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IX

搜索文档
MCU,巨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新型嵌入式存储技术推动MCU行业变革 - 2025年头部MCU厂商(ST、恩智浦、瑞萨等)密集发布搭载PCM、MRAM等新型存储的汽车MCU产品,标志着技术格局从传统嵌入式Flash向多元化演进[1] - 新型存储技术已从尝试阶段跃升为战略布局,开始对MCU生态产生深远影响[1] 主要厂商技术路线与产品布局 ST的PCM技术 - 采用相变存储器(PCM)技术,基于锗锑碲合金的相变特性实现数据存储,具有低电压操作、高密度优势[5] - 2025年4月推出Stellar P/G系列MCU,搭载xMemory技术,采用FD-SOI工艺,面向软件定义汽车和电动化平台[6] - PCM技术可简化供应链,降低开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7][9] 恩智浦与瑞萨的MRAM方案 - 恩智浦2025年3月推出S32K5系列,采用16nm FinFET工艺,内置MRAM,写入速度比传统闪存快15倍以上[10] - 瑞萨2025年7月发布RA8P1系列,采用22nm工艺,配备1MB MRAM,支持AI语音和多模态输入[11][13] 台积电的存储技术布局 - 同时推进MRAM和RRAM技术路线,计划导入22nm至5nm节点[15] - RRAM已在40nm-22nm实现量产,12nm进入流片阶段;MRAM在22nm量产,16nm准备中[15][16] - 2025年在慕尼黑设立欧洲设计中心,重点研发汽车MRAM应用[16] 技术演进趋势 - MCU工艺从传统40nm向16nm/12nm等先进节点发展,集成度提升[2] - 新型存储解决传统Flash在密度、速度、功耗方面的瓶颈,适应软件定义汽车需求[3] - 存储计算一体化趋势明显,MRAM/PCM可减少数据搬运,提升AI推理等场景效率[19][21] 行业影响与展望 - MCU正从"控制器件"向"汽车大脑/边缘算力中枢"转型[2][23] - 存储技术成为MCU架构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产业从"可用"向"可扩展"演进[23] - 技术升级涉及全产业链协同,目前由国际头部厂商主导[23]
【百人会百人谈】对话英飞凌曹彦飞:跨国汽车半导体企业的本土化新样本
新华财经· 2025-05-22 19:57
新华财经北京5月22日电(记者王鹤王钊)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新"向"智"转型,半导体是驱动这场 变革的核心引擎。作为全球汽车半导体龙头,英飞凌以13.5%的市场份额领跑赛道。 新华财经: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目前提升至约15%左右水平,预计还将不断提升,英飞凌如何看待本土 厂商的崛起?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汽车业务大中华区负责 人曹彦飞发布了英飞凌汽车业务"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并与新华财经记者就英飞凌本土产品 定义、本土化价值链生产、本土化生态圈的思考进行了深度对话。 新华财经:汽车智能化是当下行业的热点和焦点,英飞凌如何看待这样一个趋势? 曹彦飞:汽车行业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行业确实在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汽车产品的卖点 从电动化早期更关注续航里程、电池等动力总成相关的指标逐步转向智能辅助驾驶。 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英飞凌做了多年的产品布局。舱外感知方面,我们的毫米波雷达已经有15年历 史,上一代产品已陆续投放市场3亿多片。未来一年,英飞凌将推出28纳米CMOS工艺的4D毫米波成像 雷达,该技术将有助于未来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需求。舱内感知 ...
