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除颤器
icon
搜索文档
拟重组!微创医疗心律管理业务
思宇MedTech· 2025-07-18 14:22
招商通知: 2025年9月4-5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 2025年7月16日, 微创医疗 发布《有关建议策略重组心律管理业务的不具约束力建议》的公告。根据该建议,微创医疗计划将 其CRM业务与微创心通医疗科技 有限公司(股份代号:02160)的业务进行合并 。 重组背景 微创医疗 是一家领先的医疗器械集团,业务涵盖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CRM、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业务、手术机器人等多个 领域。其CRM业务专注于研发、制造及销售用于诊断、治疗及管理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产品,包括 起搏器、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及配套导线产品 。微 创心通则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的经导管解决方案。 重组理由 建立心脏病产品平台 :通过合并CRM业务和微创心通的业务,形成一个强大的心脏病产品平台,提供从CRM的起搏器、除颤器到结构性心脏病的全面产品 组合。 目前,该重组建议尚不具约束力,且未构成任何具约束力的要约、协议或承诺。 # 关于微创医疗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 共享国际营销及销售渠道 :合并后可进一步共享及统筹全球市场资源,产生协同效应,扩大合作,建立更强的全球市场据点和影响力。 扩大业务规模及增 ...
微创医疗自救,重组旗下业务
新浪财经· 2025-07-17 21:34
公司动态 - 微创医疗公告考虑重组集团心律管理(CRM)业务 拟将其并入微创心通 [1] - 二级市场反应积极 微创医疗股价涨6 59%至9 22港元/股 心通医疗股价涨7 21%至1 19港元/股 [1] - 微创医疗为国内头部高端医疗器械产销商 旗下业务板块包括微创心通和心律管理 [1] - 微创心通主营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产品 如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系列 2021年2月在港交所上市 [1] - 心律管理业务由微创医疗收购而来 目前由CRM Cayman运营 微创医疗持股50 13% [2] - 合并理由包括建立心脏病产品平台 共享国际销售渠道 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更易获国际资本市场认可 [2] 财务数据 - 微创心律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1 8亿美元 2 2亿美元 2 05亿美元 同期亏损0 52亿美元 0 89亿美元 1 23亿美元 [5] - 微创医疗2024年营收10 31亿美元 同比增长8 5% 净亏损2 68亿美元 亏损收窄58 6% [5] - 微创医疗2024年获得1 5亿美元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 同时签订对赌协议要求2024-2026年业绩达标 [5] 历史背景 - 微创心律2021年C轮融资与投资者约定2025年7月17日前完成上市 否则面临1 5亿美元赎回风险 [3] - 微创医疗自2019年起陆续分拆5家子公司上市 包括心脉医疗 心通医疗 微创机器人 微创脑科学 微电生理 [3] - 微创心律2023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尚未成功上市 [4]
心通医疗重组:微创医疗在豪赌中寻求自我救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8:02
公司重组策略 - 心通医疗-B收到控股股东微创医疗关于心律管理业务(CRM)与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合并的建议 旨在形成心脏病产品平台 提供从起搏器 除颤器到TAVI LAA等全面产品组合 [1] - 业务合并策略理据包括建立多元化产品平台 共享国际营销渠道 提升全球市场开发能力及资本市场认可度 [1] - 合并后平台将覆盖结构性心脏病与节律管理 形成完整解决方案 提升资产辨识度吸引专注心血管赛道的长线资本 [2] 公司财务表现 - 心通医疗市值从上市初529亿港元跌至约60亿港元 跌幅超90% [4] - 2018-2020年前7个月累计亏损约4亿元 2024年营收3.62亿元同比增长7.54% 净亏损4944.6万元同比收窄89.51% [4] - 微创医疗2020-2023年累计亏损18.11亿美元(约131亿元人民币) 四年亏损加研发投入共计232.4亿元 [5] - 微创医疗2024年目标收入100亿元 亏损20亿元 2025年目标打平 此后以20%净利率实现500亿元收入100亿元利润 [6] 行业市场前景 - 2019年中国TAVI市场规模3.92亿元 预计以53.1%年复合增长率增至2025年50.557亿元 [9] - 2019年中国心脏瓣膜疾病患者3630万人 预计2025年增至4020万人 [8] - TAVI手术相比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势 手术时间通常1-2小时 [8] 战略协同效应 - 合并可共享微创已建立的欧洲销售网络 实现"一平台多产品"出海 降低渠道重复投入 [2] - 心通医疗有望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改善毛利率 [6] - 合并实体或成为微创系心血管领域唯一上市平台 后续可能注入冠脉药物球囊 神经介入等关联资产 [6] 潜在挑战 - 业务整合面临技术 渠道 管理融合难题 需平衡CRM业务扭亏与TAVI产能扩张的投入分配 [7][10] - 中国TAVI市场面临集采风险 价格下行压力持续存在 [8] - 交易设计需公平评估CRM业务价值 避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7]
“小快灵”承载起“大民生”(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17 08:12
着眼"怎么立","小快灵"立法坚持效果导向。 把解决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立法目标,针对问题"量身定制"法律规范和 具体措施,就能使"所立之法"真正成为"所需之法" 这些年,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中有个新现象:"小快灵"立法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社会民生领域,各类小 切口的立法往往能快反应、击要害、解难题。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作为便携式急救设备,往往能在公共场所扮演"救命神器"的角色。在江苏盐 城,就有一部为生命护航的"小快灵"立法——《盐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自 动体外除颤器的决定》。该法规虽然只有短短11条、1600多字,却针对现实中"不能救、不会救、不敢 救"的问题对症下药,充分发挥立法引领作用。截至目前,盐城已在公共场所配备近5000台AED,开展 急救培训15万多人次,"人人懂急救、人人会急救"的氛围愈加浓厚。 今天,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更注重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 的"小快灵"地方立法应运而生,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需要几条就定几条,能用三五条解决问 题就不搞"鸿篇巨制"。 聚焦"立什么","小快灵"立法突出问题 ...
