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电池管理系统)
搜索文档
帮主郑重:9个月涨15倍的储能牛股,藏着散户抓大牛的3个底层逻辑
搜狐财经· 2025-10-26 10:28
公司股价表现 - 海博思创股价在9个月内从19元上涨至300元,涨幅达15倍 [1]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储能行业当前状态类似早期光伏行业,呈现红火态势但存在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近五分之一项目“交付即巅峰”,赚吆喝不赚钱 [3] - 公司定位为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强调储能系统应是能与电网对话、靠算法赚钱的“智能资产”,而非简单的电池堆砌 [3] - 公司创始人具有清华电机系博士及前西门子智能电网CTO背景,秉持“系统工程师”理念 [3]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 - 公司核心优势在于为储能系统安装“大脑”,重点发展BMS(电池管理系统)和EMS(能量管理系统) [3] - BMS通过算法管理电池“健康度”,提升电芯一致性并延长电池寿命数年 [3] - EMS通过AI调度管理“赚钱路数”,动态计算峰谷价差,决策充放电时机及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 [3] - 公司技术能力体现在获得项目上,如内蒙古全国最大储能电站(83.5亿元)因其能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及全生命周期更高收益而选择该公司 [3] - 公司具备全栈自研算法能力,覆盖从BMS到PCS,从控制逻辑到AI调度,形成技术壁垒 [4] - 公司技术可实现高价值应用场景,如为数据中心提供毫秒级供电响应,系统可用率达99.99% [4] 公司商业模式与财务表现 - 公司商业模式从硬件低价竞争转向“综合能源服务”,包括前端开发、后端运维及电力交易服务,赚取服务费和分成 [5] - 公司上半年海外收入暴涨3000%以上,源于海外客户愿意为高溢价服务买单 [5] - 公司上半年营收增长22% [6] 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逻辑 - 储能行业是能源变革中的真实需求,旨在解决风电光伏“靠天吃饭”问题,属于能持续数年的大赛道 [4] - 行业正经历从“拼装机量”到“拼运营效率”的拐点 [6] - 投资应关注解决行业真实痛点的公司,而非仅拼装机量和价格战的企业 [4] - 投资选股应注重公司的核心能力,如技术、客户和商业模式,而非仅看营收利润 [6] - 公司经营现金流为-16.5亿元,表明存在垫资多、现金流压力大的潜在风险 [6]
沃橙新能源拟150亿扩产背后:储能赛道“血拼”核心部件与场景化突围
36氪· 2025-10-21 07:51
战略转型 - 公司计划投资150亿元建设五大生产基地,实现从系统集成商向核心部件制造商的战略转型 [1] - 五大生产基地中,3个重点布局电芯产线,规划40GWh电芯产能,覆盖磷酸铁锂、钠离子等多条技术路线 [4] - 另外两个基地聚焦储能系统集成与核心部件测试,规划40GWh储能系统产能,针对电网侧、工商业、户用三大场景定制化生产 [4] 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国累计电力储能装机达到137.9GW,同比增长59.9%,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 [1] - 系统集成商高度分散,依赖外购核心部件,同质化竞争导致毛利率持续走低 [3] - 行业普遍存在电芯寿命虚标、可靠性不足等隐性问题,通用型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高效、稳定要求 [3] 转型动因 - 掌握电芯、BMS、PCS、EMS的自主研发能力,可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并通过各环节算法联动提升系统整体效率 [4] - 目标是通过电芯能量密度提升和BMS精准控制,为客户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而非单纯比拼系统价格 [4] - 战略转向与储能产业"技术收敛"趋势同频,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正获得更高溢价空间 [4] 差异化竞争策略 - "场景化系统集成"策略核心是基于对场景需求的深度理解,反向定义核心部件的研发方向与系统架构 [5] - 例如为工商业场景联合开发长循环磷酸铁锂电芯(循环寿命需6000次以上),并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 [5] - 通过场景数据建模为客户定制方案,如为物流园区增加光储充一体化功能,使客户综合收益提升20% [5] 产业协作模式重构 - 公司通过自研与场景数据积累,从产业链的"采购者"转变为"需求定义者",与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协同研发 [6] - 设立"场景测试验证中心",模拟不同气候、负荷、电网条件下的运行状态,并将测试数据开放以推动行业标准建立 [6] - 旨在推动行业从比拼"谁的系统更便宜"转向比拼"谁的系统更适配场景需求" [6]
储能电芯价格现状及发展趋势
数说新能源· 2025-10-11 16:15
