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会议活动】2025长三角(昆山)具身智能场景应用大赛开启报名通道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2 14:08
大赛概况 - 2025长三角(昆山)具身智能场景应用大赛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信部直属单位)与昆山高新集团联合主办,聚焦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三大赛道,覆盖9类场景13个赛项 [1][3][12] - 大赛将于2025年7月31日-8月1日在昆山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白莲湖试飞基地、玛吉斯测试场举办,报名时间为6月30日18:00至7月20日18:00 [3][30] 赛道设置 机器人赛道 - 覆盖工业制造(上下料、车间巡检)、物流仓储(货物运输、库存盘点)、商用(冰箱取物、货物上架)、表演(踢足球、才艺展示)4类场景8个赛项,按机器人形态分组比拼 [12][13] - 奖金设置:各赛项第1名5万元、第2名3万元、第3名1万元,优秀团队获证书及奖金 [19][20] 智能网联汽车赛道 - 包含无人运输、自动泊车、综合场景3个赛项,各赛项第1名7万元、第2名3万元、第3名1万元 [12][14][20] 低空飞行器赛道 - 设置智慧物流(城市定点投放)、工业巡检(河道巡检)2类场景,各赛项第1名5万元、第2名3万元、第3名1万元 [12][16][22] 组织与资源 - 承办方包括赛迪研究院(苏州)及两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协办方含北航无人系统研究院等机构,技术支持方赛迪机器人实验室具备3000平米测试场地及80余项检测能力 [11][34] - 参赛对象面向全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团队,报名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下载表格提交至指定邮箱 [24][27][28] 行业生态 - 文章列举了工业机器人(埃斯顿、节卡等)、服务机器人(亿嘉和、普渡等)、人形机器人(优必选、宇树等)、具身智能(跨维智能、科大讯飞等)及核心零部件(绿的谐波、思岚科技等)领域超100家代表性企业 [38][42][43]
人形机器人下半场开始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2 14:08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下半场",商业化进展远不及市场预期,特斯拉Optimus传闻砍单至仅1000台,部分企业开始裁员 [1] - 行业面临估值过高质疑,多家企业认为遥操作是当前唯一可行方案,市场逐渐形成新共识:需探索非人形具身智能载体 [1][5] - 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操作成功率普遍徘徊在80%左右,达到90%即被质疑数据真实性,与工业场景99.9%可靠性要求存在巨大差距 [5][6] 华为云CloudRobo平台创新 - 华为云发布具身智能平台CloudRobo,采用"端边云"协同架构,整合盘古大模型能力,支持非人形设备如工业机械臂、移动机器人等 [2] - 平台采用分布式"大小脑结合"设计:边缘端处理实时任务(如避障),云端负责宏观规划(如生产流程优化),显著提升系统扩展性 [3] - 多模态大模型可融合视觉/听觉/触觉数据,例如在半导体制造中同步处理晶圆位置/温度/平整度信息,生成最优操作策略 [3][14] 工业场景落地瓶颈与解决方案 - 工业领域要求机器人具备0.1毫米操作精度、0.3G振动抑制等极端指标,通用人形结构难以满足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需求 [6][14] - 专用机器人成本效益显著:晶圆搬运机器人通过控制论算法实现99.9%可靠性,研发成本比人形机器人低30-50% [16][20] - 模块化设计成为趋势,优艾智合将机器人解构为眼(视觉)、手(机械臂)、腿(移动底盘)按需重组,在半导体厂实现百台集群7×24小时运行 [20][22] 具身智能未来发展方向 - 工业领域将呈现36,000种细分场景需求,类似机械臂已分化出焊接/喷涂专用型,未来不会出现通杀型机器人产品 [23] - 华为云"黑土地"策略:提供基础设施平台,支持生态伙伴开发场景专用机器人,例如优艾智合MAIC系统实现整厂物料周转效率提升40% [25][22] - 行业转向"功能决定形态"原则,如自动驾驶汽车无需人类形态,工业机器人进化核心逻辑是"环境定义形态,效率重构生产力" [16][25]
像卖车一样卖机器人?机器人体验店迎来爆发潮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2 14:08
人形机器人行业新零售模式创新 核心观点 - 行业正通过4S店、体验店、综合平台等线下渠道创新解决用户触达难题,同时探索线上销售专区 [1][6][12][15] - 新模式融合展示、体验、销售、服务四大功能,借鉴汽车行业经验降低用户决策门槛 [2][7][8][15] - 企业通过模块化配件生态、金融方案设计、产业链资源整合提升商业化落地能力 [2][8][10][13] 具微科技机器人4S店 - 全国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落地杭州,总面积700平方米,含500平方米功能分区(展示/体验/售后/路演) [2] - 采用"机器狗+上装模块"组合模式,如机械臂变物流助手、冰箱模块变移动冷柜,实现硬件生态模块化 [2] - 前期聚焦自研机器狗,后期计划与户外、箱包领域合作拓展场景应用 [2] 宇树科技体验店 - 河南首店选址丹尼斯大卫城,展示四足机器狗Go2(基础版售价9997元),现场演示倒立行走等高难度动作 [3] - 强调用户自主体验,核心理念为"提供负载和续航,用户自定义解决方案" [4] - 