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Phone Fold
icon
搜索文档
苹果怎么造“无折痕”iPhone?
虎嗅· 2025-08-27 19:52
苹果折叠屏iPhone产品规划 - 公司计划在2025年秋季发布iPhone 17 Air、折叠屏iPhone及后续产品 形成超轻薄与大折叠的产品组合[2][4] - 折叠屏iPhone将采用book-style大折叠形态 而非翻盖式设计 外屏尺寸约5.5寸 内屏约7.8寸 长宽比1.4:1 类似华为Pura X的宽屏造型[6][7][8] - 该产品预计定价2000美元以上 国行版本可能达到24999元人民币[39] 屏幕技术突破 - 公司转向采用in-cell触摸屏技术 将触控层集成到OLED像素内部或薄膜驱动板中 相比行业主流on-cell方案可降低屏幕厚度并改善折痕[12][25][33] - 该技术由三星独家供应 是行业内首款应用于折叠OLED的in-cell方案 通过减少结构层间应力提升显示效果与耐用性[25][33][34] - 相比on-cell方案(如三星Y-OCTA) in-cell通过消除额外触控层可提高触控精度与亮度表现[12][32][33] 市场竞争态势 - 华为将在2025年领先苹果一周发布第二代三折叠机型Mate XTs 该产品预计采用京东方供应的on-cell屏幕面板[35][36] - 折叠屏市场已发展七年 三星Galaxy Z Fold8可能于2025年7月率先应用类似低折痕技术 对苹果9月发布的iPhone Fold形成竞争压力[35] - 华为折叠屏产品竞争力已延伸至形态创新领域 包括阔折叠Pura X和折叠电脑MateBook Fold等多品类布局[35][37] 技术演进路径 - 公司产品路线图显示未来三年将聚焦超轻薄设计、大折叠形态 最终实现乔布斯设想的全玻璃"魔法玻璃"iPhone[4] - 2025年iPhone 17系列将作为技术过渡 测试全eSIM、抗反射屏幕及新镜头模组等新特性[3] - 折叠屏iPhone的推出标志着公司在折叠技术领域经过七年等待后 终于达到符合其标准的技术成熟度[10]
苹果怎么造「无折痕」iPhone?
36氪· 2025-08-27 19:23
对三星使用钞能力 十九岁的 iPhone 终于学会变形 不过对于苹果来说,今年的 iPhone 17 全系列可能都只是过渡——全 eSIM 超薄机身、新的抗反射屏幕,以及新的镜头模组,都不过是技术试探罢了。 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苹果接下来三年,对于 iPhone 这款「最重要的产品」的相对清晰的路线图:超轻薄、大折叠,再到乔布 斯梦想中的那块「魔法玻璃」。 这个九月可谓热闹非凡。 就在过去不到 72 小时里,苹果和华为相继公布了 2025 年秋季的发布会时间表。与前两个月的预期不同,这一回可不仅仅是 iPhone 17 Air 一枝独秀,而 是三折叠大战超轻薄了。 图|微博 @余承东 图|X @theapplehub 从苹果的路线图看,超轻薄的 iPhone 17 Air 已有先例,纯玻璃的 iPhone 20 又过于虚无缥缈。作为一个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折叠屏用户,毫无疑问还是明年 的折叠屏 iPhone 更吸引我一些—— 根据最近一个月出现的新传闻来看,iPhone Fold 的外屏和内屏有可能落在 5.5 寸和 7.8 寸附近——并且内屏不是常见的正方形,而是一块长宽比约为 1.4 比 ...
