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资讯

搜索文档
香港大学医学院研发新型纳米粒子实现肿瘤饥饿治疗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7:54
新型癌症治疗方法 - 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新型癌症治疗方法 通过加强癌细胞对氨基酸的"饥饿感"来抑制肿瘤生长 [1] - 该方法由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副教授汪卫平领导 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1] - 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 并已提交美国专利申请 [1] 癌细胞营养获取机制 - 研究发现癌细胞通过巨胞饮—蛋白酶体降解途径获取外部蛋白质 将其分解成氨基酸以在营养缺乏环境下生存 [1][2] - 该机制提示巨胞饮—蛋白酶体降解体系可成为肿瘤饥饿治疗的关键靶点 [2] 治疗技术实现方式 - 研究团队开发了pH响应性聚合物纳米粒子 通过释放药物阻止癌细胞内吞及降解蛋白质 [1][2] - 该纳米粒子能有效抑制癌细胞氨基酸水平 实现肿瘤饥饿治疗效果 [2] 香港癌症背景数据 - 2022年数据显示肺癌占香港癌症新症总数的16.1% 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 [1] - 这类肿瘤内部常缺乏血液供应 易形成营养缺乏的微环境 导致氨基酸和葡萄糖不足 [1]
科技发展丰富帮扶场景,精准公益诠释“数爱无疆”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7:54
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 腾讯音乐基于40赫兹伽马音频处理技术推出《听见·记忆的回响》音乐疗愈公益企划,针对中国1000万阿尔兹海默症患者[3] - 全民K歌上线记忆训练模式,通过歌词留空设计帮助患者进行记忆恢复训练[3] AI技术在无障碍沟通中的创新 - 华为HarmonyOS NEXT首创小艺声音修复功能,利用AI实时分析、修复言语障碍人群的发音并保留个人音色[4] - 该技术提升了发音可懂度并简化操作流程,改善言语障碍人群的沟通体验[4] 数字化赋能公益养老 - 雨花行动公益基金在全国设立约700家敬老服务点,日均供餐15万人次,累计惠及2亿人次[4] - "智慧雨花"系统通过记录老人健康数据和生活场景,联动社会资源扩大公益参与[4][5] - 系统AI模块可自动生成老人年谱和生平记录,形成数字化传家宝[5] 数字公益的规模化发展 - 2024年"数爱无疆"活动遴选出50个代表性数字公益案例,展示科技对精准帮扶的推动作用[3][4] - 互联网技术成为连接社会需求与公益资源的核心纽带,实现更人性化的服务匹配[5]
“无菌蛋智商税”冲上热搜!专业人士:并非完全无菌,其实是“少菌蛋”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7:47
无菌蛋市场现状 - "无菌蛋"话题登上热搜第一引发广泛关注 [1] - 无菌蛋价格是普通鸡蛋的3至4倍 [6] - 消费者购买动机包括无菌特性、无腥味、蛋黄颜色及宣称的更高营养价值 [6] 无菌蛋技术本质 - 无菌蛋实为"少菌蛋",经过巴氏杀菌和20多道工序处理 [4][5] - 沙门氏菌可通过母鸡感染或蛋壳渗透两种途径进入鸡蛋 [5] - 规范企业通过鸡苗、饲料、养殖环境等全流程控制微生物数量 [5] 营养价值对比 - 无菌蛋与普通鸡蛋的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等核心营养成分无差异 [10][11] - 水煮蛋蛋白质吸收率达91%,而生食无菌蛋仅55% [11] - 蛋黄颜色深浅取决于饲料中叶黄素等色素添加量,与是否无菌无关 [9][10] 鸡蛋选购指南 - 生食无菌蛋需在7-10天保质期内食用 [12] - 新鲜鸡蛋判断标准:生产日期7天内、摇晃无声音、蛋壳无裂痕 [14][15] - 柴鸡蛋、富硒鸡蛋等特殊品类因附加概念溢价销售 [13] 行业专家观点 - 高温加热可完全杀灭普通鸡蛋中的致病微生物 [3] - 鸡蛋腥味与饲料成分(菜籽粕、鱼粉等)及鸡品种相关 [7][8] - 无菌蛋核心优势在于可追溯体系和更严格的微生物控制标准 [12]
新东方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共绘生态保护与教育公益新蓝图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6:17
战略合作与捐赠 -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生态保护与教育公益的融合[1] - 新东方公益基金会向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5] - 双方将在生态教育推广、公益项目共建、科学考察与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5] 三江源生态保护重要性 -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3] - 2021年三江源成为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标志着其生态保护工作进入系统化、高标准新阶段[3] -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长期致力于守护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是连接政府与社会的重要纽带[3] 新东方公益事业拓展 - 新东方创立32年来业务已涵盖教育服务、生活服务、文旅服务三大领域,长期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等公益实践[3] - 此次合作标志着新东方公益事业迈入生态保护新领域,旨在探索教育赋能生态保护的创新模式[3] - 公司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将发挥资源优势,在三江源科学考察、生态研究和环保理念传播等方面贡献力量[4] 文旅与公益结合 - 此次签约是俞敏洪团队"青海自驾骑行之旅"的重要行程安排,团队40余人将在青海进行15天深度体验[5] - 2024年以来俞敏洪团队已深入西藏、新疆、川滇等地,通过直播等方式展示当地景观,并开展公益捐赠[6] - 在西藏捐赠100万元助力先心病项目,在新疆捐赠170万元支持教育发展,在川滇与甘孜州达成战略合作[6] 文旅产业人才建设 - 俞敏洪受聘成为徐霞客文旅学院院长,表示将利用积累的资源为文旅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6] - 公司通过"旅行+"模式不断拓展深度和价值,既助力当地资源推广,也引入优质资源与创新理念[6]
浙江台州举办“学为中心”AI循证课堂成果展示活动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5:32