电芯价格趋势与市场博弈 - 电芯涨价是短期现象,长期价格将趋于稳定,主要由于中国电芯产能充足 [1] - 短期涨价由抢装需求集中和行业技术迭代导致,314电芯产能减少但需求仍在,造成供需紧张 [1] - 价格呈现散客涨价、大客户价稳的博弈状态,例如中航散单价格从0.23-0.25元/千瓦时涨至0.27-0.28元/千瓦时,部分达0.3元/千瓦时,但对核心大客户如阳光电源价格维持稳定 [1] 电芯品质差异与集成商作用 - 电芯品质核心差异体现在生产一致性与良率,头部厂商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生产工艺更成熟,良率高,电芯一致性好 [2] - 集成商的管控能力通过PCS、BMS、EMS系统直接影响电芯性能发挥,例如特斯拉采用一颗电芯一管控模式,阳光电源通过监管产线挑选高一致性电芯 [2] - 电芯技术无绝对壁垒,配方和工艺可复制,多数厂商研发负责人来自宁德时代,技术路线趋同 [2] 电芯技术迭代与行业竞争格局 - 电芯从314向500/600+切换短期内难以让头部厂商建立明显领先优势 [3] - 头部电芯厂商多布局系统集成,可自主定义产品规格,而专注电芯销售的厂商研发方向由系统商定义 [3] - 未来行业竞争核心是系统集成经验、服务意识及项目可用率、在线率,而非单一电芯产品技术突破 [3] 其他行业动态 - 主机厂电芯采购需兼顾性能和成本 [6] - 比亚迪出海发力东南亚市场 [6] - 宁德时代在储能市场的增长高于动力市场 [6]
甘肃1.2GWh独立储能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招标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9-24 18:01
项目核心信息 - 甘肃辉通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发布300MW/1200MWh独立储能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公告 [2] - 项目已由张掖市山丹县发展改革局批准实施,项目批文为山发改备[2024]13号 [3] - 招标范围为一个标段,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采购清单及技术规范书 [3] 项目技术要求与规格 - 项目规模为300MW/1200MWh,储能系统设备交货期为合同签订后60日历天 [3] - 质量要求为合格,交货地点为项目机位点 [3] - 投标人需具备电池单体、PCS、EMS、BMS四项中至少一项的自主研发及生产能力 [2][3] - 所投集成系统核心设备需具有CGC、CQC、TUV等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的带CNAS、CMA的型式试验报告 [5] 投标人资格要求 - 投标人须具有至少一个单体项目容量≥100MWh的投运业绩,或自2022年1月1日至投标截止日累计不低于1000MWh的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设备合同业绩 [5] - 投标人须提供符合GB/T 36276-2023等国家标准的电池单体、电池簇、电池模组检测报告 [5] - 电池生产日期不得早于项目实际供货日期超过3个月,且需承诺近三年供货的储能电池系统产品无火灾事故发生 [5] - 投标人须具有有效期内的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并提供近三年第三方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 [5] 招标流程安排 - 招标文件获取时间为2025年09月24日00时00分至2025年10月14日15时00分,通过张掖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在线免费下载 [8][9] - 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14日15时00分,采用网上电子招标方式,递交至张掖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上开标系统 [10] - 开标时间与投标截止时间相同,为2025年10月14日15时00分 [10]
业内首批!中车株洲所通过国内首个储能强制性国标认证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5 17:32
公司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的tPower-FR1005/tPower-FC11(314Ah-104S/416S)电池组系统通过国家强制性标准GB44240-2024认证,成为行业内首批获此资质的企业 [2] - 认证由具备CMA、CNAS双重权威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是对储能产品安全性能的权威背书 [2] - 自主研发的BMS系统具备毫秒级实时响应能力,能在极端工况下迅速启动保护机制,确保电池组稳定运行 [4] 行业标准升级 - GB44240-2024标准较推荐性标准GB/T36276-2023实现安全要求的全面升级,深度对标IEC62619、UL1973等国际顶尖规范 [4] - 新标准构建了更为严苛的安全测试体系,包括模拟极端运输环境的跌落测试、过压充电控制测试和过流充电控制实验 [4] - 标准的实施为储能产业规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新能源储能领域向更高安全标准和更优质量水平迈进 [5] 公司战略定位 - 作为承接国家"双碳"战略部署的重要产业平台,公司已构建从核心技术研发到全流程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5] - 此次认证彰显了公司在储能产品安全性能上的领先实力,将引领全行业加速安全技术升级 [5] - 公司持续深耕新型储能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的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5]
储能行业研究框架培训
2025-08-18 23:10
