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rono

搜索文档
大摩:新IP势头强劲、瓶颈在供给而非需求,不要错失泡泡玛特回调良机
美股IPO· 2025-08-02 22:18
公司新IP产品线表现 - 新IP产品线表现强劲,包括Crybaby、Twinkle Twinkle等热门产品频频断货,瓶颈在供给而非需求疲软 [1][6] - 过去三个月推出的众多产品在微信抽盒机和微信商店中迅速售罄,表明非Labubu IP的销售同样受到供应限制而非需求不足的制约 [6] - 自有IP产品中,Twinkle Twinkle的"Bee Your Honey"手办(售价199元人民币)、Crybaby的多款产品(售价79-199元人民币)、Molly系列的多个产品线均出现断货 [7] 品牌合作与全球化布局 - 与歌帝梵合作设计Labubu冰淇勺、与萧邦推出融入经典冰块设计的特别版Dimoo手办、与优衣库设计Labubu图案T恤,以及与知名歌手周深合作设计手办产品 [9] - 在上海和北京开设了两家官方POPOP门店,在Pop Land引入了Twinkle Twinkle角色表演 [9] - 在德国柏林开设首家门店,当地媒体报道称"排队长达数百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设Skullpanda主题店 [9] 财务数据与估值 - 2025年预期收入310.4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8%;2026年预期收入429.9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8% [10] - 2025年预期调整后净利润98.21亿人民币,增长205%;2026年为139.65亿人民币,增长42% [11] - 毛利率持续改善,从2024年的66.8%提升至2025年预期的71.5%,2026年进一步升至72.5% [11] 全球IP市场空间 - 全球IP市场规模达8000亿美元,泡泡玛特份额仅2.3%,成长空间巨大 [1][14] - 迪士尼授权IP产品零售额约423十亿美元,乐高182十亿美元,而泡泡玛特2024年仅为18十亿美元 [14] - 泡泡玛特正朝着成为"万代南梦宫+乐高+迪士尼"组合体的方向发展,其成长故事仍处早期阶段 [15] 投资建议与目标价 - 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365港元,较当前有48%上涨空间 [1][16] - 基准情况下目标价365港元(46倍2025年市盈率),牛市情况下目标价482港元(50倍2025年市盈率),熊市情况下目标价161港元(22倍2025年市盈率) [16] - 当前股价回调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入场机会 [4][16]
'Gateway drug': Labubus are getting U.S. consumers hooked on Pop Mart and driving up business
CNBC· 2025-08-01 01:21
品牌热度与市场表现 - Labubu玩偶作为时尚配饰和收藏品在美国迅速走红,成为全球热门单品[2][3] - 公司毛绒玩具业务(含Labubu产品)2023-2024年销售额增长超过1200%,占2024年总营收比例从4%提升至超20%[4] - 北美地区2023-2024年收入增长550%,2025年Q1同比增速达900%,远超全球增速[5] 消费者结构与地域扩张 - 公司收入来源从2021年几乎全部来自中国,转变为2025年近半数来自海外市场[6] - 美国市场搜索量创历史新高,Labubu成为返校季最受欢迎背包配饰之一[7] - 圣迭戈门店开业一年内客流量激增,带动品牌认知度提升[7] 产品策略与用户画像 - 盲盒销售模式创造价值感知溢价,单价约30美元的产品形成收藏属性[4][16] - 核心用户将月娱乐预算的75%用于购买公司产品,Labubu成为接触其他产品线的入口[8][9] - 成人消费者占比显著,产品被视作比爱马仕包更平价的身份象征[14] 营销与跨界合作 - 明星效应显著:Blackpink成员Lisa、蕾哈娜等名人带货推动全球知名度[11] - 品牌联名活跃:美联航、Olive Garden等企业参与营销互动[12] - 社交媒体内容爆发,单条TikTok改装视频获超20万点赞[12] 财务与行业地位 - 香港上市公司股价12个月内上涨500%,市值超越美泰等传统玩具巨头[9] - Labubu系列2024年贡献4.23亿美元收入,虽不及芭比娃娃13.5亿美元,但增速惊人[10] - 行业分析师指出其已超越玩具范畴,转型为时尚配件品类[14] 供应链与二级市场 - 限量销售策略制造稀缺性,但互联网渠道缓解供应紧张[14][17] - 二手市场存在"lafufus"仿品问题,正品需验证二维码/序列号/牙齿数量等特征[18][19] - 转售溢价存在但未达当年豆豆娃级别,因供应透明度提高[17]
