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传感器

搜索文档
佳能在“自动驾驶之眼”领域挑战索尼
日经中文网· 2025-07-04 13:45
佳能SPAD传感器技术 - 公司开发出新型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传感器 专攻暗处环境下的高性能成像 通过逐一计算光子数量实现CMOS传感器无法捕捉的暗处对象识别 [1][3][4] - 技术突破包括将每个像素耗电量降至2022年试制品的1/4 并采用光子到达时间推算算法 解决明亮环境下处理速度不足的问题 [5] - 产品可识别120米外行人 适用场景包括比月光更暗的环境 目标2031年量产 价格定位与CMOS传感器持平 [3][5] 车载传感器市场格局 - 全球高附加值车载传感器市场份额由美国安森美 中国豪威集团(韦尔半导体旗下)和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主导 [1][6] - 索尼计划将车载传感器市场份额从2023财年32%提升至2026财年43% 其SPAD传感器新品聚焦LiDAR领域 2025年量产 检测性能提升2.7倍 [6][7] - 2030年全球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达3.6929万亿日元(2024年的2.3倍) 其中摄像头领域占比50% [5] 行业驱动因素 - 美国NHTSA强制要求2029年9月后上市汽车标配昼夜运行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推动传感器需求 [5] - ADAS和自动驾驶普及催生技术路线分化 特斯拉等厂商拒绝LiDAR 多数厂商采用摄像头+LiDAR组合方案 [7] - LiDAR价格从数十万日元降至200美元(约2.9万日元) 中国厂商加剧价格竞争 [7]
泡沫破灭30年,日本资本家没有移民,日资海外掘金反哺本土
搜狐财经· 2025-07-01 15:15
海外掘金规模与结构 - 1994-2023年累计获得900-1000万亿日元(8-9万亿美元)海外投资收益顺差,年均占GDP 3%-5% [3] - 2022年海外投资收益达创纪录34.8万亿日元,为半导体出口额两倍 [3] - 2023年收益30.6万亿日元(2000亿美元),完全覆盖9.6万亿日元货物贸易逆差 [3] - 收益结构:50%来自丰田东南亚工厂、索尼美国基地等实业 [4][5],40%依赖美债利息和全球股票分红 [6][7],外汇储备年均贡献4万亿日元 [8] 海外回馈机制与作用 - 海外利润分配:50%用于海外再投资,30%用于股票回购或分红,20%汇回本土投入技术研发(如索尼CMOS传感器、丰田固态电池) [11] - 2023年30.6万亿日元回流资金对冲贸易逆差,维持国际收支顺差 [12] - 资金回流稳定汇率,避免2022年日元跌破180(实际最低151) [13] - 海外收益贡献政府税收10%,缓解260% GDP的公共债务压力(如软银愿景基金弥补国内业务下滑) [13] 战略转型成果与新动能 - 海外净资产从1990年0.3万亿美元增至2023年3.6万亿美元,全球第一 [15] - 回流资金推动AI、新能源、生物科技布局,东京股市创34年新高 [16][17] - 核心通胀率持续超2%,2023年GDP实际增长1.9%,增长质量改善 [17] 未来挑战 - 60%证券投资集中于美元资产,易受美联储政策冲击 [19] - 国内储蓄率从1990年34%降至2023年27%,削弱海外投资本金来源 [19] - 地缘政治风险(如东芝半导体出售)需增强供应链韧性 [20] 战略价值总结 - 海外资产网络既是国民财富"稳定器",也是本土经济"孵化器"和"加速器" [21] - 日本正从"租利型经济"转向本土再腾飞阶段 [22]
国产CIS的成绩,不是空话
36氪· 2025-06-20 19:40
CIS行业动态 - CIS成为芯片圈高频词汇 2025年以来8M CIS缺货严重 SK海力士宣布退出CIS市场 [1] - 索尼发出预警 半导体业务不确定性增加 CMOS客户可能流失严重 [2] - 索尼CIS业务面临双重冲击:中国大陆厂商竞争和三星CMOS业务压力 [3] - 索尼中国客户从1英寸传感器转向更小规格 导致单价和利润率下降 [3] - 索尼最大客户苹果考虑转向三星CMOS传感器 可能对索尼半导体业务造成重大影响 [3] - 索尼计划将半导体子公司分拆并推动独立IPO 可能在年内上市 [3] 市场格局 - CIS下游市场中手机占比达70% 汽车和安防分别占9%和6% [5] - 索尼稳居全球CIS市场首位 2024年图像传感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4% [6] - 索尼在高端市场份额超50% 1英寸及以上规格传感器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6] - 2024年索尼预计实现60%市场份额目标将推迟 因主要客户销售额低于预期和中国市场竞争加剧 [4] - 全球智能手机CIS出货量预计2024年同比增长2%达44亿颗 [7] - 2024年智能手机平均单机摄像头数量从3.8颗降至3.7颗 高端化与性价比成为关注重点 [11] 国产CIS厂商表现 - 全球CIS排名:索尼第一 格科第二 豪威第三 后两家均为国产公司 [8] - 格科2024年CIS出货量同比增长34% 高性价比方案获安卓中低端机型订单 [11] - 格科推出0.7μm和1.0μm 50MP CIS产品 已获传音和vivo采用 [12] - 格科持续开发5000万像素产品系列 包括0.8μm和0.64μm规格 [12] - 豪威科技出货量同比增长14% 