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球网资讯
icon
搜索文档
把资源“装进口袋”,移动云电脑让每一份需求都“近在咫尺”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14:20
数字化技术革新 - 移动云电脑实现资源随人流动,打破物理设备限制,重构办公模式[1][4] - 技术让工作半径无限延伸,支持多端无缝登录和云端算力调用[2] - AI应用集成会议纪要、文档总结、代码编写等功能,提升工作效率[4] 教育普惠与资源共享 - 移动云电脑解决乡镇学校设备老旧问题,推动数智校园建设[5] - 云端课堂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消除地域教育差距[7] - 智能问答功能辅助学生学习,激发探索兴趣[7] 社会价值与未来展望 - 技术连接城市与乡村,平衡资源分配,体现普惠价值[9] - 公司将持续以数智创新推动家庭与乡村发展[10] - 科技创新目标为满足多元需求,覆盖更多应用场景[10]
二手车市场升级:政策加码,新能源车成新亮点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12:31
二手车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前4个月二手车交易量达630.86万辆,同比增长0.47%,交易金额4134.37亿元 [1] - 4月单月交易量170.13万辆,同比增长1.33%,交易金额1102.21亿元 [1] - 新能源二手车渗透率从2022年底3.6%升至2025年3月的8.7%,创3年新高 [4] -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二手车交易30.65万辆,同比增长24.8% [4] 行业发展痛点与解决方案 - 车况与价格信息不透明是主要障碍,泡水车、事故车鉴定标准化问题引发投诉 [1] - 需提升检测与估值技术,建立权威检测机构和第三方信息查询平台 [3] - 全国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已实现20余项关键指标互联互通 [3] - 新能源二手车核心价值在于"三电",电池残值评估是流通环节关键难题 [4] 商业模式与政策支持 - 行业正从传统经纪模式向经销模式转型,零售业态进入新阶段 [3] - 政策鼓励车企涉足二手车业务,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3] - 湖北省简化登记程序推行"一站式"服务,广东省落实"反向开票"和异地登记便利化 [3] - 需构建新能源汽车电池拆解循环利用体系以延伸绿色产业链 [4]
边飞边探边决策!天问二号这样破解小行星采样三大技术难题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11:54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将执行我国首次对地外小天体的"双目标探测",任务周期约10年,包含13个飞行阶段[1] - 任务目标一: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 目标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1] - 探测器由主探测器和返回舱组成,主探测器先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再经过约7年飞往主带彗星[3] 任务技术难点 - 轨道设计难度大:需解决地球与小行星2016HO3绕太阳公转周期不同导致的相位差异问题,设计了能量最优轨道[8][10] - 采样方式复杂:针对小行星表面特性未知的情况,设计了多种采样方式,采取"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5][12][14] - 返回技术挑战:需承受超过第二宇宙速度(12公里/秒)再入大气层带来的极大过载和辐射热,采用新型防热结构和气动外形设计[15][17] 探测器特殊能力 - 长寿命设计:需耐受10年太空环境中的温度交变和辐照,电子设备、材料工艺均经过特殊验证[18][20] - 通信能力提升:小行星2016HO3最近距离为地月距离42倍(约1600万公里),探测器具备更强对地通信能力[22] - 高度智能化:具备自主判断和决策能力,减少地面人员干预,代表深空探测发展方向[24]
城南“世界会客厅”再升级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10:24
规划显示,亦创会展中心将新建登录厅、会议中心、配套酒店,并拆除重建D馆。记者在会展中心西侧 的广场上看到,会议中心正在施工中,建筑整体高度预计约30米。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城南"世界会客厅"再升级 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亦创会展中心改造升级后效果图 过去十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精彩上演。作为大会永久会址,位于亦庄荣昌东街的亦创会展中心见 证了无数机器人首发亮相。记者昨天探访获悉,亦创会展中心正进行改造升级,将增加10万平方米规 模,新增登录厅、酒店、餐饮及配套空间,成为城南地区又一座"世界会客厅"。按计划,改造项目一期 将于今年8月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投用。 自2016年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大会起,亦创会展中心成为大会举办地。这里过去曾是我国最大的印刷装备 制造基地,2016年实现"腾笼换鸟",成为城南为数不多的会展中心。 随着世界机器人大会规模不断扩大,亦创会展中心现有硬件已无法满足需求。建设方亦庄控股旗下城市 更新公司工程部负责人李振兴介绍,此次改造升级后,亦创会展中心建筑规模将从过去的12万平方米增 加至22万平方米,其中新建的会议中心规模占约一半。 会议中心建筑规模4.7万平方米,其中有一 ...