泡泡玛特半年或赚40亿元,超去年全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20:24
泡泡玛特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200%,溢利同比增长不低于350% [1] - 2024年上半年营收45.58亿元(同比+62%),归母净利润9.21亿元(同比+93.32%),经调整净利润10.18亿元(同比+90.1%) [1] - 2025年上半年营收或超137亿元,归母净利润或超4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或超46亿元,均超2024年全年水平(2024年营收130.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34.0亿元) [2]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品牌及IP全球认可度提升,多样化产品推动各区域收入高速增长 [3] - 海外收入占比提升优化毛利结构,规模效应显著增加溢利 [3] - 成本优化与费用管控强化盈利能力 [3] - 2025年Q1整体收益同比增165%-170%(中国+95%-100%,海外+475%-480%),国际化战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3] 未来发展规划 - 2025年目标:整体销售额同比增50%以上,海外销售额同比增100%以上,整体销售额达200亿元,海外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4] 资本市场表现与机构观点 - 2025年1月以来股价累计涨幅超200%,最高达283.4港元,7月15日收盘报263.2港元(总市值3535亿港元) [5] - 分析师普遍看好,目标价超300港元,核心逻辑包括: - IP热度持续上升(Molly、CRYBABY等新品售罄且二手市场溢价) [6] - IP孵化与运营能力已验证,POPOP饰品店拓展新品线(覆盖项链、手链等) [6] - 海外市场爆发式增长(Labubu3.0带动Q2延续Q1的475%-480%增速),明星效应与社交媒体助推IP热度 [6]
从缺货、假货到竞争,这是泡泡玛特的“顶流焦虑”
华尔街见闻· 2025-06-12 21:03
欧洲潮玩市场概况 - 欧洲潮玩市场约10年前起步,目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泡泡玛特正搭上这波顺风车 [1][3] - 疫情期间消费重心转向"悦己",高价设计师潮玩成为新宠,推动市场强劲增长 [3] - 国际品牌如Funko、Sonny Angel早期启蒙用户认知,但近几年才进入爆发期 [3] 泡泡玛特在欧洲的发展 - 最初通过亚裔社群传播,后借助TikTok网红(如Black Pink的Lisa)和线下门店迅速出圈 [1][3][4] - 主要消费群体为15-25岁女性,在男性中渗透率较低 [4] - 最早在西班牙走红,随后德国、荷兰等国家表现出浓厚兴趣 [4] 热门IP表现 - Labubu是欧洲最火IP,其次是Skullpanda、Crybaby和Hirono [1][5] - Molly在欧洲受欢迎程度不及亚洲市场,尽管公司投入大量资源 [5] 供应链挑战 - Labubu系列供不应求,需求远超供应链反应速度,年初扩产仍无法满足 [1][6] - 需求难以预测叠加同时开拓欧美多市场,导致产能吃紧 [7] - 供应不足可能引发消费者体验下降、假货滋生(如LAFUFU仿品)及竞品趁虚而入 [1][15] 竞争格局 - 主要竞争者包括国际品牌be@rbrick、Tokidoki,以及中国品牌52TOYS、Funism [8][10][12][13] - 竞品因缺乏欧洲运营经验或IP授权限制,短期面临规模扩张挑战 [15] 行业核心驱动力 - 潮玩是"供给驱动型市场",持续产品创新(如新系列)是关键增长动力 [1][17] - 内容联动(故事、影视、书籍)可延长IP生命周期,需加强情感连接建设 [1][17] - 二级市场(如eBay)占be@rbrick欧洲销量的30%,是热度重要支撑点 [17] 市场案例警示 - Sonny Angel因网红带货爆红后,因供应紧张和假货横行迅速热度耗尽 [15]
德银:泡泡玛特全球市场、全品类“全面开花”,股价有望突破300港元
华尔街见闻· 2025-06-10 16:10
