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oo

搜索文档
泡泡玛特“炸裂季报”,华尔街认为“只是大致符合买方高预期”!摩根大通预计“获利了结”,接下来还有五大催化剂
华尔街见闻· 2025-07-16 18:56
泡泡玛特半年报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不少于200%,达到不少于137亿元人民币,超出高盛预期的187%同比增长 [1][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不少于350%,达到45亿元人民币,超出高盛预期的38亿元人民币 [1][3] - 净利润率提升至约30%,相比2024年上半年的20%和下半年的26%显著提升 [3] - 业绩表现超出卖方一致预期50%,比摩根大通预期高出24%,但接近买方预期的45-55亿元人民币区间下限 [1][3] 华尔街机构观点 - 高盛认为业绩超出卖方分析师和市场共识,但基本符合买方机构的高预期 [1][4] - 摩根大通指出业绩超出卖方预期50%,但处于买方预期区间的低端 [1] - 高盛维持中性评级,认为未来盈利上涨取决于将受欢迎程度扩展到非Labubu IP、品类扩张等因素 [2] - 摩根大通维持"增持"评级,看好公司长期投资逻辑,包括强大的IP运营能力和货币化能力 [8][13] 股价表现与催化剂 - 公司股价过去3个月上涨60%,12个月暴涨588%,远超恒生指数同期涨幅 [5] - 摩根大通预计短期面临获利了结压力,建议逢低买入 [1][8] - 摩根大通列出五大连续催化剂:新开珠宝店销售Labubu产品、Labubu动画首播、Labubu x Uniqlo合作、Labubu 4.0发布、互动/AI玩具可能推出 [9] 机构盈利预测调整 - 高盛将2025-2027年调整后净利润预测上调15%-22%,2025年收入预测从294亿元上调至328亿元(增长11.7%),净利润预测从82亿元上调至100亿元(增长22.2%) [10] - 高盛预计2025年收入和调整后净利润将分别增长152%和213% [10] - 摩根大通将2025年收入预期从280.11亿元上调至303.85亿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从6.10元上调至7.15元 [13] - 摩根大通预计2025-2027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3%和25% [13] 利润率提升原因 - 海外业务贡献度上升,享有更高毛利率和运营利润率 [12] - 规模经济效应逐步显现 [12] - 持续的产品成本优化和费用控制加强 [12]
泡泡玛特(09992):预告25H1溢利同比增350%+,全球IP认可度进一步提升
群益证券· 2025-07-16 15:5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区间操作(Trading Buy)”,潜在上涨空间5%≤潜在上涨空间<15% [6][1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预告25H1营收预计较去年同期增长不低于200%,不计公允价值变动的溢利较去年同期增长不低于350%,即25H1营收不低于137亿,溢利不低于42亿,25H1业绩超预期 [6] - 受益Labubu3.0系列在全球爆火,上半年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各区域市场收入高速增长;预计H2强劲增长势头将延续,因Labubu3.0补货/预售锁定部分收入、Labubu系列惠及IP矩阵、海外市场热度扩散且提价 [10] - 尽管补货影响Labubu二手流通价格,但当前3.0系列产品仍有26%+溢价,The Monsters系列知名度显著提升,其他IP热度也在提升,公司还展开多类型业务尝试,长期将强化IP变现能力 [10] - 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将分别实现净利润71.5亿、103.4亿和134.8亿,分别同比增128.6%、44.7%和30.4%,EPS分别为5.32元、7.7元和10.04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5倍、31倍和24倍,考虑短期涨幅和板块轮动,建议逢低布局,予以“区间操作”建议 [10] 公司基本资讯 - 产业别为轻工制造,2025年7月15日股价263.20元,恒生指数24,590.1,股价12个月高/低为275/35.11,总发行股数和H股数均为13.4294亿股,H股市值1704.19亿元,主要股东为王宁(48.73%),每股净值7.96元,股价/账面净值33.08 [2] - 股价一个月、三个月、一年涨跌分别为 - 4.29%、76.78%、649.74% [2] 近期评等 - 2025年3月26日评等为买入,前日收盘126.90元 [3] - 产品组合中手办占比53.2%,毛绒占比21.7%,MEGA占比12.9%,衍生品及其他占比12.2% [3] 财务数据 盈利数据 | 年度 | 纯利(百万元) | 同比增减(%) | 每股盈余(元) | 同比增减(%) | 市盈率(X) | 股利(元) | 股息率(%) | | --- | --- | --- | --- | --- | --- | --- | --- | | 2022 | 476 | - 44 | 0.35 | - 44 | 684 | 0.09 | 0.53 | | 2023 | 1082 | 128 | 0.81 | 131 | 296 | 0.28 | 0.74 | | 2024 | 3125 | 189 | 2.36 | 191 | 102 | 0.81 | 0.72 | | 2025F | 7146 | 129 | 5.32 | 125 | 45 | 1.86 | 0.81 | | 2026F | 10339 | 45 | 7.70 | 45 | 31 | 2.69 | 1.09 | | 2027F | 13480 | 30 | 10.04 | 30 | 24 | 3.51 | 1.09 | [9] 合并损益表 | 项目(百万元) | 2022 | 2023 | 2024 | 2025F | 2026F | 2027F | | --- |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 | 4617 | 6301 | 13038 | 26523 | 38464 | 50235 | | 营业总支出 | 1963 | 2437 | 4330 | 7957 | 11347 | 14568 | | 经营溢利 | 583 | 1231 | 4154 | 9473 | 13789 | 18134 | | 除税前利润 | 640 | 1416 | 4366 | 10030 | 14511 | 18920 | | 持续经营净利润 | 476 | 1089 | 3308 | 7522 | 10883 | 14190 | | 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 | 476 | 1082 | 3125 | 7146 | 10339 | 13480 | [16] 合并资产负债表 | 项目(百万元) | 2022 | 2023 | 2024 | 2025F | 2026F | 2027F | | --- | --- | --- | --- | --- | --- | --- | | 货币资金 | 685 | 2078 | 6109 | 11148 | 18457 | 28001 | | 存货 | 867 | 905 | 1525 | 2592 | 3628 | 4717 | | 应收账款 | 194 | 321 | 478 | 764 | 1147 | 1605 | | 流动资产合计 | 6616 | 7683 | 12236 | 19578 | 29367 | 41113 | | 固定资产 | 449 | 653 | 739 | 865 | 995 | 1094 | | 非流动资产合计 | 1965 | 2285 | 2635 | 3112 | 3618 | 4053 | | 资产总计 | 8580 | 9969 | 14871 | 22690 | 32984 | 45166 | | 流动负债合计 | 1131 | 1733 | 3370 | 5392 | 8088 | 10514 | | 非流动负债合计 | 484 | 455 | 616 | 1526 | 2120 | 2786 | | 负债合计 | 1615 | 2188 | 3986 | 6918 | 10208 | 13300 | | 少数股东权益 | 2 | 10 | 201 | 241 | 285 | 328 | | 股东权益合计 | 6965 | 7780 | 10885 | 15771 | 22776 | 31866 | [17] 合并现金流量表 | 项目(百万元) | 2022 | 2023 | 2024F | 2025F | 2026F | 2027F | | --- | --- | --- | --- | --- | --- | --- |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891 | 1991 | 4954 | 13262 | 20001 | 27127 |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 4698 | 234 | 9 | - 4509 | - 7308 | - 10047 |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 1177 | - 842 | - 959 | - 3713 | - 5385 | - 7535 |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 4985 | 1383 | 4005 | 5039 | 7308 | 9545 | [18]
