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搜索文档
上半年传统村落吸引游客超2.93亿人次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00
传统村落旅游数据 - 国家级传统村落8155个和省级传统村落5028个在上半年吸引游客超过2.93亿人次 [1] 产业发展模式 - 各地通过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产业 [1] - 产业发展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1]
“这趟旅行,给我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中国游中国购)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00
行业数字化升级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支持24种语言和34种货币结算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2] - 平台运行一年多服务超10万名外国游客 带动交通酒店等关联订单37万余个[2] - VR和AR技术应用于文物展示 支持36种语言实时翻译[2] 入境旅游市场表现 - 西安口岸今年前7个月入境外国人达13.5万人次 同比增长124%[5] - 通过免签政策入境外国人超10万人次 同比增长290%[5] - 2-5人小型定制团成为新趋势 外国游客偏好个性化体验式旅行[5] 文化体验消费特征 - 非遗技艺体验项目单日最高接待量达500余人[5] - 外国游客通过微信绑定国际信用卡实现便捷支付 覆盖住宿交通餐饮场景[5] - 陶俑制作体验推动文化深度认知 形成独特旅行记忆点[4] 政策支持体系 - 省级文旅部门从8个方面对入境游企业给予奖励补贴[6] - 免签政策覆盖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证过境免签三种类型[5] - 境外平台实现欧元实时结算 护照通用于机票火车票景区购票[2]
“城市伴手礼”中的人文经济学(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8-25 05:59
行业趋势 - 城市礼物行业满足游客带走城市记忆的情感需求 提供独特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创造新消费场景 业态和模式 [1] - 城市礼物从旅游商品扩展为文化消费蓝海 与线下购物融合创造新消费场景并激发消费潜力 [2] - 行业通过文化赋能经济 游客需求从走马观花转向体验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 [1] 产品创新 - 北京推出12件新品礼物 包括京剧元素首饰 故宫麒麟潮流玩具 明代四大凤冠冰箱贴等创新产品 [1] - 产品设计注重传统与现代融合 圆明园兽首盲盒热销因其有趣且具历史教育意义 [3] - 成功产品需彰显城市文化独特性 同时适应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 融入色彩 造型 功能设计 [3] 文化价值 - 城市礼物具象化体现城市精神气质和历史 如成都熊猫玩偶传递闲适生活文化 [3] - 产品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为游子提供思乡情感寄托 为游客提供旅途记忆载体 [3] - 千年瓷文化与现代文创结合 景德镇5.8万家手工制瓷作坊带动10万余人就业 [4] 城市发展 - 城市礼物成为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 中央会议指出需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3] - 苏州苏工苏作追求极致 涵养争先城市气质并为产业创新注入精神动力 [4] - 行业发展推动文化与其他经济业态深度融合 持续涌现新消费场景并激发城市活力 [4]
鄂渝地区诞生一大型页岩气田 探明储量达1650.25亿立方米
人民日报· 2025-08-25 05:59
核心观点 -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红星页岩气田探明储量1650.25亿立方米通过审定 标志着我国又一大型页岩气田诞生 [1] 储量与技术突破 - 页岩气探明储量达1650.25亿立方米 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 [1] - 单井测试产量从每天8.9万立方米提升至每天32.35万立方米 增幅达263% [1] - 攻关团队创新形成页岩气水平井安全成井系列技术等工艺 [1] 地质特征与开发难度 - 气田位于湖北和重庆两省市境内 主要勘探开发层系为二叠系 [1] - 埋深在3300米至5500米 构造变形复杂 勘探开发难度大 [1]
我国自主研制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人民日报· 2025-08-25 05:59
此外,本航次还同时执行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海斗一号"的深海科考应用任务。近期,"海琴"号 和"海斗一号"将结合海洋气象无人机观测、海洋地质过程探测、深海生物生态观测、30米重力柱采样任 务等科学需求在南海多个工区继续开展试验性应用。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广州8月24日电 (记者程远州)8月23日,在位于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 船上,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 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据介绍,"海琴"号是针对深海探测场景,为"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量身定制的无人遥控潜水 器,可实现科考船对深海科研目标的精确定位观察和样品获取,能近海底长期开展海洋环境调查、生物 多样性调查、新物种发现、基因获取等深海科考工作。 "中山大学"号于8月13日从珠海起航前往南海目标海域,来自中山大学等国内19个单位的89名队员参 加。本航次领队、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探测技术总工程师崔运璐介绍,"海琴"号由浅到深进行了 多次下潜,开展了多项科考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140米。 ...