泡泡玛特全球扩张与增长潜力 - 泡泡玛特股价在过去40天内飙升27%,Labubu玩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病毒式传播"趋势,打破文化壁垒[1] - 德意志银行将目标价从200港元上调至303港元,预测2025年净利润达79.1亿元人民币,增长潜力惊人[3] - 德银认为泡泡玛特跨文化吸引力使其市场潜力远超预期,欧美市场渗透才刚开始[3][4] IP与产品战略 - Labubu玩偶由香港艺术家Kasing Lung创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近期在社交媒体风靡一时,受到Dua Lipa、Rihanna等明星追捧[4] - "THE MONSTERS"系列其他角色如Zimomo和Tycoco,以及Skullpanda、Hirono等IP也展现出跨品类销售潜力[4] - 4月推出的"Labubu 3.0"系列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均告罄,二级市场溢价显著[7] - 即将发布的"Wacky Mart"系列包括冰箱贴、水杯等衍生品,价格比普通手办高30%-185%,有望提升毛利率[7] 财务与运营数据 - 德银预计2025年营收同比增长122%至288.9亿元人民币,海外收入占比55%,较2024年的39%大幅提升[9] - 2025年净利润预计达79.1亿元,净利率为27.4%,较2024年提高3.4个百分点[9] - 海外收入YoY增长预计达212%(基础情景),国内收入YoY增长预计达64%[10] - 毛利率预期提高0.8-1.4个百分点,反映海外市场贡献比重增加[10] - 长期EBIT率假设上调至40%(此前为37%),反映快速扩张带来的运营杠杆效应[11] 销售渠道与市场拓展 - 泡泡玛特今年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新增31家门店,海外门店总数达161家,北美和欧洲占比35%[5] - 德银对泡泡玛特的2025年营收预期高出市场共识27%,调整后净利润预期高出37%,显示对其全球化前景极为乐观[12]
泡泡玛特,怎么这么难学
36氪· 2025-06-04 11:54
泡泡玛特海外扩张与市场热度 - 公司在英国因Labubu限量版引发"大规模斗殴"事件而紧急停售,显示其在欧美市场的火爆程度 [1] - 伦敦、米兰等旗舰店出现排队现象,消费者为购买Labubu玩偶甘愿长时间等待 [1]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1年零起步增长至2024年上半年近30%,管理层目标2025年超50% [9] - 欧美市场增速达900%,东南亚为主要收入来源,巴黎老佛爷、伦敦摄政街旗舰店成为调研热点 [9] 股价表现与资本市场反应 - 6月3日盘中涨2.43%至235.6港元,创历史新高,市值突破3100亿港元,年内累计涨幅超160% [3] - 动态PE超80倍,挑战传统"性价比"逻辑天花板 [8] - 2025年一季度重仓基金数量从62只激增至207只,部分基金经理从20多港元建仓经历10倍涨幅 [14] 商业模式与IP战略 - 采用"工业流水线打造IP"模式,先孵化/签约艺术家出IP,再通过盲盒机制制造社交热度 [11] - 不同于传统内容驱动IP,公司核心能力在于IP制造而非单个IP价值 [11] - 与迪士尼、三丽鸥类似但更极致,将设计驱动而非情感驱动的IP模式推向二级市场 [12] - 《哪吒2》联名款爆火验证IP裂变能力,单个顶级IP可衍生千万元级单品 [9]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代际认知差异 - 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在错误时点进出:萧楠2021Q3高位入场2022Q2谷底清仓,张坤2022Q1入场两季度后亏损退出 [6] - 东方红资产产品坚守一年却在2023年回暖前离场,谢治宇2024Q1重仓1437万股但三个月内清仓 [7] - 90后基金经理成为捕捉趋势主力,景顺长城农冰立将公司买成第一大重仓股,认为其本质是传媒公司 [14] - 部分基金引入AI分析社交媒体舆情和IP热度趋势,降低"代际认知差"风险 [17] Z世代消费趋势与新消费范式 - Z世代将掌控2025年全球27%可支配收入(约33万亿美元),2035年预计达100万亿美元 [15] - 年轻人消费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满足,"情绪消费"成为新刚需 [15] - 公司盲盒模式精准切中情感投射与收藏欲,代表新消费产业方向 [15] - 蜜雪冰城、老铺黄金等企业同样展现Z世代消费主权掌控力 [17] 行业竞争与未来展望 - 投资圈开始炒作布鲁可、52TOYS等为"下一个泡泡玛特" [15] - 港股前25大股东合计持股超85%,前8大经纪商持仓比例超90%,创始人王宁个人持股48.73% [16] - 公司持股结构高度集中,流通股有限导致股价对资金流动敏感度高 [16] - 消费投资逻辑转换已不可避免,需平衡传统护城河与拥抱变化的能力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