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da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新华网· 2025-06-19 21:13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 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和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3] - 2023年北京推动199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 覆盖11个领域 [7] - 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 同比增长近50% [7] - 中国连续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 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突破19万项 约占全球三分之二 [7] - 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中 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7] 重点企业案例 - 加速进化公司人形机器人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 [1] - 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获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已在70多家医院完成1500多台手术 [7] - 松延动力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后一个月内获得1000台以上订单 总合同额突破1亿元 [10]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的"天工2.0"人形机器人具备向参观者致意的能力 [10] 技术创新与应用 - 骨科置换手术机器人仅用5分钟生成精准个性化手术方案 [3] - 术锐独创蛇形手术操作臂可实现弯转方向和角度的精准控制 能完成5毫米级精细操作 [5] - 优理奇人形机器人Wanda具备制作汉堡等家政服务能力 [5] - 工业机器人在传送带两头熟练分拣搬运货物 [3] 行业未来展望 - 中国电子学会预测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8700亿元 [8] - 2025年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2026年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 [12]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正在打造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 已有超100家企业表达入驻意向 [12] -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路径:2023年比行走 2024年比奔跑 2025年比智能操作和服务能力 [10] 政策支持 - 北京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 [5] - 北京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系列措施 对研发、生产到应用全链条给予支持 [10]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 [8]
活力中国调研行|在北京经开区感受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环球网资讯· 2025-06-18 09:43
机器人产品展示 - 加速进化Booster T1机器人展示1对1足球比赛和"大力射门"功能 [2][4] - 人形机器人"天工"展示"桌面整理"能力 [6] - 人形机器人"天工2.0"具备向参观者致意的交互功能 [8] - 优理奇人形机器人Wanda演示"制作汉堡"场景 [12] -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展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14] - Walker S1系列人形机器人执行搬运作业展示 [16] - 银河通用具身大模型机器人盖博特Galbot进行药店无人值守场景演示 [18] - 优必选小型人形机器人"悟空"表演"打拳"动作 [20] 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 - 北京市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机器人) [2][4][6][8][10][12][14][16][18][20] - 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的"双百工程" [2][4][6][8][10][12][14][16][18][20] - 初步打造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2][4][6][8][10][12][14][16][18][20]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 [2][4][6][8][10][12][14][16][18][20] - 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超百亿 [2][4][6][8][10][12][14][16][18][20]
具身智能,交大领跑!5月盘点:17家交大系企业获融资,8家为具身智能企业
机器人圈· 2025-06-10 20:02
2025年5月上海交大系企业融资概况 - 5月获得融资的交大系企业共17家,覆盖具身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赛道 [1] - 具身智能赛道最热,8家交大系企业完成融资,技术涵盖人形机器人本体、触觉感知、外骨骼机器人、AI大模型等领域 [1] - 5家交大母基金portfolio企业获得融资,生态效应显现 [1] 具身智能赛道融资详情 智元机器人 - 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京东及上海具身智能基金 [2] - 构建"本体+AI"全栈技术,拥有远征、精灵、灵犀三大机器人家族,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落地 [5] - 上海交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机器人研究所闫维新教授为联合创始人 [5] - 交大母基金通过红杉对其进行了投资 [6] 傅利叶智能 - 获得上市公司润阳科技战略投资,总金额不超过3亿,投前估值80亿元 [7] - 