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特钢
icon
搜索文档
深市材料龙头助力构筑大国重器根基 持续创新彰显中国力量
证券时报网· 2025-09-03 09:27
资本市场赋能 - 光威复材2017年创业板上市后利用IPO募集不到十亿元资金建设两条碳纤维生产线和一个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 形成六大协同业务板块[1] - 金力永磁2018年上市后通过IPO、可转债、股权激励等工具实现营收从2019年17亿元增至2024年67亿元(增长近3倍) 总资产从28亿元增至123亿元(增长3.4倍) 2024年并购内蒙古银海新材打通稀土回收产业链[2] - 中信特钢2019年重组整体上市成为A股最大专业化特钢上市公司 通过可转债募集资金建设"三高一特"关键项目[2] 技术突破与市场地位 - 光威复材推动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 成为我国装备用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实现从跟跑到并跑[3] - 金力永磁自主掌握晶界渗透技术减少50%-70%中重稀土用量 2024年该技术产品占比超90% 跃居全球稀土永磁产销量第一[3] - 中信特钢高端轴承钢产销量连续十余年全球领先 高端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风电用钢等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3] 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 - 光威复材近五年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8.5%以上 拥有300余人技术团队 截至2024年累计获得授权知识产权931件(含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770项)[5] - 金力永磁2024年研发费用达3.21亿元(占营收4.74%) 掌握晶界渗透等核心技术体系 截至2024年底拥有国内外专利127件[6] - 中信特钢2024年获授权专利476件(含发明专利162项、国际专利20项) 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28项(含ASTM标准1项)[6] 战略布局与增长赛道 - 光威复材将碳纤维应用于风电叶片 开发低空装备用碳纤维解决方案 拓展3C消费电子和人工智能装备轻量化材料[7] - 金力永磁为新能源汽车和风电提供永磁材料 推进低空飞行器用永磁材料交付 重点布局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7] - 中信特钢研发风电、光伏、氢能用绿色特钢 瞄准航空航天、核电等高端特钢进口替代市场[7]
深市上市公司锻造新材料自主实力 多元资本工具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9-03 08:13
新材料产业正以其磅礴的创新动能突破想象边界 将实验室奇思妙想锻造成驱动大国崛起的坚实脊梁[1] 深市上市公司构成其中最活跃群体 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 以自主可控科技创新实力书写从跟跑到领跑的中国故事[1] 相关公司将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成果产业化 力争让中国造新材料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1] 政策支持与产业地位 - 新材料自主可控是破解卡脖子技术困境支撑大国重器研发与应用的核心前提 产业发展始终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与重点布局[2] -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未来材料列为六大重点规划的未来产业方向[2] - 2024年12月出台《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新材料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化应用筑牢标准根基[2] 重点公司技术突破 - 光威复材以全产业链自主格局实现全系列碳纤维国产化量产 打破国际封锁助力大国重器并拓展新兴应用 用高研发投入与海量知识产权筑牢技术壁垒[3] - 金力永磁凭自主晶界渗透技术主导高性能钕铁硼生产 深度配套全球龙头率先布局机器人转子业务 借专利与股权激励推动材料绿色高端升级[3] - 中信特钢靠多品种特钢研发海量专利与绿色低碳实践 为多领域提供高端特钢方案 持续推进高端特钢进口替代引领行业发展[3] 光威复材发展策略 - 公司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 是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开拓者和从有到强主力军 贯彻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理念[4] - 自2017年登陆创业板以来实现纤维树脂预浸料复材制件装备检验检测的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4] - 坚持两条腿走路军民双驱动发展战略 