英飞凌FY25Q2跟踪报告:下调FY2025全年营收指引,FY25H2市场有望温和复苏
招商证券· 2025-05-16 23: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消费类业务 FY24H2 或将复苏,SiC 明年营收预计增 50%,下调 FY2025 全年营收指引,FY25H2 市场有望温和复苏 [1] - FY25Q2 业绩符合预期,市场已触底,库存大多恢复正常,但关税引发不确定性,下调 FY25 营收指引,公司增长潜力仍具吸引力 [44][4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规模 - 股票家数 505 只,占比 9.9%;总市值 84815 亿元,占比 9.8%;流通市值 72195 亿元,占比 9.2% [6] 行业指数 - 1 个月绝对表现 2.3%,6 个月 -2.5%,12 个月 36.9%;相对表现 1 个月 -1.6%,6 个月 -0.9%,12 个月 29.1% [8] FY25Q2 业绩情况 - 营收 35.91 亿欧元,略低于指引,同比 -1%/环比 +5%,毛利率 40.9%,同比 -1.4pcts/环比 -0.2pct,库存略有下降,积压订单约 200 亿欧元环比稳定 [1] - ATV 部门营收 18.58 亿欧元,同比 -2.8%/环比 +6.1%,利润 3.85 亿欧元,同比 -20.1%/环比 +12.2% [2] - GIP 部门营收 3.97 亿欧元,同比 -15.4%/环比 +16.8%,利润 0.38 亿欧元,同比 -57.3%/环比 +11.8% [2] - PSS 部门营收 9.79 亿欧元,同比 +11.3%/环比 -0.8%,利润 1.38 亿欧元,同比 +46.8%/环比 -18.3% [2] - CSS 部门营收 3.56 亿欧元,同比 -4.0%/环比 +3.5%,利润 0.4 亿欧元,同比 -4.8%/环比 +33.3% [2] FY25Q3 展望 - 预计营收 37 亿欧元,同比 -0.1%/环比 +3.0%,部门利润率 15%,GIP 和 PSS 营收环比增长较高,ATV 环比增长低于平均,CSS 营收环比下降 [3] FY2025 展望 - 预计营收略有下降,受关税和汇率不利影响,毛利率约 40%,部门利润率约 14%-16%,全年闲置成本约 10 亿欧元,下调投资额至 23 亿欧元,折旧摊销约 19 亿欧元,自由现金流约 16 亿欧元 [3] 业务动态 - 4 月 8 日宣布 25 亿美元收购 Marvell 汽车以太网业务,预计 CY2025 年完成交易,促进 ATV 增长并提升毛利率 [4] - SIC 价格动态调整,预计 FY2025 年收入同比增速较低,但结构性增长驱动因素未减弱 [4] - 持续推出 PSoC Multi - Sense 系列,增强 CapSense 技术,通过 PSoC Edge 系列推进 AI 应用 [4] 财务状况 - 毛利率 40.9%与 FY25Q1 基本持平,运营费用中研发费用略增,销售等费用降低,其他净运营费用 1.38 亿欧元 [35] - FY25Q2 财务业绩为负 2800 万欧元,所得税费用 6300 万欧元,现金税 8000 万欧元,Capex 从 7.31 亿欧元降至 4.7 亿欧元,折旧和摊销 4.83 亿欧元,自由现金流从负 2.37 亿欧元变为正 1.74 亿欧元 [36][37] - 库存周转天数从 190 天降至 177 天,总现金约 17 亿欧元,总债务 55 亿欧元,总杠杆率 1.5 倍,净杠杆率 1.1 倍 [38][39] Q&A 要点 - 全年利润率指引下调受销量下降、汇率因素、产品降价等影响 [46] - 确认 FY25 AI 业务 6 亿欧元、明年 10 亿欧元目标 [48][49] - 不同业务 FY25Q4 表现难预测,正常季度 ATV 和 PSS 增长较强 [50] - 标准功率半导体细分市场有挑战,但高可靠性模块有优势 [50] - 汽车客户分销渠道库存 12 周处于上限,平均正常 [52] - 中国汽车业务营收同比两位数增长,市场份额提升至 13.9 个百分点 [53] - MCU 业务仍有发展空间,受外汇和库存因素影响 [55] - 削减资本支出主要因推迟前端设施建设,与关税和汇率有关 [59] - 晶圆厂前端产能利用率百分之七十多,后端百分之六十多,下半年趋势取决于情况 [65][66]
Nuo Therapeutics Announces Exclusive Private Label Distribution Agreement with Smith+Nephew
Globenewswire· 2025-04-30 04:30
HOUSTON, April 29, 2025 (GLOBE NEWSWIRE) -- Nuo Therapeutics, Inc. (OTCQB: AURX) (“Nuo”), a commercial stage medical device company pioneering leading-edge biodynamic therapies by focusing on emerg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evolving healthcare landscape, announced it has entered into an exclusive private label distribution agreement (“Agreement”) with global medical technology company Smith+Nephew (LSE:SN, NYSE:SNN). Under the Agreement, Smith+Nephew will market and sell CENTRIO Platelet-Rich Plasma System, t ...