未来计划拓展消费品市场,并与河南企业/高校合作消防、公安等场景 [4] 北京亦庄4S店集群 -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将于2025年落地,已签约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10家企业 [7] - 提供专属体验空间,联合供应链建立全国快速响应体系覆盖维修/升级需求 [8] - 针对高单价(类比汽车)设计分期贷款+保险+撮合的金融方案 [8] 首程控股综合体验平台 - 启动全球招募计划,签约50余家机器人企业覆盖医疗/工业/教育等场景 [10] - 发布"三清单"(能力/需求/标杆项目)推动产业链协同,加速技术产品落地 [10] - 平台整合展示体验、场景销售、专业服务、产业赋能全链条 [10] 京东线上销售专区 - 成立智能机器人业务部门,已签约30多品牌上线销售,如众擎PM01(售价18.8万) [13] - 产品线覆盖教育版(18.8万)、商业版(8.8万)、双足机器人(4.2万)等多形态 [13] - 当前以定金预订为主,配套服务尚待完善 [13] 行业趋势 - 渠道创新直击商业化痛点:高价格决策门槛、性能感知缺失、售后忧虑 [15] - 通过沉浸式体验+一站式服务+金融方案缩短用户认知鸿沟 [15] - 新模式或成为推动消费级/商用级市场爆发的关键引擎 [15]
当中国男足还在困守亚洲,中国机器人足球队已杀向世界!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1 10:39
赛事概况 - 2025RoBoLeague中国机器人足球联赛总决赛在北京亦庄举办,采用"加速进化"公司Booster T1机器人,清华火神队以5:3胜中国农大"山海队"夺冠[1] - 赛事为国内首场3v3 AI机器人足球赛,全网直播观看量达1.36亿次,成为继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后又一破圈活动[1] - 比赛采用全AI化标准,无遥控器与预编程,实现具身智能技术的公开透明展示[2] 技术突破 - 机器人需具备实时感知、多模态算法、高级运动控制及多智能体协作能力,完成具身智能级任务[6] - 参赛队伍基于Booster T1本体开发二次决策算法,展示推射、角球等战术动作,摔倒后能自主起身[6] - 运动大模型通过模仿真人动作数据强化学习,未来可掌握鱼跃扑球、反越位等高级技能[10] 行业应用路径 - 足球场景突破可迁移至家庭场景,如物体识别、导航避障等底层算法通用[7][8] - 类比人类成长路径,机器人需先实现运动能力再提升认知,通过实战积累数据训练大脑[10] - 未来应用生态涵盖儿童陪伴、家庭巡防、烹饪辅助等12类家庭场景[12] 产业格局 - 北京形成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银河通用、加速进化等企业在运动形态、具身大模型等维度领跑[13] - 运动控制领域呈现"南宇树(Unitree),北加速(Booster Robotics)"格局,后者T1机型全球订单占比超50%[15] - 赛事经济将推动技术发展,未来计划升级为全国联赛带动科技旅游消费[17] 标杆案例 - IBM Deep Blue(1997)与AlphaGo(2016)验证博弈类项目技术迁移路径[4] - RoboCup举办20年覆盖45国,2024年参赛者达3,000人,机超联赛全AI标准超越该赛事[2]
80后学霸创始人控盘,年亏7100万却手握4亿订单?这家企业携具身智能机器人赴港上市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1 10:39
上市计划与资金用途 - 公司计划通过18C章程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农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1] - IPO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机器人技术开发(30%)、生产线开发及产能建设(25%)、海外业务网络发展(20%)、供应链上下游投资(15%)及补充营运资金(10%)[1] - 近期宣布"翼菲机器人"项目落户绍兴上虞区曹娥江经开区,计划总投资5.2亿元,重点建设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基地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中心[1] 公司概况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总部位于浙江台州,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设有子公司,2023年4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 - 是一家集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控制系统开发、视觉系统开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设备提供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 - 竞争优势体现在全栈研发能力、柔性解决方案及快速市场响应等方面[2] - 创始人张赛博士直接及通过控股平台控制公司约25.07%的表决权,为单一最大股东团体[2] - 业务里程碑包括2014年实现并联机器人首次销售、2019年推出SCARA机器人、2022年推出晶圆搬运机器人,2024年签订首家海外分销商,2025年启动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2] 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62亿元、2.01亿元、2.