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搜索文档
周鸿祎回应不务正业质疑,称做IP为AI产品铺路
新浪科技· 2025-09-24 14:29
【#周鸿祎回应别人误解自己不务正业##周鸿祎称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今日,罗永浩与周鸿祎深度 对谈,周鸿祎表示,别人最早对我有误解,以为我不务正业。如果我不做产品,直接做网红,那就太虚 了,那做了那么大一个公司,怎么会还有人觉得不务正业呢?因为那时候我在做AI的产品,AI的产品 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出来的。所以我跟别人不一样的,是我先去积累流量,积累影响力。这样为我的产品 推出做准备。否则我产品推出的时候,如果我没有粉丝,没有流量,那我还要经历一个冷启动就太弱 了。所以我觉得好处是非常大的。坏处应该来讲是常就是有所得,必有所失。一个是有人觉得不务正 业,还有当然后来我推出纳米之后,大家一看狐狸尾巴露露出来了,原来这小子还是为了推广他的产 品。#周鸿祎谈做IP# 周鸿祎认为,因为一直在做AI的科普,最开始有人觉得我不务正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那你可能 能赶上这点流量,它是会有反噬作用的。你流量越大,知道的人越多,就一定会有人看你不顺眼,你不 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新浪科技) ...
周鸿祎谈短视频时代发声,称无粉丝只能对手发声
新浪科技· 2025-09-24 14:29
#周鸿祎称没粉丝就只能对手发出声音#【#周鸿祎谈做IP#:时代变了,网民对你都不了解,对你当然会 有很多误解】今日,罗永浩与周鸿祎深度对谈,周鸿祎表示,抖音在全中国流行之后,中国至少有8亿 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很多同学、朋友全都在每天刷抖音。而且这玩意儿它是很有魔力,看一次就上 瘾,然后大脑就被格式化了。很多人除了短视频,别的看不了的。 此外,周鸿祎还提到,前段时间有个中国前首富被人网暴了,我知道他也挺委屈的,但是反过来说,时 代变了,网民对你都不了解,对你当然会有很多误解,你不出来发出你的声音,你没有你的粉丝,那么 就只能是你的对手发出声音。(新浪科技) ...
周鸿祎罗永浩对谈大模型,称模型能力不与大小成正比
新浪科技· 2025-09-24 14:29
【#周鸿祎称大模型不是越大越好#】今日,罗永浩与周鸿祎深度对谈。在谈及"在全职全能的模型出现 之后,产品经理还有没有意义"时,罗永浩表示,具体要看如何定义"全职全能"。如果大模型所有方面 的能力都比人类强,那可能没有必要了。但是那个点来临之前,产品经理是永远有用的。 周鸿祎表示赞同。他举例到,"如果去问任何一个大模型,航空发动机怎么造,航母怎么做?它肯定回 答不出来。甚至让它写个AI浏览器或一套杀毒软件,它肯定做不出来。因为太多的专业知识不全是在 互联网都能找到的,而是很多专家,很多企业的内部知识。" 所以,周鸿祎指出,大模型和智能体最终都要能够本地化、专业化,才能和业务结合。 他还提到,大模型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应该越大越好。但现在发现"大"和"有能力"并不完全成正 比。实际上很多模型很小但能力很强。(新浪科技)#周鸿祎称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周鸿祎回应别 人误解自己不务正业# ...
周鸿祎诠释360“甘当配角”战略:符合国家定位,赋能传统行业
新浪科技· 2025-09-24 14:01
其次,周鸿祎谈到,公司定位是To b领域,就是要"甘当配角"。他指出,做网络安全,它肯定不是一个 主导行业,而是一个保证底线安全的领域。"比如说我给你做保驾护航,那我肯定是配角。做人工智能 也是帮助赋能很多行业以及政府部门。所以,进入To b领域的定位,就是要给传统行业甘当配角。" 9月24日下午消息,今日,罗永浩与周鸿祎深度对谈。谈及"360更愿意做一个配角"这个说法,周鸿祎解 释到,首先,这是符合国家对平台公司的战略定位。"有一段时间,平台公司啥都想干,我觉得在中国 发展就要符合国家战略。国家的核心战略是做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传统行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 代工业。所以,总是要给这些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做支持。" 责任编辑:李昂 ...
周鸿祎:“360没有做基座模型”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新浪科技· 2025-09-24 13:42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未投入大参数通用大模型 因需至少100亿美金资金投入且国外巨头已累计投资约4000亿美金 [1] - 公司并非进行模型套壳 智能体需工程化技术并反向训练基座模型 [1] - 公司保持千亿参数规模模型的训练能力 强调基座模型必要性 [1] 技术架构要求 - 智能体需多类型专业模型支撑 包括推理模型、编程模型、意图猜测及路由模型等 [1] - 智能体开发需自主构建基座模型 非依赖现有模型蒸馏版本即可实现 [1]
周鸿祎:大模型不是越大越好,“大”和“有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
新浪科技· 2025-09-24 13:29
9月24日下午消息,今日,罗永浩与周鸿祎深度对谈。在谈及"在全职全能的模型出现之后,产品经理还 有没有意义"时,罗永浩表示,具体要看如何定义"全职全能"。如果大模型所有方面的能力都比人类 强,那可能没有必要了。但是那个点来临之前,产品经理是永远有用的。 周鸿祎表示赞同。他举例到,"如果去问任何一个大模型,航空发动机怎么造,航母怎么做?它肯定回 答不出来。甚至让它写个AI浏览器或一套杀毒软件,它肯定做不出来。因为太多的专业知识不全是在 互联网都能找到的,而是很多专家,很多企业的内部知识。" 他还提到,大模型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应该越大越好。但现在发现"大"和"有能力"并不完全成正 比。实际上很多模型很小但能力很强。 责任编辑:李昂 所以,周鸿祎指出,大模型和智能体最终都要能够本地化、专业化,才能和业务结合。 ...