折叠屏苦等爆点
北京商报· 2025-08-27 00:24
市场动态与竞争格局 - 荣耀Magic V Flip2系列于8月21日晚7点发布,小米七夕款MIX Flip 2钻石限定版于8月22日10点开售,厂商在折叠屏细分市场攻势密集[1] - 华为此前发布三折叠、阔折叠等形态,持续丰富产品矩阵[1] - 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预计提升,中国市场占比将跃升至31%,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二增长曲线[3] - 2024年中国折叠屏出货量917万台,同比增长30.8%,但四季度250万台出货量同比下跌9.6%,结束连续9个季度高增态势[5]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折叠屏出货284万台,同比增长53.1%,二季度回落至221万台,同比降幅扩大至14%,上半年整体出货498万台,同比增长12.6%,增速较过去两年同期102%和94.9%明显放缓[5] - TrendForce预测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1983万台,渗透率约1.6%,与2024年持平[8] - 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或于2026年下半年发布,采用三星显示供应的无折痕柔性OLED面板,配备5.5英寸外屏与7.8英寸内屏双屏组合[9] 产品技术与用户体验 - 折叠屏在轻薄、续航、影像、折痕等方面持续进步,但价格高企、质量参差和内部空间限制等先天问题阻碍场景拓展和人群渗透[1] - 铰链、柔性屏等核心零部件占BOM成本60%以上,规模效应不足和不良率锁死降价空间,主力机型进一步降价可能还需一到两年时间[6] - 折叠屏用户普遍反映“好看但不好用”,同价位下需接受核心配置妥协,如电池容量、散热模块、镜头模组等体验不及高端直板机[6] - 大折叠主打生产力但难突破实用性瓶颈,系统响应慢、键盘不便等问题限制办公场景替代[6] - 小折叠外屏功能有限,兼容性问题导致微信字太小、部分App不支持外屏操作,多任务分屏兼容性不足[6] - 约30%的主流应用采用简单拉伸适配方案,导致视频播放黑边、游戏画面畸变等体验缺陷[7] - 维修成本极高,外屏摔坏维修费用约3000元,比直板机贵一倍,备件少且维修渠道有限[7] - 铰链磨损导致折痕问题,品控需时间和工艺优化收敛[7]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渗透 - 折叠屏拉新能力和留客能力出现波动,未入手用户对“好看+便携”卖点兴趣不足,已购用户复购意愿有限[4] - 消费电子市场换机周期拉长,vivo等品牌对小折叠布局兴趣降温[4] - 门店观察显示顾客对折叠屏样机好奇度高,但实际成交远不及传统机型,价格和日常使用便捷性为主要顾虑[5] - 韩女士2023年底购买三星Galaxy Z Flip5价格5000多元,接近高端直板机区间,但使用中开合动作繁琐[3] - 早期用户余先生2020年购买荣耀折叠屏,试图替代笔记本办公但最终因不便而回归传统方式[6] 行业展望与战略方向 - IDC预判2025年折叠屏市场将进入“小年”,厂商策略普遍转向保守[1] - 形态多样化策略仍贡献增长,但“靠新形态吸引全新用户”效果明显减弱,细分赛道增量拓展难度加大[3] - 苹果入局被视为推动产业成熟的催化剂,多家机构预测其将推动折叠屏手机渗透率增长[9] - 苹果折叠屏采用创新in-cell触控技术减少折痕,铰链考虑液态金属材料以兼顾轻量和高韧性[9] - 鸿海精密预计2025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启动量产准备,确保2026年秋季上市[9] - 分析人士认为苹果品牌力及生态可能挖掘折叠屏刚需,但价格、渗透率等单一指标不足撬动全局,影响或有限[10] - 产品力将最终决定折叠屏赛道发展方向,行业站在新十字路口[11]