行业与公司 **储能行业研究框架培训 202508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差异 - 发达国家如美澳侧重电网调节[1] - 拉美、北非、澳洲利用风光储能解决能源增量并出口[1] - 中东为满足数据中心低碳需求积极转型[1][5] 中国储能市场变化 - 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现货价差和容量电价成主要收益来源[6] - 独立储能增长抵消强配取消的影响,预计维持20%-30%增长[6] 欧洲、澳洲及其他新兴市场 - 欧洲新能源占比高,政策加码支持储能[7] - 澳洲2024年装机增速达77%,每季度新增规划3~5G瓦[7] - 拉美地区如智利累计装机4G瓦,在建规模18G瓦,规划量超20G瓦[7] - 印度光伏+储能模式契合离散式能源需求,2024年前三季度项目中标近8G瓦[7] 美国市场 - 商业模式稳定,但经济压力和关税政策带来成本压力[8] - 加州、德州数据中心项目成重要增量,预计增速放缓[8] 2025年行业展望 - 出货量因库存恢复改善,预计整体维持30%以上复合增长率[9] - 大型集中式储能占主导,户用分布式储能盈利潜力高[9] 储能产业链 - 上游环节:电芯、PCS、BMS等构成直流侧储能系统[10] - 交流侧储能系统:P3S、EMS和变压器[10] - EPC和运营环节[10] - 户用储能偏向总成商和经销商[10] 价格趋势 - 电芯成本占比最高,2025年价格逐步企稳[11] - 国内电芯及集成价格竞争激烈,美国供应商盈利回归合理水平[11] - 欧洲、澳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盈利较高[11] 竞争格局 - 电芯环节:宁德时代占30%以上份额,亿纬、中航等第二梯队[12] - 集成环节:特斯拉、阳光电源、弗林斯等具竞争力[12] - 户用储能:本地化企业优势明显[12] 盈利分布 - 大型储能项目利润集中在集成商[13] - 户用储能利润集中在渠道端企业[13] 2024年市场复盘 - 2024Q3大型储存项目机会显著增加(如中东)[14] - 2025H1偏弱,H2预期好转,海外新兴市场成长性高[14] - 看好全球竞争力龙头(阳光电源)及户用领域标的(德业、艾罗、派能力)[14] 其他重要内容 - 储能产品分类:短期储能(调频)、中期储能(电力平衡)[3] - 配置指标:国内功率比例15%~20%,备电时长2小时;美国功率比例30%~40%,备电时长3~4小时[3]
九号电动两轮车链博会再亮相 智能与安全成核心标签
环球网· 2025-07-17 21:06
公司表现 - 九号公司在第三届链博会展出3款智能电动两轮车、5款短途交通产品、2款智能割草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电动两轮车成为焦点 [1] - 公司一季度中国区电动两轮车销量约100万台,同比增长141%,5月累计出货量达700万台,成为行业最快达成这一成绩的品牌 [3] 产品优势 - 电动两轮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与"安全"两大优势 [3] - 自主研发的BMS系统可24小时监控电池内部数据,提供20余项二次保护,搭配自研云电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3] - 与物联网企业联合开发的小型化ECU,突破性缩小至掌心大小,成为电动两轮车的"真智能心脏" [3] - 率先将液晶彩屏仪表引入行业,支持投屏导航、来电显示、天气预报、NFC等功能,并具备趣味交互设计 [4] 技术创新 - 深度参与电池全流程开发,从需求定义到测试验证全程主导,形成多项特色技术 [3] - 自研彩屏仪表大幅提升骑行体验,支持听歌、主题换肤、宠物彩蛋等交互功能 [4] 行业地位 - 公司是全球短交通和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电动两轮车持续刷新行业增速纪录 [1][3] - 依托研发创新能力及供应链深度协同,以智能与安全为锚点持续领跑行业 [4]
派能科技彭宽宽:以技术壁垒与全球化布局竞逐储能高质量发展赛道
中国能源网· 2025-06-17 18:08
行业发展趋势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行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进入价格与价值双维竞争新阶段 [1] - 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距离"主体地位"要求的70%仍有差距,亟需通过储能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5] - 光伏配储度电成本已逼近甚至低于煤电,叠加电力市场开放带来的峰谷套利、容量补偿等机制,"新能源+储能"模式正加速替代传统电源 [5] - 2025年储能产业增速将保持50%高位,行业逐步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 [5] 公司战略与技术优势 - 公司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3亿元,组建700多人的跨学科团队,实现从核心材料、电芯、BMS、PCS到系统集成与EMS的全栈技术覆盖 [2] - 通过材料体系革新与系统能力优化,产品在安全性与度电成本上已建立差异化优势 [2] - 公司构建"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运营"全周期交付能力,重点强化电力交易增值服务 [2] - 公司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200万套,项目经验覆盖源、网、荷、和孤网等多场景 [2] 全球化布局 - 公司建立深度本地化网络,国内以扬州、合肥制造基地为支点,辐射杭州、深圳区域中心 [2] - 海外在欧美日澳等8国设立分支机构,十余个服务网点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2024年投产的意大利工厂成为响应欧洲市场需求的战略枢纽 [4] 行业协同发展 - 新能源和储能协同发展才能激活新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5] - 储能企业需肩负双重使命,短期通过精益制造与成本优化推动规模化应用,长期依托技术创新支撑新能源高比例消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