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上半年,最值得关注的6大人形机器人创新有哪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7 13:43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通过"应用验证—技术突破"双向循环模式加速发展,吸引多元化厂商入局,协同构建产业生态[1]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约2000台,预计2030年达6万台,复合增长率95.3%[1] - 创新驱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包括肢体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具身智能、能源效率和硬件成本下降,推动其从实验室向家庭、工厂、服务场景的"通用型智能体"迈进[1] - 人形机器人将迎来"爆发奇点",资本、人才、供应链、应用场景快速汇聚融合,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开启智能体经济新纪元[2] 公司创新成果 宇树 - 发布Unitree R1人形机器人,售价3.99万元起,关节总数26个,重量约25kg,集成多模态大模型,支持高动态动作,定位为"开发者平台"[3] - 推出四足机器人系列XDog、Laikago等,人形机器人H1、G1、R1,深化UniForm机器人模型应用,G1带动格斗娱乐赛事风潮[5] 浙江人形 - 展示国内首个全尺寸精准作业多地形自平衡拟人行走机器人,身高165cm,体重60kg,具备鲁棒运控能力[5] - 融合视觉、力觉和触觉信息,采用机理和学习相融合算法,实现高精度具身智能操作,作业精度0.1mm[7] - 创新性落地服装产线自动化,实现柔性布料精准分片、移位、抓取及对齐叠片,全流程操作偏差±2mm以内[9] 智元机器人 - 发布灵犀X2,身高1.3米,25~31个自由度,搭载情感计算引擎,价格十几万到三四十万[11] - 推出灵犀X2-N,双形态设计,轮式和足式自由切换,可手持12斤重物前行[11] - 发布开源机器人世界模型平台Genie Envisioner,实现端到端闭环,提升跨平台泛化能力与时序任务执行精度[13] 众擎 - SA01双足机器人凭借流畅步态和敏捷动作引发关注,全尺寸通用机型身高1.85米,重85公斤,搭载41个高自由度关节与固态电池[14] - 计划推出消费级人形机器人SA02,售价3.85万元起,定位"年轻人的第一台人形机器人"[16] 逐际动力 - 发布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感知拓展套件,集成激光雷达和深度相机[17] - 发布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LimX Oli,售价15.8万元起,身高165cm,31个自由度[17] - 发布LimX VGM,利用人类操作视频数据实现机器人操作,支持多平台泛化[19] 优必选 - 全球首创人形机器人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应用于Walker S2,具备7*24小时工作能力[20] - Walker S2实现2m/s高速行走,采用高功率高扭矩腰关节设计及动态平衡算法[20] - 提出人形机器人群脑网络(BrainNet)软件架构,设计人形智能网联中枢IoH,提升决策与泛化能力[22]
电阻网络+折纸力学,这款可编程折叠组件让机器人拥有了“形态自由”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7 13:43
近年来,柔性机器人与可重构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已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方向。 然而 ,在空间受限、地形复杂以及异形物体操作等实际应用场景中,多数此类机器人仍存在明显的性能局限。其核 心问题在于,这些机器人的折叠路径与行为模式大多在出厂时就已被固定,缺乏根据实时任务需求进行 "现场 再配置" 的能力,这导致它们在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时往往显得灵活性不足。 针对这一技术瓶颈,研究人员 围绕如何在材料层面赋予机器人形态重构、功能切换与智能响应能力,进而拓展其应用边界展开了积极探索。 折纸工艺通过极简的结构单元即可达成显著的形态变换,且无需额外机械部件,这种 "以简驭繁"的特性为突 破传统柔性机器人和可重构机器人的局限提供了重要思路。基于此,不少研究人员以折纸结构为灵感来源,尝 试研发"可在使用中重新编程"的折叠结构,期望通过灵活调整折叠方式,使机器人在不同任务中实现自主适 应与动态变化。 ▍ 提出可编程机器人折叠组件 前不久,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院机械工程系 Jung Kim 团队的研究人员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新进展。 该团 队通过将折纸力学原理与分布式电子控制系统相结合,提出了一种 现场可编程机器人折叠 ...