微创医疗(00853)拟策略重组CRM业务
智通财经网· 2025-07-16 22:55
公司战略重组 - 公司正考虑将CRM业务与微创心通(02160)的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合并 以推动内部资源整合及提升竞争力[1] - 合并旨在打造多元化心脏病产品平台 涵盖CRM业务的起搏器 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 以及结构性心脏病业务的TAVI LAA TMV TTV等产品[2] - 合并后将形成覆盖结构性心脏病和CRM解决方案的全面产品组合 增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独特定位[2] 业务协同效应 - 合并可共享全球营销渠道 统筹市场资源 扩大现有合作的广度与深度[2] - 通过互补协同效应 预计将提升合并后业务的收益 盈利能力及现金流[2] - 统一财务管理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及集资能力[2] 业务板块介绍 - CRM业务专注于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产品 包括起搏器 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及配套导线[1] - 结构性心脏病业务专注于经导管解决方案的研发及商业化 致力于为结构性心脏病提供先进治疗方案[1] - 公司业务板块还包括心血管介入 骨科医疗器械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 神经介入 手术机器人等[1] 市场影响 - 合并有助于公司在全球市场建立更强大的据点及影响力 扩大产品覆盖医院及患者范围[2] - 多元化产品平台将提升国际资本市场对两项业务价值及增长潜力的认可[2]
微创医疗(00853.HK)正考虑一项策略重组集团CRM业务的建议
格隆汇· 2025-07-16 22:53
公司战略重组 - 公司正考虑一项不具约束力的策略重组建议 旨在整合CRM业务与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 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并创造长远价值 [1] - 重组涉及微创心通(02160 HK) 该公司为微创医疗的非全资附属公司 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创新解决方案的研发及商业化 [1][2] 业务板块整合 - CRM业务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心脏节律管理(CRM)解决方案 产品包括起搏器 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及配套导线等 [1] - 结构性心脏病业务通过微创心通开展 专注于经导管解决方案的研发及商业化 为结构性心脏病提供先进治疗方案 [2] 公司背景 - 微创医疗(00853 HK)为开曼群岛注册的医疗器械集团 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业务涵盖心血管介入 骨科医疗器械 CRM等八大领域 [1] - 公司专注于全球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 制造及销售 各业务分部包括神经介入 手术机器人等多元化布局 [1]
Nature子刊:多模态AI模型,预测心脏病患者死亡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7-09 12:02
心源性猝死与肥厚型心肌病 - 心源性猝死(SCD)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北美和欧洲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50-100例 [1] - 室性心律失常是SCD主要机制,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有效预防高危患者死亡 [1] - 当前基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风险分层方法对缺血性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效果有限 [2] MAARS AI模型技术特点 - 采用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电子健康记录、超声心动图、放射学报告和心脏磁共振图像 [8] - 基于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特别整合对比增强心脏磁共振数据作为独特优势 [8] - 模型全称为Multimod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ventricular Arrhythmia Risk Stratification [4][7] MAARS模型性能表现 - 内部验证队列AUC达0.89,外部验证队列AUC为0.81,显著优于临床指南的0.27-0.35和0.22-0.30 [10] - 在各人口亚群体中表现公平,提供多层次解释以增强AI透明度 [10] - 可作为临床决策支持工具改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个性化医疗护理 [10] 研究发表信息 - 研究成果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发表于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期刊 [3] - 论文标题为《Multimodal AI to forecast arrhythmic death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3] - 研究发布时间为2025年7月2日 [3]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自动体外除颤仪(ADE)行业产业链图谱、政策、市场规模及未来前景展望:国内AED配置工作加速推进,行业迎来爆发式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6 09:18
