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

搜索文档
重庆璧山多措并举推动企业优化质量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9 08:37
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政策支持 - 重庆市璧山区将"加快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写入《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并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 [1] - 现有数字化车间72个、先进智能工厂10个 [1] - 璧山高新区推出科技创新券由财政资金发放无偿资助企业购买创新服务 [1] - 重庆速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获得优惠利率信贷支持购进8台套磨齿机和机械臂使良品率提升至99.5% [1] - 4部门联合印发《璧山区2025年加快推进制造业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 [1]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 - 璧山区大数据发展局主导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由重庆西算大数据公司运营 [2] - 已签约入驻华为、海康威视、奇安信、宇动源等数十家数字化服务商 [2] - 构建诊断评估、案例体验、方案推荐、政策对接、场景实践五大核心模块 [2] - 惠程科技新能源汽车高速智能充电桩项目获得充电、配电、储能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 [2] - 琪金食品集团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生产效率提升40% [2] 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 -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搭建QMS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实现质量数据可见、可懂、可用、可运营 [3] - 质量业务流程活动在线比例超过75%关键质量业务流程优化幅度超过50% [3] - 成功接入140余家零部件供应商实现供应链业务全在线闭环管理 [3] 企业差异化数字化转型 - 优选20家数字化基础扎实企业开展工作试点建立需求清单和服务商项目库 [4] - 重庆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搭建自动化检测设备导入、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系统 [4] - 重庆康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导入MES系统、SPC使商业显示模组灯板产出良率接近98% [4] 未来规划与人才培养 -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 [4] - 引导企业培育既懂质量管理又懂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 - 推广"小、快、精、准"解决方案树立优秀转型示范标杆 [4]
国联股份: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关于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工作函之部分回复报告-信会师报字[2025]第ZG12707号
证券之星· 2025-07-26 00:26
收入确认方法调整 - 公司2024年各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36.23亿元、121.05亿元、差异比例分别为-16.21%、-10.23%和-15.91%,主要系对部分交易按净额法确认并对前三季度收入进行修正[2] - 公司将交易区分为存在物理空间移动(有实物流转)和不存在物理空间移动(货权转移)两大类模式,对后者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4][5] - 对于存在物理空间移动的交易(客户自提、供应商直发、多多物流),公司认为符合主要责任人身份,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6][9][11] 业务模式与收入确认依据 - 公司主营B2B电子商务和产业互联网平台业务,网上商品交易业务占营业收入99.65%[3] - 在客户自提模式下,公司参与全流程并承担存货风险,符合主要责任人条件[9] - 在供应商直发模式下,公司主导采购、发货等环节并承担存货风险[10] - 在多多物流模式下,公司自主定价并承担价格波动风险[12][13] 收入确认方法变更原因 - 基于监管规则和特定风险事件,公司新增客户/供应商评价体系,对高风险交易采用净额法确认[16][17] - 前三季度收入更正涉及149家客户,主要因新增风险识别特征和更严格的核查标准[33] - 更正金额676,000.59万元,占比100%,涉及皮棉、钛白粉等多种商品品类[33] 内部控制与核查措施 - 公司修订《收入核算管理办法》,新增多维度客户/供应商评价体系[35] - 实施穿透核查、工商信息核查等措施识别高风险交易[17][24] - 会计师对72.03%的总额法收入和70.83%的净额法收入进行抽样核查,未发现商业实质问题[39][49] 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 - 公司及子公司绩效考核以归母净利润为主要指标,与收入金额不直接相关[46] - 高管薪酬由基础薪资+考核薪资+年度绩效分红组成,考核标准为归母净利润[47] - 主要子公司均达成年度绩效目标,实施"内创业家机制"激励团队[46]
中国旭阳集团(01907)连续第七年登榜《财富》中国500强
智通财经网· 2025-07-25 14:02
