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面板

搜索文档
华安证券:国内外IT尺寸用OLED产线建设和量产进入加速周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15:04
行业趋势 - 2025年第二季度IT应用(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成为OLED面板新增长引擎 供应能力提升 OEM采用更广泛 消费者高端显示屏需求增长 关税因素提供额外动力[1][3] - 智能手机和电视需求趋于稳定但同比仍疲软 IT面板实现突破性增长 主要得益于高端产品采用和供应商多元化参与[3] 产能建设 - 三星显示预计2026年第二季度末启动苹果OLED MacBook Pro面板量产 提供14英寸和16英寸两种尺寸面板 由G8 IT OLED生产设施A6制造 该设施包括2条月玻璃基板输入量各7500片的生产线 按14.3英寸面板计算年产能达1000万块 苹果将占用其中一条生产线 2026年整体产能预计200-300万块[1] - TCL科技集团公告建设8.6代印刷OLED产线 月加工2290mm×2620mm玻璃基板能力约2.25万片 总投资约人民币295亿元 主要产品涵盖平板 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2] - 京东方和维信诺均公告建设8.6代AMOLED产线 国产OLED产线建设为未来IT尺寸用OLED应用打下基础[1][4] 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第二季度三星显示以37%市场份额稳居OLED面板市场第一(第一季度为36%) 京东方保持15%市场份额 维信诺市场份额从12%增至14% LG Display市场份额从11%降至9% 华星光电市场份额从8%增至9%[3] 产业链影响 - 苹果供应商三星显示加速IT尺寸用OLED量产 将带动其他相关企业导入IT尺寸用OLED进度[1][4] - 面板检测设备领域重点公司包括精智达(688627 SH) 其他面板产线用设备公司包括精测电子(300567 SZ) 奥来德(688378 SH) OLED材料相关公司包括莱特光电(688150 SH)[5]
国内外IT尺寸用OLED产线建设和量产进入加速周期,OLED面板检测设备值得关注
华安证券· 2025-09-14 20:10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增持 [1] 核心观点 - 国内外 IT 尺寸用 OLED 产线建设和量产进入加速周期,OLED 面板检测设备值得关注 [1] - 三星显示预计 2026 年二季度末启动苹果 OLED MacBook Pro 笔记本面板量产,将提供 14 英寸和 16 英寸两种尺寸的面板,2026 年整体产能预计在 200~300 万块水平 [4][8] - 国产 OLED 产线建设加速,TCL 华星拟投资约人民币 295 亿元建设第 8.6 代印刷 OLED 显示面板生产线,月加工玻璃基板能力约 2.25 万片,主要产品涵盖平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应用领域 [5] - 2025 年第二季度 IT 应用(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成为 OLED 面板的新增长引擎,主要得益于高端产品的采用和供应商的多元化参与 [6] - 面板检测设备领域重点推荐精智达,其他面板产线用设备公司包括精测电子、奥来德,OLED 材料相关公司包括莱特光电 [10] 市场格局与产能建设 - 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 OLED 面板市场份额:三星显示(SDC)以 37% 稳居第一,京东方(BOE)保持 15%,维信诺供应占比为 14%,LG Display(LGD)供应占比为 9%,华星光电(CSOT)供应占比为 9% [5] - 京东方和维信诺均公告建设 8.6 代 AMOLED 产线,进一步为 IT 尺寸用 OLED 等应用打下基础 [6] - 三星显示 G8 IT OLED 生产设施 A6 包括 2 条月玻璃基板输入量均为 7500 片的 OLED 生产线,按 14.3 英寸面板计算全年产能可达 1000 万块 [8] 