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荷花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苏州:“花卉+”激活消费新场景
人民网· 2025-10-08 09:11
花卉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 公司提出打造"花卉+"品牌 谋划"花卉+"多元消费场景 深入挖掘"虎丘三花""荷诞日"等文化IP价值 [3] - 公司推动花卉经济与苏式生活美学深度融合 目标从"花开一季"扩大到"花开四季"以激发商圈活力并展现古城魅力 [4] - 公司通过《姑苏区花卉经济发展一年行动计划》系统性地规划花卉经济发展 [3] 季节性主题活动与消费刺激 - "桂花季"活动包含"桂"气市集 汇聚数十家桂花美食及文创摊位 活动持续至11月 [1] - "荷花季"期间发放50万元荷花文旅消费券 带动苏南花卉中心日均荷花批发量达8000支 [3] - "荷花诞日"主题活动延伸灯谜竞猜及非遗文创市集等内容 [3] 创新文旅项目与商业模式 - "七狸桂香寻踪记"古街剧游项目将赏桂活动拓展为文旅项目 商户化身剧情NPC 其产品作为任务道具 [2] - 剧情驱动消费模式为沿线商户带来客流量 并有效延长游客观光时间 [2] - 活动融合汉服妆造与寻桂探秘之旅 提升游客参与度与体验感 [2] 传统产业与现代消费结合 - 桂花相关产业历史悠久 清代虎丘一带已形成"木樨市" 如今通过市集等形式重焕生机 [2] - 市集产品结合传统与创新 包括老字号桂花糕等传统食品及桂花拿铁、桂花碧螺红等创意产品 [2] - 荷花市集由农户自发形成 后经规划成为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 因毗邻著名景点成为热门打卡点 [3] 文化底蕴与资源优势 - 苏州自唐代起有庭院种桂传统 1982年将桂花定为市花 桂花公园种植50余种近3000株桂花 [1] - 苏州古典园林如留园、沧浪亭、网师园等均种植桂花 形成独特的赏桂文化与"金玉满堂"等美好寓意 [1] - 苏州气候温暖湿润 非常适合桂花生长 为花卉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基础 [1]
夜读丨古人对20种植物的雅称,每个都美到不行
央视新闻· 2025-09-19 06:3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旨在通过介绍20种植物的中式雅称,展现中文语言的动人与唯美,以及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 - 这些雅称凝结了唯美而充满哲思的意趣,体现了草木皆有风骨、万物各有其风姿的意境 [19] 植物的中式雅称 - 月季被称为四季花,因其四季开花 [4] - 油菜花被称为芸薹,其中"芸"指黄色,"薹"指抽出的嫩芯 [4] - 兰花被称为幽客或香祖,因其馥郁袭人,弥旬不歇 [4] - 白杨被称为独摇,因其性甚劲直,折则折矣,终不曲挠 [4] - 梨花被称为瀛洲玉雨,指降于仙山瀛洲的雨 [6] - 茉莉被称为萼绿君 [7] - 红山茶被称为都胜,白山茶被称为玉茗 [7] - 木槿花被称为舜华,源自《诗经》 [7] - 猕猴桃被称为苌楚,源自《诗经》 [10] - 金银花被称为忍冬,因其凌冬不凋 [10] - 石榴花被称为榴锦 [10] - 银杏被称为平仲 [10] - 桂花被称为广寒仙 [12] - 竹子被称为抱节君,因其劲直有节 [12] - 水仙被称为凌波,源自凌波仙子的神话 [12] - 芭蕉被称为扇仙 [12] - 芍药被称为将离,因其有惜别之意,古人分别时互赠 [15] - 菊花被称为九华,因其在农历九月开放,意为重九之花 [16] - 芙蓉花被称为绮帐,因其花貌似绮丽的帷帐 [16] - 荷花被称为芙蕖,其花苞称为菡萏 [16]
来,逛逛“荷花市集”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城市治理与农业发展 - 苏州市姑苏区设立百米长荷花市集 形成特色农特产品销售聚集区 [1] - 市集销售本地应季农产品包括荷花、莲蓬、菱角、枇杷和桃子等多种品类 [1] - 城市管理部门设立时令瓜果花卉临时销售点 为农户提供合法稳定经营空间 [1] 农户经营与产业支持 - 本地农户占市集摊主主要比例 包括70余岁农户沈秋云等代表性经营者 [1] - 公交集团开通荷花助农专线 便利农户进城销售农产品 [1] - 文旅部门邀请花艺师现场指导折花插花技术 提升产品附加值 [1] 文旅融合与消费促进 - 市集兼具农产品销售与江南水乡文化体验功能 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消费 [1][2] - 花艺改造使产品从简单捆扎升级为精巧手捧花 提升产品美观度与销量 [1] - 市集通过媒体报道形成品牌效应 成为姑苏区特色文旅消费场景 [1][2]
“一朵荷花”撬动农文旅融合产业链 解锁特色早市背后的文旅账单
央视网· 2025-08-10 16:25
