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Phone 15 Pro
icon
搜索文档
苹果换购计划被指「零元购」:预估2900元,实返0元
36氪· 2025-10-30 20:13
事件概述 - 消费者在苹果官网参与Trade In换购计划购买iPhone 17 Pro Max时,预估的2900元折抵金额在旧机寄出后被单方面调整为0元 [1][6] - 苹果公司给出的理由是设备经过“外部维修”或“未授权改动”,但消费者声称手机从未进行第三方维修且功能完好 [1][8] - 类似事件并非个例,另有消费者在折抵iPhone 15 Pro时,预估的3200元折抵金额同样被调整为0元,理由为“设备经未授权改动” [12] 消费者投诉核心问题 - 条款定义模糊,指控“外部维修”定义不明确,且未事先明确告知折抵金额可能归零的后果,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1][8] - 旧机被扣留,消费者反映苹果方面拒绝归还原手机,被指“强行侵占个人财产” [1][8][9] - 客服沟通不畅,消费者称客服仅重复“无法处理”,被指态度傲慢、“店大欺客” [1][8] 公司运营与流程争议 - 线上回收业务被指可能由第三方负责,但消费者认为苹果公司应对其管理及售后问题负责 [10] - 有评论指出,如不同意抵扣方案,消费者在一定期限内应能申请退回原机,但涉事消费者表示手机无法退回 [8][9] - 事件引发对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标准的质疑,被指存在“美企双标”行为 [1]
拆完iPhone Air后,我觉得苹果还有牙膏能挤
36氪· 2025-10-27 12:21
产品定位与市场表现 - 关于iPhone Air停产的传闻为不实信息,实际情况是前加工制程(金属件)因现有库存足以满足当前订单而暂停生产,并非产品停产 [4] - 苹果公司内部对iPhone Air的销量预期为百万级,远低于对iPhone 17标准版和Pro版千万级起步的预期 [5] 技术创新与设计理念 - iPhone Air被视为奠定苹果未来十年技术发展路线的探索性产品,其核心创新主要体现在材料工艺、堆叠设计和元器件小型化三个维度 [11][13] - 机身中框采用5级钛合金(90%钛、6%铝、4%钒),这种航空级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耐热性和韧性,使中框最薄处可达0.6毫米且具备良好的抗凹陷和回弹能力 [13][15][16][18][19][21][22] - 内部采用三段式堆叠设计,主板变为横向排布并上移,此举既保护主板在弯折时不受损,也为电池腾出约60%的机内空间,容纳了一块3149mAh额定容量的电池 [24][26] - 为实现轻薄设计,公司移除了底部扬声器,并通过对顶部扬声器振膜尺寸和开口的优化来补偿外放音质 [38][40] - 主板采用双层叠板设计,底板厚度约0.54毫米,整板重量不足10克,并应用了系统级封装(SiP)技术以提升集成度、减小体积并优化性能功耗 [42][44][46][48][49][52] 工程设计细节与妥协 - 机身顶部引入名为“Plateau”的拓展平台设计,通过内部掏空来容纳摄像头、扬声器及主板叠层,平台四周采用点胶和金属片加固以应对结构强度下降的问题 [30][32] - 由于拓展平台的结构脆弱性以及为扬声器通道腾出空间,前置摄像头模组被迫下移 [38] - 尽管电池占据了大部分内部空间,但实测3小时续航测试后剩余电量仅为67%,表现落后于iPhone 17标准版 [28] - 轻薄化设计导致了一些功能妥协,例如移除底部扬声器,并引发了未来可能移除Type-C接口的推测 [28][38]
手机回收商闪回科技三闯港交所,四年半亏损超3亿,对赌协议压顶……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1:21
公司IPO动态 - 闪回科技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此前曾于2024年2月和9月递表[1]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专注于二手手机回收业务 拥有"闪回收"和"闪回有品"两大核心品牌[1] 财务表现 - 2021-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3.37亿元人民币 其中2021年亏损4870.8万元 2022年9908.4万元 2023年9826.8万元 2024年6644.3万元 2025年上半年2463.3万元[2][3] - 同期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7.5亿元 2022年9.19亿元 2023年11.58亿元 2024年12.97亿元 2025年上半年8.09亿元[3] - 毛利率从2021年8.2%下降至2024年4.8% 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6.3%[5] - 销售成本从2021年6.88亿元增长至2024年12.35亿元 增幅近100% 2025年上半年达7.59亿元 占营业收入93.81%[5]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回收和售出二手手机交易总额计算 公司是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 市场份额均为1.3%[3] - 2023年市场份额1.4% 远低于行业前两名爱回收(9.1%)和转转(8.4%)[3] 