半导体行业,多单收购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11 08:55
半导体行业战略收购动态 核心观点 - 多家半导体巨头通过针对性收购强化在制造、连接和先进材料领域的技术布局,以优化产品开发流程、拓展相邻市场并推动长期增长 [1] 分项总结 西门子收购DownStream Technologies - 收购目标为PCB设计软件开发商DownStream,其工具(CAM350、BluePrint-PCB、DFMStream)可提前验证设计数据,减少生产错误并简化文档生成 [2] - 整合后将实现从原理图到成品PCB的端到端流程优化,尤其提升中小型企业设计-生产衔接效率 [2] - 预计减少后期错误50%以上,缩短交付周期并提高一次性构建成功率 [2] 诺基亚收购Infinera - 交易金额23亿美元,使诺基亚光网络业务规模翻倍,强化北美市场地位(Infinera在当地市占率超30%) [3] - 目标为抢占数据中心互连及下一代光传输市场,直接对标Ciena和思科 [3] - 预计2027年前实现2.23亿美元利润协同效应,主要通过供应链优化达成 [3] 英飞凌收购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 - 25亿美元现金收购,获得Brightlane产品线(PHY/交换机/网桥),支持10Gbps车载通信 [4] - 补全软件定义汽车技术栈,结合Aurix MCU形成完整平台方案 [4] - 新增50+汽车OEM客户,设计中标渠道价值40亿美元,2025年预计营收2.5亿美元(毛利率60%) [4][5] 安森美拟收购Allegro MicroSystems - 报价69亿美元(溢价57%),遭拒但谈判持续 [6] - Allegro的磁传感器/电源IC可强化安森美在电动汽车、工业自动化领域布局 [6] - 双方2024年收入分别下降14%/33%,收购或推动传感器与电源IC深度集成 [6][7] Black Semiconductor收购Applied Nanolayers - 获取石墨烯晶圆工艺技术(200mm产能1万片/年),计划扩展至300mm工艺(2029年目标100万片/年) [8] - 加速集成石墨烯光子学(IGP)开发,瞄准AI/自动驾驶芯片市场,预计缩短研发周期2年 [9] - 与FabOne工厂扩产计划协同,2026年启动试点生产线 [9]
MCU,新王登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8 09:36
文章核心观点 英飞凌在微控制器市场和汽车半导体领域取得领先地位,通过收购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巩固MCU业务,并大力下注RISC - V以争取未来MCU市场更多筹码 [1][3][10] 分组1:英飞凌在微控制器市场的地位 - 英飞凌在全球微控制器市场占据第一位置,2024年市场份额增至21.3%(2023年为17.8%),同比增长率3.5个百分点在竞争对手中位居前列 [1] - 自2015年以来,英飞凌微控制器业务平均每年增长13.0%,而整体市场每年仅增长4.0%;2023年首次攀升至汽车微控制器市场全球第一 [1] 分组2:英飞凌在汽车半导体领域的表现 - 2024年英飞凌在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份额为13.5%;在欧洲以14.1%份额攀升至榜首,在北美成为第二大市场参与者,份额为10.4% [3] - 英飞凌在汽车半导体最大市场中国(份额13.9%)和韩国(份额17.7%)保持领先,在日本以13.2%份额稳居第二;2024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为684亿美元,较2023年下降1.2% [3] - 英飞凌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汽车半导体领域领军企业,有史以来首次跻身各地区前两名汽车半导体公司之列 [4] - TechInsights连续五次确认英飞凌领先地位,微控制器是成功功臣;英飞凌汽车微控制器市场份额增加3.6个百分点达32.0%,领先第二名2.7个百分点,而该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2% [5] 分组3:收购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 - 英飞凌宣布以25亿美元现金收购Marvell Technology汽车以太网业务,交易需获监管部门批准,预计2025年内完成 [6][8] - 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客户包括50多家汽车制造商,有2030年前约40亿美元设计订单,预计2025日历年创造2.25亿 - 2.5亿美元收入,毛利率约60% [7] - 收购旨在补充和扩展英飞凌市场领先的微控制器业务,加速软件定义汽车系统能力建设,巩固其在微控制器领域领先地位 [6][7] 分组4:英飞凌下注RISC - V - 英飞凌将推出基于RISC - V的全新汽车微控制器系列,扩展现有AURIX产品组合,致力于让RISC - V成为汽车开放标准 [10] - 通过合资企业Quintauris,英飞凌等公司加速基于RISC - V产品工业化;Quintauris推出RT - Europa,是首个为实时、安全关键型汽车应用量身定制的RISC - V配置文件 [10][11]
英飞凌跃升全球MCU龙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11 08:53
英飞凌首席营销官兼管理委员会成员 Andreas Urschitz 表示:"我们巩固了市场地位,这证明了我 们卓越的产品组合、软件和易于使用的开发工具超出了客户的期望。在过去十年中,我们通过为客 户提供功能强大、效率高的系统解决方案,不断超越整个市场,并赢得了市场份额,而这些解决方 案是推动脱碳和数字化的众多创新的核心。" 过去几年,英飞凌一直领先于市场。自 2015 年以来,英飞凌的微控制器业务平均每年增长 13.0%,而整体市场每年仅增长 4.0%。2023 年,英飞凌首次攀升至汽车微控制器市场的全球第一。 现在,该公司在整个微控制器市场(所有终端市场的总和)中也取得了同样的成绩。根据 Omdia 的 数据,2024 年全球微控制器销售总市场规模为 224 亿美元,而 2023 年为 280 亿美元。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内容编译自英飞凌,谢谢。 英飞凌发布文章表示,公司在全球微控制器市场中跃居第一的位置。根据 Omdia 的最新研究,该公 司的市场份额在 2024 年增至 21.3%(2023 年:17.8%),同比增长率(3.5 个百分点)在竞争对 手中位居前列。这使英飞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