2023年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GR-1系列产品并实现量产交付 [7] - 创始人顾捷为上海交大机械系校友 [9] - 交大母基金通过红杉对其进行了投资 [11] 魔法原子 - 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资金将用于具身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及场景化落地 [12] - 搭建"全栈自研技术+全链路布局+场景化应用"闭环生态 [12] - 创始人吴长征为上海交大研究生校友,中国最早参与四足机器狗研发的专家之一 [13] UniX AI - 完成数亿元人民币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关村前沿基金等 [15] - 新一代等身人形机器人Wanda 2.0进入量产阶段,基础版本定价8.8万元 [17] - 首席科学家王贺升为上海交大自动化系教授 [17] 千觉机器人 - 完成数千万元融资,专注机器人多模态触觉感知与操作技术 [21] - 创始人马道林为上海交大副教授,提出基于触觉的高精度运动跟踪技术 [21] - 交大母基金通过小苗、交大未来对其进行了投资 [22] 傲鲨智能 - 连续完成两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线拓展 [35] - 2030年全球外骨骼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美元,消费级场景占比提升 [36] - 创始人徐振华为上海交大机动学院校友 [36] 新材料与新能源赛道融资详情 臻锂新材 - 完成天使+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近亿元 [30] - 开创"磁控溅射一步法"技术路线,解决复合集流体行业卡脖子难题 [30] - 核心团队来自上海交大机动学院涂层技术小组 [31] 镁源动力 - 完成数千万元融资,将在安徽建设万吨级镁基储氢材料量产线 [33] - 由丁文江院士创立,产品包括高纯氢化镁和镁合金储氢材料两大系列 [33] 肆芃科技 - 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资金用于生物基材料商业化落地 [39] - 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始人许平为交大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39] - 交大母基金通过本草、交大科技策源基金对其进行了投资 [40] 其他领域融资亮点 极光星通 - 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专注空间激光通信核心技术研发 [27] - 创始合伙人谷文洋、谢腾为上海交大高金校友 [27] 博雷顿 - 2025年5月在香港上市,市值超100亿人民币 [55] - 2024年新能源装载机市场份额18.3%,排名第三 [55] - 总裁邱德波为上海交大EMBA校友 [56] 亘芯悦 - 获深创投、启高资本投资,专注半导体前道量测设备研发 [52] - 创始人之一丁文江为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 [52] - 交大母基金通过启高、菡源资产对其进行了投资 [53]
Visionstate Launches MIRA to Digitize Facility Inspections and Expand SaaS Platform
Thenewswire· 2025-06-05 20:50
公司动态 - Visionstate Corp正式推出其最新的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MIRA 该平台旨在简化和数字化公共设施的检查流程 并于2025年6月向客户开放[1] - MIRA是公司旗舰产品Wanda平台的延伸 为设施管理团队提供更准确 高效和可追溯的审计 安全检查和操作检查工具[2] - MIRA具备实时报告 可定制清单 QR码扫描和安全云存储功能 适用于医疗 零售和教育等行业的合规性追踪和日常检查[3] - 公司总裁表示 MIRA与WandaLITE共同构成一个强大的平台 使公司在设施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4] - MIRA采用月度订阅模式 可作为独立平台或与WandaLITE捆绑销售 定价策略旨在反映按地点或团队规模扩展的便利性[5] - 公司已从教育 医疗和市政政府等行业的现有客户中看到对MIRA的强烈兴趣 初步试点正在进行中[6] - MIRA的发布正值公司技术加速发展期 过去几个季度公司大力投资扩展平台能力 包括推出支持安大略省190号法案的WandaLITE和开发AI驱动的预测任务调度功能[7] - MIRA现已向加拿大客户开放 企业客户可获得入职支持和定制服务[8] 公司背景 - Visionstate Corp是一家专注于物联网 大数据分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技术研发的成长型公司[10]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Visionstate IoT Inc提供先进设备 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降低成本并提升客户满意度[10] - 公司的WANDA智能设备已扩展到北美及其他地区的医院 机场 购物中心等公共设施[10] - 公司通过构建协同技术组合 持续创新 减少环境影响并改变消费者体验[10]
打破破产谣言!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商「优理奇UnixAI」完成天使+轮融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31 14:35
在核心团队方面 , 优理奇 Unix AI 创始人兼 CEO杨丰瑜博士毕业于耶鲁大学,是全球首个触觉融合多模态 大模型UniTouch的第一作者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视触觉数据集Touch and Go的第一作者。截至目前,他已 发表15篇机器人视触觉相关论文,并主导开发了全球首个多模态触觉感知系统UniTouch。该系统可在零样本 训练条件下实现材料识别、抓取控制等复杂操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机器人大讲堂获悉,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商「优理奇 UnixAI」近日成功完成天使+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中关 村前沿基金,赛纳资本及长安私人资本联合投资完成,其轮融资金额总计数亿元,将主要用于加速研发多模态 具身智能大模型与通用机器人本体的同步演进,以及面向多个泛商业服务和 C端场景落地与交付。 据机器人大讲堂了解, 优理奇 UnixAI(全称: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4年4月,是一家 以"让智能机器人服务每个家庭"为发展目标的企业。 聚焦构建高训练效率的可泛化模仿学习架构以及低成本 模块化的稳定本体,优理奇 Unix AI致力通过软硬结合,以真实场景数据为基础,实现产品、供应链以及数 ...