折叠屏,苦等一个拐点
北京商报· 2025-08-26 22:15
市场表现与增长态势 - 2024年中国折叠屏出货量917万台 同比增长30.8% 但四季度出货量250万台同比下跌9.6% 结束连续9个季度高增态势 [1] - 2025年一季度出货284万台同比增长53.1% 二季度回落至221万台同比降幅扩大至14% 上半年总出货498万台同比增长12.6% 较过去两年同期102%和94.9%增速明显放缓 [2] - 2025年全球折叠屏出货量预计提升 中国市场占比将跃升至31% 成为高端机市场第二增长曲线 [4] 产品形态与厂商策略 - 荣耀Magic V Flip2与小米MIX Flip 2钻石限定版在七夕消费场景针锋相对发布 华为此前已推出三折叠等新形态 [1] - 形态多样化策略对拉新效果减弱 小折叠曾凭便携与时尚优势打开市场 但用户反馈开合动作繁琐 [5] - vivo等品牌对小折叠布局兴趣降温 因用户复购意愿有限且消费电子换机周期拉长 [6] 用户需求与体验痛点 - 门店观察显示顾客对折叠屏好奇但实际成交远不及传统机型 价格和日常使用便捷性是主要顾虑 [6] - 约30%主流应用采用简单拉伸适配方案 导致视频黑边和游戏画面畸变 多任务分屏兼容性不足 [9] - 维修成本极高 外屏维修费用约3000元比直板机贵一倍 铰链磨损导致屏幕不平整问题持续存在 [9] 技术瓶颈与成本结构 - 铰链和柔性屏等核心零部件占BOM成本60%以上 规模效应不足和良品率不高限制降价空间 [8] - 内部空间限制导致电池容量/散热模块/镜头模组需做取舍 配置妥协影响用户体验 [8] - 供应链指出零部件强度随尺寸压缩研发难度急剧上升 品控问题需时间优化工艺解决 [9] 价格定位与配置权衡 - 三星小折叠专柜折后价格5000多元接近高端直板机 但同价位需接受核心配置妥协 [8] - 主力机型进一步降价可能还需一到两年时间 当前高价未能提供全面高端体验 [8] 未来展望与行业变量 - TrendForce预测2025年折叠屏出货1980万部渗透率1.6% 与2024年持平 [10] - 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或于2026年下半年发布 采用无折痕柔性OLED面板和液态金属铰链 [11] - 鸿海精密预计2025年三季度末启动量产准备 行业视苹果入局为产业成熟催化剂而非单纯销量拉动因素 [12]
四个“小年”过去,iPhone总算迎来连续三个“大年”
虎嗅· 2025-08-26 16:52
一、iPhone 17 Air:iPhone家族的试验田 第一个大年,就在今年,准确来说是下个月:5.5毫米的机身厚度,iPhone 17 Air将成为史上最薄的iPhone,手感会明显有别于以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苏伟鸿,题图来自:AI生成 变化最多的iPhone,我想大家都会公认是这几代:iPhone 4、iPhone 6、iPhone X,以及卖得很好的iPhone 12 Pro。 你会发现iPhone更新有一个很固定的周期:基本两到三年就会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iPhone所谓的"大小年"一说。 不过,自从iPhone 12 Pro发布后,这个周期律就失效了,我们已经连续迎来了四个"小年":拿出iPhone 16 Pro和iPhone 12 Pro对比,除了挖孔从"刘海"升级为 灵动岛,以及越来越大的影像模组,iPhone整体几乎没有外观工业设计上的明显变化。 不过,这样温吞的现状将在下个月终结。苹果为iPhone准备了一个"三年计划":2025到2027,年年是大年——从下个月发布即将发布的iPhone 17系列当中的 全新轻薄线产品17 Air开始。 iPho ...
