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服务

搜索文档
微医控股更新招股书,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9.4%
中国证券报· 2025-10-04 17:18
9月29日,微医控股在港交所平台更新招股书,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最新业绩。2025年上半年,公 司实现营收30.8亿元,同比增长69.4%;其中AI医疗服务收入28.41亿元,同比增长97.3%,占总收入比 重超九成。 AI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超九成 微医控股是采用以签约人员为基础的打包付费模式运营健共体AI医疗健康服务的先驱。根据弗若斯特 沙利文的数据,按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在中国数字健康服务市场(不包括药品销售)及AI医疗健康解决 方案市场均排名第一。 公司的业务由AI医疗服务与线上线下(300959)医疗服务两大板块组成。公司在天津的AI医疗服务主 要包括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云药房及增值服务。 微医控股于2015年创办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及2020年与天津市政府合作共同开发出健共体。健共体为一 种可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并通过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强化基层医疗的新合作模式。公司为健共体构建了完善 的数字基础设施(包括云药房平台),扩大了机构间药品目录并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随后, 公司在天津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设立慢病管理中心,初步专注于糖尿病领域;2022年推出以签约人员为基 础的打包付费模式,在该模式 ...
微医控股更新招股书 2025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9.4%
证券日报网· 2025-09-30 11:16
这一AI赋能的整合医疗服务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成本效益与会员黏性,推动微医控股自身业务快速 增长,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公共医疗保险基金优化支出带来了切实收益。从运营成效来 看,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天津健共体内患者多项疾病管理指标显著提升,且全病种健康管理盈余率 由2024年的3.3%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1%。 目前,该AI健共体模式正向上海、杭州、重庆、南京、深圳、温州、银川等多地复制推广。 随着AI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微医控股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 续经营业务经调整亏损率由去年同期的7.0%收窄至4.2%,并且公司实现了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 微医控股AI医疗服务收入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迅速放量。2024年度该部分收 入达38.93亿元,较2023年的3.54亿元增长近10倍;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增长,实现收入23.89亿 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10.32亿元增长131.4%。截至2025年6月30日,健康管理会员服务已覆盖约110万 名健康会员。 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通过AI驱动的价值医疗服务患者,在患者健康改善的 ...
微医控股更新招股书:上半年营收超30亿元并接近盈利,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
IPO早知道· 2025-09-30 08:23
从收入构成来看, AI医疗服务已成为 微医控股 核心增长引擎 —— 2022年至2024年 ,微医控股 AI医疗服务收入分别为6.28亿元、10.24亿元 和 48.06亿元 ; 今年上半年,微医控股 AI医疗服务 收入 从 2024年同期的 14.4亿元 增加 97.3% 至 28.41亿元 。而 在营收占比上, 今年上半年 AI 医疗服务占总营收 的比例已从 2024年同期的 79.2%进一步攀升至92.2% 。 今年上半年,微医控股AI医疗服务的收入占比进一步攀升至92.2%。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 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 IPO早知道消息, 微医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 微医控股 ")于2025年9月29日更新招股 书,继续推进港交所主板上市进程,招银国际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成立于 2004年的 微医控股 旗下现拥有 AI医疗服务 和 线上线下医疗服务 两大业务板块。 根据弗 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 2024年收入 计算 ,微医控股在中国数字健康服务市场(不包括药品销 售)及 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市场均排名第一。 根据最新版本的招股书披露,微 ...
微医控股:2025年上半年营收30.8亿元 AI医疗服务收入超九成
智通财经· 2025-09-29 23:53
9月29日,微医控股最新业绩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30.8亿元,同比增长69.4%;其中AI医疗服务 收入达28.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7.3%,占整体收入比重超过九成。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收入统计,微医控股在中国数字健康服务市场及AI医疗健康解决方 案市场中均位列第一。 根据当日微医控股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微医控股持续经营业务收入 分别为13.68亿元、18.63亿元和54.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
去年全国互联网医院达3756所、诊疗1.3亿人次 AI医疗服务已有上市公司盈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17:20
互联网医院发展现状 - 截至去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达3756所 去年诊疗人次高达1.3亿 [1][4] - 头部互联网医疗平台今年上半年宣布盈利 行业进入扭亏为盈阶段 [1][6] 用户结构与需求特征 - 复诊患者特别是慢病患者成为互联网医疗主要用户群体 [1][6] -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慢病管理需求突出 国内发病率高但及时诊断病例有限 [6] 技术赋能与效率提升 - AI助理技术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应用 已辅助完成近40万次问诊 [3] - AI技术将医生服务效率提高33% 累计为医生节省6万小时工作时间 [3] - 大模型优化线上问诊流程 实现问诊前患者资料预处理与智能建议生成 [2][3] 医疗资源分布与就医模式变革 - 全国百强医疗机构绝大多数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北上广三地占据A++++等级医院12家 [2] - 互联网医院打破时空限制 使东北/西北等地区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即可获得北上广优质医疗资源 [1][3] - 线上平台提供药品配送服务 解决医院紧缺药物供应问题 [3] 医生参与度与接诊模式 - 具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接诊近4000名患者 [3] - 医生通过文字/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交流 平均接诊等待时间从5小时大幅缩短 [2][3] - 超过50%的医生每日工作时间达8-10小时 AI技术有效为医生减负 [2][3] 行业盈利模式与用户黏性 - 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方舟健客等企业实现盈利 其中方舟健客上半年净利润达1250万元 [6] - 行业通过问诊服务和药物销售双渠道提高用户黏性 加强慢病患者全周期疾病管理 [6]
微医控股拟赴港上市 CEO张君简历没写其它学历 难道只有高中学历?