50MP传感器OV50H在中国主流手机厂商快速渗透 [12] - 思特威在安防监控CIS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 手机和车载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13] 汽车CIS市场 - 2023年汽车CIS市场安森美占有率33%第一 豪威27%第二 索尼14%第三 [14] - 2024年豪威科技全球汽车CIS出货量超1.3亿颗 市场份额44%超越安森美 [14] - 豪威科技在奔驰、宝马、奥迪等品牌搭载率居前 并进入理想和零跑等新势力 [14] - 思特威和格科也在车载CIS领域发力 思特威推出多款车规级CIS产品 [17] - 800万像素车载CIS成为竞争焦点 量产价格在10美金以上 [18] - 全球8M CIS芯片产能高度集中 被豪威、索尼和安森美垄断 [18] 新兴应用领域 - AI眼镜市场爆发 格科推出TCOM封装技术 500万像素CIS已量产 [19] - 2023年全球汽车摄像头市场规模57亿美元 CIS占23亿美元 [16] - 预计2029年ADAS摄像头市场规模将达36亿美元 DMS摄像头超10亿美元 [16][17] - 预计2027年单车摄像头用量有望达20颗 CIS芯片是核心组件 [16] - 2023-2029年汽车CIS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5.2% [16]
奕瑞科技拟18亿布局硅基OLED背板 五年研发投入10.53亿提升竞争力
长江商报· 2025-05-27 07:57
投资扩产计划 - 公司计划通过全资子公司奕瑞合肥投资不超过18亿元,其中增资6亿元用于硅基OLED微显示背板生产项目 [1][2] - 项目预计新增产能5000张/月,建设周期12个月,投资回收期6.7年,内部收益率11.01% [2] - 资金来源包括自有及自筹资金、视涯科技履约保证金 [2] 业务协同与客户合作 - 硅基OLED微显示背板与现有CMOS传感器产线在原材料、设备、工艺等方面具有通用性 [2] - 公司与视涯科技及特定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向视涯科技供应硅基OLED微显示模组背板 [3] - 下游客户订单需求明确,有助于提升公司护城河及盈利能力 [3] 研发投入 - 2020年—2024年研发投入累计达10.53亿元,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1][3] - 2024年研发投入为3.1亿元,较2020年的0.96亿元显著增加 [3] 全球化布局 - 公司在美国、德国、韩国等地建立海外销售或客户服务平台 [1][6] - 2024年齿科产品在海外市场实现小批量销售,工业新核心部件及解决方案业务营收近1亿元 [6]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18.31亿元,同比下降1.74%,净利润4.65亿元,同比下降23.43% [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4.82亿元,同比下降1.9%,净利润1.43亿元,同比上升2.7% [5][6] 其他扩产与投资 - 2024年拟募资用于X线真空器件及综合解决方案建设项目,新增7.7万只球管及1.93万组X线综合解决方案产能 [6] - 2025年4月增资控股子公司奕瑞电源至61.27%股权,并通过奕瑞合肥投资海宁凯图18.18%股份 [6]
奕瑞科技: 奕瑞科技关于对全资子公司增资暨对外投资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3 22:08
投资情况概述 - 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奕瑞合肥实施"硅基OLED微显示背板生产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80,000万元,其中对奕瑞合肥增资60,000万元 [2][3] - 项目内容包括购置先进生产设备、新增硅基OLED微显示背板产能5,000张/月并实现规模化量产 [2][3] - 投资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自筹资金及视涯科技提供的保证金 [2][4] 投资背景 - 公司与视涯科技及特定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公司作为供应商向视涯科技供应硅基OLED微显示模组背板 [3] - 奕瑞合肥现有CMOS传感器产线在原材料、设备、工艺等方面与硅基OLED微显示背板具有通用性,可复用现有产线 [3][4] - 现有产能有限且需满足特定客户供应量要求,需扩充产能 [4] 投资影响 - 项目与公司设备、工艺协同效应强,下游客户订单需求明确,有助于提升底层技术创新能力 [4] - 项目将增强公司护城河、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符合长期战略发展需求 [4] - 投资预计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4] 决策程序 - 投资议案已通过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需提交股东大会批准 [2] - 董事会授权董事长Tieer Gu及其转授权人士负责项目实施及日常管理 [2] 交易性质 - 本次投资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