国内“最神秘”人形机器人创企,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31 08:08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优理奇(UniX AI)完成数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由中关村前沿基金、赛纳资本及长安私人资本参与,资金将用于多模态具身智能大模型与通用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及场景落地[1] - 天使轮融资于2024年10月10日完成,中关村前沿基金独家投资,投后持股5%,融资金额未披露[1] - 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官方称2023年成立),定位为AI与通用人形机器人企业,全栈自研硬件与软件,核心产品包括轮式人形机器人Wanda和双足人形机器人Martian,主攻ToC场景[3] 团队与技术优势 - 团队规模近100人,成员来自MIT、哈佛、密歇根大学等顶尖院校及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企业,覆盖结构、电子、算法等领域[9] - 创始人兼CEO杨丰瑜(00后)为耶鲁大学计算机博士生,发表15篇机器人视触觉论文,创建世界首个融合触觉的多模态大模型UniTouch[11] - 首席科学家王贺升为上海交大特聘教授,IROS2025大会主席,系首位中国内地主席[11] - 全栈自研路线:硬件上自研零部件并迭代4-5代,软件上开发泛化模仿学习框架UniFlex,多模态模型UniTouch仅需3-5组数据即达端到端模型50组数据的训练效率[12] 核心产品与性能 - Wanda 2.0身高170cm(可缩至140cm),配备八自由度仿生手臂(臂展982mm),单臂负载6kg,末端精度2mm,行走速度1m/s,续航16小时(待机30小时)[14] - 搭载自适应二指夹爪,支持扔飞镖、射箭等高精度动作,独创多模态技术实现家庭、办公、零售场景泛化能力[14][16] - 2024年12月发布Wanda 2.0并开启预售,2025年5月量产,售价8.8万元起,已实现数千万元订单及规模化交付,年产能储备千台[18][19] 商业化进展与行业定位 - 公司2024年7月发布首款产品Wanda后迅速受资本追捧,但后续消息较少,本次融资媒体关注度低[7] - 商业化路径聚焦C端家庭场景,同时布局泛商业服务,已实现量产交付,行业领先[16][19] - 对比其他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优理奇在C端交付进度超前,多数竞品仍集中于教育、科研等B端场景[22] 行业观点与趋势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在于大模型驱动的泛化能力,全栈自研AI能力是关键[10] - 短期行业落地以B端科研、教育为主,中期转向工业柔性装配,C端为终极市场但需解决交互安全性问题[21][22] - 量产与场景有效应用是行业最大挑战,涉及算力、算法、硬件、工程化等多维度协同[21]
又有人形机器人创企完成数亿元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30 01:46
公司融资动态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优理奇(UniX AI)完成数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由中关村前沿基金、赛纳资本及长安私人资本参与[1] - 天使轮融资于2024年10月10日完成,中关村前沿基金独家投资,投后持股5%[1] - 融资资金将用于研发多模态具身智能大模型与通用机器人本体同步演进,以及泛商业服务和C端场景落地[1] 公司概况 - 优理奇智能科技2024年4月在上海注册成立,定位为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形机器人公司,拥有全栈自研硬件与软件[3] - 核心产品为轮式人形机器人Wanda和双足人形机器人Martian,主攻ToC场景[3] - 公司被称为国内最神秘、成长速度最快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5] 产品与技术 - 首款具身智能机器人Wanda于2024年7月15日发布,定义为世界首款量产消费级全尺寸通用移动仿人机器人[7] - Wanda 2.0身高170厘米,配备八自由度仿生手臂,单臂负载6千克,行走速度1米/秒,连续工作16小时[14] - 独创多模态技术赋予Wanda 2.0精准度与适应性,在家庭、办公、零售场景展现极强泛化能力[16] - 提出可泛化模仿学习框架UniFlex,融合触觉的多模态感知模型UniTouch大模型训练效率优于端到端模型[12] 团队与研发 - 团队规模近100人,来自MIT、哈佛等顶级院校及华为、比亚迪等知名企业[9] - 创始人兼CEO杨丰瑜为00后,发表机器人视触觉论文15篇,搭建世界首个融合触觉的预训练多模态大模型UniTouch[11] - 