公司业绩与排名 - 公司荣登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第322位,排名较去年提升17位[1] - 公司自2019年上市以来连续七年上榜《财富》中国500强[1] - 2024年营收475.4亿元/+3.2%,总资产598.41亿元/+11.2%,净资产158.77亿元/+9.7%,均实现上市六年连续增长[1] 公司发展历程与行业地位 - 公司创立于1995年,现已成为集焦炭、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多板块协同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焦炭生产商及供应商、全球最大的焦化粗苯加工商、全球第二大己内酰胺生产商、全球第二大高温煤焦油加工商[2] - 公司在全国及印尼布局9大生产园区,形成2380万吨/年焦化、604万吨/年化工产能[2] 国际化战略 - 公司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建设首个海外焦化园区,2024年实现焦炭销量222万吨,营收7.3亿美元,净利润1500万美元[3] - 2024年固体己内酰胺海外销量实现200%以上增长[3] - 公司已在香港、印尼等地设立7个海外子公司,加速拓展蒙古、中东等新兴市场[3] 运营管理模式转型 - 公司由大规模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业,建立销运产供研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4] - 公司建立三级研发体系,拥有20多个研究所和120多名博士为核心的千人研发团队[4] - 公司为行业提供托管服务,2024年运营管理服务规模886万吨/+114%,贡献收入42.25亿元/+109.5%[5]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 - 公司累计投入12.1亿元实施146个数智化项目[7] - 智能配煤系统实现焦炭指标预测准确率90%以上,每年节约成本数亿元[7] - 设备预测性维护系统使故障率下降60%,多个项目入选省级智能工厂名单[8] 新材料新能源突破 - 公司建成国内首套5000吨/年氨基醇装置,打破国外垄断[12] - 公司布局高端聚酰胺新材料项目,一期单套规模5万吨/年[13][14] - 公司已建成四大高纯氢生产基地,具备53亿方/年氢气资源和34吨/天高纯氢产能[16] 可持续发展 - 公司环保累计投资93.2亿元,建设156项环保项目,污水回收率100%[17][18] - 公司形成69项环保专利,累计淘汰落后焦化产能500万吨[19] - 公司产品如旭阳1号焦、苯加氢产品等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
威海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稳中向好
齐鲁晚报网· 2025-07-25 10:46
数字经济整体发展 - 威海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5% 列全省第三位 [1] - 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提升要素保障能力 做强数字经济产业 [1] 数字基础设施 - 2025年新建5G基站553座 累计建成8894座 率先实施5G基站建设"一件事"集成办工作机制 [1] - 培育国家5G工厂2家 省级"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4个 [1] - 2025年计划新建5G基站900座 累计超过9000座 重点覆盖核心产业园区和工业集聚区 [2] 数字产业化 - 实施集成电路"强芯"等九大工程 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 [1] - 打印设备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省首批数字产业集群 [1] - 累计培育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9家 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22个 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20个 [1] 产业数字化 - 天润工业等3家企业获评2024年国家数字领航企业 入选数量全省第1 [2] - 累计培育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11个 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9个 [2] - 省级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17个 [2]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快打印机产能整合 重点引进宽幅打印机 3D打印机及感光鼓 多棱镜电机等核心零部件 [3] - 发展IGBT MEMS 红外传感器等半导体产品 支持汽车电子 工业机器人领域专用芯片开发 [3] - 推动工业软件开发 促进首版次高端软件应用 争创省级软件名园 [3] - 2025年底目标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20个 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标杆超80个 [4] - 实施"千项技改 千企转型"工程 推广"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模式 打造重点行业"产业大脑" [4]
金融业正进入AI时刻!陈文辉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0 21:41
数字经济与AI发展趋势 - 数字化浪潮具有革命性,已给各行各业带来重大冲击,并将继续全方位改造各行业 [1] - 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识,数据正成为主要生产要素,人类正从工业时代迈向数字时代 [1] - AI技术的指数级提升是数字化浪潮给经济社会带来新一轮改造的核心动力,推动事物实现范式跃迁 [2] 金融业AI应用现状 - 金融业正在进入AI时刻,2025年将是AI在金融业应用的转折之年 [1][6] - 国内金融机构对于AI技术等应用以内部赋能为主,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仍在审慎推进中 [3] - 银行、券商在大模型应用项目的投入上领先,金融行业侧重于在应用层场景进行探索 [5] 金融业AI应用场景 - 银行领域:已实现从观望到重点投入,从国有行、股份行延伸至头部城农商行,深入前、中、后台业务 [3] - 证券领域:头部试水效果初显,向中小券商下沉,从内部运营向投顾、投研、投行、合规延伸 [3] - 基金领域:部分机构正在投研、风控、合规、营销等领域进行局部探索,中小机构以观望为主 [4] - 保险资管领域:头部谨慎务实,优选投研、合规、运营等场景推进降本增效 [4] - 信托领域:少数公司开始尝试,落地场景少,主要是运营、运维、知识库、文本撰写等 [4]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建议 - 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个"一把手"工程,需要长期投入、摆脱传统路径依赖 [8] - 金融机构应优先从有原始驱动力的AI项目着手,如有助于降本增效、防控风险、优化客户体验等 [8] - 加大对AI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特别是有AI技术专长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层级技术专家 [9] - 金融资源要更多向AI领域倾斜,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股、贷、债、保"联动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11][12] AI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 AI颠覆了线下网点服务模式,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革新了金融风险分散机制 [7] - AI的全面应用是决定金融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举 [7] - DeepSeek的技术架构与金融行业数据驱动强、合规要求严、安全标准高、实时性敏感等特性形成深度耦合 [4]