行业概况 -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通过电击除颤恢复心脏正常节律,适用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引发的心脏骤停,最佳抢救时间为"黄金4分钟" [1][2] - AED内置智能分析系统,可自动检测患者心律并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通过语音引导操作,普通人经过基础培训即可使用 [2] - 2024年中国AED行业规模从2019年的1.47亿元增长至52.91亿元,呈现爆发性增长 [1][12] 产业链 - 上游为原材料及元器件供应环节,包括塑料、金属、电路板、电容器、电极片、电池、芯片等 [4] -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代表厂商有鱼跃医疗、迈瑞医疗、美国卓尔、日本光电等 [4] - 下游应用需求端包括医院、急救中心、机场、地铁站、学校、商场、体育场馆、社区家庭等场景 [4] 产业现状 - 中国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占总人口近1/4,每年约有54.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87.7%发生在医院外 [7] - 中国AED配置率仅为0.2台/10万人,远低于美国(317台/10万人)、日本(555台/10万人)、荷兰(696台/10万人) [7] - 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3至5分钟内进行AED除颤,可使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达到50%至70% [7] 政策推动 - 国家卫健委2019年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要求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AED [9][11] - 2023年五部委联合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加大AED推广力度 [9][11] -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2022年超过20个省市公布AED配置计划,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采购已取得初步成效 [11] 市场潜力 - 按国家卫健委100~200台/10万人的标准估算,中国AED配置最高可达约300万台,市场规模近600亿元 [12] - 若达到美日等发达国家普及率,全国AED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 [12] 企业格局 - 国产AED未出现前,市场被飞利浦、卓尔、日本光电等国外品牌占据,设备单价在4~9万元 [14] - 2013年迈瑞医疗研发出中国首台国产AED,目前国产品牌已占据主导地位 [14] - 迈瑞医疗占据中国AED市场61%的份额,美国卓尔以13.1%的市占率位列第二 [14] - 国产AED中标单价约2万元,大幅降低普及门槛 [14] 重点企业 - 鱼跃医疗2024年营业总收入75.66亿元,同比下降5.09%,急救解决方案及其他业务收入2.39亿元,同比增长34.05% [16] - 迈瑞医疗2024年营业总收入367.26亿元,同比增长5.14%,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产品销售收入135.57亿元,同比下降11.11% [18] 发展趋势 - 国产替代加快,截至2024年国产AED市场渗透率超90%,迈瑞、久心医疗等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20] - 应用场景多元化,从传统公共场所向产业园区、学校、社区、养老机构等延伸,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成为新增量 [21] - 家庭场景需求爆发,家用AED向小型化、便携化、易用化方向发展,单价有望降至5000元以下 [22]
山东东营机场组织开展心肺复苏+AED专项培训
中国民航网· 2025-06-17 10:48
培训内容与形式 - 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东营机场联合东营市红十字会开展心肺复苏及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专项培训,80余名一线员工参与[1] - 培训采用理论授课、模拟演示与实操训练相结合的形式,确保系统性指导与实践性操作[3] - 理论教学涵盖心脏骤停诱因、临床表现、救治原则及"黄金四分钟"关键作用[3] - 模拟演示包括意识判断、呼吸检查、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标准流程,以及AED设备操作细节[3] 培训效果与反馈 - 参训人员分组实操练习,讲师一对一指导纠正动作,员工反馈增强了"敢救、会救"的信心[4] - 培训现场气氛严谨热烈,员工表示通过实操真正掌握了救护技能[4] 公司战略与规划 - 此次培训是落实安全运行责任、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4] - 公司计划持续开展多层级、多形式的应急救护培训和演练,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4] - 目标是通过完善应急响应体系,为旅客营造更安全、健康、放心的出行环境[4]
当急救科普开到夜市(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52
急救普及现状 - 我国每年因心脏疾病猝死人数达76万,其中90%发生在医院外 [2] - 心脏骤停最佳抢救时间为4分钟内,及时施救可使脱险成功率提升40% [2] - 当前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仅为1%,远低于2030年3%的目标 [2] 急救培训模式创新 - 退伍军人李春亮在成都夜市开设免费急救培训摊位,采用AED和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20分钟/轮的街头教学 [1][2] - 德国日本等国家通过民间志愿力量提高急救普及率,需要制度化培训与爱心人士共同推动 [3] - 街头教学模式有助于降低学习门槛,改变公众对急救知识的畏难心理 [3] 社会参与案例 - 私家车主在车内配备AED并贴出醒目标识,紧急时可破窗取用 [4] - 外卖骑手接受急救培训后成为流动急救员 [4] - 企事业单位定期组织急救培训,全国开展学校急救教育试点 [2] 行业发展挑战 - 公众认知不足,认为急救是小概率事件,培训参与积极性低 [3] - 现有培训形式不够接地气,未充分考虑不同受众接受能力 [3] - 培训重传达轻巩固,参训者容易遗忘关键操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