首席科学家王贺升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IROS2025大会总主席[11] - 自研零部件、自建供应链,零部件已迭代四五代[12]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12月25日发布Wanda 2.0并开启预售,2025年5月8日宣布量产,售价8.8万元起[18] - 已完成订单数千万元,实现规模化交付回款,具备年量产千台产能储备[19] - 在多个泛商业服务及C端市场实现量产交付,展现行业领先商业化落地闭环能力[19] 行业观点 - 软件算法进步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关键[10] - 大模型决定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商业化核心壁垒[10] - 全栈自研路线是明智选择,AI能力是万亿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必需项[10] - ToC家庭场景是终极市场但对产品泛化性要求极高,ToB场景尚未跑通[22]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50530
腾讯研究院· 2025-05-29 23:55
开源AI模型 - DeepSeek-R1新版本开源,编程能力超越Claude 4 Sonnet,与o4-mini性能相当 [1] - 新模型具备深度推理能力、自然文本生成、支持30-60分钟长时思考,能完美执行复杂代码 [1] - 实测在3D动画、网站设计和复杂推理问题上表现优异,思考过程更稳定,能处理长链条推理 [1] AI视频创作 - 可灵2.1上线,价格降低65%,效果和速度均有提升,形成标准版、高品质版、大师版三档分层 [2] - 高品质版效果媲美旧版大师版,支持1080P画质,运动效果出色,但仅支持图生视频 [2] - 新版本性价比显著提升,普通用户适合选择高品质版,商业级制作可搭配大师版 [2] 腾讯产品AI升级 - 腾讯元宝、ima、搜狗输入法、QQ浏览器等产品接入DeepSeek R1最新版,从开源到上线仅用不到1天 [3] - 用户可在腾讯多款产品中选择DeepSeek模型R1深度思考,实现免费不限量使用 [3] - 腾讯坚持双模型驱动,选择更先进的模型并第一时间部署上线 [3] AI浏览器创新 - Opera发布首款"AI Agent"浏览器Opera Neon,重新定义浏览器在代理网络中的角色 [4] - Opera Neon由Neon Chat(聊天)、Neon Do(执行网页任务)和Neon Make(复杂创作)三大功能组成 [4] - Neon Make利用云技术执行复杂任务如生成报告、设计游戏原型和构建Web应用,离线时也能工作 [4] 3D大模型升级 - VAST升级Tripo Studio,推出智能部件分割、贴图魔法笔刷、智能低模生成和万物自动绑骨四大功能 [5] - 智能部件分割实现一键拆建,智能低模生成在保留细节前提下大幅减少面数 [5] - 万物自动绑骨功能能快速完成骨骼权重分配,非专业人士也能完成全流程3D创作,效率提升10倍以上 [5] 自动驾驶与实时视频生成 - 自动驾驶大牛创立Odyssey,推出世界模型实现视频实时生成,速度达40毫秒/帧,支持实时交互 [6] - 该技术通过真实生活视频学习像素和动作,采用窄分布模型架构解决自回归建模挑战 [6] - Odyssey已获2700万美元融资,预览版由H100 GPU集群支持,输出30FPS的5分钟连贯交互视频 [6] AI科学研究 - AI科学家Zochi的论文被顶会ACL主会录用,成为首个独立通过A*级别会议同行评审的AI系统 [7] - Zochi的论文展示了多轮攻击方法,在GPT-3.5上成功率达100%,GPT-4上达97% [7] - Zochi能自主完成从文献分析到同行评审的科学研究过程,论文质量高 [7] 具身机器人商业化 - 优理奇推出轮式双臂机器人Wanda 2.0,售价8.8万元起,已量产交付,具备自主完成复杂长序列任务的能力 [8] - Wanda 2.0搭载融合触觉的预训练多模态大模型UniTouch和长序列任务规划模型UniCortex [8] - 优理奇通过全栈自研降低70%成本,面向类C端小B客户市场,已完成数亿元融资 [8] 机器人技术升级 - 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升级,具备3D空间感知和实时物体追踪能力,可360°旋转头部和腰部 [9] - 技术核心包括2D物体检测系统、基于关键点的3D空间定位以及SuperTracker物体位姿跟踪系统 [9] - 系统融合运动学数据、视觉数据和力反馈,实现精确手眼协调,团队正致力于构建统一基础模型 [9] AI行业趋势 - Google CEO Pichai认为AI是比互联网更大的平台级变革,未来将走向多终端并行 [10] - AI进入构建可用产品的第二阶段,搜索正转变为能代表用户执行任务的Agent [10] - AI带来的关键变革在于交互方式转变和创作门槛降低,第三阶段将是AI与物理世界结合 [10]