从MIDI乐谱到“类人灵魂”:机器人鼓手用90%+精准度复刻人类演奏魅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7 13:43
类人机器人音乐演奏研究 - 研究团队开发出能精准演奏鼓乐的人形机器人"RobotDrummer",其演奏由强化学习算法支持,能习得类人行为如动态切换鼓槌、交叉双臂击打等[2][8] - 项目灵感源于机器人能否在音乐领域发挥作用的讨论,击鼓因其节奏感强、肢体动作丰富被选为理想领域[3] 技术实现路径 - 采用MIDI作为音乐语言,提取鼓声道信息映射到物理鼓组,形成"数字化乐谱"[6] - 开发"节奏接触链"系统,明确每次击鼓的时间、位置和手部动作,通过强化学习在模拟环境中训练[8] - 采用"时间分解"策略将长曲目拆分为片段并行训练,最终实现完整演奏流畅性[8] 性能测试结果 - 测试覆盖30首多风格曲目如《In the End》《Take Five》,节奏精准度超90%,复杂曲目F1分数保持高水平[9][10] - 机器人自主产生类人演奏策略如预判击打时机、交叉手臂动作,这些行为未经预先编程[10] 应用前景展望 - 未来或实现机器人为现场乐队伴奏,并拓展至音乐外精准计时技能教学领域[11] - 下一步计划将技能迁移至实体硬件,并开发即兴演奏能力,使机器人能动态调整节奏[11] 行业相关企业 - 人形机器人领域涉及优必选科技、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等18家企业[18]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思岚科技、鑫精诚传感器等25家[20]
人形机器人芯片突击战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7 13:43
英伟达新产品发布 - 英伟达推出开源物理AI与机器人视觉推理模型Cosmos Reason,使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场景推理和决策 [1] - 同时发布用于创建合成文本、图像和视频数据集的产品技术,以训练机器人和人工智能 [1] - 显示英伟达正在加码机器人领域,并探索AI GPU在数据中心之外的新应用场景 [1] - 已与Apptronik、波士顿动力、星动纪元、智元机器人等国内外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达成合作 [1] 芯片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重要性 - 芯片是实现人形机器人感知、决策与执行的核心组件,涉及CPU、GPU、NPU、传感器芯片等多个类别 [3] 地平线 - 市场领先的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整合算法、软件和先进处理硬件 [4] - 团队有数千名算法、软件、硬件领域人才,推动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建设 [4] - 推出征程6系列车载处理硬件,覆盖全阶应用,成为车企与机器人公司的选择 [4] - 全资子公司地瓜机器人专注智能大脑与硬件底座,覆盖人形、四足狗等多种场景,已有200+中小创客和5万+个人开发者使用其平台 [4] - 与奥比中光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机器人视觉与大小脑协同应用 [5] 黑芝麻智能 - 车规级自动驾驶AI计算芯片和平台研发企业,提供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解决方案 [7] - 2023年推出武当系列跨域计算芯片,技术已在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布局 [7] - 与刘胜院士团队合作,为"天问"人形机器人提供华山®A2000和武当®C1236芯片 [8] - A2000芯片算力对标4颗英伟达OrinX,支持具身智能算法 [8] - C1236芯片实现AI运算与控制任务并行处理 [8] 寒武纪 - 智能芯片领域全球知名新兴公司,研发应用于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的人工智能核心芯片 [10] - 产品面向互联网、金融、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复杂AI应用场景 [10] - 已迭代推出多款智能芯片产品,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 [10] 纳思达 - 全球第四大激光打印机厂商,行业领先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企业 [12] - 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超50亿元,实现打印全产业链覆盖 [12] - 旗下极海微电子专注工业级/车规级微控制器等产品,具备20年集成电路设计经验 [13] - 针对人形机器人布局关节控制器、灵巧手实时控制DSP芯片等,部分已批量出货 [13] - 与广汽、一汽等汽车厂商及汇川、宇树等工控领域大客户合作 [13] 瑞芯微 - 领先的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处理器芯片企业,专注智能应用处理器SoC及周边芯片设计 [15] - 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产品实现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功能 [15] - 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 [15] - 未来将在机器视觉领域进一步深耕 [16] 云天励飞 - 拥有算法、芯片和大数据全栈式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18] - 打造覆盖NPU IP、SOC芯片、边缘计算盒子等系列产品,应用于机器人等场景 [18] - 已与十余家机器人厂商合作,边缘芯片产品应用于服务型机器人并进入实际部署阶段 [20] 相关企业名单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等 [25]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包括亿嘉和、晶品特装等 [25] - 医疗机器人企业包括元化智能、天智航等 [25] - 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星动纪元等 [27] - 具身智能企业包括跨维智能、银河通用等 [27]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 [29]
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中国方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6 12:06
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开放日活动 - 北京市石景山区副区长及近40家产学研机构代表参加开放日活动[1] - 阿里巴巴达摩院、京东等企业代表受邀体验训练中心创新应用[3] 政企协同与建设成果 - 3月28日区企共建北京市首个"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从启动到108台机器人调试仅用22天[4] - 训练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划分为"九年一贯制"训练区和"机器人大学"场景区,部署108台形态多样机器人[6] - 中心每年可产出超百万条高质量多模态数据,覆盖家庭康养、特种作业等十大实景应用场景[6] 技术痛点与解决方案 - 训练中心聚焦三大产业痛点:跨场景数据通用性不足、仿真与真实场景差距、缺乏标准化数据格式[6] - 构建"数据-训练-验证-落地"全栈式服务能力,整合感知、决策、执行环节的产业链生态[9] 产学研合作进展 - 与国家机器人测评中心总部、山东大学等单位围绕具身智能数据标准化等合作项目揭牌[7] - 联合鹏城实验室、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搭建"场景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应用验证"全闭环训练场[9] 行业瓶颈与突破路径 - 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面临操作能力、泛化能力与成本控制三大瓶颈[12] - "RealBOT具身智能开源平台"基于百万条场景数据,推动技术从"依赖人"向"解放人"演进[14] 产业生态与未来规划 - 汇聚元客视界、傲意科技等十余家上下游企业技术,形成智能产业链矩阵[9] - 下一步将加强产学研协同,打造技术共生、数据共享、商业共赢的生态圈[17] 参与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非夕科技等15家[22] - 人形机器人企业涵盖优必选科技、逐际动力等22家[25] - 具身智能企业涉及跨维智能、睿尔曼智能等21家[26]
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机器人的核心是机构学,不要过度追捧AI通用机器人并非发展最优解!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6 12:06
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是本体设计更重要,还是大模型算法更重要?或许多数人会认为,大模型和算法赋予了 人形机器人更多能力。但上海交通大学的高峰在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上提出,人类的智能是肢体与 "灵 魂"(即驱动行为的底层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机器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主行为,关键在于通过设计赋予 其"学习的能力",而非仅仅让它"学习已有知识"。 高峰认为,机器人的智能并非 "教会" 的,而是 "设计出来的"。以让机器人学会拧螺丝为例,不能只依赖海量 数据训练来提升其动作精度,更要设计出能感知力反馈、并能自适应螺丝松紧程度的机械结构与控制逻辑。这 种 "能学习的设计",才是机器人的 "灵魂"。高峰还表示,当前工业机器人在3C装配领域难以替代人工,根源 就在于缺失这样的 "灵魂"既没有微米级精度的机构作为支撑,也缺乏应对接触作业的自适应逻辑。 ▍ 机构学是被低估的"卡脖子"领域 并非依附于AI 当整个行业都在沉迷于深度学习与大模型时,高峰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机器人的核心是机构学,而非 人工智能。机器人是物理世界的载体,其运动精度、负载能力、响应速度等核心性能,本质上由机构构型决 定,就像人类的跑跳能力依赖骨骼与肌肉的 ...