航天人说我们的火箭打了10.9环 相当于从上海投篮命中北京篮筐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9:38
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任务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迈出新步伐 [1][2] - 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飞行约18分钟后成功入轨 [2] - 任务预计持续10年,计划2027年底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7] 任务技术特点 - 搭载11台科学载荷,旨在为小天体起源和演化研究带来突破性发现 [8] - 探测器入轨精度达10.9环,比预期更高,入轨速度要求每秒11.2公里 [4][6][21] - 火箭入轨偏差控制在每秒1米以内,相当于从上海投篮球命中北京篮筐的精度 [21] 长征三号乙火箭表现 - 本次是长征三号乙第109次发射任务,首次执行逃逸轨道发射 [14][16] - 火箭采用三级构型捆绑四个助推器,为高轨航天器发射主力运载工具 [14] - 研制团队花费两年时间优化设计,相关工作量是常规任务的3倍 [23] 探测目标科学价值 - 目标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轨道稳定,可作为研究太阳系演化的"活化石" [10]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 [12] 任务挑战与准备 - 发射团队克服高密度发射压力,5月13日刚完成一次发射后立即投入本次任务 [18] - 火箭系统针对逃逸轨道任务重新设计轨道,但大部分系统保持成熟配置未做改动 [16] - 研制团队通过优化流程缩短发射周期,确保任务准时发射和准确入轨 [20]
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9:1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也是继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后的又一次行星际探测任务 [1] - 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的探测、采样返回及对主带彗星311P的科学探测 [4] 任务目标 工程目标 - 实现小行星采样等关键技术突破 [4] - 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4] 科学目标 - 天问二号搭载11台科学载荷,研究目标天体的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喷发物及轨道力学 [4] - 对小行星样品进行物理特性、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的测定 [4] - 旨在对小天体的认知、起源、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 [4] 任务执行流程 - 任务周期长达10年,包含13个飞行阶段 [5] - 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分9个阶段:发射→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悬停、绕飞)→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 [5] - 返回舱预计2027年底着陆地球,主探测器继续飞往主带彗星311P [5] 技术挑战 - 小行星2016HO3自转速度、表面状态存在不确定性,需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 [6] - 小行星平均直径约41米,处于零重力环境且高速自转,探测器需在复杂条件下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 [6] - 任务距离跨度大: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1800万至4600万公里,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1.5亿至5亿公里,对轨道设计、能源管理、智能控制及探测器长寿命高可靠性提出高要求 [7] 行业意义 - 国家航天局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迈出深空探测新一步 [7] - 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协同攻关确保发射成功,有望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 [7]
港媒:从机器人格斗赛看中企技术进步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7:18
人形机器人赛事与技术发展 -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举行,4台宇树公司G1机器人展示了回旋踢、肘击、勾拳等格斗动作,出拳速度与精准度令人惊叹 [1] - 中国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人类竞技场,高盛分析师指出中国在硬件与供应链方面保持显著优势,初创企业正着力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大脑" [1] - 近期中国的机器人拟人化运动旨在采集现实数据,加速提升敏捷性、协调性与适应性,背后是迫近的商业化前景 [1] 技术验证与产业投资 - 体育赛事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平台,格斗赛对平衡性、关节协调、动力系统构成考验,要求动力系统持续稳定输出 [2] - 中国部分人形机器人表现已超预期,投资者正从概念炒作转向早期产业投资,提前布局商业化爆发前的增长机遇 [2] - 11家中国本土人形机器人厂商中有6家计划今年量产超千台,包括宇树科技、智元等 [2] 行业竞争与未来规划 - 更多机器人赛事正在酝酿中,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拟于8月在北京举办 [2] - 此类竞赛通过开发者之间的良性竞争加速技术进步,机器人对决能激发竞争意识并提振民族自豪感 [2]
