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

搜索文档
海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为乡村振兴提供规划支撑和要素保障
海南日报· 2025-07-08 09:24
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成效 - 乐东抱邱村通过修整村道将泥土路变为水泥路,带动抛荒田地复耕,村民运输效率提升[1] - 三亚博后村依托规划发展民宿产业,现有74家民宿2000余间客房,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产业年营收超5000万元[1] - 五指山毛纳村通过茶旅融合实现产业升级,茶树种植面积达2900亩,茶青收入150万元,2024年接待游客17.02万人次,旅游收入851.22万元[3]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 毛纳村建立以茶叶生产为主、林下种养为辅的农业产业体系,配套建设民宿和休闲商业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万元[3] - 屯昌青梯村打造南药文化主题研学村庄,2024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680万元[6] - 琼中番响村结合红色资源和黎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6] 土地资源整合创新 - 博后村通过精细化用地布局盘活存量土地,成为三亚首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破千万元的行政村[5] - 抱邱村利用"三块地"政策集中规整17亩建设用地发展泥陶产业[5] - 抱前村通过闲置民房入股模式开发民宿项目,村民获得年租金3万元和月工资2000元[5] 规划体系支撑 - 海南省已完成200个和美乡村规划优化,累计核发7.82万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7] - 规划注重生态空间划定与特色资源开发,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2] - 资源整合策略包括盘活闲置土地、重构产业生态、强化风貌管控等[4][6]
海口江东新区累计开工民生项目超百个
海南日报· 2025-07-08 09:18
加大安居房供给,完善交通路网,优化医疗教育配套…… 海口江东新区累计开工民生项目超百个 海南日报海口7月7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冀冀 通讯员 曹柳)整体造型错落有致,设计巧思独 具匠心……7月7日,从高空俯瞰江东智慧国际公寓A区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的建筑初露雏形。现 场,约200名工人奋战一线,项目计划于9月开展主体结构验收工作。 在海口江东新区,安居房建成交付、交通路网持续完善,民生项目全力以赴扩投资稳增长。目前, 园区累计开工建设医院、学校、安居房、安置房等民生公共服务项目101个。 为筑牢百姓"安居梦",江东新区持续加大安居房供给。眼下,江东·梧桐里安居房项目建设现场, 部分楼栋已刷上灰白相间的外墙漆,建设者铆足干劲,向着首批6栋住宅楼740套安居房9月正式开盘销 售的目标全力冲刺。 "项目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全面封顶并完成二次结构工程。"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期首批6栋住 宅740套安居房已进入精装收尾阶段,计划今年8月竣备、9月开盘。 江东新区民生项目的高速推进,得益于园区服务的及时有效、细致贴心。 "在项目推进的关键环节,江东新区项目专员高效协调、积极助力,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实保 障。"江 ...
海口市营商环境建设局优化群众办事流程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海南日报· 2025-07-07 09:25
政务服务流程优化 - 海口市营商环境建设局通过优化长者助餐资格申办流程,将原本需要跑三四趟的线下办理模式升级为"线上+线下"双通道服务模式,实现"零跑腿" [2][3] - 改革后办理时间从多次跑腿缩短至30秒内完成人脸识别认证,办结时限压缩至1天内 [2][3] - 6月新流程落地后当月办理量达240人,效率显著提升 [3] 技术应用与数据整合 - 通过打通政务数据壁垒,取消区级民政局备案环节,实现《办理结果通知书》电子化推送至"海易办"APP [3][4] - 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刷脸"认证,支持电子批文替代纸质材料 [2][3] - 开发"掌上办"功能模块,支持身份证等资料线上提交 [3] 特殊群体服务创新 - 为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人保留线下一次办结通道,设置镇街便民服务大厅办理点 [4] - 针对行动不便群体推出上门帮代办服务,结果文件实时推送至个人电子账户 [4] - 电子通知书可在全市任一长者饭堂通用,免除纸质材料携带需求 [3][4] 工作机制改进 - 建立"未办成事窗口"反馈机制,通过市民符文丽的个案推动系统性流程重构 [2][3] - 践行"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规范一个领域"的工作理念,联合民政局开展跨部门协作 [2][3]
追逐“风和自由”闯进“诗和远方”
海南日报· 2025-07-07 09:22