人形机器人爆火!7月亿元级融资激增220%,谁在闷声发财?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6 12:06
行业融资概况 - 2025年7月中国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达50起,较6月49起增长2%,未披露金额事件占比稳定在52% [1] - 融资规模预估84亿-98亿元,较6月34亿-74亿元区间显著扩大,亿元级融资激增至16起(环比增长220%),千万级融资缩减至7起(占比14%) [1] - 资本向头部及高成长性项目集中,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及核心零部件领域获大额融资 [1] 融资轮次与细分领域 - 早期投资占比66%(种子/天使轮12起,A轮21起),但较6月80%回落;B轮增至7起(环比40%),C轮4起(环比33%) [3] - 人形机器人以12起融资领跑,具身智能领域9起,两者合计占"AI+机器人"融合创新主导方向;服务机器人17起,工业机器人7起,医疗机器人3起 [3] - 核心零部件领域7起融资聚焦传感器、电机关节模组等技术迭代 [3] 服务机器人领域 - 人形机器人占服务机器人融资70%(12/17起),B+轮至战略融资占比35.3%,头部企业进入商业化对赌阶段 [5] - 6起亿元级融资中5起来自人形机器人,2起超5亿元,物流工厂、家庭服务等B端场景订单能力成估值核心 [5] 重点企业案例 星动纪元 - 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资金用于人形机器人软硬技术研发与量产,推动"模型-本体-场景数据"闭环 [6] - 全栈自研STAR1人形机器人(55个自由度,3.6m/s奔跑速度)及轮式人形机器人Q5,累计交付200台,手握超百台订单 [9] 智元机器人 - 通过"协议转让+公开要约"收购上纬新材,总收购金额上限11.6亿元,完成后持股63.62% [10] - 旗下远征、精灵、灵犀三大产品家族覆盖多场景,线下量产超2000台,生态布局覆盖27项直接投资 [13][14] 云深处科技 - 完成近5亿元融资,资金用于四足机器人技术研发及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18][19] - 产品覆盖全国26个省份,服务100余家客户,工业级四足机器人实现变电站全自主巡检 [21][23] 星海图 - 完成超1亿美元A4/A5轮融资,聚焦具身智能基座基础设施,推出R1 Pro人形机器人及全链路开发平台EDP [24][28] 千寻智能 - 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自研VLA模型Spirit v1及高性能人形机器人Moz1(26个自由度,负载自重比1:1) [30][34][35] 技术趋势与资本配置 - 具身智能占AI领域融资82%,亿元级融资中6/7起来自该领域,单项目平均融资额为传统AI领域3倍以上 [17] - 资本配置呈现"规模扩张、头部集中、中后期活跃"特征,技术壁垒与商业化潜力成决策核心 [5]
当人造肌肉遇上机器人:牛津大学最新综述揭示组织工程与生物机器人的双向奔赴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6 12:06
骨骼肌组织工程与生物机器人发展 核心观点 - 骨骼肌组织工程从医疗需求延伸至生物机器人领域,成为关键技术突破点 [1][5] - 工程化肌肉具备机械顺应性、高能量效率和精细运动控制能力,是软体机器人理想驱动器 [5] - 该领域融合生物学、工程学与材料科学,催生生物混合机器人新方向 [12][13] 技术演进路径 医疗需求驱动 - 人体骨骼肌占体重40%以上,缺损超过15%-20%会导致永久功能丧失,现有自体移植方案存在供体有限、创伤大等缺陷 [4] - 体外培养功能性肌肉组织成为解决方案,意外发现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潜力 [5] 关键技术要素 1. **支架设计** - 需满足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匹配、硬度接近天然肌肉(10-20 kPa)等要求 [6] - 材料创新:合成聚合物(PCL、PLGA)与天然材料(胶原蛋白、海藻酸盐)并行,植物脱细胞支架(白芦笋、苹果片)跨界应用 [6] - 制造技术:静电纺丝(纳米级纤维)、3D生物打印(复杂三维结构)、水凝胶微成型(微米级图案) [6] 2. **细胞来源** - 卫星细胞分化效果佳但获取创伤大,间充质干细胞易获但分化有限,iPSCs有致瘤风险 [7] - 当前主流使用小鼠C2C12肌母细胞系进行验证 [7] 3. **外部刺激** - 机械刺激:8-11 kPa基质硬度最佳,35%应变率动态拉伸促进肌纤维成熟 [7] - 电刺激:间歇性刺激(1Hz/10Hz)使收缩力提高3倍,非接触式装置解决电极腐蚀问题 [8] - 生化刺激:IGF-1促进增殖与分化,地塞米松加速肌管形成 [8] 4. **生物反应器技术** - 从静态培养发展到柔性生物反应器,人形机器人平台提供生理级机械刺激 [8][10] 生物混合机器人应用 - **优势对比传统电机**:精细控制、内在柔顺性、自主力度调节、潜在自我修复能力 [12] - **原型案例**: - 2D肌肉薄膜驱动悬臂梁(微型药物递送) [13] - 3D肌肉构建体驱动抓取器/步行器/游泳器 [13] - 18厘米高生物混合手实现单指操控物体 [13] - **控制技术**:光遗传学、磁控制、化学响应、神经-肌肉单元构建 [13] 挑战与未来方向 - **核心瓶颈**:血管化问题限制尺寸、长期体外培养难度、伦理合规细胞来源 [13] - **跨领域潜力**:个性化医疗移植、软体机器人驱动系统、培养肉生产、药物筛选平台 [14]