行业趋势与驱动因素 - IT 面板(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实现了突破性增长,主要得益于高端产品的采用和供应商的多元化参与 [6] - 供应能力的提升、更广泛的 OEM 采用以及消费者对高端显示屏的需求趋于一致,同时关税因素也为向 OLED 的产品组合转变提供了额外动力 [6] - 中国供应链成熟和成本优势显现,国产 OLED 面板正在 2025 年第二季度加速渗透全球市场 [5]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消费电子旺季来临,关注国产OLED材料放量-20250914
光大证券· 2025-09-14 16:14
行业投资评级 - 基础化工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5] 核心观点 - 消费电子旺季来临,iPhone 17系列全系配备OLED屏幕,华为、小米等厂商陆续发布新品,有望拉动智能手机出货回暖[1][21] - 柔性OLED渗透率稳步提升,2025H1全球柔性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2.98亿片,同比增长4.9%,渗透率达27.4%[2][22] - 国产OLED面板厂商市场份额增长,2025H1中国大陆OLED智能手机面板总出货量约2亿片,全球占比50.9%,其中柔性OLED全球份额达62.3%[2][23] - OLED材料国产替代加速,2025年中国大陆OLED有机材料市场规模预计达74亿元,同比增长30%[3][25] - 建议关注OLED产业链标的,包括奥来德、莱特光电、瑞联新材、万润股份、濮阳惠成、八亿时空[3][28] 行情回顾 - 过去5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上涨1.38%,基础化工板块上涨2.4%,位列所有板块第10位[9] - 化工子板块涨幅前五:碳纤维(+7.7%)、氯碱(+4.7%)、磷肥及磷化工(+4.4%)、氟化工(+4.3%)、锂电化学品(+4.1%)[11] - 涨幅居前个股:东方铁塔(+31.79%)、天际股份(+28.80%)、*ST亚太(+27.62%)、厦钨新能(+26.78%)、ST泉为(+26.33%)[15] - 跌幅居前个股:奇德新材(-14.95%)、嘉亨家化(-12.38%)、中科电气(-10.58%)、领湃科技(-10.54%)、长江材料(-9.84%)[16] 产品价格跟踪 - 周涨幅前五品种:醋酸华东(+3.49%)、赖氨酸98.5%(+3.05%)、甲醛江浙地区(+2.71%)、高温煤焦油山西(+2.66%)、双酚A华东(+2.50%)[18][19] - 周跌幅前五品种:苏氨酸(-8.14%)、电池级碳酸锂(-3.85%)、维生素B6(-3.51%)、顺酐江苏(-3.31%)、维生素E(-3.03%)[19][20] 行业动态 - iPhone 17系列全系搭载6.3-6.9英寸OLED屏,支持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最高刷新率120Hz[21] - 2025H1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10.9亿片,同比增长1.6%,其中柔性OLED出货量2.98亿片,同比增长4.9%[22] - 国产面板厂商出货量:京东方7100万片(+10.3%)、天马4320万片(+15.6%)、TCL华星4100万片(+8.6%)[23] - OLED材料企业业绩:奥来德OLED材料营收2.57亿元(+22.0%)、莱特光电OLED材料营收2.76亿元(+30.0%)[24][25] 子行业动态 - 化纤板块:涤纶长丝市场价格下跌,企业库存承压[30] - 聚氨酯板块:聚合MDI市场缓跌后上行,成交有所好转[30] - 钛白粉板块:生产商库存减少,成本压力推动涨价意愿[30] - 化肥板块:秋肥订单执行中,下游采购意愿低迷[31] - 维生素板块:维生素E价格下滑,维生素C厂家停报或提价[31] - 氨基酸板块:赖氨酸工厂挺价意向明显,供应量减少[31] - 制冷剂板块:市场稳中推涨,企业报价坚挺[32] - 有机硅板块:市场稳中小涨,下游接受度有限[32]
大陆OLED面板全球市占攀升 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等合计攻下38%