首发C2基带!苹果折叠屏首曝
半导体芯闻· 2025-08-25 18:24
产品规划与设计 - 公司计划在明年推出折叠屏iPhone 采用书本式折叠设计 展开后内屏尺寸达8英寸[2][3] - 设备配备四颗摄像头 包括正面一颗 背面两颗 内屏一颗 影像系统与iPhone 17 Pro系列保持一致[3] - 生物识别系统采用Touch ID而非Face ID 以保持轻薄机身设计[4] - 设备配备5-6英寸外屏 闭合状态下保持完整功能 展开后提供沉浸式大屏体验[5] 技术配置与性能 - 公司将采用自研C2系列基带芯片取代高通基带 预计带来更好的连接性能与能效表现[4][6] - 新技术包括可提升续航的自研C2基带 仅提供黑色与白色两种配色[6] 市场定位与定价 - 产品售价或将高达1800美元 定位为苹果有史以来最具雄心的iPhone之一[2][6] - 明年iPhone 17系列外观无显著变化 市场焦点将集中在折叠屏iPhone的市场表现[6]
SiC波导全彩AR/XR眼镜相继推出,苹果折叠机预计于2026年推出
华福证券· 2025-07-25 14:4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评级)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苹果首款折叠机预计2026年下半年推出,起售不低于2000美元;SiC波导全彩AR/XR眼镜相继推出,碳化硅光波导应用加速;特斯拉官宣Model Y L将于今年秋季发布,预计售价约40万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动态跟踪 - 苹果可折叠手机iPhone Fold预计2026年发布,起售价不低于2000美元,配备约7.8英寸内屏和5.5英寸左右外屏,折叠状态下厚度9mm至9.5mm,展开后4.5mm至4.8mm,采用in - cell触控技术,2026年下半年推出首款大折叠屏iPhone,完成供应商选择后将进入NPI流程 [3] - 2025年7月13日秋果计划科技公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SiC光波导XR眼镜Wigain Omnision;7月16日光屿高维发布新一代旗舰产品Coray Air2彩色智能AR眼镜,采用“刻蚀碳化硅波导 + 全彩Micro LED”方案,49克超轻机身、6000nits峰值亮度,首发价4999元,广纳四维、烁科晶体为主要供应商;多家AR/XR眼镜及硬件厂商加速碳化硅光波导布局,SiC AR/XR眼镜有望加速踏进消费级市场 [4] - 2025年7月16日特斯拉中国发布Model Y L车型官图,预计今年秋季发布,为大六座豪华纯电SUV,全轮驱动,定位介于Model Y和Model X之间,预计售价40万元左右,最早第三季度上市,主要在中国市场发售 [4] 投资建议 - 消费电子标的建议关注电连技术、欧菲光、思特威等多家公司 [5]
8点1氪|肯德基回应老人占座打牌顾客站着;临期红色尖叫被炒到88元一瓶,农夫山泉回应;高铁一次性座椅套热销
36氪· 2025-07-22 08:12
上市动态 - 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最快将于今年10月提交IPO申请文件 [2] - 歌尔微电子重新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招银国际、瑞银集团 [2] - 智元机器人拟通过持股平台取得上纬新材控制权,进而"跃上"科创板 [2] 具身智能行业 - 7月星动纪元、它石智航、星海图、小雨智造等多家具身智能企业披露融资进展 [2] - 京东一日内连续投资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三家机器人企业,投资总额超6亿元 [6][23] - 逐际动力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完成量产准备,将于下半年公开销售 [23] 新能源汽车 - 小米SU7以88.91%的一年保值率位居国产纯电车型榜首 [8] - 极氪否认售卖"0公里二手车",称展车销售属于正常商业行为 [7][8] - 全新岚图知音内饰设计曝光,取消滑移屏,新增音乐灯光秀等功能,将于8月底上市 [25] 人工智能 - 阿里通义千问更新旗舰版Qwen3模型,长文本提升到256K [17] - 中国已有346款生成式AI完成备案,DeepSeek上线20天日活突破3000万 [18] - 艾加营销孵化iPowerAI发布自驱动GEO大模型产品iGeo,专注提升品牌AI搜索优化 [14][15] 量子计算 - 中国自主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在超算中心、高校等多地部署3台不同版本 [6] 网络文学 - 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超50亿元,培育海外作家46万名 [9] - 日本市场用户规模激增180%,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新兴市场 [9] 消费电子 - 折叠屏iPhone预计2026年发布,起售价不低于2000美元,主攻中国市场 [24] - 文远知行推出全球首款搭载NVIDIA DRIVE Thor X芯片的Robotaxi GXR [24] 半导体 - 鸿海开始导入英伟达下一代AI服务器主力平台Vera Rubin设计 [26] - 黄仁勋表示中国AI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称赞华为创新能力 [12][13] 医疗健康 - 苏州同心医疗完成超亿美元融资,加速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国际化布局 [21][22] - 蚂蚁AI健康应用AQ登顶苹果医疗榜,将与Apple Watch合作开发跌倒检测等功能 [16] 包装物流 - 箱箱共用完成超亿元F轮融资,将加速L4L全球本地化战略 [18] - 京东首家外卖自营门店"七鲜小厨"开业,采用"外卖+自提"模式 [9]
This New Product Launch Could Spark Apple's Sales Next Year
The Motley Fool· 2025-07-17 17:05
苹果公司当前面临的挑战 - 公司面临增长乏力问题 消费者缺乏升级iPhone的动力 导致iPhone销售表现不佳 今年以来股价下跌17% [1] - 过去6个月公司净销售额为2197亿美元 同比仅增长4% 其中产品相关收入1667亿美元 增速仅为2% [7] - 公司市盈率高达33倍 显著高于标普500成分股平均25倍的估值水平 高估值难以支撑当前增长放缓的现状 [10] 潜在增长催化剂 - 折叠屏iPhone可能于2026年下半年推出 有望成为刺激收入增长的关键产品 [4] - 公司计划解决折叠屏手机普遍存在的屏幕折痕问题 该痛点目前阻碍消费者购买折叠屏设备 [5] - 结合AI功能与折叠屏创新 公司可能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组合 [6] 市场表现与估值分析 - 公司近期增长率虽有所改善 但仍难以实现持续的收入增长 [8] - 当前股价虽较年内高点下跌 但仍高于52周低点16921美元 估值尚未进入有吸引力的区间 [12] - 若市盈率降至30倍以下 公司股票可能具备投资价值 [13]
谷歌将投资25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有望于2026年发布丨全球科技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6 08:05
谷歌AI基础设施投资 - 谷歌宣布未来两年在美国投资25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 [1] - 公司将额外投资30亿美元用于宾夕法尼亚州两座水电站现代化改造以满足电力需求 [1] - 此举强化了谷歌AI战略布局,可能增强投资者对其长期技术优势的信心 [1] Anthropic金融AI服务 - Anthropic推出面向金融行业的AI分析解决方案Claude [2] - 该方案可帮助金融专业人士进行审计、尽职调查、财务建模和投资组合监控 [2] - 公司已与多家数据提供商达成实时数据供应协议,服务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机构 [2] - 此举可能提升市场对AI赋能企业效率的期待,吸引科技与金融交叉领域投资者 [2] 苹果稀土投资 - 苹果向美国稀土公司MP Materials投资5亿美元 [3] - 将购买MP Materials开发的美国制造稀土磁体 [3] - 双方将合作在加州建立稀土回收生产线,从废旧电子产品中提取稀土原料 [3] - 这一合作可能增强投资者对产业链信心,稀土资源稀缺性或提升相关企业关注度 [3] Mistral音频AI模型 - Mistral发布企业级开源音频模型Voxtral [4] - 该模型可转录30分钟音频,理解40分钟音频内容,支持多语言交互 [4] - 功能包括音频内容提问、摘要生成、语音命令转换为实时操作 [4] - 多语言处理与实时交互能力可能提升科技板块对AI细分应用的期待 [4] 苹果折叠屏手机 - 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 Fold预计2026年下半年发布 [5] - 采用类书本式设计,定价可能在1800至2000美元之间 [5] - 初期保守量产策略,预计出货量1000万至1500万部 [5] - 此举强化科技板块对高端创新产品的期待,可能提升供应链企业关注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