独家|优理奇机器人完成数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软硬全栈团队加速具身智能普惠点到来
Z Potentials· 2025-05-28 10:43
公司融资与战略规划 - 具身智能公司优理奇机器人(UniX AI)完成数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关村前沿基金、赛纳资本及长安私人资本 [2] - 融资资金将用于研发多模态具身智能大模型与通用机器人本体同步演进,以及面向泛商业服务和C端场景的落地交付 [2] - 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聚焦构建高训练效率的可泛化模仿学习架构及低成本模块化稳定本体 [2] - 创始人杨丰瑜来自耶鲁大学,是UniTouch触觉融合多模态大模型和Touch and Go视触觉数据集的第一作者 [2] - 团队累计发表400余篇顶会顶刊论文,具备全球一流算法能力、硬件能力和产品化交付能力 [2] 技术研发与算法创新 - 提出可泛化模仿学习框架UniFlex,通过解耦感知和操作模型实现极少量示教完成复杂任务的高效模仿学习 [4] - 构建全球首个融合触觉的多模态感知模型UniTouch,可通过视觉生成触觉实现夹豆腐、捏鸡蛋等精细任务 [4] - 开发支持长程任务规划的推理架构UniCortex,可在复杂场景和多智能体间实时规划及调用已习得技能 [4] - 以上算法协同使得公司在复杂开放环境中初步实现任务泛化场景应用落地 [4] 硬件开发与商业化进展 - 自研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至底层,已完成两代轮式机器人Wanda与双足机器人Martian的发布 [5] - 量产全球首款自带8自由度机械臂的等身人形机器人,在负载、速度、精度、续航等维度达到全球顶尖水平 [5] - Wanda机器人二代已在多个泛商业服务及C端市场实现量产交付,基础版本定价8.8万元 [5] - 已完成订单签订数千万元,实现规模化交付回款,具备年量产千台的产能储备 [5] 投资机构评价 - 中关村前沿基金认为公司实现了算法、硬件、商业化能力的全栈闭环突破,正在重新定义具身智能产业化路径 [6] - 赛纳资本认为公司软硬全栈、数据驱动的战略路径精准契合技术发展脉络,通过核心部件自研实现成本大幅下降 [6] - 长安私人资本指出公司产品在上肢泛化操作能力表现突出,采用轮式+双臂形态叠加视触觉大模型有效降低成本 [6][7]
8.8万元起售!国内“最神秘”人形机器人创企开启机器人量产!!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09 00:04
公司动态 - 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UniX AI)于2025年5月8日宣布第二代全尺寸通用轮式仿生机器人Wanda 2.0正式量产,全系列产品售价8.8万元起,具备长序列泛化能力、预装L4级应用并支持快速示教学习[1] - Wanda 2.0于2024年12月25日发布并同步开启预售[2] - 公司首款产品Wanda于2024年7月15日发布,定位为世界首款量产消费级全尺寸通用移动仿人机器人,首批100台原计划2024年9月量产[10] 产品技术参数 - Wanda 2.0身高170cm(可降至140cm),配备八自由度仿生手臂,臂展982mm,单臂负载6kg,末端定位精度2mm,可完成扔飞镖等高精度动作[4] - 行走速度达1米/秒,配备可拆卸电池支持16小时连续工作或30小时待机[5] - 采用独创多模态技术,在家庭、办公、零售等场景展现强泛化能力[7] - 自研UniTouch多模态大模型仅需3-5组数据即可达到端到端模型50组数据的训练效率[20] 公司背景 - 2024年4月在上海注册成立(官方称2023年成立),定位AI与通用人形机器人公司,主攻ToC场景[8] - 研发团队超100人,来自MIT、哈佛等顶级院校及华为、大疆等企业,覆盖结构、电子、算法等领域[13] - 创始人杨丰瑜为00后,密歇根大学计算机本科,耶鲁博士生,发表15篇机器人视触觉论文并创建全球最大视触觉数据集[14] - 首席科学家王贺升为上海交大特聘教授,IROS2025大会主席[14] 融资与商业化 - 2024年10月完成由中关村发展集团独投的天使轮融资(金额未披露),投后持股5%[10] - 截至2024年10月,Wanda一代产品订单超预期,二代机计划未来几个月向C端种子用户小批量交付[18] - 采用全栈自研路线,自建供应链实现设计-开发-制造闭环,部分零部件已迭代4-5代[20] 行业分析 - 软件算法进步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的关键,全栈自研AI能力成为核心壁垒[16] - 当前行业普遍优先布局ToB科研/教育场景,但ToC家庭场景才是终极市场(市场规模ToC>ToB>>ToG)[21] - 行业乱象体现在多数企业聚焦教育科研等低门槛场景而非工业场景,可持续性存疑[19][21] - 批量化生产和场景有效应用是行业最大挑战,需解决AI+机器人+自动驾驶的系统性问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