软体机械臂也能“精准操控”?新型神经网络控制策略破局!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5 14:50
软体机器人技术发展 - 传统刚性机械臂在非结构化环境任务中存在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及人机交互柔顺性局限,而软体机器人技术以仿生学为基础,采用柔性材料构建,具备连续变形能力、碰撞安全性高、环境顺应性强等独特优势 [1] - 模块化软体机械臂通过将机械臂分解为标准化、可互换的功能单元,赋予系统可重构、可扩展、易维护的核心特性,但现有软体机械臂普遍存在运动状态的非线性、时滞性与迟滞性难题 [1] 创新控制架构与策略 - 意大利比萨圣安娜高等学校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出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的智能控制架构,解决了模块化软体机械臂(MSRA)的多功能协同控制问题,显著提升其灵活性和态势感知能力 [2] - 该控制策略通过构建以biLSTM为核心的正向运动学模型(NN_C2S),学习从驱动输入和构型到最终状态的复杂映射关系,并将规划问题转化为构型空间优化过程 [15][16] 实验设计与性能验证 - 实验采用由三个独立模块组成的缆线驱动MSRA,每个模块约0.2米,通过三根以120°排列的缆线连接,壳体管-电缆结构有效解决了多模块机械臂的动力学耦合难题 [8][9][11] - 团队使用六个光学跟踪摄像头和运动捕捉软件实时捕捉MSRA运动状态,训练与验证神经网络,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所有任务中的追踪误差均显著低于基于常曲率模型(PCC)的方法 [11][17] - 该方法在复杂任务中展现出精确位置约束与控制能力,并实现动态环境中的避障与目标追踪 [17][19] 行业应用前景 - 该技术为MSRA在微创手术、灾难搜救、狭窄空间探测及人机交互等高精度、高安全性要求场景的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 [2][22] - 研究突破软体机械臂运动控制中长期存在的非线性、时滞性与迟滞性挑战,为其实际应用落地铺平道路 [22]
智竞向未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启幕!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5 14:50
8月14日,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体育盛会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 在国家速 滑馆"冰丝带"正式开幕。 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参赛队伍齐聚北京,将在8月15日至17日三天里围绕 竞技 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 共26个赛项展开487场比拼,全面展现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 域的前沿成果。 作为全球首个涵盖"体育+艺术+应用"的全维人形机器人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秉持公平竞争、 开放创新、安全可控、产业联动的原则,鼓励参赛团队以创新技术突破运动极限,以跨学科协作探索人机共生 的无限可能。北京凭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优势与"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等高端平台 举办经验,成为这场科技盛宴的核心舞台。 科技与人文盛典 机器人运动员闪耀"冰丝带"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以"智竞向未来"为主题 , 通过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呈现,诠释人工智能与 体育精神的碰撞。近年来,中国通过《"十四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等政策推动机器人技术突破,而全球范围内,机器人正成为前沿科技竞争关键领域的一支活跃力量。本次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