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8.5%[9] - 收入主要来自机器人解决方案(占比超79%)及本体销售(20.8%)[9]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4324.5万元、3686.8万元、7101.8万元,毛利率26.7%、18.3%、26.5%[9] - 2023年毛利率下滑主因存货减值及市场竞争,2024年随产品结构优化回升[9] - 截至2025年6月21日,公司在手订单价值超过4亿元[9] - 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5755.3万元、1.11亿元、7149.5万元,亏损主要源于研发投入及市场拓展开支[9]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构建了覆盖"脑、眼、手、足"的全栈机器人技术架构,形成五大产品系列[5] - Bat系列并联机器人:20+标准机型,模块化设计适配轻工业高速分拣、取放等场景[5] - Camel系列移动机器人:AGV/AMR产品载重50kg至2000kg,支持货架顶升搬运[5] - Python系列SCARA机器人:450-800mm臂展,适用于3C产品精密组装[5] - Mantis系列六轴机器人:模块化铰接架构,空间利用率高[5] - Lobster系列晶圆搬运机器人:四自由度设计,支持单/双臂配置,获TÜV SEMI认证[5] - Bat系列并联机器人可实现20,000小时无故障运行[6] - Python系列SCARA机器人符合ISO 4级洁净标准,Lobster系列晶圆搬运机器人达到ISO 1级洁净度[6] - 自主研发的控制及视觉系统实现智能决策、动态追踪,截至2024年末拥有271项授权专利(含36项发明专利)及79项软件著作权[6] 行业地位与市场前景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中国专注于轻工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五的国内企业[7] - 2024年轻工业机器人及解决方案收入为200.3百万元,市场份额1.2%[8]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20年的31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5.8%[11] - 中国轻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20年的12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9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438亿元[11] 研发投入与存货情况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3420万元、3310万元及3870万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21.1%、16.5%及14.4%[10] - 2022-2024年存货分别为1.47亿元、1.21亿元、1.40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390天、297天、241天[10] 融资历程与股权结构 - 从2014年开始首次融资,至今已融资10余次,2023年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13] - 在18C章程下,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为宽带资本和清控银杏[13] - 完成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为36.04亿元人民币,股权较为分散[13] 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 - 上市后将持续推进"技术领先+市场扩张"双轮驱动[14] - 目标通过募资金源提升研发迭代速度,巩固轻工业自动化领域优势,同时向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延伸[14] - 目标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核心供应商[14]
三大上市公司联投!切入上汽通用核心制造环节!这家具身智能企业宣布完成A轮融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1 10:39
融资动态 -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于2025年6月27日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兆丰股份、汉威科技、乔锋智能,这是公司自2023年成立后的第四轮融资 [1] - 此前公司已完成天使轮融资(2024年4月)、Pre-A轮及Pre-A+轮融资(2025年4月、5月),产业资本持续加码 [2] - 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供应链韧性,加速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2] 战略投资者分析 - 兆丰股份作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将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高性能传动部件,确保运动精准性与稳定性 [3] - 汉威科技作为国内传感器行业龙头,将赋能开普勒人形机器人提升环境适应能力,提供系统化感知解决方案 [5] - 乔锋智能作为高端数控机床领军企业,将为开普勒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提供高精度制造保障 [7] - Pre-A轮投资方伟创电气与柯力传感在本轮持续加注,聚焦灵巧手技术突破和关键部件国产化 [9][11] 战略合作进展 - 