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监控系统
搜索文档
粮食大事丨超7.3亿吨仓容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经济日报· 2025-11-06 10:17
粮食仓储能力现状 - 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较"十三五"时期末增加5800万吨 [2] - 仓储能力已形成与粮食产量相匹配的收储保障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当前秋粮收储需要 [2] 仓储设施技术升级 - 现代化粮仓如高大平房仓、立筒仓、浅圆仓已成为主流,取代过去的苏式仓、房式仓等旧仓型 [3] - 新型仓型如气膜仓、地下浅圆仓、楼房仓、智能化氮气储粮集装箱不断涌现,在保温、防潮、气密等关键性能上实现全面突破 [3] 仓储管理智能化与绿色化 - 行业已建立统一严格的管理制度,实现从入库、保管到出库的全流程标准化作业 [4] - 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分析粮食温度、湿度、虫害等数据,自动预警并给出作业建议,甚至实现自动调控 [4] - 广泛采用氮气气调、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等绿色储粮技术,将粮温控制在低温状态,大幅减少化学熏蒸,实现无污染、低损耗储粮 [4] 仓储网络功能与战略意义 - 粮库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稳定器",在丰收时收购避免谷贱伤农,在歉收或市场波动时开仓放粮以削峰填谷 [2] - 布局科学的粮库网络能优化粮食路径、降低物流成本,并在应急时确保粮食"调得出、运得快" [2] - 仓储设施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局势波动等突发事件的底气所在 [2]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 7.3亿吨仓容是新的起点,行业仍面临区域不平衡、区域布局有待优化等挑战 [5] - 未来需持续优化仓储布局,重点加强粮食主产区、薄弱地区和重要物流节点的仓储能力建设 [6] - 需同步提升粮库管理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为粮食储存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6]
超7.3亿吨仓容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经济日报· 2025-11-06 09:27
行业仓储能力现状 - 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较"十三五"时期末增加5800万吨 [1] - 已形成与粮食产量相匹配的收储保障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当前秋粮收储需要 [1] 粮库的战略功能 - 粮库作为粮食安全的"蓄水池"和"稳定器",通过收储调节市场,避免谷贱伤农并保障应急供应 [2] - 粮库是减损保质的"守护神",运用智能、低温、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守住粮食数量与品质 [2] - 粮库是流通效率的"调节阀",科学的网络布局能优化路径、降低物流成本,确保粮食调运顺畅 [2] 仓储设施技术发展 - 现代化粮仓如高大平房仓、立筒仓、浅圆仓已成为主流,气膜仓、地下浅圆仓等新型仓型不断涌现 [3] - 新型仓型在保温、防潮、气密等关键性能上实现全面突破 [3] 粮库管理升级 - 行业推动粮库管理向智能化、绿色化全面升级,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变革 [4] - 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分析粮食温度、湿度、虫害数据,并实现自动预警与调控 [4] - 广泛采用氮气气调、空调控温等绿色储粮技术,将粮温控制在低温状态,基本淘汰化学熏蒸 [4] - 粮库队伍转型,大批保管员成长为掌握现代技术的粮食工程师 [4]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将持续优化仓储布局,重点加强粮食主产区、薄弱地区和重要物流节点的能力建设 [5] - 未来将同步提升粮库管理的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 [5]
IPO持续收紧,PE收购上市公司开启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11-03 07:51
