本降低600元 [13] 特色农产品产业 - 依托北纬40°黄金产业带资源,形成南瓜籽、葵花子、玉米等出口加工与亚麻籽、燕麦等进口加工的双向产业集群 [9] - 农产品以绿色有机特性闻名,肉类、马铃薯、果蔬等加工产业同步发展 [9] - 物流成本优势为产业奠定基础,例如南瓜籽加工每吨运费节省600元 [13] 国际合作与影响 - 伊朗媒体评价园区为"一带一路"下欧亚贸易关键节点,强化内蒙古作为中国与世界桥梁的地位 [14] - 国际记者关注班列对本国覆盖可能性,认可中国通过基建和文化交流推动全球合作的努力 [5][7][14] - 内陆城市通过物流网络优化激活经济,为沿线国家创造合作机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