教育数字化战略 -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学会主办"学为中心"AI循证课堂成果展示活动 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1] - 活动由天台县教育局和赤城小学承办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提供学术指导 翼鸥教育・ClassIn给予技术支持 [1] AI技术赋能教学实践 - 活动源于杭州市天长小学与天台县赤城小学联合承担的华东师范大学子课题《AI课堂:基于技术赋能的小学循证教学课例研究》 旨在通过AI技术赋能教学实践 探索循证教育的创新路径 [3] - 天台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叶安逸强调深化AI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 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3] - 台州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凌云提出AI循证课堂三大期待:精准化教学 资源共享 成果转化 [4] AI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何君红老师展示《立体图形的复习与关联》课例 借循证课堂与AI数字报告改进课堂问答行为 调整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在课堂中的时间占比 [4] - 丁聪老师运用AI技术重构英语课堂 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 提升提问质量 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 [5] -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郑鑫强调AI技术应成为教师"反思性实践"的助手 助力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循证驱动 [7] AI时代的教育变革 - 杭州市天长小学党支部书记楼朝辉指出AI时代会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变革 将对儿童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产生颠覆性变化 [7] - 天台县赤城小学校长崔寅生承诺持续深化"学为中心"的AI循证课堂实践 以技术重构教学范式 以数据驱动精准育人 [8] - 赤城小学与天长小学通过跨区域教研联动与资源共享 构建深度融合的教育共同体 实现"研教共生、成果共育" [8]
媒介为文学创造全新的环境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5:19
网络文学的概念与媒介影响 -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文学界广泛接受[1] - 互联网媒介应被视为文学的第五要素,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1] - "媒介即信息"理论指出互联网重构了文学生态环境,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话语机制[2] 网络文学的发展规模 -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人,建成全球最大互联网基础设施[2] - 网络文学写作人数超过2000万人,作品总量达3000多万部[2] - 每年新增网络小说400多万部,展现出强劲的创作活力[2] 网络文学的创作生态 - 互联网为各行业背景人士提供写作机会,包括专业人士和爱好者[3] - 网络文学实践是大众表达自我的写作实践,拓展了文学写作视域[3] - 文学网站开发跟帖、本章说等互动功能,使读者成为创作参与者[6][7] 网络文学的内容特征 - 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包括古典神魔小说、欧美奇幻、日本动漫等[4] - 出现上百种小说类型,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并创新发展[7] - 内容具有高度兼容性,成为影视、动漫改编的重要源头[5] 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 - 互联网媒介开创全新文学时代,2008年中国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8] - 网络文学是古典类型小说传统与互联网对话精神的结合[8]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学提供丰富创作资源[7] 网络文学的产业价值 - 网络文学在IP产业取得突出成绩,内容存量不断增长[5] - 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影视、动漫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5] - 优秀作品通过读者筛选机制产生,具有良好市场基础[5]
三农会客厅丨青年科学家石爱民:植物蛋白的创新路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5:06
植物蛋白行业概述 - 植物蛋白正以多样形式融入三餐 重塑人类与食物的关系 背后是现代人对健康与环保饮食的追求 [3] - 我国是世界油料种植 加工 消费大国 通过技术创新可使原料利用率提升20倍以上 [3] - 植物蛋白是解决未来人类蛋白需求缺口的关键 更是减少农业碳排放 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3] 花生蛋白开发与技术突破 - 我国年产花生饼粕蛋白390万吨 但90%用作饲料 而大豆蛋白已应用于200多种食品 花生蛋白附加值亟待提升 [4] - 团队首创"原料-蛋白-颗粒-乳液"技术链 研发高溶解性植物蛋白粉 新型植脂奶油等产品 植物蛋白微凝胶颗粒构筑机制和"3D弹性界面膜"稳定机理为产业化提供理论支撑 [4] - 山东企业已将技术转化为植脂奶油 冰淇淋等产品 未来将拓展到植物基素蛋液等领域 [4] 植物蛋白未来技术方向 - 未来突破方向包括绿色提取 功能改性 质构重组和营养强化四大技术领域 [4] - 高水分挤压和3D打印技术将推动植物基肉 蛋 奶制品爆发式增长 [4] - 植物基食品能缓解慢性病问题 更能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重塑全球食品产业链 [4] 国际合作与产业落地 - 团队与欧洲 中亚 非洲科研机构合作频繁 助力当地产业升级 为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积累经验 [5] - 非洲项目中政产学研协同 解决技术短板并推动产业落地 [5] - 团队发起"全球花生品质评价与基础数据库构建"国际大科学计划 已与10个国家签署协议 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花生产业中的话语权 [5] 科研与产业结合 - 植物蛋白加工利用新技术 新产品是企业最关心的 饼粕蛋白产品可成为新利润点 部分企业计划将植物蛋白作为主产品 [6] - 研发高品质植物蛋白加工制品有赖于科技创新 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必须相辅相成 [6] - 协调23家单位历时五年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获得综合绩效评价优秀 证明中国科研潜力 [6]