泡泡玛特“炸裂季报”,华尔街认为“只是大致符合买方高预期”!摩根大通预计“获利了结”,接下来还有五大催化剂
华尔街见闻· 2025-07-16 09:31
泡泡玛特半年报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不少于200%,意味着收入不少于137亿元人民币,超出高盛预期的187%同比增长,相比一季度165%-170%的增长进一步加速 [1][3] - 扣除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化后,净利润同比增长不少于350%,意味着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到45亿元人民币,超出高盛预期的38亿元人民币 [1][3] - 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净利润率约30%,相比2024年上半年的20%和下半年的26%显著提升 [3] 华尔街机构观点 - 高盛认为业绩超出卖方分析师和市场共识,但基本符合买方机构的高预期 [1] - 摩根大通指出业绩表现超出卖方预期50%,但仅处于买方预期45-55亿元区间的低端 [1][3] - 摩根大通警告短期获利了结风险,因股价过去3个月上涨60%,12个月暴涨588% [1][4][7] 机构盈利预测调整 - 高盛将2025-2027年调整后净利润预测上调15%-22%,2025年收入和调整后净利润预期分别增长152%和213%至328亿元人民币和100亿元人民币 [8][13] - 高盛将目标价从227港元上调至260港元,维持中性评级 [2][8] - 摩根大通将目标价从330港元上调至340港元,维持"增持"评级,基于1.5倍PEG估值,相当于2026年预期市盈率34倍 [8][14] 未来增长催化剂 - 两家新开业的"POPOP"珠宝店将销售更多Labubu产品及其他IP产品 [7] - 《Labubu & Friends》动画第一季将在夏季首播,包含20集2分钟视频 [7] - Labubu x Uniqlo T恤将在8月推出 [7] - Labubu 4.0预告/发布预计在圣诞节/春节假期前推出 [7] - 互动/AI玩具的可能推出 [7] 利润率提升驱动因素 - 海外业务贡献度上升,享有更高毛利率和运营利润率 [8] - 规模经济效应逐步显现 [8] - 持续的产品成本优化和费用控制加强 [8]
国泰海通:中国及东南亚IP玩具市场高增 关注三大环节投资机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14:24
全球IP玩具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IP玩具市场GMV达5251亿元 其中中国、东南亚市场GMV分别达756亿元、181亿元 [1] - 2024-2029年中国、东南亚市场CAGR有望分别达17.2%、20% [1] 上游IP环节 - 泡泡玛特五大主力IP(The Monsters、Hirono小野、Molly、Dimoo、Skullpanda)2024年合计创收80.8亿元 同比增长130.7% [1] - The Monsters、Hirono小野、Molly增速最高 分别达726.6%、106.9%、105.2% [1] - 阿里鱼签约三丽鸥、宝可梦等数百个国内外优质IP 依托阿里系电商平台提供变现渠道 [1] 中游开发环节 - 卡游2024年GMV达187亿元 国内卡牌行业市占率71.1% [2] - 布鲁可2023年拼搭角色类玩具GMV达17亿元 市占率30.3% [2] - 铜师傅2024年铜质文创工艺产品GMV超5亿元 线上市占率44.1% [2] - 52TOYS拥有35个自有IP与80个授权IP 年均上新超500款SKU [2] 下游渠道环节 - 泡泡玛特中国大陆直营店数量从2022年329家增至2024年401家 [3] - TOPTOY总门店数量从2022年117家增至2024年276家(含加盟店) [3] - 52TOYS直营店从2022年19家优化至2024年10家 [3] - 2024年泡泡玛特/TOPTOY中国大陆门店GMV分别为38.3亿元/11.5亿元 单店收入分别为1002万元/542万元 [3]
3000亿的泡泡玛特,涨不动了?