经济日报· 2025-09-08 07:36
全球OLED市场格局 - 2025年第2季全球OLED面板出货量季增5%但年减2% [1] - 三星显示以37%市占率保持第一 季增1个百分点 [1] - 中国大陆三家厂商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合计占据全球38%市场份额 [1] 厂商竞争态势 - 京东方以15%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二 份额较前季持平 [1][2] - 维信诺市占率从12%升至14% 季增2个百分点排名第三 [1][2] - 华星光电市占率9% 季增1个百分点与LG Display并列第四 [1][2] - LG Display市占率从11%降至9% 季减2个百分点 [1][2] 应用领域需求变化 - 显示器和笔记型电脑OLED面板实现双位数增长 主要受益高端IT产品需求增长及OEM代工厂采用率提升 [1] - 智能手机与电视需求趋于稳定 但较去年同期仍显疲软 [1] - IT应用成为OLED面板新增长引擎 供应能力提升与更广泛OEM采用推动发展 [3] 细分市场前景 - 2025年全球OLED显示器出货量预计激增至266万台 年增长率达86% [3] - OLED显示器在整体显示器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约2% 预计2028年达5% [3] - 中国市场增长率预计超过20% 贡献尤为突出 [3] - 电竞产业蓬勃发展推动OLED需求 高对比度与快速响应时间优势显著 [3] 技术发展趋势 - OLED凭借自发光、高对比度和柔性显示优势逐步取代传统LCD技术 [1] - 供应链成熟和成本优势推动中国大陆OLED面板加速渗透全球市场 [1] - 关税因素为向OLED产品组合转变提供额外动力 [3]
中国大陆面板厂上半年占全球面板业总营收首次超过50%
第一财经· 2025-09-04 17:36
全球面板行业市场格局 - 2025年上半年全球主要面板厂营收总额约562亿美元 同比基本持平[2] - 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份额首次超过50% 达到52.1% 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2] - 韩国面板企业营收同比下滑9.5% 份额占比30% 同比减少3.2个百分点[2] - 中国台湾面板企业营收同比增长4.4% 份额占比13.2% 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2] - 日本面板企业营收同比下滑16.7% 份额占比3.5% 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2] 主要面板厂商财务表现 - 京东方营收1012.8亿元 同比增长8.45% 居行业首位[3] - TCL华星营收504.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处于第二梯队[3] - 三星显示营业利润仍居行业第一 但领先优势减弱[2] - TCL华星上半年净利润43.2亿元 同比增长74%[3] - 京东方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2.47亿元 同比增长42.15%[3] - 三星显示 TCL华星 京东方营业利润均在6亿美元上下[3] - 友达 天马同比扭亏为盈 乐金显示亏损额从4.25亿美元大幅减少至0.6亿美元[3] 行业发展趋势与战略转型 - 显示面板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重塑转型[4] - 三季度起下游电视面板备货需求开始回升[4] - 京东方深化AI应用 推进屏之物联战略 完善国际化布局[4] - 收购的LGD广州LCD产线远期将成为重要利润来源[4] - 2025年下半年预计在Mini LED OLED AI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下迎来结构性增长机会[5]
揭秘万亿显示面板背后的材料宇宙:1000+种核心材料终极拆解
材料汇· 2025-09-02 20:08