浪潮云两案例入选IDC中国数据空间市场最佳实践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4:14
数据空间市场分析 - IDC发布《中国数据空间市场分析,2025》报告,预测城市数据空间市场将快速增长,2025年进入快速发展期[1] - 数据空间当前处于探索期,注重管控能力,由业务需求驱动建设,通常有单一运营主体[1] - 国家数据局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发和利用,加速市场发展[1] 浪潮云在数据空间的实践 - 公司两项案例(济南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电力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入选IDC中国数据空间最佳实践[1] - 依托分布式智能云,从新要素、新产品、新模式三方面打造可信数据空间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撑能力[1] - 解决数据要素参与方的安全与信任问题,实现"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1]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建设 - 济南城市可信数据空间集成数字身份、隐私计算、加密传输等技术,推动数据融合与业务重塑[2] - 聚焦金融服务、社会治理等场景,助力济南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2] 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应用 - 电力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智能化运行[2] - 光伏出力预测场景整合气象与电站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提升预测精度,优化电网调度[2] 技术发展趋势 - 数据空间核心目标是促进合规流通,需关注隐私计算等技术生态建设[3] - 大模型在数据空间中的作用将被重点发挥[3] - 公司计划基于海若大模型和可信数据空间产品,推进智数云安一体化创新模式[3]
中国汽车胶粘材料实现技术突破 苏轶新材专利体系赋能新能源产业链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1:49
公司技术成果 - 公司通过持续技术攻关在汽车胶粘材料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已获16项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 形成覆盖胶粘制品全产业链的技术解决方案 [1] - 研发的"厚型泡棉胶带生产工艺"通过增韧剂改性聚丙烯树脂技术 使产品耐疲劳性提升15% 断裂伸长率提高10% 年均销售额达1100万元 [1] - 技术体系涵盖激光定位分切、压力可视化涂布等关键工艺 "手持贴胶枪"专利技术将切口整齐度提升3% "压力可视化压辊"专利解决传统工艺压力不均导致的脱落问题 [1] 市场应用 - 相关产品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耐高温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技术已应用于多家新能源车企的电池组装配及车身轻量化设计 [1] - 产品已通过多项国际认证 在动力电池封装、车内降噪等环节实现进口替代 [2] 行业背景 - 国内汽车高端胶粘制品市场曾长期依赖进口 2010年前后进口依存度达85% [1] -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材料耐温性(电池组工况90℃以上)、环保性要求的提升 胶粘材料技术创新正成为供应链关键突破点 [2] - 目前该领域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年均增长12% 公司等企业正探索将传感技术植入胶粘材料 开发具备实时状态监测功能的智能材料体系 [2] 公司资质与合作 - 公司成立于2005年 拥有无锡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质 2024年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达82% [1] - 先后成为美国3M特约经销商(2009年)及北美Pregis保护膜产品特约加工商(2022年) [2]
人类最早何时会用鲸骨制作工具?国际最新研究发现2万年前证据
环球网资讯· 2025-05-28 11:42
法国朗德省杜鲁蒂岩洞出土的灰鲸骨制大型投射器尖,年代可追溯至1.8万至1.75万年前(图片来自 Alexandre Lefebvre)。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北京时间5月27日夜间发 表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称,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可能早在2万年前已经会使用鲸骨制作工具。 这些工具的发现,是目前所知人类最早使用鲸骨制作工具的证据,不仅有助于拓展人们对早期人类使用 鲸类遗骸的理解,也展示出古代鲸类生态的一个侧面。 研究人员2022年在法国巴斯克伊斯图里茨洞穴进行的挖掘,发现了数十件鲸鱼骨制成的物品(图片来自 Jean-Marc Pétillon, Christian Normand)。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该论文介绍,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古代人类很可能将鲸类作为资源利用,但史前沿海考古遗址非常脆弱, 且易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因而重建人类与海洋哺乳动物过去的互动很有难度。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通讯作者、法国图卢兹大学Jean-Marc Pétillon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对北大西洋比 斯开湾周边遗址发掘的83种骨制工具,以及西班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