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 2024年A股IPO数量为100家,相比2023年的313家降低了68.05%,导致PE基金通过上市退出的项目数量受限 [1] - 2024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 [1] - 在此政策背景下,PE基金加紧了与上市公司的合作,启明基金收购天迈科技是"并购六条"发布后的首例PE基金收购上市公司案例 [1][2] 交易概述 - 交易标的为天迈科技,一家2019年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智能公共交通领域高科技企业,业务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的覆盖率达到了76% [3] - 转让方为天迈科技原控股股东郭建国家族及员工持股平台,交易前合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49.73% [3] - 受让方为启明基金,是由苏州启瀚作为普通合伙人拟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其实际控制人邝子平旗下的启明创投管理资产总额达到95亿美元,已投资超过580家企业,其中超过210家已上市 [4] - 交易方案为启明基金协议受让天迈科技总股本的26.10%,交易总价为人民币4.52亿元,对价分三期按总价的60%、30%、10%比例支付 [5] - 交易完成后,启明基金持股26.10%成为控股股东,原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降至23.63% [7] 交易关注点:控制权稳定性 - 为保障新实际控制人邝子平的控制权稳定,原实控人郭建国做出不谋求控制权的承诺,并承诺在36个月内减持股份不超过884.52万股(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13%) [9] - 交易完成后30个工作日内将完成董事会改组,改组后7名董事中,受让方有权提名3名非独立董事和3名独立董事,使其提名的董事人数过半数 [10] - 转让方未将表决权委托给新实际控制人,也未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新实际控制人主要通过董事会层面影响公司经营决策 [10] 交易关注点:后续整合与资金 - 本次协议转让未同时进行非公开发行或资产购买计划,受让方承诺未来12个月内不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或进行重大调整 [11] - 收购目的被理解为在IPO退出渠道收紧的背景下,通过"PE+上市公司"模式整合产业资源,实现募、投、管、退的闭环运作 [11] - 收购资金来源于启明基金的自有或自筹资金,交易首期付款的先决条件包括受让方已取得私募投资基金备案证明 [14] - 启明基金因本次交易取得的股份锁定期为18个月,与法律规定一致 [12] 交易关注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 - 天迈科技过往三年连续亏损,2024年业绩预报也为亏损,但根据创业板规则,目前公司暂无财务退市风险 [13] - 转让方承诺采取合法合规措施维持上市公司地位,确保上市公司原有业务在2025年、2026年的扣除后营业收入均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且2025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2026年不产生亏损,如未完成将进行差额补偿 [13] 交易意义与行业影响 - 本次收购探索了私募投资基金通过产业整合实现投资退出的新模式,在IPO退出渠道受限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15] - 在可预见的未来,PE基金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进行产业整合、实现投资项目退出、构建整体运作平台,将成为私募行业的新篇章 [15]
创投月报 | 启明创投:设苏州启辰收购天迈科技股权 全周期布局主攻医疗健康、人工智能
新浪证券· 2025-09-04 15:33
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市场概况 - 2025年8月新增登记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仅5家 环比骤降近70% 同比减少64.3% [1] - 新增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合计368只 同比增长25.2% 环比微降1.9% [1] - 一级市场发生565起融资事件 同比增长28.4% 环比增长2.4% 披露融资总额351.78亿元 同比提高32.8% 环比下降约50% [1] - 剔除7月国网新源365亿元巨额融资后 8月融资总额环比基本持平 平均单笔融资额6336.16万元 同比小幅提升3.4% [1] 启明创投基金运营与战略布局 - 管理11只美元基金和7只人民币基金 管理资本总量95亿美元(约690亿元人民币) 累计投资530余家企业 通过上市退出超70家 并购等其他方式退出超130家 [2] - 2025年截至8月末仅备案1只基金——苏州启辰 注册出资额4.60亿元 出资方包括元禾辰坤和昆山创控集团 [2] - 通过苏州启辰基金以4.52亿元收购天迈科技26.1%股份 对应交易市值17.32亿元 成为控股股东 [2] - 天迈科技为智能公共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 因客流量下滑及财政补贴减少导致业绩欠佳 收购可打造平台企业并扭转经营颓势 [3] 启明创投投资动态与策略特征 - 8月公开披露股权投资事件8起 同比增长60.0% 环比增长8倍 投资活跃度呈脉冲式特征 在市场趋冷时调整节奏 