36氪· 2025-06-25 08:57
泡泡玛特资本表现 - 2020年港股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市盈率超150倍,但随后股价从107.6港元跌至2022年9.8港元,市值蒸发90% [1] - 2024年Labubu爆火带动股价从20港元涨至172港元,2025年最高达283.4港元,市值突破3800亿港元,超越中芯国际、京东等 [1] - 2024年6月股价出现波动,一周内累计下跌超15%,市值回落至3300亿港元,市盈率约100倍,远高于腾讯(21倍)、全球玩具行业(20-30倍) [2][17] 产品与IP表现 - 2024年总营收130.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其中Labubu所在THE MONSTERS系列贡献30亿,占比23.3% [7] - 毛绒品类因Labubu带动营收暴增1289%,占比从3.2%升至21.7%,成为第二大品类 [7][8] - IP收入结构更均衡:Labubu占比23.3%,Molly从40%降至16.1%,新IP Crybaby增速达1537%至11.65亿元 [12][13] - 自有IP占比85%,毛利率66.8%,显著高于同行52TOYS(39.9%) [14] 海外扩张 - 2024年海外营收50.66亿元,同比增375.2%,占比从10%升至38.9% [9] - 东南亚营收增619%至24亿元,北美增556.9%至7.2亿元,明星联动(Lisa、蕾哈娜等)助推破圈 [9] - 海外毛利率高达71.3%,但面临关税政策、本土化等成本压力 [25] 商业模式进化 - 从"盲盒第一股"转型为"全球化IP生态平台",估值逻辑从零售切换为"文化消费+全球增长" [10] - 已形成IP造星机制:签约350+艺术家,通过潮玩展筛选IP,自有IP开发周期短于迪士尼 [14][28] - 渠道优势:401家直营店+2300台机器人商店,线上销售占比超40% [15][16] 市场争议 - 潮玩IP生命周期短,用户喜好易迁移,6月补货导致Labubu二手价跌50% [21] - 监管风险:官媒批评盲盒对未成年人影响,股价单日大跌6.5% [22] - 影视化尝试(《LABUBU与朋友们》)可能破坏用户对IP的个性化想象 [29] - 主题乐园、珠宝品牌popop等多元化尝试被解读为"中国迪士尼"愿景 [27]
小摩:予泡泡玛特(09992)目标价330港元 近期股价疲软可“抄底”
智通财经网· 2025-06-23 14:10
核心观点 - 摩根大通予泡泡玛特"增持"评级 2026年6月目标价330港元 基于1 5倍市盈增长率(PEG)方法 预测2026年市盈率35 6倍 [1] - 泡泡玛特股价近期下跌14%(恒指同期跌3%) 摩根大通认为这是"抄底"机会 [2] - 泡泡玛特引领中国快速增长的IP商品市场 拥有100多个自有及授权IP组合 经营521家自有零售店和2472个机器人商店 覆盖30多个国家 [3] 目标价与估值 - 摩根大通采用PEG方法得出泡泡玛特2026年目标价330港元 基准为1 5倍PEG 低于中国领先消费品公司1 9倍和全球领先公司2-3倍的PEG水平 [1] - 目标价对应2026年预测市盈率35 6倍 [1] 近期催化剂 - 7月中旬可能发布盈喜 摩根大通预测2025上半年盈利35亿元人民币(超过2024全年) [2] - 6月已注册版权的《Labubu & Friends》动画即将推出 或配合新产品发布 [2] - 8月将推出Labubu x Uniqlo联名T恤 [2] - 新开设两家"POPOP"珠宝店 将增加Labubu及其他IP商品(SkullPanda/Molly/Dimoo)销售 [2] - 可能推出互动/AI玩具(仿冒"Lafufu"产品已出现在线上市场) [2] 业务优势与增长动力 - 强大IP产品组合(价格亲民 建立情感连接 需求与IP成功相关而非GDP Labubu成为新兴"超级IP") [3] - 全球化扩张执行力强 2025年海外销售同比增214% 2025-2027年海外销售CAGR达38% 预计2027年海外销售占比67% [3] - 2024-2027年销售/盈利CAGR预计达51%/65% 2027年净利润率31 9% 净资产收益率45 9% [3]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强大IP 新店开设 生产力提升 品类扩展和利润率扩张 [3] - 摩根大通每股盈利预测比市场共识高25% [3]