新浪财经· 2025-09-18 14:1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1年至2023年收入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和18.63亿元,呈现持续增长 [3] - 2024年上半年收入达到1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 [3] - 经调整亏损率从2021年的140.8%大幅降至2023年的27.1%,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7.0%,接近盈利 [3] 业务运营与平台规模 - 数字医疗平台已连接约1.15万家医疗机构和31.8万名医生 [8] - AI医疗服务在天津等地的实践中已取得一定成效 [8] 上市进程与监管关注 - 公司于去年年底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赴港上市 [1] - 2025年4月,证监会国际司出具补充材料要求,重点关注廖杰远的历史违规情况及实际控制人认定问题 [4] - 2024年1月1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微医控股及廖杰远作出公开谴责 [6] 历史违规处罚详情 - 2022年7月,因未依法及时披露持有易联众股份变动情况、有误导性陈述及在限制转让期交易股票等问题,被处以3030万元罚款,创始人廖杰远处以8万元罚款 [5] - 违规行为发生于2018年10月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间,公司利用多个证券账户交易易联众股票,在持股达5%和10%时未履行报告及公告义务,并在限制转让期内进行买卖操作 [5] 公司治理与关键人员 - 招股书中表示,廖杰远已承诺放弃其所持股份的所有投票权,且不在集团内担任任何职务 [5] - 目前微医控股集团的CEO是张君,曾任美图集团高级副总裁、网易公司业务运营总经理 [6] - 招股书披露张君的学历信息为2003年6月在察右后旗第一中学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未提及本科及以上学历 [6]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AI无法替代医生,更应该是医生的助手
贝壳财经· 2025-09-11 19:36
他表示,蚂蚁致力于通过AI为医生提供重要支持:帮助专科医生拓展能力边界,向"全科医生"靠近;成 立医疗健康实验室,进行AI赋能MDT多学科会诊等前沿探索,"AI医疗唯一的出路就是人机结合。" 韩歆毅也坦言,AI医疗落地仍面临三大核心难题:高质量数据、抑制幻觉和医学伦理。 "高质量的数据是基础,其投入远超想象。"他透露,医疗数据的标注和训练门槛极高,"可能一条数据 的成本不是几美元,而是上百美元甚至更贵,还需要副主任、主任医师级别的医学专家参与,才能保证 训练质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罗亦丹)9月11日,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上,面对"AI会取代医生 吗?"这一行业焦点问题,蚂蚁集团CEO韩歆毅表示,"相当长的时间内,AI都无法替代医生,更应该是 医生的助手。" 抑制幻觉则是另一挑战。韩歆毅表示关键在于"抑幻而不降能"——"难的不是单纯抑制幻觉,而是在减 少错误的同时,不降低模型的服务能力,这需要反复打磨平衡。"而对于医疗伦理,蚂蚁专门成立了医 疗伦理顾问委员会,邀请医疗界顶级专家共同探索规范,"这个问题是以前没有人碰到的,我们必须一 起去摸索。" 尽管医疗健康已是一个十万亿级市场, ...