商业模式 - 主要通过与上游采购商合作 通过"以旧换新"渠道回收旧手机 翻新后转售[8] - 近九成营收由自建线上渠道闪回有品贡献 第三方电商平台占比不到10%[4] - 采购量从2021年103.3万台增至2024年128.6万台 采购金额从5.38亿元升至10.36亿元[8] 运营风险 - 高度依赖上游采购合作伙伴 议价能力较低[8] - 需通过增加采购成本和佣金保持回收量和市场份额[8] - 多个主流手机品牌推出自有回收平台 加剧同业竞争[8] - 无法完全将采购成本压力转嫁给客户 售价低于竞争对手[9] 现金流与负债 - 2021-2024年连续四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2021年净流出639.9万元 2022年4373.6万元 2023年4777.4万元 2024年1844.9万元[13] - 存货持续增长 从1841.8万元增至3275.4万元[1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流动负债净额7.22亿元 负债净额7.13亿元[13] - 赎回负债从2021年12月31日3.07亿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7.91亿元[13] 股权结构 - 创始人刘剑逸和CEO余海容合计持有约45.35%股份[14] - 已完成多轮股权融资 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清桐资本、同创伟业等[14] - 同行业对手转转也通过收购股权方式参与投资[14] 资金用途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升级[14] - 加强上游采购合作伙伴战略合作[14] - 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并拓展高潜力销售渠道[14]
手机回收商闪回科技三闯港交所,四年半亏损超3亿,对赌协议压顶……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1:16
公司IPO动态 - 闪回科技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此前于2024年2月和9月两次递表[1][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专注于二手手机回收服务 拥有"闪回收"线下回收品牌和"闪回有品"线上销售平台[2]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二手手机交易总额计算 公司是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 市场份额约1.3%[3] - 行业前两名爱回收和转转2023年市场份额分别为9.1%和8.4% 公司1.4%的市占率显著落后[3] 财务表现 -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收入持续增长:7.5亿元→9.19亿元→11.58亿元→12.97亿元→8.09亿元[3] - 同期亏损累计达3.37亿元:4870.8万元→9908.4万元→9826.8万元→6644.3万元→2463.3万元[3] - 销售成本从2021年6.88亿元增长至2024年12.35亿元 增幅近100%[5] - 2025年上半年销售成本7.59亿元 同比增长37.74% 占营业收入93.81%[5] 盈利能力 - 毛利率从2021年8.2%下降至2024年4.8% 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6.3%[5] - 毛利率远低于行业龙头爱回收母公司万物新生(超过19%)[5] - 毛利受二手手机采购成本、售价波动、市场竞争和宏观经济状况多重影响[6] 业务模式 - 通过与主流手机品牌、运营商和大型商户合作开展"以旧换新"业务[7] - 采购量从2021年103.3万台增至2024年128.6万台[7] - 采购金额从2021年5.38亿元飙升至2024年10.36亿元[7] - 近九成营收由自建线上渠道闪回有品贡献 第三方电商平台占比不足10%[4] 竞争劣势 - 产品售价低于竞争对手 以256G iPhone15Pro为例 闪回有品售价明显低于爱回收[8][10] - 平台销售机型数量少于竞争对手[8] - 多个主流手机品牌推出自有回收平台 加剧行业竞争[7] 资金状况 - 连续四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2021年-639.9万元至2024年-1844.9万元[10] - 存货从1841.8万元增长至3275.4万元[10] - 2025年上半年流动负债净额7.22亿元 负债净额7.13亿元[10] - 赎回负债从2021年12月31日3.07亿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7.91亿元[10] 股权结构 - 创始人刘剑逸和CEO余海容合计持有约45.35%股份[11] - 刘剑逸通过ShanHuiShou BVI持有31.71%股份[11] - 曾获得小米集团、顺为资本、清桐资本等多轮融资[11] 资金用途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升级[11] - 加强上游采购合作伙伴战略合作[11] - 扩大营销推广并拓展高潜力销售渠道[11]
新版微信输入法体验:张小龙站台的产品,承载着微信AI的野心?