天问二号发射成功!我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启航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06:56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首次对近地小行星开展采样返回任务,有望揭示太阳系起源的"原始密码" [1] - 任务周期设计为十年左右,主要目标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以及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2] - 探测器配置了8台科学载荷、2台工程和科学复用载荷以及1台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用于获取科学数据 [4] 探测目标特性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公转周期与地球几乎完全同步(365.4天)[2]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兼具彗星和小行星特征 [2] - 目标天体保留有太阳系形成之初的最原始物质成分,对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早期演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4] 工程技术突破 - 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关键技术 [3] - 采用三种采样方式:触碰采样、悬停采样和附着采样,并实施"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未知天体特性 [6] - 长征三号乙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入轨速度需超过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速度偏差不超过1米 [7] 任务实施计划 - 整个飞行过程包含13个阶段,小行星探测部分耗时约2.5年,预计2027年底完成样品返回 [4][6] - 小行星探测包括9个阶段:从发射段到再入回收段,主探测器将继续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 [6] - 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协同攻关确保发射成功 [8]
香港大学医学院研发新型纳米粒子实现肿瘤饥饿治疗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7:54
新型癌症治疗方法 - 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新型癌症治疗方法 通过加强癌细胞对氨基酸的"饥饿感"来抑制肿瘤生长 [1] - 该方法由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副教授汪卫平领导 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1] - 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 并已提交美国专利申请 [1] 癌细胞营养获取机制 - 研究发现癌细胞通过巨胞饮—蛋白酶体降解途径获取外部蛋白质 将其分解成氨基酸以在营养缺乏环境下生存 [1][2] - 该机制提示巨胞饮—蛋白酶体降解体系可成为肿瘤饥饿治疗的关键靶点 [2] 治疗技术实现方式 - 研究团队开发了pH响应性聚合物纳米粒子 通过释放药物阻止癌细胞内吞及降解蛋白质 [1][2] - 该纳米粒子能有效抑制癌细胞氨基酸水平 实现肿瘤饥饿治疗效果 [2] 香港癌症背景数据 - 2022年数据显示肺癌占香港癌症新症总数的16.1% 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 [1] - 这类肿瘤内部常缺乏血液供应 易形成营养缺乏的微环境 导致氨基酸和葡萄糖不足 [1]
科技发展丰富帮扶场景,精准公益诠释“数爱无疆”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7:54
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 腾讯音乐基于40赫兹伽马音频处理技术推出《听见·记忆的回响》音乐疗愈公益企划,针对中国1000万阿尔兹海默症患者[3] - 全民K歌上线记忆训练模式,通过歌词留空设计帮助患者进行记忆恢复训练[3] AI技术在无障碍沟通中的创新 - 华为HarmonyOS NEXT首创小艺声音修复功能,利用AI实时分析、修复言语障碍人群的发音并保留个人音色[4] - 该技术提升了发音可懂度并简化操作流程,改善言语障碍人群的沟通体验[4] 数字化赋能公益养老 - 雨花行动公益基金在全国设立约700家敬老服务点,日均供餐15万人次,累计惠及2亿人次[4] - "智慧雨花"系统通过记录老人健康数据和生活场景,联动社会资源扩大公益参与[4][5] - 系统AI模块可自动生成老人年谱和生平记录,形成数字化传家宝[5] 数字公益的规模化发展 - 2024年"数爱无疆"活动遴选出50个代表性数字公益案例,展示科技对精准帮扶的推动作用[3][4] - 互联网技术成为连接社会需求与公益资源的核心纽带,实现更人性化的服务匹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