显示面板技术路线与材料体系 - LCD技术基于背光模组和液晶盒两大模块 其中背光模组包含LED芯片(蓝宝石或硅衬底 GaN基多量子阱结构)[4]、导光板(光学级PMMA基板)[6]和光学膜组(PET基反射片/扩散片/增亮膜)[6] 液晶盒采用TFT阵列结构(6Mask工艺 含Mo/AlNd/Cu栅极 SiNx:H绝缘层 a-Si/IGZO/LTPS有源层 ITO像素电极)[10]和无碱玻璃基板(康宁EAGLE XG®)[11] - OLED为自发光技术 材料体系聚焦能级匹配与激子管理 采用LTPS或IGZO背板保障电流稳定[24] 发光单元通过真空蒸镀形成空穴功能层(HAT-CN/MoO₃ HIL NPB/TCTA HTL)[28]、发光层(CBP/mCP主体材料 Ir系列掺杂剂)[28]和电子功能层(TPBi/Bphen ETL LiF/CsF EIL)[28] 封装层需阻隔水氧(刚性封装用玻璃粉 TFE采用ALD-Al₂O₃/PECVD-SiNx无机层)[30] - Micro-LED采用微型化LED芯片 外延衬底包括蓝宝石(Al₂O₃)/硅(Si)/GaN同质衬底[33] 外延层含n-GaN硅掺杂层(浓度1×10¹⁸~5×10¹⁹ cm⁻³)[34]和InGaN/GaN MQW有源层(铟组分15-30%)[35] 巨量转移依赖临时键合胶(PDMS热释放胶)和永久键合材料(Au-Sn共晶胶)[35] - Micro-OLED(硅基OLED)将OLED器件集成于单晶硅CMOS背板 驱动背板采用28-65nm工艺节点[41] 像素阳极使用高反射银/铝或透明ITO[42] 平坦化层通过光敏聚酰亚胺和CMP工艺实现[42] 制造关键耗材 - 光刻工艺耗材包括正胶(酚醛树脂+DNQ光敏剂)、化学放大胶(PHS树脂+锍鎓盐PAG)和负胶(环化聚异戊二烯+双叠氮交联剂)[43] 配套使用2.38% TMAH显影液和MEA/DMSO混合剥离液[43] - 蚀刻工艺涵盖湿法蚀刻(ITO用HCl+HNO₃混合液 Cu/Mo用H₃PO₄+HNO₃混合液)[43]和干法蚀刻(硅基薄膜用CF₄/CHF₃气体 金属用Cl₂/BCl₃气体)[43] CMP抛光液采用SiO₂/CeO₂研磨颗粒+H₂O₂氧化剂[43] - 薄膜沉积依赖高纯溅射靶材(99.999% Cu/Mo/ITO)[43]和PECVD气体(SiH₄/NH₃/PH₃)[43] 蒸发源使用BN/石墨坩埚和因瓦合金FMM[43] - 模块制程采用ACF(环氧树脂基膜+镀金微球)和OCA(UV固化丙烯酸酯)[43] 厂务支持包含超纯水(18.2 MΩ·cm)和工艺冷却水系统[44] 技术发展趋势 - 技术高端化体现为柔性OLED材料(PI基板/TFE材料)需求增长[46] Micro-LED巨量转移/键合材料成为竞争焦点[46] Micro-OLED驱动CMOS背板及高精度蒸镀材料迫切[46] - 应用多元化推动车规级显示材料(耐高温高湿)发展[46] AR/VR带动超高PPI和高亮度微显示材料创新[46] - 供应链本土化从基础化工材料(光刻胶)向核心功能材料(OLED发光材料/FMM/高端光刻胶)深化 国产替代空间巨大[47] 产业投资逻辑 - 投资聚焦高壁垒细分领域国产替代 包括OLED红光/绿光主体材料与氘代材料[50]、精密金属掩膜板(FMM)[50]、Micro-LED巨量转移/键合/修复材料[50]以及量子点色转换彩膜[50] - 技术突破企业将具备强客户粘性和定价权 享受爆发性增长红利[51] 创业方向与策略 - 配套材料与耗材领域涵盖高纯试剂(6N级异丙醇)/CMP抛光液(GaN专用配方)/高性能胶材(耐高温UV胶) 需建立车规级品质管理体系[55] - 设备与服务国产化包括Micro-LED检测修复设备/镀膜设备核心部件(蒸发源坩埚)/材料回收服务 依赖AI算法和定制化开发能力[55] - 核心材料创新聚焦无镉量子点(InP/钙钛矿)/薄膜封装墨水/激光材料 需全球专利布局和产学研合作[55] - 创业需绑定头部面板厂(京东方/华星光电)技术需求[56] 核心团队需兼具学术与产业背景[56] 融资阶段需明确技术独特性和商业落地能力[56] 材料国产化现状 - 玻璃基板(无碱玻璃)国产化率约20% 主要企业包括东旭光电和彩虹股份[58] - 偏光片(PVA/TAC膜)国产化率超60% 以三利谱和杉杉股份为代表[58] - OLED有机材料(HTL/ETL/EML)国产化率低于10% 莱特光电和奥来德从事终端材料开发[58] - 金属掩膜板(FMM)国产化率低于5% 众凌科技和莱德沃参与布局[58] - 量子点材料(InP/ZnS)国产化率低于10% 纳晶科技和扑浪量子为主要企业[58]
京东方三星LG显示瓜分iPhone屏幕订单,三足鼎立格局持续