36氪· 2025-08-13 13:27
微信输入法产品升级 - 微信键盘于2023年6月更名为微信输入法 经过两年发展已搭载AI功能 支持保存或发送AI生成的图片 [1] - 最新2.2.3版本针对iPhone 15 Pro优化 八月初更新后增强AI交互能力 [1] - 产品设计复刻iOS键盘布局但功能更完善 如在空格旁增加句号键 支持上滑输入数字符号 [8][10] - 保留iOS原生键盘操作逻辑如拼音显示功能 同时改进光标移动体验 支持全键盘区域滑动定位 [10][12] 核心功能创新 - 多功能删除键支持整段删除 精确删除及撤销操作 大幅提升编辑效率 [15][16] - 独家开发微信生态智能推荐功能 可快速调用小程序和表情 仅限于微信APP内使用 [17] - 键盘支持高度和宽度调节 适配不同用户操作习惯 提升大屏手机输入体验 [20] - 跨设备复制粘贴功能覆盖iOS Android MacOS Windows系统 实现多终端数据同步 [23][25] 战略布局分析 - 微信月活用户达14.02亿 输入法作为数据入口可防止用户信息外流至第三方平台 [28][30] - 产品定位为数据防护工具 无广告植入 通过优化体验吸引用户替换第三方输入法 [32] - 官方明确开发初衷为保护隐私 解决用户担忧聊天内容被用于定向广告的问题 [33] AI生态整合 - 2024年整合混元大模型 新增AI搜索和智能工具功能 支持即时问答和图片生成 [34][37] - 输入法作为AI交互入口 在腾讯"1+3+N"战略中承担连接智能体产品的重要角色 [40][41] - 混元大模型已实现多模态覆盖 全球排名前八 支撑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智能应用开发 [40]
苹果AI战略再遭重创:Meta一个月内挖走四位核心研究员
搜狐财经· 2025-07-30 16:10
核心人才流失情况 - Meta Platforms通过高薪挖角策略在一个月内成功吸引苹果基础模型团队四名关键研究员跳槽 包括多模态AI专家张博文 团队前负责人庞若鸣及两名资深成员汤姆·冈特与马克·李[1] - 最新离职的张博文曾主导苹果AFM团队核心技术开发 其参与构建的30亿参数端侧模型是Apple Intelligence的核心支撑[4] - Meta为原苹果AI研究主管庞若鸣开出了超2亿美元的薪酬包 创下科技行业高管跳槽纪录[4] 技术能力与局限 - 苹果30亿参数端侧模型在iPhone 15 Pro上实现每秒30 token的生成速率 但面对OpenAI GPT-4级复杂任务时仍需依赖云端算力[4] - 苹果云端模型参数规模仅1500亿 远落后于谷歌Gemini Meta Llama等竞品[4] - 汤姆·冈特与马克·李参与的FastVLM视觉模型曾实现iPhone端推理速度85倍提升[4] 战略与管理分歧 - 苹果AI战略困境源于管理层对技术路径的深度分歧 软件主管克雷格·费德里吉长期质疑AI投入产出比[5] - 苹果2024年研发费用中AI相关项目占比不足15% 而同期Meta将超60%预算投向AI领域[5] - 苹果为AFM团队提供小幅加薪 但其薪酬水平仍不及Meta等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5]
iOS 26 Beta 3 上手:又「液」又「固」的玻璃,举棋不定的苹果
36氪· 2025-07-08 19:29
