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D全自动驾驶系统
搜索文档
马斯克的“AI与机器人愿景”撞上车企报表现实 ?特斯拉(TSLA.US)Q3利润大降超30%
智通财经· 2025-10-23 08:31
核心财务表现 - 第三季度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2%至281亿美元,高于华尔街预期的263亿美元 [1] - 调整后每股收益约50美分,同比下降31%,且低于华尔街预期的54美分 [1] - 第三季度自由现金流大幅增长46%至接近40亿美元,远高于华尔街预期的12.5亿美元 [1] - GAAP准则下净利润下降37%至13.7亿美元,合每股收益0.39美元 [3] 汽车业务分析 - 第三季度汽车业务营收同比增长约6%至212亿美元 [3] - 季度汽车监管积分相关营收意外下降44%,从7.39亿美元降至4.17亿美元 [4] - 第三季度交付497,099辆汽车创下新高,但前三季度总交付约120万辆,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6% [4] - 电动汽车价格走低以及运营费用大幅增长50%是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3] 成本与运营压力 - 第三季度运营支出大幅飙升50%至34亿美元 [2] - 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预计约为4亿美元 [2] - 成本上涨部分来自于人工智能和"其他研发项目"的投入 [3] 能源业务增长 - 发电与储能业务营收跳增44%至34.2亿美元,成为最大增长引擎 [5] - 马斯克创立的AI初创公司xAI是特斯拉能源产品的重要买家,在2024年发生费用约1.983亿美元 [5] 未来战略与产品规划 - 计划在2026年开始大规模量产Cybercab、重型电动Semi卡车以及新的电池储能系统Megapack 3 [7] - 预计Robotaxi完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生产 [7] - 正在为人形机器人Optimus建设"第一代生产线",预计在第一季度展示Optimus V3 [7] - 计划在2026年开始大规模量产第三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预计到2030年前年产量达到100万台 [12] 市场表现与竞争环境 - 自9月以来股价涨幅高达30%,2025年迄今累计上涨近9%,但落后于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指数 [4] - 欧洲市场销售数据低迷,主要由于消费者对马斯克政治言论的反感以及来自大众和比亚迪等制造商的竞争 [4] - 公司推出了更实惠版本的Model Y SUV和Model 3轿车,以应对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到期的影响 [4] 自动驾驶与AI进展 - 支付FSD Supervised费用的客户仅占特斯拉当前车队的12% [7] - 在奥斯汀扩大了Robotaxi服务区域与车队规模,并在美国湾区推出服务,已获得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的测试许可 [9] - 马斯克预计今年将从奥斯汀Robotaxi车辆中移除人类安全驾驶员,2025年底前在8到10个大都市地区运营无人服务 [9] - 三星和台积电将共同制造特斯拉AI5芯片,自研AI芯片不会取代英伟达AI算力集群 [9]
马斯克Q3电话会议:寻求在华获得FSD批准 担心被赶下台
凤凰网· 2025-10-23 07:28
财务业绩 - 总营收达到创纪录的28095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2% [2] -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373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下降37% [2] - 营收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 但调整后每股收益不及预期 [3] 战略方向与未来展望 - 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全自动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出租车将改变交通行业 [3] - 数十亿辆特斯拉汽车只需通过一次软件更新就能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3] - 计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快扩大产能 [3]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全自动驾驶系统正在与中国及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监管机构合作以获批准 [5] - 可能会在明年第一季度发布Optimus V3人形机器人 [4] - 三星和台积电都会生产公司的AI5自动驾驶芯片 [7] 运营与监管挑战 - 竞争和关税是公司面临的两大阻力 第三季度关税影响超过4亿美元 [6] - 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于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和亚利桑那州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 具体取决于监管批准 [6] - 今年年底前 奥斯汀大部分地区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将不再配备安全司机 [6] 公司治理 - 呼吁股东在11月6日的股东大会上投票支持马斯克的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 并让三名董事连任 [8] - 强调了增加投票控制权的重要性 以确保能安心打造机器人军团 [8]