阿里发布Qwen3-Max,宣布性能超GPT5,跻身全球前三
新浪科技· 2025-09-24 13:27
产品发布 - 阿里发布通义旗舰模型Qwen3-Max 性能超过GPT5和Claude Opus 4 跻身全球前三[1] - 模型包括指令版本和推理版本 预览版在Chatbot Arena排行榜位列第三[1] - 正式版性能有望再度实现突破[1] 技术规格 - Qwen3-Max为通义千问家族中最大最强的基础模型 预训练数据量达36T tokens 总参数超过万亿[1] - 拥有极强编程能力和Agent工具调用能力[1] - 在SWE-Bench Verified测试中Instruct版本获得69.6分 位列全球第一梯队[1] - 在Tau2-Bench测试中取得74.8分 超过Claude Opus4和DeepSeek-V3.1[1] - 推理增强版本Qwen3-Max-Thinking-Heavy在AIME 25和HMMT测试中均获满分100分[1] 产品体系 - 通义千问系列模型实现从0.5B到超万亿参数的全尺寸覆盖[2] - 包含三百多个大模型 可满足不同场景需求[2] 服务接入 - 用户可在通义千问QwenChat上免费体验Qwen3-Max[2] - 可通过阿里云百炼平台调用API服务[2]
周鸿祎:未来智能体不能被看成软件
新浪科技· 2025-09-24 13:26
责任编辑:江钰涵 周鸿祎表示,所以为什么还是说要多智能,而多智能体之间?现在你知道国外有公司做了要多智能体协 议,那协议很扯。我这样说肯定有人会有些人骂我。他们是把智能体当成软件模块。实际智能体跟智能 体的协作,我们经过了很多挑战,终于把这条路探索出来了。它不是软件模块相互API调用,你可以想 象成是多个人的协作,他们要对齐。比如你弄了一个十人的团队是要开会,为什么要有总监,要副总 裁,要有memo?就你要把大家的价值观对齐了,大目标要对齐了,然后每个人还要分解工作。光是分 解工作,他对这个事儿的全貌没有一个了解,他也会出问题。(罗宁) 新浪科技讯 9月24日下午消息,今日,罗永浩与周鸿祎深度对谈,周鸿祎表示,未来智能体不能把它看 成软件。我再给你说几个有意思的东西,可能会回答你的一些问题。它非常像人,第一点我讲的它专业 化,第二个智能体会出错,但这个出错既不是幻觉,也不是训练的问题是它像人一样会倦怠。一个智能 体,你给他指令太多,让他干太多的活,他做到一定时候他会拒绝执行指令,或者开始乱执行指令,会 敷衍。它的注意力失效。就有点像你跟你的一员工谈话,你给他的让他一个实习生干50件事儿。你布置 到第48件的时 ...
通义万相2.5系列模型发布,可一键P图、生成BGM视频
新浪科技· 2025-09-24 13:20
新浪科技讯 9月24日下午消息,在2025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发布通义万相Wan2.5 preview系列模型, 涵盖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文生图和图像编辑四大模型,其中,通义万相2.5视频生成模型能生成和画 面匹配的人声、音效和音乐BGM,首次实现音画同步的视频生成能力,有效降低了电影级视频创作的 门槛。即日起,用户可在阿里云百炼平台调用API,或在通义万相官网直接体验。 责任编辑:江钰涵 目前,通义万相模型家族已支持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人声生视频和动作生成等10多种视觉创 作能力,累计生成3.9亿张图片、7000万个视频。自今年2月以来,通义万相已连续开源20多款模型,在 开源社区和三方平台的下载量已超3000万。(文猛) 据悉,全新的通义万相2.5在创作能力上实现了全面升级:视频生成时长从5秒提升至10秒,单次生成可 实现更完整的剧情故事;支持24帧每秒的1080P高清视频生成,画面质量进一步提升,满足电影级场景 的创作需求;与此同时,模型指令遵循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视频生成任务中可理解运镜等复杂连续变化 指令控制,图像编辑任务也可以跟随指令一键实现人物变身、风格变化等效果。用户只需输入提示词即 可 ...
周鸿祎称机器人做保安是伪命题,失控风险难解
新浪科技· 2025-09-24 13:18
机器人应用前景 - 机器人担任保安角色可能面临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质疑 主要涉及物理对抗能力和潜在失控风险 [1] - 机器人具备超越人类的持久战斗力 电池续航超过1小时即可在对抗中占据优势 [1] - 技术突破可能导致机器人获得过强能力 引发安全机制担忧 需参考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进行约束 [1] 人工智能安全机制 - 机器人失控和出现幻觉被列为潜在技术风险 需要限制能力赋予范围 [1] - 物理形态优势(铁疙瘩身体)结合高强度续航能力 可能产生人机安全冲突 [1] - 现行技术框架下 保安类机器人应用可能存在根本性逻辑缺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