海南夏季旅游推广 - 2025年夏季海南以"清凉一夏 海南度假"为主题推出四大清凉主题攻略包括上山、下海、入馆、悦文并启动"全龄段补贴+沉浸式体验"夏季旅游推广矩阵 [1] - 海南夏季平均气温28℃滨海地区海风清凉雨林腹地常年保持22℃左右恒温是避暑天堂 [1] 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 - 环热旅游公路开通后吸引大量游客选择雨林自驾游探索生态奇观和自然风光 [1] - 公路沿线设有母山咖啡驿站等休憩点提供特色体验如品尝热带雨林咖啡 [2] - 琼中什运乡至白沙元门乡路段串联鹦哥岭瀑布、九架岭观景台等景点以薄雾和日落景观著称 [2] - 五指山景区栈道沿途溪水潺潺蛙鸣阵阵为游客提供清凉徒步体验 [3] 旅游产品与配套服务 - 《海南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自驾指南1 0版》于2025年1月出版包含12个雨林推荐体验点、4条旅游线路和22种打卡方式 [3] - 指南涵盖出行信息、当地人推荐景点及美食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3]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探索形成“五互一共”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海南日报· 2025-07-07 09:16
教育创新模式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探索形成"五互一共"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包括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 [2] - 该模式有效破解传统高校间资源割裂难题,推动多校协同育人,为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提供支撑 [2] - 案例入选第20批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 [2] 合作办学与资源共享 - 试验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运行机制,推动中外高校集群化融合式发展 [3] - 2025年春季学期入驻国内外知名高校26所,在园师生规模5000人(含留学生700余人),累计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9个 [3] - 共享设施包括图书馆、报告厅、公共教学楼等,降低办学成本并促进跨国跨校交流 [4] 课程与学分共享 - 试验区统筹开放207门共享课程,累计达303.5学分、4401学时,选课学生达3733人次 [6] - 课程涵盖人工智能、人文艺术与理工、全球领导力等多个学科领域 [6] - 学生可实现"一校入学、多校选课",外方合作高校共享优势国际课程 [6] 学科体系与产业融合 - 试验区构建"1+3+N"学科专业体系,紧扣国家战略和海南四大主导产业 [7] - 联合多校多企打造"黎安数字实验室""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等创新共同体,推动"教科产城"深度融合 [7] - 探索境外高校独立办学路径,引入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过渡性办学 [7] 未来发展 - 试验区将以2025年入驻高校秋季开学为关键节点,提速国际教育创新高质量发展 [7] - 未来计划深化教育开放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国际化教育生态 [7]
海南扎实推进城镇以及农垦居特困人员专项排查
海南日报· 2025-07-07 09:16
海南省特困人员专项排查工作进展 - 海南省民政厅开展城镇及农垦居特困人员专项排查,确保困难群体"应纳尽纳"和"应享尽享" [1][2] - 截至6月底已完成546个社区(含农垦居)排查,完成率73.4% [3] - 已启动342人特困人员认定程序,部分已完成审核确认纳入供养范围 [3] - 对不符合特困条件但符合其他救助条件的991名困难群众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 [3] 特困人员救助实施情况 - 全省现有特困人员2.66万户2.69万人,其中城市特困人员2649人(含农垦居) [3] - 今年3月以来累计发放特困保障金1.08亿元,其中城镇及农垦居1060万元 [3] - 每月发放率均达100%,补助标准为1010元/月 [3][2] - 典型案例:海口市75岁张阿婆和白沙县56岁陈阿叔通过排查获得特困救助 [2][3] 后续工作计划 - 计划7月15日前完成全部社区排查 [3] - 将采取强化信息共享、加密调度频次、靠前实地指导等措施推进工作 [3] - 目标实现特困人员应纳尽纳,持续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3]
我省各地多措并举为学生系好暑期“安全带”
海南日报· 2025-07-07 09:16
暑期安全防护措施 - 海南中小学开启"暑期模式",各地各校强化安全工作部署,严防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学生度过平安、健康、快乐的假期 [2] - 海口开设暑期安全课堂,普及防溺水、防诈骗、防侵害、防交通意外等知识 [3] - 三亚中小学校户外体育场所面向学生应开尽开、免费使用,引导青少年就近加强体育锻炼 [3] - 儋州组织各校在放假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聚焦学生宿舍、图书馆、实验室、供电设施等重点部位和领域 [3] - 五指山开展防火、防汛等学生暑期安全培训,以实景演练、有奖问答等方式推动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3] 防溺水专项工作 - 各级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筑牢暑期防溺水安全防线 [3] - 线上通过家长群、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防溺水警示案例、安全知识科普视频及自救互救技巧 [3] - 线下多部门协同加强海边、河流、排水渠、蓄水池、水利沟等风险水域摸排和日常巡逻工作 [3] - 海口羊山水库搭建防溺水智能监控预警系统,巡查人员通过手机实时观测、接收预警信息 [4] 暑期托管服务 - 全省218个"爱心托管站"将于7月7日免费开放,缓解未成年人暑期"看护难"问题 [4] - 托管服务以"安全托管+素质提升"为核心,开设阅读指导、安全教育、科学科普等课程活动 [4] - 各站点配备急救箱、消防设施,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托管期间全程安全监管无死角 [4]