泡泡玛特带着Labubu,横扫跨境电商平台
36氪· 2025-06-20 17:30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通过Labubu等爆款IP实现业绩爆发,市值从200亿港元回升至3000多亿港元[3][4][17] - 公司采取"国内+海外"双轮驱动策略,2024年海外营收突破50亿元,线上渠道增长显著[4][19][20] - 在亚马逊面临迪士尼等国际IP竞争,但独立站表现亮眼,年访问量达7096万,领先Funko等国际品牌[22][32][38] - 社交媒体布局成效显著,TikTok矩阵粉丝超260万,泰国和美国小店年销售额均超1000万美元[44][48][51] 公司表现 市场热度 - 初代薄荷色Labubu在拍卖会以108万元成交,创潮玩价格纪录[1] - 韩国和英国出现消费者抢购Labubu引发的排队和斗殴事件[3] - 创始人王宁以208亿美元身家成为河南新首富,进入中国富豪榜前十[3] 财务数据 - 2024年国内会员超4608万,会员复购率达49.4%[3] - 2024年Labubu所属THE MONSTERS系列IP营收达30.4亿元,同比2023年3.68亿元增长726%[17] - 国内线下渠道2024年营收45.26亿元,线上26.98亿元[19] - 海外市场2024年营收50.66亿元,其中线上渠道14.55亿元[20] IP运营 - 拥有10个营收破亿IP,包括SKULLPANDA(13.08亿)、MOLLY(20.93亿)、DIMOO(9.095亿)等[17] - 2020年上市时营收25.13亿元,净利润5亿元,三年内创始人财富达500亿元[17] - 签约数百名设计师构建IP生态系统,包括Molly、Dimoo、Labubu等知名IP[15] 渠道分析 亚马逊表现 - 北美站月销12万单,月销售额1090.8万美元,年销售额约6462万美元[22] - SKULLPANDA系列单款月销3087单,销售额5.24万美元,进入类目前20[24] - 在"Action Figures"类目排名第4,月销1.17万单,落后于迪士尼等国际IP[28][30] 独立站优势 - 2024年独立站营收5.31亿元,较2023年3947.9万元增长1245%[21] - 移动端访问占比68.59%,直接流量+自然流量占比88.8%[34][38] - 用户58.27%为女性,25-34岁占比36.87%,泰国市场贡献19.83%流量[40][41] 社交媒体 - TikTok账号popmartglobal粉丝140万,视频播放量1.1亿次[46] - 泰国TikTok小店年销售额1076万美元,美国小店1009万美元[48] - 通过直播"现场开箱"等创新形式,3个月内直播销售额增长3倍[51][53] 发展历程 - 2010年创始人王宁受香港LOG ON启发,在北京开设首家潮流商品店[7] - 2012-2015年获麦刚、墨池山创投等投资,累计融资6790万元[11][13] - 2015年签下Molly IP成为转折点,2020年香港上市[13][17] - 早期经历亏损,2013-2015年分别亏损277万、1498万、近2500万[11]
Labubu价格崩了!我替泡泡玛特捏了把汗
搜狐财经· 2025-06-20 15:54
