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PSL(抵押补充贷款)
icon
搜索文档
多领域信号汇聚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蓄势待发
中国证券报· 2025-08-04 05:06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报批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多地已召开相关会议部署工作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为5000亿元,由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牵头运作 [2] - 投向领域包括传统基建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 [2] - 央行PSL(利率从2.25%降至2%)将提供资金支持,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3] 政府债券发行 - 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上半年已发行5550亿元(占全年42.69%) [4] - 7月新增专项债发行6169.36亿元,为年内单月新高,预计三季度发行大部分额度 [5] - 财政部强调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4] 基建投资与资金使用 - "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和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 [4]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撬动1.5万亿-2.5万亿元基建投资,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回升至6% [6] - 多地加紧推进项目储备,确保政策落地后快速形成可实施项目 [6] - 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将持续推动"两重"建设及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 [6]
中美关税暂缓期6天后结束,7月关键转折点到来
和讯· 2025-07-03 17:35
经济数据与政策分析 - 中国6月制造业PMI逆势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7%,连续第二个月反弹,非制造业PMI同步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5%,政策"组合拳"托底显效 [1] - 6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上升,但仍处47.7%的收缩区间 [1][8] - 上半年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规模约21607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14935亿元增长约44.7%,6月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创年内新高 [1] 出口与贸易前景 - 对美出口方面,抢出口"预支"的出口需求约为2024年对美出口金额的1.4%~2.1%,总体出口方面约占2024年全部出口金额的1.7% [8] - 汇丰预计2025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量增速可能下滑至同比1.8%,同期全球经济增速或放缓至2.5% [1] - 7月9日除中国外主要贸易体的关税豁免期即将到期,后续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常态化,断续谈判料将成为常态 [8] 财政与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预计仍将保持积极有为,特别国债使用进度将加快,地方新增专项债将进一步放量,用于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和化债工作 [2][4] - 货币政策方面,三季度降准降息窗口仍在,结构性工具侧重落实已出台的系列再贷款与融资支持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等重点领域 [5] - 未来可能通过PSL、政府引导基金等政策性金融工具组合拳,定向为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5]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规范涉企执法、财税体制改革、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5][6] - 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包括预算制度强化、转移支付机制优化、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等,以增强地方财力的可持续性 [6] - 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区率先启动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探索实践,税务、环保、社保等信用信息系统正加快实现跨区域共享 [6] 房地产与内需 - 房地产市场后续或将通过推动城市更新、土地收储等存量政策落地见效,来维持供需平衡 [5] - 内需方面,"两新"政策效果边际下行、房地产继续触底导致内需不振,供过于求 [4] - 财政资金将对生育补贴、就业补贴、服务消费等民生领域予以支持,"准财政"政策性金融工具、增发特别国债等都是可能的政策选项 [4]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前瞻: 稳外贸促投资 PSL或重启扩张
证券时报· 2025-05-30 02:22
金融政策响应与实施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后,金融部门快速响应,5月集中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包括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债券市场"科技板"等措施 [1] - 2022年3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创设并投放约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带动各银行为相关项目累计授信超3.5万亿元,金融杠杆效应和投资拉动效应显著 [2] - 5月7日以来"一行一局一会"集中发布金融政策措施,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但考虑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性,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仍有出台必要 [2]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期 - 市场预计二季度是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窗口期,可能由3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主导,定向支持外贸、科创和消费等领域 [2][3] - 新型工具或创新支持稳定外贸和扩大有效投资,财政货币政策有望通过扩张PSL和中央财政贴息提供配套支持 [1][7] - 工具资金用途可能创新,如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出口转内销"等,并可能重启优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4][7] 工具支持方向与机制 -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新型工具将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可能推出类似出口买方信贷的工具定向支持外贸企业缓解外部需求波动 [4] - 投资领域可能包括消费基础设施、"两新""两重"等,拉动有效投资是逆周期调节重要手段 [5] - 工具执行依托3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带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央行可能重启扩张PSL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中央财政或提供贴息支持 [7] PSL与财政配套支持 - 央行5月7日调降PSL利率释放政策信号,PSL有望重启扩张成为政策性银行长期资金支持工具 [7] - 中央财政贴息可缓解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债成本,专项建设基金曾按债券利率90%贴息,但下半年财政空间有限需货币政策协同 [7] - 新型工具不一定依赖PSL和财政贴息,可与减税降费等政策配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