海口市民参与社区减塑行动 培育绿色生活习惯
海南日报· 2025-07-06 08:42
社区减塑行动 - 海口市大园社区开展"无塑海洋"社区减塑行动 通过"21天菜篮子养成计划"引导居民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1] - 活动由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指导 联合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 海口市菜篮子产业集团及海口市湾长制事务中心共同推出 [1] - 22位参与者完成21天"无塑购物"打卡 累计减少使用1386个塑料袋 初步估算减少139个塑料袋流入海洋 [2] 参与者反馈 - 参与者王莉莉坚持21天打卡获得竹编菜篮子 表示比一次性塑料袋更实用 [1] - 参与者杨然心认为环保可以很日常 孩子也养成了减塑习惯 [2] - 活动通过高频买菜场景传递减塑意识 影响参与者及其家庭成员 [3] 活动意义 - "21天菜篮子养成计划"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开启 也是绿色理念的传递 [3] - 环保理念需要扎根社区 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焕发生机 [3] - 竹编菜篮子从渔民到市民 将护海行动从岸线延伸到日常生活场景 [4]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泊位岸电全覆盖
海南日报· 2025-07-06 08:42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岸电覆盖 -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实现泊位岸电全覆盖,成为海南首个实现该目标的公共码头 [3] - 码头投资建设8套高压及低压岸电设施,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超过3000吨 [2] - 岸电接电量从2021年的0.7万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226万千瓦时,使用率提升至46.8% [2] 岸电推广措施与成效 - 码头建立船舶、港口、岸电三方协作机制,制定优先靠离泊等激励制度 [2] - 配套移动式岸电接电车解决电缆长度不足问题,提升岸电使用便利性 [2] - 全省109个具备建设条件的泊位中已有94个建成岸电设施,覆盖率达86.24% [3] 行业协同与绿色航运发展 - 9家港航企业签署《船舶岸电使用承诺书》,海南海事局联合四部门发布《绿色港口共建倡议书》 [3] - 岸电推广显著降低港口区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 [3] - 全省岸电设施均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接插件,加速绿色港口建设提档升级 [3]
三亚四个区级综治中心挂牌 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
海南日报· 2025-07-06 08:35
三亚市综治中心建设 - 三亚市天涯区、吉阳区、崖州区、海棠区四个市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完成场所规范化建设并正式挂牌运行 [1] - 综治中心旨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高效便捷"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1] 综治中心运行机制 - 各区综治中心建立受理、分流、调处、督办、回访全链条闭环流程 [1] - 通过统一接待窗口、规范流转流程、明确部门职责,实现"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模式 [1] - 群众可享受矛盾调解、法律援助、信访接待、心理疏导等综合性服务,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1] 综治中心服务案例 - 吉阳区综治中心受理劳资纠纷后,牵头司法局、综合行政执法局、人社局等部门启动"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推动案件达成调解协议 [1] - 餐厅老板同意2日内支付厨师林先生工资,当事人对服务表示满意 [1] 综治中心资源整合 - 采取"常驻+轮驻+随驻"方式,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功能 [2] - 组织公检法司、信访、人社、民政等部门常驻,资规、生态、住建等行业主管部门及群团组织轮驻,其他社会力量随叫随驻 [2] - 打造以综治中心为核心,多种社会治理资源充分融合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 [2] 未来发展规划 - 持续优化运行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 - 目标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回应群众诉求的主平台、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深化平安建设的主枢纽 [2] - 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为"平安三亚""法治三亚"注入基层动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