在窗口期加大投入 [3] - 采取全周期覆盖策略:成长阶段(A轮/B轮/E轮)占比50% 早期阶段(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各占12.5% Pre-IPO布局明慧医药以实现短期退出 [6] - 超60%获投项目为医疗健康企业 涵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药物零售 体现对核心赛道忠诚度及行业刚性需求优势 [9] - 在人工智能赛道投资惠每科技和原力灵机 推动硬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9] 区域分布与产业协同 - 投资最集中区域为北京 占比约25% 因医疗健康与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及科研机构密集 [11] - 长三角地区项目合计占比37.5% 西南和中部地区亦有布局 这些区域在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具备产业基础 [11] 三一氢能融资与业务进展 - 领投三一氢能数亿元A轮融资 跟投方包括涌铧投资和广州新兴基金 资金用于研发制造、产品迭代及绿氢项目落地 [13] - 三一氢能为三一集团氢能战略平台 依托集团技术积累与全球渠道 形成圆形槽、方形槽、PEM槽、BOP的"3+1"产品矩阵 单体电解槽覆盖200-3000Nm³/h [13] - 2025年1-7月中标央国企标杆项目总量123MW 稳居行业前列 满足风光耦合制氢及多元下游场景需求 [13]
创投月报 | 启明创投:斥4.52亿入主天迈科技 5月投资事件数同、环比激增
新浪证券· 2025-06-06 11:13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动态 - 2025年5月境内新增登记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仅2家,环比骤降83.3%,同比减少60% [1] - 新增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合计339只,同比增长55.5%,环比下降18.7% [1] - 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发生428起融资事件,同比减少13.6%,环比减少18.0%,披露总融资额约182.33亿元,与2024年5月持平,较2025年3月缩水21.5% [1] - 平均单笔融资额约4290.04万元,创近五个月最低点 [1] 启明创投投资活动 - 截至2023年5月,启明创投管理11只美元基金和7只人民币基金,管理资本总量达95亿美元(约690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科技与消费、医疗健康领域企业530余家,通过上市退出超70家,并购及其他方式退出超130家 [2] - 2025年1-5月,启明创投登记备案1只基金——苏州启辰,注册出资额4.60亿元,用于收购上市公司天迈科技26.1%股份(交易金额4.52亿元,对应市值17.32亿元) [2][3] - 2025年前五个月完成22笔投资,5月公开披露4起股权投资事件,同比和环比均激增300% [3] - 投资阶段偏好B轮项目,占比达75%,行业偏好医疗健康(占比50%)和人工智能(参投银河通用机器人) [5] 天迈科技收购案 - 天迈科技专注于智能公共交通领域,产品包括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因客流量下滑和地方财政缩紧导致业绩欠佳 [3] - 启明创投收购后计划将其打造为平台企业,整合其他被投项目,并利用资源优势为其节省成本、开拓新市场 [3] 浩博医药融资情况 - 浩博医药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资金用于支持创新药AHB-137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生产 [7] - AHB-137为靶向递送小核酸药物,已被中国NMPA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具有乙肝"功能性治愈"潜力 [8] - 启明创投曾跟投其2024年A轮和B轮融资,总额达1100万美元 [8]
启明创投系操盘控股天迈科技背后:控股权稳定性与提前锁价的合规性何解
新浪证券· 2025-05-30 18:17
核心观点 - 启明创投系通过私募基金主导天迈科技控股权变更,引发市场对控股权稳定性和"先投后募"策略合规性的关注 [1] - 交易主体由苏州启瀚变更为苏州启辰,穿透实控人均为启明创投创始人邝子平 [2] - 转让价格24.25-28.26元/股,相当于前一交易日收盘价30.31元/股的80%-90%,符合创业板规则 [2][3] 交易结构 - 收购26.10%股份(1775.67万股),交易对价区间24.25-28.26元/股 [2] - 募投资金于2025年4月3日到位,包括元禾辰坤2亿元、启明创投1.39亿元、昆山创控1亿元等 [4] - 并购基金苏州启辰成立于2025年1月23日,执行合伙人为苏州启瀚 [2] 合规争议 - "先投后募"策略提前锁价可能涉及主体变更后是否需要重新定价的问题 [7] - 私募基金作为"三类股东"存在股权结构稳定性风险,需关注多层嵌套穿透核查 [6] - 监管政策支持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对投资期限满48个月的基金实施锁定期"反向挂钩" [7] 