行业现象 - 苏州白塔西路荷花早市在夏季七八月份成为热门消费场景 吸引本地及外地游客前来购买鲜切荷花[1][3] - 荷花早市从传统本地市场转变为网红打卡点 日均客流量达到近万人次 营业时间延长至下午[8] - 荷花产业链从单纯售卖莲蓬扩展到鲜切花销售 原本无法产生经济价值的荷花现成为增收来源[11][13] 经营模式 - 花农每日凌晨4点开始采荷 通过50公里公交运输耗时2小时将荷花从太湖河畔运送至市区早市[1][5] - 传统荷叶包法使花束单价维持在10余元水平 日销售量约两桶 需全天销售才能售罄[15] - 当地计划在8月下旬联动周边苏南花卉市场及皮市街花鸟市场 打造沉浸式荷文化体验区[17] 经济效益 - 荷花种植面积从原有鱼塘改造而来 金庭镇东蔡村荷花种植户约十几户 种植面积达200-300亩[13] - 周边商业显著受益 白塔东路/临顿路/平江路等区域店铺客流增加 形成手持荷花的消费风景线[17] - 花农通过鲜切花销售获得新增收入来源 原本仅依靠花谢后的莲蓬作为主要收入[11][13]
“观前花汇·荷花市集”8月9日清雅开市
苏州日报· 2025-08-10 08:23
市集运营策略 - 姑苏区平江街道推动荷花市集"升级扩容",形成白塔西路与观前街双点联动新格局,将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动能 [1] - 市集营业时间从每天5点至22点,持续至8月31日,覆盖白天赏荷与夜晚观灯双重体验 [2] - 政府提供完善场地服务,包括空间规划、水电配套等,摊主反馈"位置好、开张顺利" [1] 消费体验优化 - 市集设置中心打卡点位,灯光设计融合流星灯、小鸟灯等元素,结合开明大戏院民国建筑背景,打造"天然摄影棚"效果 [2] - 配套推出荷花主题citywalk路线,串联白塔西路、观前街市集及皮市街花鸟市场,融入老字号消费场景 [2] - 摊主根据顾客需求定制单瓣/重瓣荷花,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按儿童身高搭配花束)提升体验 [1] 客流与品牌效应 - 白塔西路市集爆火后,"寻荷打卡"成为社交平台热词,部分客流分流至观前街市集缓解拥挤问题 [1] - 市集吸引穿旗袍/汉服的年轻群体拍照传播,形成"古典裙摆与荷叶相映"的视觉传播点 [1] - 活动联动"观前街—平江路商圈",强化苏州"烟火小巷+繁华商圈"的文旅融合形象 [1]
“以花兴业、以景促旅、以绿生金” “美丽经济” 点亮乡村振兴新路径
央视网· 2025-08-08 16:50
核心观点 - 山东济宁市鱼台县通过睡莲种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构建乡村振兴新路径 [1][5][9] 产业模式 - 依托特色水生植物种植形成"以花兴业、以景促旅、以绿生金"的乡村振兴模式 [9] - 睡莲种植基地同步发展荷花观赏与莲藕种植产业 形成复合型农业经济体 [7][3] 经济效益 - 睡莲花期持续近半年(5月至10月中下旬) 为种植户创造可观收益 [5] - 产业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睡莲成为"美丽经济"重要载体 [1][5] 生态价值 - 睡莲作为自然水体净化师 具备高效净化水质与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功能 [5] - 实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格局 [5] 旅游开发 - 睡莲盛花期形成生态画卷 成为游客赏花打卡热门目的地 [1][5] - 荷花与睡莲共同构成夏日荷塘景观 增强旅游吸引力 [7][3]
立秋农事正当忙
新华网· 2025-08-08 10:07
农业收获活动 -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良下村农民采收花生 [2] - 云南腾冲市固东镇农民采收万寿菊 [4]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村民在万寿菊种植基地采摘万寿菊 [6] -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村民晾晒农作物 [14] -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松树坳村茶农采摘秋茶 [16] - 河北省石家庄晋州市桃园镇周头村农户采收葡萄 [20] -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官泽村农民采摘荷花和莲蓬 [22] -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社下村农民驾驶农机收割水稻 [25] -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采摘工在蔬菜种植基地采摘韭菜花 [27] - 江苏省海安市白甸镇春园家庭农场果农采摘葡萄 [29] - 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倪塘村果农在葡萄园采摘葡萄 [31] -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村民采收菱角 [33] -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苏陈镇张家院社区农民在菱塘采摘菱角 [35]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腻脚彝族乡花农采收万寿菊 [38] -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果农在苹果种植基地采摘苹果 [45] 农业田间管理 -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红星农场工人在有机白菜田地开展除草作业 [8] -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格球山农场有限公司使用植保无人机为玉米喷施营养液 [10] - 河北省遵化市苏家洼镇枣林庄村农民整地为秋收做准备 [18] - 江苏省兴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荡村农民在田间劳作 [41] -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黄山子村农民在蔬菜田间劳作 [47] 农业机械化作业 -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九三科创中心使用收割机进行小麦收获作业 [12] -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百亩坦村农民开展早稻收割作业 [37] 农产品加工储存 -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皤滩乡村民晾晒玉米 [43]
水果飘香、荷花盛放 特色农业绘“丰”景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央视网· 2025-07-24 16:36
四川龙泉山水蜜桃产业转型 - 龙泉山将4000亩废弃撂荒地改造为水蜜桃果林,种植品种包括蟠桃和"晚湖景"等[3] - 单株果树产量可达三四十斤,目前正值晚熟蟠桃采摘旺季[1] - 生态修复项目配套建设46座蓄水池解决干旱缺水问题[5] - 聘请农业专家实施定期修枝疏果技术管理[7] 广西田东芒果产业链升级 - 田东县芒果种植规模达34万亩,其中东养村单村种植超1.4万亩[8] - 种植大户陶国甲60亩芒果年产量20万斤,电商渠道占比30%-40%[10] - 电商销售额从2015年2000万元增长至2024年7亿元,增幅35倍[12] - 形成覆盖10乡镇1.5万户的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全产业链[12] 南京西埂莲乡荷花经济 - 千亩荷博园汇聚600多种荷花和200多种睡莲,夏季吸引大量游客[13] - 通过清淤疏浚改良土壤,将低洼涝地改造为生态种植基地[15] - 开发鲜切花业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延伸产业链带动居民增收[17] - 形成"水下有鱼、水面有荷、岸边有鸟"的立体生态景观[15][19]
大暑时节来到长城脚下
北京晚报· 2025-07-22 14:03
历史与地理特征 - 沿河城村曾是长城要塞和京西军事指挥枢纽 明清时期最多驻守千余名将士[2] - 该地位于北京门头沟区 永定河畔 现存200年历史大槐树和清代古戏台[2] - 民居与城墙世代相依 由守城人后代延续居住形成村落格局[2] 季节气候特征 - 北方夏季降雨伴随雷电 具有来去迅速、雨势滂沱且雨后易现彩虹的特点[2] - 当前高温达40摄氏度 多地气温创历史极值 中伏阶段为一年最热期[3] - 陕北等干旱地区将降雨视为"喜雨" 反映地域性气候差异[2] 人文习俗与传统 - 中国古代从夏商周至民国延续采冰习俗 冬至采冰储存于凌室 盛夏启用消暑[3] - 古代用"骄阳似火""地热如炉""挥汗如雨"描述高温 现代网友以幽默比喻表述酷热[3] - 荷花作为夏季象征广泛出现于文化艺术及生活场景 包括诗文、绘画、服饰和饮食[2] 时间与节气关系 - 三伏与三九通过储冰用冰习俗实现跨季节互动 体现古人时令智慧[3] - 大暑节气标志进入中伏 高温极端性显著 但立秋节气即将接续[3]
芬芳“夜经济”一路繁花燃动消费热力 定制化拍卖游客“尝尝鲜”
央视网· 2025-07-07 11:43
行业概况 - 昆明斗南花市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被称为"亚洲花都"[3] - 市场特色包括白天和夜间交易,夜市从晚上8时40分持续到午夜[1][3] - 市场日均交易量近3000万枝鲜切花,上市品种超过1600个[12][17] 交易特点 - 夜市吸引周边花农和商户用小推车运输鲜切花进入市场[5] - 主要交易品种包括玫瑰、百合、洋桔梗等常见花卉及各类应季"草花"[9] - 夏季主打绣球花和荷花等应季鲜花[11] - 鲜花通过夜间运输最快次日可达全国终端市场[17] 创新业务 - 7月起推出"游客专供版"鲜花拍卖,运营至夜间10时[18][20] - 采用"荷兰式降价拍卖"模式,游客通过手机小程序参与[22] - 提供定制化拍卖服务,游客可现场包装花束[27] 市场活力 - 夜市场景包括电商主播带货和市民游客采购[5] - 市场氛围火热,鲜花铺满摊位且芳香扑鼻[5] - 游客有机会在商家甩货时获得优惠[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