核心观点 - Labubu成为新消费时代商业变革最成功案例 撬动衍生商品市场[2][3] - 泡泡玛特商业模式围绕情绪价值构建 但面临泡沫化风险与市场波动[4][6][21] -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IP运营 2024年四大IP营收均超10亿元[15] - 海外市场扩张迅猛 2024年海外营收50.7亿元 东南亚增速超600%[17] - 公司战略对标迪士尼 但IP生命周期管理存在挑战[15][16][19] IP运营与商业化 - Labubu初代藏品拍出108万天价 推动创始人成为河南首富[2][13] - IP衍生品形成完整商业生态 包括娃娃衣/保护套/展示盒等[3] - 2024年四大主力IP(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单IP营收均突破10亿元[15] - 签约超200位艺术家 但每年出圈IP数量有限 需持续投入资源维护[15] - IP运营模式结合"情感连接器+社交货币+文化载体"三重属性[5] 市场表现与风险 - 2024年6月18日股价达248.6港元/股 总市值3339亿港元接近历史高点[21] - Labubu 3.0预售补货400-500万件 二级市场价格暴跌引发黄牛抛售[4] - 市值波动剧烈 2021年2月曾达1500亿港元 经历三年低谷后反弹[21] - 杭州门店因消费者与黄牛冲突被迫关闭 暴露运营风险[4] - 市场分析指出股价存在明显泡沫风险 类比茅台泡沫历史[21] 海外扩张战略 - 2024年海外营收50.7亿元 东南亚市场同比增长超600%[17] - 采取"由近及远/线上到线下/代理转直营"的渐进式出海策略[17] - 截至2024年底海外门店达130家 2025年计划在欧美新增100家[17] - 借助BLACKPINK成员Lisa等明星效应打开泰国市场[9][17] - 首站选择韩国 通过线上渗透+线下打卡模式验证可行性[17] 商业模式分析 - 精准定位具有购买力的成年人 满足其童年玩具情结与社交需求[8] - 盲盒机制创造游戏化体验 刺激多巴胺分泌驱动非理性消费[11][13] - 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制造稀缺感 构建"审美围墙"效应[11] - 面临IP生命周期挑战 Molly/Skullpanda等曾红极一时但快速降温[16] - 对比迪士尼/万代 缺乏故事陪伴体系 依赖短期营销爆发[16] 行业趋势观察 - 新消费时代核心逻辑是销售"情绪解决方案"而非单纯商品[9] - 潮玩形成文化圈层 通过叠加文化符号强化情感连接[9] - 韩国/欧美等成熟市场竞争激烈 需本土化IP孵化能力[20] - 盲盒模式在部分市场引发争议 如伦敦抢购冲突事件[19] - 行业需警惕"集体性上瘾"现象 特别是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11]
泡泡玛特LABUBU现象分析:新消费浪潮下的潮玩崛起与破圈之道
搜狐财经· 2025-06-20 11:46
泡泡玛特LABUBU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通过LABUBU等IP实现从小众潮品到千亿市值潮玩帝国的转型,核心策略包括艺术家签约、文化符号打造及全球化布局 [1] - LABUBU凭借"丑萌"设计、盲盒营销及明星效应成为现象级IP,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38.9%,同比增长375.2% [2][9] - 中国潮玩产业预计2026年规模达1101亿元,年均增速超20%,泡泡玛特引领行业创新与国际化 [3] --- 发展历程与市场表现 LABUBU发展轨迹 - 2015年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融合北欧神话与东方美学,初期市场反响平淡 [20] - 2022-2023年通过设计优化(如"饱满萌系"化)实现营收增长,THE MONSTERS系列营收从2.63亿增至3.68亿元 [21] - 2024-2025年爆发:BlackPink成员Lisa、蕾哈娜带货推动全球热度,THE MONSTERS系列营收达30.4亿元(同比+726.6%) [22][23] 市场表现 - **全球抢购**:2025年"前方高能"系列发售引发欧美门店通宵排队,美国App Store购物榜登顶 [9][10] - **二手溢价**:隐藏款"本我"二手价达3188元(原价99元),初代藏品拍卖价超108万元 [12] - **资本热度**:泡泡玛特股价从2022年10港元涨至2025年244港元,270只基金重仓持股 [13][14] --- 爆火原因剖析 