36氪· 2025-08-31 18:51
苹果iPhone面板供应商格局 - 京东方、三星显示、LG显示三家瓜分苹果iPhone屏幕订单 成为核心面板供应商 [1] - 苹果去年整体iPhone面板出货量达2.3亿片 由三家供应商共同完成供应 [1] 京东方供应表现及预测 - 京东方2024年为iPhone 16标准型号供应面板4300万片 [1] - 预计2025年将供应500万片iPhone 17 Pro面板 总出货量达4500-5000万片 [1] 三星显示供应表现及预测 - 三星显示2024年为iPhone 16系列出货6380万片 [2] - 整体iPhone面板出货量达1.24亿片 [2] - 预计2025年iPhone 17系列出货量达7800万片 整体出货量将达1.25亿片 [2] - 凭借稳定品质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巩固苹果最大OLED面板供应商地位 [2] LG显示供应表现及预测 - LG显示2024年为iPhone 16系列出货4200万片 [2] - 整体出货量达6742万片 [2] - 预计2025年将分别增至4560万片和7510万片 [2] - 作为第二大供应商维持市场地位 在高端LTPO面板生产竞争中表现突出 [2]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自iPhone采用OLED屏幕以来 三星和LG显示长期占据几乎所有市场份额 [1] - 京东方加入后 市场从两强之争转变为三足鼎立格局 [1] - 未来三家公司技术竞争与订单分配将成为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市场重要变量 [1]
京东方A(000725):显示业务盈利或在3Q25迎来改善
华泰证券· 2025-08-31 18:39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给予京东方A"买入"评级 目标价为5.76元人民币[1][4][6] - 目标价基于1.52倍2025年市净率 较可比公司均值0.89倍存在溢价 溢价理由包括产能优势与技术领先性[4] - 当前股价4.23元对应1.11倍2025年市净率 处于2016年以来较低水平 防御属性突出[4][7] 财务表现分析 - 1H25营收1,013亿元 同比增长8% 归母净利32.5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42%[1] - 2Q25毛利率13.0% 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 环比下降2.8个百分点 主因LCD面板需求减少及ASP下滑[1] - 2Q25扣非归母净利9.3亿元 同比下降8% 反映短期盈利压力[1] - 维持2025-2027年盈利预测90/118/164亿元 对应EPS 0.24/0.32/0.44元[4][10] LCD业务展望 - 2Q25大尺寸LCD面板均价同比下滑3.2% 影响公司盈利能力[2] - 预期3Q25随着消费电子旺季备货启动 大尺寸LCD面板供需格局好转 ASP有望修复[1][2] - LCD业务盈利能力预计在3Q25迎来改善[2] OLED业务展望 - 1H25 OLED业务面临出货结构变差与价格竞争双重压力 三条产线均处折旧高峰期[3] - 随着北美大客户2025年新机备货启动 2H25 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及结构将改善[3] - 成都B7产线一期折旧即将到期 预计从2026年开始三条产线折旧压力逐年下降[3] 估值与行业对比 - 当前市值1,582.61亿元人民币 6个月平均日成交额15.94亿元[7] - 2025年预测PE 17.55倍 PB 1.11倍 低于可比公司平均PE 29.38倍及PB 0.89倍[10][13] - 2025年预测ROE 4.43% 2027年有望提升至7.43%[10]
京东方、三星、LG“瓜分”苹果iPhone屏幕订单
中国经营报· 2025-08-30 19:49