公司与上汽通用汽车签署工业场景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核心环节的应用,包括零部件搬运、装配到质量检测等 [12][13] - 与福兰德股份、伟创电气、柯力传感达成战略合作,围绕工业制造、智能物流、仓储搬运等场景开展深入合作 [17] - 公司通过"硬件供应+技术赋能+场景落地+生态协同"四位一体模式,实现协同效应 [11]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成立于2023年,专注于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发,2023年11月发布首款自研人形机器人产品开普勒先行者系列 [18] - 2024年10月发布第五代人形机器人先行者K2,单机重量55公斤,支持双臂协同作业,适用于汽车制造、物流分拣等高强度场景 [20] - 产品计划在2025-2026年实现物流、制造领域的规模化落地 [20] 行业前景 - 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人工智能的终极载体,其工业场景应用将率先突破 [22] - 公司通过绑定头部产业链,构建技术-场景-数据的正向循环,有望在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22] - 未来在汽车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的标杆案例或将重新定义工业机器人的形态与边界 [22]
快讯|千寻智能发布全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字节Seed团队密集招募机器人相关“一号位”;百度开源文心大模型4.5系列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1 10:39
字节Seed团队机器人业务布局 - 字节Seed团队正在大规模招募机器人相关"一号位",涵盖产品、工程技术及具身智能大模型负责人[1] - 团队计划打造一整套可落地应用的智能系统,2025年可能推出首个机器人产品面向C端或产业端[1] - 截至2024年底团队规模突破200人,预计2025年末超300人,在国内AI行业体量罕见[1] - 张一鸣从去年下半年起定期参加Seed核心技术团队复盘讨论会[1] 百度文心大模型4.5系列开源 - 百度开源文心大模型4.5系列,推出10款模型,涵盖多种参数类型,预训练权重和推理代码完全开源[4] - 模型在飞桨星河社区、Hugging Face等平台开放下载部署,开源模型API服务登陆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4] - 文心大模型4.5是百度自研新一代原生多模态基础大模型,在多个文本和多模态基准测试中达SOTA水平[4] - 中小参数版本适合内存受限配置,部分模型性能可与竞品媲美[4] ForSight Robotics眼科手术机器人融资进展 - ForSight Robotics完成1.25亿美元B轮融资,由Eclipse Ventures领投[6] - 资金将用于推进ORYOM™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加速白内障、青光眼等适应症技术拓展[6] - ORYOM™是全球首个基于AI的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在猪眼模型完成多阶段术式验证[6] - 公司预计2025年启动人体试验,若顺利2026年获监管初步批准,2027年前后商业化[6] 越疆科技人形机器人量产交付 - 越疆科技在日本名古屋举办新品发布会,面向全球开启人形机器人批量交付[9] - 发布的人形机器人Atom是全球首款兼具"灵巧操作+直膝行走"的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具备工业级精度[9] - 同时发布行业最快大负载高速协作机器人CR 30H,刷新大负载协作机器人性能记录[9] - 越疆全球出货量超八万台,服务超80家世界500强企业[9] 千寻智能全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 - 千寻智能推出全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构型上具26个自由度[12] - 配备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自研一体化力控关节,负载自重比达1:1,是国内首个高性能全身力控机器人[12] - 拥有国内领先的高精高速WBC系统,具备零延时遥操作特性,全身操作丝滑柔顺[12] - 商用可做整理、接待、导览等工作,家庭场景能提供陪伴、互动等服务[12]
1.5m/s极速+50kg负载!大象机器人新底盘卷翻机器人开发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01 10:39
核心观点 - 大象机器人推出移动复合机器人myAGV Pro,旨在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教育科研、创意开发和商业探索提供多场景解决方案 [1] - myAGV Pro具备模块化设计、全向运动、二次开发支持、多重防护等七大核心亮点,适配仓储搬运、教学学习等多种应用场景 [2][3][5][7][9][16][20][23] - 产品在教育科研、创意开发和商业探索三大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包括1.5m/s极速运动、50kg高负载、ROS2框架集成等特性 [26][27][33][34][36][37] 产品亮点 模块化设计 - 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选配Jetson Orin Nano主控、2D/3D激光雷达与视觉相机模组,支持个性化具身智能方案构建 [3] 全向运动性能 - 配备强劲电机实现1.5m/s极速运动,支持麦克纳姆轮/驱动+万向轮选配,可攀爬10°陡坡并承载50kg高负载 [5][7] 二次开发支持 - 原生搭载Ubuntu 22.04,集成ROS2 Humble框架,支持Gmapping/Cartographer等SLAM算法,开放Python/C++/ROS2等开发接口 [9][10] 极简操控与安全防护 - 支持手柄/键盘双模控制,内置可视化UI界面;配备360°激光雷达、动态避障系统和工业级防撞条,确保复杂环境下的操作安全 [13][16][18] 高效续航与适配性 - 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组,空载续航达6小时,支持自动回充模块;可灵活搭载多种机械臂,实现具身智能训练与自动化作业一体化 [20][22][23] 应用场景 教育科研与竞赛 - 全向麦轮系统与高性能电机实现1.5m/s极速,40kg自重下负载50kg,集成ROS2框架和SLAM算法库,提升教学实验与算法开发效率 [26][27] 创意开发 - Jetson Orin Nano算力支持多目标识别与语音交互开发,360°激光雷达+3D视觉构建毫米级感知网络,开放全协议接口加速智能仓储等服务机器人原型开发 [34] 商业探索 - 专业级安全架构与性能满足仓储物流分拣预研需求,直连协作机械臂复现搬运流程,激光雷达与避障系统演示多地形通行逻辑,以教育级价格提供工业级验证能力 [36][37] 产品参数 - 尺寸530*360*245mm,自重40kg,最大载重50kg,速度1.5m/s,爬坡角度10°,续航5-6小时(空载),配备24V 20AH磷酸铁锂电池 [40] - 悬挂形式为摇摆臂独立悬挂,防护等级IP22,工作温度-10-40°C,支持RS232、USB-C、HDMI等多种接口 [40]
从追赶到并跑,中国机器人正在重塑全球格局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30 15:22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化蜕变 - 中国机器人企业从"学习者"、"追随者"标签转向与世界巨头"并跑",埃夫特在Automatica 2025展示中国智造实力[1][7] - 早期出海面临质量信任鸿沟、品牌认知洼地、全球化服务能力缺失三大壁垒,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性能受限[2][4][5] - 通过国际化战略、技术并购与本地化运营实现品牌与市场份额双重跃升,打破"低价低质"刻板印象[7][12] 埃夫特的全球化战略与技术突破 - 采用"自主研发+海外并购"双轮驱动,2015-2020年斥资11亿元收购意大利CMA、WFC等公司,补足核心部件短板[9] - 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及ATEX防爆认证,ER300系列MTBF达120000小时,覆盖汽车、电子等高门槛行业[11] - 控制器自主化率达99.90%,掌握运动控制内核,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实现突破[16] 产品矩阵与解决方案能力 - 构建9大系列80款型号产品矩阵,负载范围3kg-300kg,工作半径593mm-3750mm,适应精密装配到重型搬运场景[13] - 在喷涂、焊接等工艺积累成熟Know-How,服务汽车、光伏、锂电等关键领域[15] - 从单机出口升级为"机器人+解决方案"生态输出,南非焊装项目创亿元级订单[12] 技术创新与敏捷迭代优势 - 将AI算法融入运动控制,开发智能喷涂系统,产品迭代速度超越传统巨头[18] - 新一代喷涂机器人平台18个月完成从研发到量产,通过欧洲客户测试并批量推广[18] - 布局具身智能,推出人形机器人及智能码垛原型,实现轨迹优化[22] 全球协同运营体系 - 建立"欧洲研发+中国制造+本地服务"协作体系,意大利子公司聚焦技术预研,芜湖总部发挥制造优势[19] - 在波兰、法国等地赞助行业论坛,东南亚共建培训中心,强化本地生态绑定[20] - 巴西等地布局备件中心仓,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提升服务黏性[22] 未来发展方向 - 深化合规与ESG,GR系列喷涂机器人获中欧防爆双认证,优化能效设计与可再生材料使用[24] - 加速LLM等AI技术与机器人融合,提升非结构化环境下的自主决策能力[22] - 目标从"并跑"迈向"领跑",在AI、具身智能领域构筑护城河[26][27]
割草机器人激光雷达怎么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30 15:22
激光雷达在割草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趋势 - 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正取代RTK/UWB+视觉传感器方案成为主流 其3D建图和避障能力更契合消费者对轻量化、便捷部署及高可靠性的需求 [1] 割草机器人对激光雷达的核心需求 性能需求 - 高分辨率是关键 垂直角分辨率决定探测能力 144线和192线激光雷达可清晰识别小刺猬等微型障碍物 而16线雷达则无法有效检测 [15] - 需适应多样地形 包括山坡、坑洼、水坑等 对分辨率和清晰度要求高 [5] - 需支持全天候作业 高线数激光雷达(20线以上)在夜间仍可精准识别障碍物和地形变化 低线数雷达夜间性能不足 [6] 可靠性需求 - 需满足防水、防尘、高低温适应性(-40°C至+85°C)等车规级标准 并通过60余项可靠性测试 [19] - 需抗冲击振动 如库犸E1R固态激光雷达可承受50倍重力加速度振动 崎岖地面稳定性提升3倍 [19] - 需防刮擦设计 平面玻璃窗口片通过碎石冲击测试 优于塑胶材质 [22] 寿命需求 - 使用寿命需达数年 高端产品如库犸LUBA mini AWD LiDAR固态激光雷达设计寿命达8年 接近车规10年标准 [11][22] 技术参数差异化 - 测距(30米以上)和视场角(100°×40°以上)为基础需求 无法区分产品档次 [12] - 固态激光雷达因无旋转电机结构 在抗冲击性和可靠性上显著优于机械旋转式雷达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