德生科技:AI产品主要布局政务、就业、医疗等核心民生服务领域
搜狐财经· 2025-08-22 12:02
AI产品布局领域 - AI产品主要布局在政务、就业、医疗等核心民生服务领域 [1] 政务领域产品 - AI政务服务构建智慧政务服务网络 实现社保咨询、政策解读、业务经办等全场景服务的智能触达 [1] 就业领域产品 - AI就业服务下沉基层 形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实现供需精准撮合与个人服务精准触达 [1] 医疗领域产品 - AI医疗服务以就医无感支付签约为入口 通过用户支付画像推送精准的健康服务 [1] 技术发展 - 公司正在集合优质的大模型及算力能力 不断应用到AI产品迭代中 链接B端打造民生服务生态 [1]
减持创新药,补换AI医疗!部分基金动向曝光
券商中国· 2025-08-18 23:25
公募基金布局节奏切换 - 公募基金采取"先做药后做医"的布局策略,创新药主题基金在6、7月份批量翻倍后,资金开始向AI医疗切换 [1][2] - 6月末多只医疗主题基金减持或清仓创新药股票,替换为AI医疗股票,8月份AI医疗热度加速提升 [2] - 基金经理认为创新药已进入成果集中兑现期,而AI医疗处于产品力验证与商业化探索早期阶段 [5] 创新药基金表现与调仓 - 截至8月17日医疗主题基金最高收益率达150%,主要来源于药物领域 [4] - 汇添富香港优势基金、长城医药产业精选等基金通过单押药物股实现年内翻倍收益 [4] - 创新药被公募抱团达到小高峰后,获利筹码累积导致切换需求强化 [4] AI医疗赛道热度提升 - 8月美股AI医疗公司Tempus AI两周内累计上涨超30% [6] - 6月末银华医疗健康基金将晶泰控股列为第一大重仓股,8月4-15日该股飙升65% [7] - 云顶新耀2024年收入7亿元但市值近300亿港元,云知声收入9亿元市值突破500亿港元 [7][8] 基金持仓结构调整 - 万家健康产业基金卖出科伦博泰生物等药物股,新增讯飞医疗科技和晶泰控股为前十大重仓股 [9] - 前海开源、华夏、惠升等基金减持百济神州等创新药股,增持时代天使等AI医疗公司 [9] - 基金经理给予AI医疗较高估值宽容度,体现对新技术的乐观预期 [7] AI医疗未来发展前景 - 基金经理预计AI医疗可能成为2025年年度投资主题 [10] - AI+制药采用"卖铲人"逻辑,AI+医疗通过诊疗数据变现实现降本增效 [10] - "互联网大厂+医药公司+头部医院"合作模式被认为具备竞争优势 [10]
医疗与消费周报:AI医疗:技术赋能驱动诊疗从“经验”到“数据”转型破局三重壁垒向普惠化进阶-20250726
华福证券· 2025-07-26 21:03
核心观点 - AI医疗通过技术赋能推动诊疗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核心能力分为感知智能、计算智能和认知智能三层,旨在提升医疗效能并解决结构性挑战[8][9] - 当前AI医疗面临数据壁垒、隐私泄露和数据偏差三重壁垒,未来突破方向包括"AI+边缘计算"下沉基层和"监管沙盒"加速创新[11] - 医药生物板块中医疗服务(+6 73%)和医疗器械(+4 43%)表现最佳,化学制药(-1 23%)表现较弱[14] - 医疗研发外包(+8 29%)、疫苗(+6 62%)和医疗服务(+5 31%)是三级行业中涨幅前三的细分领域[15] 医疗新观察 - AI医疗依托互联网架构,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场景覆盖医疗服务、药品、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技术赋能是其核心驱动力[8] - AI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医疗数据转化为临床决策支持,感知智能实现精准检测,计算智能支撑药物研发,认知智能辅助个性化诊疗方案[9] - 2016-2023年中国AI医疗投融资数量及2019-2023年市场规模数据被引用,但具体数值未在文本中体现[10] 医药板块行情回顾 - 医药生物板块关注的6个二级行业中,医疗服务(+6 73%)和医疗器械(+4 43%)涨幅领先,中药Ⅱ(+1 39%)和化学制药(-1 23%)表现较弱[14] - 化学制药(89 07倍PE)和生物制品(73 48倍PE)估值水平最高,中药Ⅱ(33 01倍PE)和医药商业(21 70倍PE)估值最低[14] - 三级行业中医疗研发外包(+8 29%)、疫苗(+6 62%)涨幅居前,疫苗(104 65倍PE)和其他生物制品(103 12倍PE)估值最高[15] 医疗产业热点跟踪 - 河南洛阳和南阳入选国家级医疗卫生示范项目,分别获得中央财政补助5亿元和2亿元,用于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及中医药传承创新[20] - 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集采改革,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开展10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地方层面形成协同补充格局[23] - "十四五"期间医保系统资助3 5亿人次困难群众参保,支出722 9亿元,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三重保障制度下报销比例超9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