除传统装备外在压力容器新能源建筑体育休闲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业务贡献[4] 资本市场赋能作用 - 资本市场成为新材料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扩大产业规模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助推器与孵化器[6] - 金力永磁通过收购巴彦淖尔市银海新材料51%股权获得稀土原材料自配套与可追溯优势 保障产品绿色品质并推动稀土磁材资源循环利用[6] - 中信特钢通过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用于三高一特产品体系优化升级项目高参数集约化余热余能利用项目等关键建设 增强高端特钢市场竞争力[6] 未来发展方向 - 资本市场多元化工具为新材料企业搭建资金—技术—产业良性循环通道[7] - 相关企业将继续用好深市资本市场工具 以资本赋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持续推进卡脖子技术突破全产业链生态完善及全球化布局深化[7] - 中信特钢始终致力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特钢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标准引领等重要领域积极探索创新[7]
中信股份:“多元化”价值再发现
中国证券报· 2025-08-29 17:20
核心财务与估值指标 - 股息率超过5%,分红率将近30%,市盈率不到6倍,市净率仅0.4倍 [1] - 总资产124953.30亿元,普通股股东权益7646.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0.9% [1] - 上半年营业收入3687.60亿元,净利润312.28亿元,中期分红总额58.18亿元 [1] 业务板块表现 - 先进材料和综合金融服务两大板块贡献千亿级收入,其余三大板块收入均达百亿级 [1] - 各金融子公司实现利润全面增长,主要实业子公司业绩向上向好 [2] - 境外收入同比增长15%,占比提升2.6个百分点 [2] 全球化布局与技术优势 - 中信泰富特钢与瑞典斯凯孚、德国舍弗勒、日本精工及恩梯恩等国际顶级轴承制造商深度合作 [4] - 中信戴卡为全球最大铝车轮供应商,拥有30个生产基地和两家"灯塔工厂",年产能约1亿只,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 [4][5] - 高端轴承钢产销量连续十五年稳居全球首位,特钢年产能力2000万吨 [5][6] 战略举措与创新能力 - 启动金融"强核"与实业"星链"两大工程,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并推动实业转型升级 [6] - 中信股权投资联盟管理基金规模超3200亿元,直接投资孵化科创企业超1100家,支持宇树科技、联影医疗等龙头企业 [6] - 推进科技创新"磐石"行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10] 市值管理与投资者回报 - 港股通资金持股占比从2024年初1.29%升至最新4.45%,股价年初以来累计上涨约25%,2021年以来累计上涨约180% [9] - 2024年实际分红率提升至27.5%,超过规划预期,并计划2025年不低于28%、2026年不低于30% [8] - 实施中高级管理人员自费购股项目,购股总金额突破1亿港元 [9] 发展前景与市场评价 - 通过金融与实业深度融合发挥协同效应,形成独特发展路径 [9] - 较高的分红率和股息率提供投资安全边际,具备较强估值修复潜力 [11] - 多元化业务组合形成周期对冲,业务转型升级和估值修复提供上行空间 [7]
本钢板材(000761) - 2025年6月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09 15:46
资产置换情况 - 交易方案需进一步论证和协商,交易标的资产范围、价格等未确定,确定后将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存在方案调整、中止或取消的可能 [1] 原材料自给率 - 铁矿原材料在集团采购比例约为 60%,焦煤焦炭以国矿长协煤采购为主,补充来源为地方煤、统购统销,产地包括山西、黑龙江、内蒙、河北等 [1] 销售网络布局 - 国内销售布局覆盖东北、华北、中西部、华东、华南五大区域公司和沈阳、大连、本溪、天津四家剪切加工配送中心,销售网点覆盖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外销由本钢国贸公司代理,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未来将发挥差异化、装备和品牌优势,将汽车钢、能源用钢、金属制品用钢(线材)、高端特钢作为战略产品,家电用钢、集装箱用钢、高强钢等作为重点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 [2] 中高端市场培育进展 - 成立产销研技术服务组,深入区域和重点企业,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渠道支撑 [2] - 与高校、研究院合作,提早介入新产品新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2] - 利用鞍钢集团战略合作资源,进入全新领域和行业,为新品种开发创造条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