系统命名统一化 - 苹果将旗下终端设备系统命名统一为「年份 + 1」的方式,涵盖iPhone、Apple Watch、Mac和iPad等设备 [1] 设计语言更新 - 苹果推出新一代设计语言「Liquid Glass」(液态玻璃),覆盖所有带屏幕与系统的设备,这是继iOS 7扁平化设计后时隔十二年的首次大改 [1] iOS 26开发者预览版进展 - iOS 26 Beta 3是苹果认为目前最适合推向大众的方案,预计一周后将推出第一个公测版 [3] - Beta 3修复了多个关键Bug,包括电池界面汉化、输入法预选框优化、Dock栏图标偏移修复等 [8][9] - 新增三款壁纸:天空、光环、薄暮 [9] - 续航表现改善,电池健康度89%的iPhone 15 Pro续航体感基本回到iOS 18.5水平 [13] - 仍存在少量新Bug,如通讯录乱码头像显示、控制中心电池图标偶尔消失 [11] 液态玻璃设计争议 - 初始版本因过高透明度导致信息可读性差 [4] - Beta 2通过增加模糊效果改善了控制中心可读性 [4] - Beta 3将模糊方案扩展到原生应用,但整体设计变得发灰,被部分用户认为质感廉价 [6] - 在小屏设备上存在信息密度过高的问题,而在大屏设备上表现更佳 [30] iPadOS 26生产力提升 - 移除传统分屏和小窗模式,引入全新窗口管理系统,支持自由缩放、拖拽和平铺 [14] - 新增菜单栏和搜索功能,开发者可自定义菜单 [14] - 文件应用改进,新增弹性列表视图和可折叠文件夹结构 [14] - Beta 3引入Mac风格指针光标和光标查找功能 [16] macOS 26更新问题 - Beta 3推送时因Rosetta 2未同步更新,导致部分M系列Mac无法检查更新 [19] - 用户需卸载Rosetta 2或等待苹果重新推送才能完成更新 [20] - 启动台功能回归,但通过五指合拢手势会触发「聚焦」的App Library [22] - Safari标签页视觉可读性优化,新增Tahoe Day屏保 [25] 跨平台设计挑战 - 液态玻璃设计需要硬件全方位配合,对小屏设备功耗和性能压力更大 [30] - 苹果面临在精致与流畅、设计与实用之间找到平衡的挑战 [32]
小米自研芯片杀疯了!雷军憋了10年的大招,直接对标苹果华为?
搜狐财经· 2025-05-23 09:23
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发布 - 公司宣布自研手机芯片"玄戒O1"将于本月底发布,成为全球第四家、国内第二家掌握手机SoC核心技术的品牌 [1] - 芯片将搭载在小米15S Pro上,性能跑分碾压骁龙8 Gen2,价格仅为华为Mate系列的一半 [1] - 芯片研发始于2014年,十年累计投入300亿元研发费用,2023年单年投入80亿元 [4] 玄戒O1技术参数 - 采用台积电4nm N4P工艺,比苹果A16所用工艺更先进 [6] - 配备1个3.2GHz超大核、3个2.8GHz中核和4个能效核,跑分达200万 [6] - GPU采用Imagination CXT 48-1536,支持光线追踪技术,运行《原神》可稳定保持60帧 [6] - 集成自研NPU"昆仑",AI算力达每秒15万亿次运算,夜景拍摄噪点控制为iPhone 15 Pro的一半 [8] - 5G基带采用联发科方案,功耗比华为麒麟9000S高15% [8] 小米15S Pro产品配置 - 搭载玄戒O1芯片,配备2K全等深微曲屏、徕卡三摄1英寸大底、6000mAh硅碳负极电池 [8] - 起售价5299元,比华为Mate60 Pro便宜4000元 [8] - 具备UWB超宽带技术,3米内自动解锁小米SU7汽车,误差小于2厘米 [14] 小米Civi 5 Pro产品亮点 - 机身厚度7.45mm,重量185g,内置6000mAh电池 [11] - 配备骁龙8s Gen4芯片和徕卡浮动长焦镜头 [11] - 续航比iPhone 15 Pro Max多3小时 [11] 研发背景与挑战 - 研发团队由高通骁龙835主设计师秦牧云带领,团队规模1000多人 [6] - 2018年澎湃S2流片失败,国外供应商当场涨价200% [12] - 初期台积电4nm产能受限,可能仅能获得30万片芯片 [12] - 3nm版本需等到2025年,届时竞争对手可能已采用2nm工艺 [12] - 目前20款主流游戏完成优化,但《逆水寒》手游帧率比骁8 Gen3低5帧 [12]