金融业正进入AI时刻!陈文辉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0 21:35
数字化浪潮与AI技术 - 数字化浪潮具有革命性,已给各行各业带来重大冲击并将继续全方位改造各行业,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识,人类正从工业时代迈向数字时代 [3] - 在数字化浪潮下,无论历史多么悠久、体量多么巨大的行业都有被完全颠覆的可能性,核心业务逻辑的改变是数字化浪潮下行业"新势力"得以颠覆传统企业的关键 [3] - 随着数字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应用范围扩大,其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产业数字化将成为数字经济下半场的主旋律 [3] - AI技术的指数级提升是数字化浪潮给经济社会带来新一轮改造的核心动力,AI对于未来事物的塑造方式是推动事物实现范式跃迁而非简单加速 [4][5] AI在金融业的应用现状 - 金融业正在进入AI时刻,2025年将是AI在金融业应用的转折之年 [1][6][9] -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对于AI技术应用以内部赋能为主,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仍在审慎推进中 [7] - 金融机构AI应用场景以内部赋能为主,多采用先试点再推广模式,算力和模型部署普遍采用本地化部署方式 [7] - 资管行业多从投研辅助、运营管理等场景切入,各资管子行业AI技术应用已呈现不同特点 [7] - 金融行业在大模型应用落地方面展现出加速迹象,Deep Seek的技术架构与金融行业特性形成深度耦合 [8] - 国内金融行业侧重于在应用层场景进行探索,银行、券商在大模型应用项目的投入上领先 [8] 金融业拥抱AI的建议 - 金融机构应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和全方位变革 [13] - 应加大对AI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特别是有AI技术专长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层级技术专家 [14] - 需高度关注AI运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如AI幻觉、算法歧视、可解释性不足问题等,建立完善的AI治理架构 [15] - 金融资源要更多向AI领域倾斜,形成"股、贷、债、保"联动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16] AI应用的关键因素 - AI应用能否成功落地主要取决于成本和适用性(是否真正好用) [10] - 当前AI的性能和成本已经达到临界点,因而AI应用也将在今年迎来爆发 [10] - AI的全面应用是决定金融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举,它颠覆了线下网点服务模式,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革新了金融风险分散机制 [11]
拥抱数字经济新蓝海 —奋力建设“五个强省”③
河南日报· 2025-07-16 07:27
数字经济战略布局 - 河南省瞄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统筹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1] - 数字化、智能化浪潮通过"乘数效应"为千行百业赋能,涵盖个人消费、生产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 [1] - 数字经济推动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覆盖数字文旅、科技生活、数字治理等场景 [1] 数字技术赋能效应 - 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效率与竞争力 [2] -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催生数字金融、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能 [2] - "数字+"模式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各行业,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广泛赋能,优化资源配置 [2] 河南省数字经济进展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河南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优势明显 [2] - 建成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设施,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等重大项目 [3] - 投用6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包括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 [3] 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 - 郑煤机、宇通客车、汉威科技通过数字化改造焕发新生机 [3] - 超聚变、黄河信产、紫光股份等龙头计算企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生态 [3] 产业发展路径规划 -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巩固传统产业基本盘,同时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动能 [3] - 布局未来产业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建设数智强省 [3]