iPhone面板供应格局 - 京东方2024年为iPhone 16标准型号供应4300万片OLED面板 预计2025年将包括500万片iPhone 17 Pro面板 总出货量达4500-5000万片 [2] - 苹果2024年整体iPhone面板出货量达2.3亿片 三星和LG显示瓜分剩余份额 [2] - 三星显示2024年为iPhone 16系列出货6380万片 整体iPhone面板出货1.24亿片 预计2025年iPhone 17系列出货7800万片 整体出货1.25亿片 [3] - LG显示2024年为iPhone 16系列出货4200万片 整体出货6742万片 预计2025年将分别增至4560万片和7510万片 [3] 技术竞争与供应链动态 - 京东方通过苹果资格审查 首次打入iPhone 17 Pro高端旗舰机型供应链 [4] - 三星预计2025年为折叠屏iPhone供应约1000万片面板 或成为苹果折叠屏手机独家供应商 [3] - 苹果采取供应商平衡政策 提升与三星/LG显示谈判话语权 同时向中国市场示好 [4][5] - 三家公司技术竞争与订单分配将成为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市场重要变量 [2] 专利纠纷与市场影响 - 三星2022年底在美国对京东方发起专利诉讼 京东方在中美等地对三星发起反诉 [6] - 美国ITC 2025年7月初步裁决京东方非法获取三星OLED商业机密 可能面临14年8个月进口禁令 [6] - 若禁令生效 京东方供应的22.7% iPhone OLED面板(2025年Q2数据)将受影响 苹果需重构供应链 [7] - 中国厂商2025年上半年占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份额51.7% 韩国厂商占48.3% [7] 产业格局演变 - 全球OLED面板产业格局向中国倾斜 韩国厂商曾独占90%以上市场份额 [7] - 中国厂商在LCD领域独占70%以上市场份额 京东方2025年将占苹果MacBook的51% LCD面板供应 [7] - 京东方与三星接触商讨W-OLED面板合作 韩国厂商需中国供应LCD面板 OLED领域也需多元化供应链 [8]
三星、京东方OLED专利战裁决临近,京东方能否避免禁售令?
观察者网· 2025-08-15 18:33
商业秘密纠纷进展 - ITC行政法官初步认定京东方及其7家关联企业侵犯三星OLED商业秘密并违反《海关法》第337条 [1] - ITC拟对京东方涉案OLED产品发布"有限排除令"和"暂停执行令" 前者禁止侵权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后者叫停库存产品使用及新增生产销售 [1] - 京东方表示将提出复审 强调公司秉持合作共赢态度 且此前专利337调查终裁中ITC认定其未违反337条款 [1] 双方诉讼历程 - 2021年京东方是三星三大面板供应商之一 后因与苹果合作增加导致关系恶化 [2] - 2022年三星显示抗议京东方更改钻石排列技术生产苹果OLED面板 并在供应商名单中删除京东方 [2] - 2023年京东方在中国起诉三星侵犯其OLED面板结构专利 三星反向起诉京东方侵害发明专利权 [2][3] - 2023年三星在美国起诉京东方侵犯5项OLED技术专利 2024年又指控京东方窃取OLED商业机密 [3] - 2024年京东方在美国反诉三星在Galaxy Z Fold系列中侵犯其四项OLED专利 [3][4] 京东方技术发展 - 京东方核心业务为LCD和OLED半导体显示 形成"1+4+N+生态链"业务架构 [5] - LCD需背光层发光 OLED为像素自发光 前者用于中低端产品 后者用于高端产品 [5] - 2024年京东方LCD五大主流应用出货量全球份额达25.2% OLED柔性AMOLED出货1.4亿片市场份额15.7%全球第二 [6] - 2019年Q4京东方OLED市场份额仅1.6% 三星显示占81.2% [6][7] - 2023年上半年京东方智能手机面板出货2.7亿片份额28%全球第一 柔性OLED出货5000万片达三星一半 [8] - 2024年上半年中国显示屏公司在智能手机OLED市场份额达50.7%首次超越韩国 [8] 市场竞争格局 - 京东方2024年智能手机面板出货5.7亿片份额25.8% 高于三星显示的3.7亿片 [8] - 京东方成为iPhone16e系列主供 预计供应超1500万块柔性LTPS OLED显示屏 [9][10] - 京东方重庆B12厂为苹果开发IT用OLED面板 B16产线投产后有望获得更多份额 [10] - 双方竞争已演变为覆盖中、美市场 涉及专利、供应链、高端产能的全维度对抗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