产品设计 - **独特美学**:"丑萌"风格打破传统,森林精灵系列结合搪胶工艺与可动设计,马卡龙系列色彩冲击力强 [24][25] - **系列创新**:覆盖森林音乐会、可口可乐联名等主题,Vans联名款溢价数十倍 [26][27] 营销策略 - **盲盒机制**:隐藏款概率1/144刺激复购,多巴胺分泌强化消费行为 [28][29] - **社交传播**:TikTok Labubu话题播放量60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11万篇 [32][33] - **明星效应**:Lisa、蕾哈娜带货直接拉动东南亚与欧美市场 [30][31] 用户洞察 - **核心客群**:Z世代(15-35岁)占比70%,女性65%,男性关注联名款与收藏价值 [15][16] - **消费动机**:收藏(限量款稀缺性)、社交(拆盒视频分享)、情绪疗愈(减压需求) [17][19] --- 对泡泡玛特的影响 业绩贡献 - 2024年公司营收130.4亿元(+106.9%),LABUBU所属IP贡献23% [36] - 2025年Q1海外收入增长475%-480%,LABUBU驱动全球化扩张 [36][41] 品牌升级 - 从潮玩零售商转型潮流文化符号,联名Vans、可口可乐提升国际知名度 [39][40] - 海外门店覆盖30国,地标旗舰店强化品牌势能 [41] 业务拓展 - 衍生品开发(服装、文具)、IP授权及主题乐园规划,探索线上游戏等新场景 [42][43] --- 行业启示 潮玩产业变革 - 中国潮玩打破地域限制,设计力+产业链优势支撑全球竞争力 [3][44] - 行业竞争加剧,20余款模仿产品涌现,倒逼原创设计投入 [52] 新消费方法论 - **产品创新**:需持续迭代设计(如LABUBU年度7大系列)并跨界合作 [46][47] - **全渠道运营**:线上小程序+线下主题店协同,强化体验与社交属性 [48][49] - **社群经济**:通过"葩趣"社区沉淀用户UGC,提升复购与粘性 [50][51] 注:数据与案例均来自原文标注段落,单位已统一换算为中文表述(如"亿"、"万")。
手动捏翘臀、花20元租下全球顶流,“中国丑娃”背后的30亿生意
创业邦· 2025-06-19 11:16
Labubu IP的商业价值爆发 - Labubu作为泡泡玛特旗下IP,从2015年诞生初期不被看好到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销售额从3.68亿元飙升至30.41亿元,实现近8倍增长 [7] - 二手市场溢价超30倍,如飞行员款从原价499元涨至3200-3600元 [11] - 社交属性推动其成为现象级潮玩,明星带货(如泰国歌手Lisa)加速破圈,形成"社交货币"效应 [7][34] 衍生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 租赁经济 - 郑州收藏者小陈通过闲鱼出租Labubu玩偶,大型玩偶日租80元、中号40元、盲盒款20元,押金按市价收取,3个月成交数百单 [15][17] - 企业客户占比高,包括楼盘展示、婚礼拍摄、直播间背景等场景需求,大天使、大国王等展示型款式最受欢迎 [18] 定制化服务 - 娃衣制作:安徽玩家小况与母亲合作生产定制娃衣,单月收入达2000-3000元,相当于当地县城月薪 [21] - 分销模式:广州商家阿罗通过1688采购低价娃衣(单价几元),在社交平台及跨境电商铺货,5月净利润超8000元 [24] - 改娃服务:杭州改娃师月月提供50-300元不等的个性化改造,包括材质更换、造型重塑等,满足玩家独特审美需求 [25][28] 泡泡玛特的IP运营核心地位 - 公司通过版权管控打击盗版(如海外娃衣标题禁用Labubu关键词),强化IP价值 [36] - 衍生生意依赖上游IP热度,如改娃需求集中于Molly、Skull Panda等成熟IP,Labubu因溢价过高(部分大娃单价达1万元)抑制改造意愿 [31][33] - 产业链下游(租赁、定制)的可持续性与泡泡玛特IP运营能力深度绑定,公司始终占据利润核心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