五亿多份检验检测报告,为质量“把关”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6 05:3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检验检测行业营收达4875.97亿元,同比增长4.41% [1] - 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53057家,全年出具报告5.53亿份 [1] - 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数量1067.01万台套,同比增长3.87%,资产原值5701.70亿元,同比增长8.01% [2] 行业结构变化 - 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机构数量增长2.05%,建筑工程、建筑材料、机动车检验等传统领域机构数量下降0.44% [1] - 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机构6025家,占比11.36%,为全国企业平均占比的14.95倍 [2] - 机构总量与小微机构占比首次下降,反映行业集聚度提高 [2][3] 监管与市场规范 - 2024年查处违法机构3615家,撤销、注销214家机构资质,罚没款3571万元 [1] - 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为2300多万辆机动车免予安全技术检验,通过手机APP预约车检服务1100多万次 [1] - 行业逐步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势头 [2][3] 技术创新与国际拓展 - 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攻克关键技术,研制国内首套个体防护装备检验检测系统,服务30余家国内外企业 [3] - 加入国际合格评定组织的机构485家,获得境外资质的机构205家,开展境外业务的机构434家,23家机构在境外设立48家分支机构 [4] - 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启动"一带一路"国际食品检测能力验证计划 [4]
以AI赋能,万联易达商品交易平台重构产业数字化交易生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9 08:19
产业互联网发展趋势 -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互联网成为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1] - 国家政策支持商品市场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2022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和2024年《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推动大宗商品数智化平台建设[3] 万联易达商品交易平台核心功能 - 平台提供商品资讯 交易促成 物流运输 融资支持等多元化系统性解决方案[1] - 覆盖能源化工品 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 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及普通商品 构建产业交易"数字中枢"[1] - 支持挂牌采购/销售 招投标等多元化交易模式 提供分段采购 网价调差等灵活定价策略[4] 智能技术应用 - 内置AI预测引擎 提供大宗商品价格趋势分析 智能研报生成等服务[3] - 企业智能助手基于产联关系大模型 提供个性化交易建议与资源匹配方案[3] - 实现采购需求发布 供应商筛选 合同签订 物流配送 资金结算全流程数字化[4] 风控与安全体系 - 构建智能风控系统 实现交易全流程风险管控数字化升级[5] - 采用业务流 资金流 物流 票据流"四流合一"原则 结合AI大模型 区块链 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上链和全程可视化追踪[5] - 建立基于真实交易场景的信用管理体系 提供风险防控服务和信贷评估审核[5] 生态协同效应 - 平台与集团人工智能平台 物流服务平台 数智金融平台形成战略协同[7] - 四大平台生态效应持续释放 推动高效透明 创新驱动的新型产业互联网生态建设[7]
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评估报告发布,北京居全国首位
新浪财经· 2025-07-04 18:24
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评估报告核心观点 - 北京集中大量科技资源和创新企业 创新指数位列全国首位 [1] - 数字技术成为重塑经济结构的核心驱动力 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是区域实践热点领域 [1] - 报告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要素价值、数字基础设施5个维度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1] 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区域格局 梯队分布 - 第一梯队:北京、广东 优势显著 [3] - 第二梯队:山东、四川 发展稳健 [3] - 第三梯队:湖南、陕西 有提升空间 [3] - 第四梯队:内蒙古、甘肃 需不断加力 [3] 区域特征 - 沿海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指数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得益于优越地理位置和发达科技产业体系 [3] - 北京、上海等地数字化治理指数较高 因数字政务和数据开放政策优势 [3] - 上海、北京和广东数据要素指数出色 因数据交易市场成熟度和数字生态体系建设水平高 [3] 主要经济圈对比 - 珠三角地区指数领先 制造业和外贸发达 深圳、广州创新集群优势明显 [4] - 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雄厚 人才集聚 城市协作强 数字经济产业链整合度高 [4] - 京津冀地区北京科研资源丰富 但区域发展不均衡 需加强协同和产业布局 [4] - 川渝地区作为内陆经济圈新秀 区位优势明显 潜力大 [4] 发展对策建议 -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5G网络、高速宽带和数据中心的投入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5] -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技术创新能力 提升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能力 [5] - 开发数字政务平台 提升行政效率和透明度 推进数据开放共享 发展数据驱动型创新应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