公司基本面 - 2019年创业板上市,主营智能公交系统,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省会城市覆盖率76% [8][9] - 2021-2024年连续四年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26.75万、-851.05万、-5007.37万、-5930.62万 [8]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146.35万元(+136.18%),净利润-89.76万元 [8] 战略协同 - 启明创投在自动驾驶领域投资文远知行(L4级),可能与天迈科技智能交通系统产生协同效应 [9] - 公司面临退市风险,近年营收缩水至1.6亿元左右,需外延式并购改善经营质量 [8]
凯士比铸就石化化工泵“亚洲制造中心”
凯士比· 2025-04-01 04:04
全球战略布局 - KSB集团选择上海凯士比化工工程泵工厂作为全球战略重要支点,旨在辐射整个亚洲市场[3][4] - 来自德国总部及多国高层领导参会,体现对中国市场潜力及制造能力的充分信任[5] - 上海工厂被确立为KSB石化化工泵"亚洲制造中心",是集团全球战略的关键一步[21] 中国市场定位 - 中国被定位为全球最大化工市场之一,拥有完善工业体系和强大供应链优势[5] - 公司实施"国产化"战略,将德国技术与本土优势结合,覆盖石油化工、能源等五大行业[11] - 通过本土化生产缩短交货周期,更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14] 数字化能力建设 - 上海工厂自主研发数字化平台,实现设计-生产-测试-服务全流程智能化[7] - 平台包含智能泵系统、远程监控、能源管理三大解决方案[7] - 数字化平台提供预测性维护等增值服务,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7] 技术引进与创新 - 引进德国最先进的泵制造技术,包括设计、材料、工艺等核心环节[15] - 确保中国生产产品保持世界一流品质和性能[15] - 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推进供应链国产化[16] 区域协同发展 - 以上海工厂为中心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提升效率和韧性[18][19] - 加强亚洲区域连通性,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共同发展[20] - 产品不仅服务中国,还远销亚洲其他地区,输出"中国智造"能力[16]
凯士比铸就石化化工泵“亚洲制造中心”
凯士比· 2025-03-31 20:04
全球战略布局 - KSB集团高层于2025年3月25日至26日在上海召开会议,涉及德国、加拿大、法国、美国等多国总经理及石化化工业务负责人,凸显中国市场在集团全球战略中的核心地位[4][5][6] - 上海凯士比化工工程泵工厂被选为KSB集团"亚洲制造中心",旨在辐射整个亚洲市场,尤其看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化工市场之一的潜力[6][8][24] - 公司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构建以上海工厂为中心的供应链体系,增强区域竞争力[21][22] 数字化与技术创新 - 上海工厂自主研发数字化平台,覆盖设计、生产、测试到服务全流程,集成智能泵系统、远程监控、能源管理等解决方案,实现预测性维护和实时设备监控[10] - 引进德国顶尖泵制造技术(设计/材料/工艺),确保中国生产产品达到世界一流品质[18] - 数字化平台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10][12] 本土化战略实施 - 国产化战略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将德国技术与本土优势结合,覆盖石油化工、能源、市政水务等五大行业[14] - 与中国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优化供应链并缩短交货周期,强化"中国智造"能力[17][19] - 上海工厂产品除服务中国市场外,还出口至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动中国制造品牌输出[8][19] 区域经济协同 - 通过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提升效率与韧性,上海工厂与全球生产基地协同确保高效交付[22] - 积极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共同发展[23] - 上海工厂成为KSB全球版图关键节点,体现集团对中国工业体系及供应链优势的信任[8][24] 企业定位与愿景 - 凯士比上海成立于1994年,定位为世界级泵、系统及数字化服务供应商,致力于通过创新和本地化实现可持续发展[26] - 公司使命涵盖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及多方利益相关者满意,目标成为行业标杆[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