免费还是付费 智驾的商业化之辩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2 11:40
行业核心观点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警示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免费安装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削弱行业造血能力与创新根基 [2] - 智能辅助驾驶商业化路径存在显著分歧 部分企业推行免费策略 部分企业坚持收费模式 [2] - 行业正处于从传统产品型思维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阶段 [12][13] 车企收费策略分化 - 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在中国定价6.4万元 华为乾崑智驾年收费7200元 [2] - 零跑汽车宣布所有智能驾驶软件免费 并为已付费用户办理退款 [2][6] - 小鹏汽车早期对NGP软件收取2万元费用 后取消单独收费转为纳入整车价格体系 [3] - 某主流车企高阶辅助驾驶系统标价3.6万元 实际通过购车优惠及捆绑促销低至3000元 [5] 免费策略成为主流趋势 - 比亚迪"天神之眼"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覆盖全系车型 从10万元级秦PLUS到30万元级汉EV均无需额外付费 [7] - 小鹏汽车2024年将XPILOT 3.0系统改为全系标配 [7] - 理想汽车L系列车型全场景NOA辅助驾驶功能均包含在车价内 不设单独付费项 [7] - 奇瑞汽车"猎鹰智驾"系统覆盖全系燃油车与新能源车 6万元级小蚂蚁智驾版可免费使用基础辅助功能 [8] 消费者付费意愿分析 -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软件付费意愿趋于冷淡 缺乏压倒性优势时形成"不收费"普遍预期 [5] - 订阅式收费模式用户接受度低 更多处于"名义收费、实际免费"状态 [6] - 首任车主免费权益在二手交易时成为折价因素 30万元新车一年后正常折旧30%估值21万元 因缺失智能驾驶权益再砍价1.5-2万元 [7] 不同级别智驾系统差异化逻辑 - L2级辅助驾驶如自动泊车、定速巡航已成为基础配置 普遍标配免费使用 [10] - L3级及以上系统因车企需承担更多安全兜底责任 收费具备合理性 [10] - 高阶系统需要持续投入工程师团队优化算法 付费模式能更好支撑长期研发 [10] 商业模式演进方向 - "打印机模式"可能成为未来方向 硬件免费耗材盈利 通过低价售车+高价服务实现转型 [11] - 软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一套系统可复制到百万辆车 使"硬件保本、软件盈利"成为可能 [11] - 若智驾系统能实现车辆自主运营创收 用户付费行为将从成本支出转变为投资回报 [10][11] 行业转型深层逻辑 - 传统车企延续产品型思维 将智能辅助驾驶作为标准化装配纳入整车定价 [12] - 新兴车企践行"产品+生态+服务"模式 将汽车视为承载服务的智能终端 [13] - 智能驾驶需要持续迭代 OTA升级使其无法像传统硬件那样"一卖定终身" [13]
详解特斯拉2亿美元天价赔偿案:马斯克吹过的牛都成为了证据!
新浪科技· 2025-08-04 13:34
案件判决 - 特斯拉因2019年佛罗里达致命车祸首次被判承担部分责任 需支付总额2.43亿美元赔偿 其中4300万美元为补偿性赔偿 2亿美元为惩罚性赔偿 [1][2] - 陪审团认定特斯拉对事故负有三分之一责任 驾驶员因低头捡手机承担三分之二责任 [2] - 特斯拉不认可判决 计划提出上诉 认为审判存在重大法律错误和不规范行为 [2] 惩罚性赔偿制度 - 美国法律体系独有的惩罚性赔偿旨在惩罚恶意欺诈或严重疏忽行为 通常不超过实际损失的9倍 [4] - 惩罚性赔偿支付给原告而非政府 律师通常抽取30%至40%费用 企业上诉后赔偿金额常被大幅削减 [4] - 历史案例显示麦当劳咖啡烫伤案惩罚性赔偿从270万美元降至48万美元 孟山都除草剂案从2.5亿美元降至2100万美元 [6] 事故细节与责任认定 - 2019年4月25日驾驶员开启Autopilot后低头捡手机 以100公里时速闯过停车标志撞上雪佛兰SUV 致1死1伤 [8][9] - 受害者家属认为特斯拉营销方式误导驾驶员以为Autopilot完全自主 且事故路段不适合该系统使用 [11] - 特斯拉辩称事故与自动驾驶技术无关 完全由驾驶员分心造成 当时防撞技术无法防止悲剧 [12] 马斯克言论与营销争议 - 马斯克2016年称特斯拉传感器系统"superhuman" 车辆可"比人类更安全地进行自主驾驶" [13] - 2016年特斯拉发布视频称"驾驶员仅因法律原因坐在驾驶座上" 后被揭露为误导性宣传 使用预先测绘路线 [16] - 2019年马斯克网上宣称"全自动驾驶将会奏效 接近解决" 这些言论成为法庭关键证据 [15] 行业影响与监管环境 - 特斯拉首次输掉Autopilot相关诉讼 天价赔偿可能推动更多类似追责诉讼 [18]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报告显示特斯拉辅助驾驶系统涉及至少467起碰撞事故 包括13起致命事故 [24] - 加州监管部门指控特斯拉虚假宣传Autopilot和FSD功能 寻求暂停售车执照至少30天 [28] - 特斯拉在加州未获无人驾驶出租车资质 近期推出的出行服务需安全员坐在驾驶位 被指错位营销 [30] 技术定位与法律挑战 - Autopilot和FSD实际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 距离L4级自动驾驶有明显差距 事故中驾驶员需承担全部责任 [26] - 特斯拉因"自动驾驶"命名及营销方式持续面临虚假误导营销诉讼 加州集体诉讼仍在审理中 [26] - 过往多数类似诉讼以和解告终 2018年华人工程师事故家属在起诉六年后与特斯拉达成和解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