苹果iPhone 17 Air规格首曝:5.5毫米超薄机身或刷新行业轻薄纪录
环球网· 2025-05-18 10:27
产品规格 - iPhone 17 Air将搭载2800mAh电池,较iPhone 16的3561mAh缩减约21% [1][3] - 机身重量为145克,较iPhone 16的170克降幅达14.7% [1][3] - 最薄厚度为5.5毫米,较iPhone 16 Pro Max的8.25毫米减少33% [1][3] - 若消息属实,iPhone 17 Air将成为苹果史上最轻薄机型,可能超越三星Galaxy S25 Slim(6.1毫米)和小米15 Ultra(6.8毫米)等竞品 [3] 技术创新 - 苹果正与供应商合作开发高密度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约30% [4] - 延续iPhone 15 Pro的钛金属材质,同时可能采用更薄的超瓷晶面板(厚度或缩减至0.3毫米) [5] - 苹果已在多项专利中透露轻薄化布局,如2024年公开的"可折叠电池"专利,可能通过柔性电池技术压缩空间 [5] 市场竞争 - iPhone 17 Air的推出或为应对三星Galaxy Z Flip系列折叠屏手机的竞争,通过"直板旗舰+极致轻薄"定位吸引对便携性有极高要求的消费者 [5] - 对比竞品,三星Galaxy S25 Slim爆料电池容量为4200mAh,小米15 Ultra则为5500mAh [5] - 苹果或需通过优化iOS 19系统功耗、引入AI动态调度技术(如A19芯片的NPU智能分配资源)弥补续航短板 [5] 行业趋势 -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2027年电池可拆卸,苹果或通过模块化设计兼顾轻薄与法规 [5]
美团闪购,动了谁的蛋糕?
半佛仙人· 2025-04-17 21:10
即时零售与快递电商的正面碰撞 - 美团在2025年4月15日首页增加【闪购】标志即时零售与快递电商模式开始正面竞争 [2] - 美团非餐饮即时零售订单量突破1800万单 覆盖从指甲刀到3C手机的全品类商品 [4] - 商家因3天超短账期加速入驻 形成供需双爆发态势 [4] 即时零售的四大核心竞争优势 时间维度 - 30分钟送达碾压电商次日达 满足数据线、猫砂等即时需求场景 [5] - 消费者行为逻辑改变 从"囤货等待"转向"即需即得" [5][6] - 美团闪购近期推出"晒单买单"活动 补贴手机、笔记本等高单价商品培养用户习惯 [11] 空间维度 - 释放家庭储物空间 周边商家库存成为消费者"云仓库" [6][7] - 对比传统电商挤占空间 即时零售使每平米房屋价值回归居住本质 [6] 价格维度 - 商品定价与电商持平甚至略低 形成"速度不溢价"优势 [14] - 行业竞争初期阶段 建议消费者通过选择新平台倒逼全行业让利 [15] 信任机制 - 本地化服务带来物理可及性 售后问题可实现10-30分钟上门解决 [14] - 对比跨区域电商 本地商户因"可重逢"特性更注重服务质量 [14] 行业竞争态势 - 消费者习惯加速迁移 次日达电商体验面临"笨拙"评价 [9][13] - 即时零售已从应急需求扩展到全品类 包括手机、茅台等高价商品 [11][13] - 行业竞争规模巨大 类比O2O百团大战、网约车补贴战历史机遇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