肯尼亚蒙内铁路实现安全运营逾3000天
人民日报· 2025-08-25 05:59
项目运营表现 - 蒙内铁路实现安全运营3000天 [1] - 累计运送旅客1592.8万人次 [1] - 运输货物4196.3万吨 [1] 项目基础信息 - 铁路连接蒙巴萨与内罗毕 全长472公里 [1] - 采用中国标准、技术、装备及运营管理模式 [1] - 肯尼亚独立后首条新建铁路和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 [1] 社会经济影响 - 建设运营期间创造7.4万个就业岗位 [1] - 培养2800名肯尼亚标轨铁路技术人才 [1] - 提升肯尼亚交通运输效率并拉动沿线工业发展 [1] - 通过公益帮扶和社区共建改善沿线民生 [1] 项目参与方 - 由中国交建下属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设计、建设及运营 [1] - 非洲之星铁路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参与运营管理 [1]
技术走出实验室,更能体现价值(亲历者说)
人民日报· 2025-08-25 05:57
我之前没有做过科技成果转化,不知道如何让技术从"书架"搬到"货架"。除了缺少经验,还缺少资金, 更不懂如何管理公司。技术经理人及时连接技术与资本,帮我们解决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 键环节。后来,我们获得了天使基金的支持,孵化了公司、搭建了中试线。产品通过中试应用验证后, 公司近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技术的量产线建设,逐渐让技术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 我最开始没想过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结果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主要想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一次项 目评审,遇到了技术经理人陈围,她启发我,技术走出实验室,更能体现价值。我对此很赞同。 未来,希望技术经理人继续发挥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桥梁作用,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不仅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在埃塞俄比亚举行——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携手实现发展权
人民日报· 2025-08-25 05:57
中非人权合作核心观点 - 中非围绕发展权开展人权合作 强调脱离发展谈人权是无根之木 主张通过消除贫困 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人权实质性进步 [1][2] - 中国通过基建 农业技术等项目助力非洲发展 包括蒙内铁路降低肯尼亚物流成本40% 对GDP贡献率超2% 创造7.4万就业岗位 [2] - 非洲国家借鉴中国以发展促人权模式 肯定中国方案提供独立解题方法论 非盟官员称此为南南合作精髓 [2] 合作项目成果 - 中国在卢旺达推广卫星监测与智能灌溉技术提升玉米产量 在坦桑尼亚试种耐旱杂交水稻推动粮食自给率显著提高 [2] - 肯尼亚研究员指出中国项目让非洲母亲不必为孩子挨饿哭泣 青年可通过技能培训改变命运 称为实实在在的人权工程 [2] 合作理念与机制 - 中非合作基于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推动务实合作 [3] -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需以理念为先构建人权话语体系 以发展为要拓展合作领域 以民生为本保障健康安全 [3] 发展模式特点 - 中国坚持以生存权 发展权为首要基本人权 将人权普遍性原则同实际相结合形成当代中国人权观 [2] - 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强调发展道路需立足本国国情和本土文化特色 体现双方共同意愿 [1]
上合组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上升(国际论坛·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8-25 05:57
上合组织发展动态 -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 [1] - 上合组织坚持弘扬"上海精神" 包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1] - 要求加入上合组织的国家越来越多 体现组织影响力和吸引力 [1] 中国与尼泊尔合作关系 - 尼泊尔作为上合组织对话伙伴 获得多领域互利合作机会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1] - 中国践行亲诚惠容理念 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 [1] - 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平台帮助发展中国家 不添加任何附加条件 致力于共商共建共享 [2] 中国发展成就 - 中国发展速度令人惊羡 过去10多年每年多次访华都有新惊喜 [2] - 中国各地普遍注重规划 五年规划如十三五十四五都得到落实变成发展成就 [3] -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包括高速铁路电动汽车量子计算无人驾驶等领域 [2] 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 - 复旦大学尼泊尔校友会已召集30多名校友 均为不同领域佼佼者 [3] - 中国成为尼泊尔青少年向往之地 很多学校将中国列为中小学生出国首选 [3] - 北京上海被尼泊尔学校列为首访城市 积极组织青少年赴华游历访问 [3]
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0家团队以科技赋能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转型 “智慧放牧”不再遥远
人民日报· 2025-08-25 05:56
项目背景与目标 - 提高草畜生产转化效率并解决草畜矛盾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核心课题 [1]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联合9家科研机构于2021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 项目聚焦天然草原智能放牧与草畜精准管控关键技术研发 以科技赋能行业现代化转型 [1] 技术体系创新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域感知系统 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基感测覆盖百万平方公里草原牧场 [1] - 开发牲畜健康监测站实现运动牲畜生理指标精准测量 [1] - 采用行为解码颈环捕捉牲畜采食频率、咀嚼力度及活动踪迹 [1] - 部署24小时值守虚拟围栏系统 集成音频预警与精准电刺激技术 [1] 智能管理应用 - 基于家畜品种、性别、年龄和生长阶段实现营养与能量供需精准匹配 [2] - 运用出栏周期算法动态调控牲畜数量 使草场负载持续保持最优阈值 [2] - 技术集成至"智牧通"云平台形成牧场智慧大脑 支持手机端远程放牧操作 [2] 项目进展与推广 - 成果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现场交流会获得专家肯定 [2] - 团队正加快项目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助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转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