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坚定长期主义,这家国产机器人龙头本体销量增20%,全球超级工厂开工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2 12:05
产能扩张与总部建设 - 公司于9月1日开工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一期 总投资约18.93亿元 分两期建设智能化数字工厂及科研基地 [1] - 一期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5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 全面达产后总产能预计达10万台/年 [1] - 项目占地101,565.86平方米 公司以3414万元竞得工业用地使用权 [1]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5.08亿元 其中机器人整机收入3.70亿元(占比76.11%)系统集成收入1.16亿元(占比23.91%)[3] - 系统集成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7.00% 主要受欧洲汽车行业转型影响 [3] - 工业机器人销售量同比增长近20% 市场占有率从5.4%提升至5.5% [3] - 内销收入3.58亿元(占比70.39%)外销收入1.51亿元(占比29.61%)[3] 欧洲业务调整与资产优化 - 欧洲系统集成业务收入大幅减少55.87% 出现负毛利率 主要因汽车厂商投资延迟及订单取消 [3] - 全资子公司WFC以600万欧元(约5038万元人民币)出售GME 22%股权 今年6月曾以1953万欧元出售GME 51%股权 [5] - GME持续亏损:2024年营收3265.58万欧元 亏损622.55万欧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948.46万欧元 亏损143.28万欧元 [5]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超9000万元 新增40余名研发人员 重点布局AI融合及具身智能领域 [6] - 突破全面智能化机器人"卡脖子"技术 包括新型机器人开发、墨斗IDE及大衍数据平台 [9] - 与清华等高校联合研发 与华为云在具身智能领域深度合作 举办开发者大会构建开放生态 [9] 战略聚焦与市场拓展 - 聚焦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制造等战略行业 深挖通用工业应用 形成国产机器人战略生态联盟 [7] - 调整营销策略至喷涂等韧性较强行业 加快海外区域化运营以提升市场份额 [7] - 通过产能扩张满足喷涂等新兴增量市场需求 强化品牌影响力 [9] 行业趋势与技术演进 - 工业机器人正向"具身智能体"跃迁 通过多模态感知和实时动态建模突破预编程限制 [11] - 基于数字孪生和5G-MEC边缘计算 构建"云-边-端"协同智能集群 推动系统级生态重构 [11]
MIM工艺成为人形机器人新方向?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1 21:37
文章核心观点 -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技术(MIM)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新发展方向 其在高精度、复杂结构和小型轻量化零件制造中具有优势 但当前受限于成本经济性、材料性能和量产规模 短期内更可能作为补充工艺而非主导工艺[1][4][12] MIM工艺技术特点 - MIM是一种将塑料注射成形技术与粉末冶金结合的近净型成型技术 基本工艺包括粉末与粘结剂混练、注射成形、脱脂和烧结 最终得到高密度精密金属零件[3] - 该技术可制造传统机加工难以实现的三维复杂结构 如内部通孔、盲孔、交叉孔、薄壁(可至0.2mm)、内外螺纹等 并能实现多组件集成化制造 减少后续组装工序[4] - 通过微米级金属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喂料 适配铁基合金、钛合金、液态金属及软磁复合材料等 烧结后密度超98% 表面Ra值可低至1.6~3.2μm 性能接近锻造件[6] - 工艺尺寸控制精度高 例如φ10mm轴类零件公差可控制在±0.01mm 支持中空结构设计实现轻量化 特别适合小型精密结构件制造[7]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潜力 - 在灵巧手齿轮箱、关节、传感器支架、连接器等关键部件中具有应用前景 例如精研科技为智元机器人开发的灵巧手齿轮箱总成单机价值超4000元[4] - 谐波减速器柔轮采用MIM工艺后可减薄厚度并减重 同时保持抗拉强度 满足关节高寿命要求[6] - 特斯拉、宇树、智元等企业已采用MIM工艺[1] 当前局限性 - 模具开发成本高 单套模具成本达数十万元 且脱脂需数小时至数天 烧结需数小时 小批量生产时单位经济性不足[8] - 更适合年产量10万件以上的规模化场景 当前人形机器人未达量产规模 单件成本难以摊薄[8] - 零件疲劳强度存在批次间性能波动风险 粉末均匀性和脱脂残留可能导致微小尺寸偏差[11] - 受注射机吨位和烧结炉尺寸限制 更适合小型零件 铝基等高性能材料MIM工艺不成熟 可能需二次精加工削弱成本优势[11] 市场前景与竞争格局 - 全球MIM产业规模约250亿元 中国占比55%以上达137.5亿元 预计2030年达574.9亿元 2024-2030年CAGR为10.7%[12] - 现阶段CNC加工和3D打印因无模具费更适合小批量试产迭代[9] - 未来随人形机器人产量攀升至百万级别且设计固化后 MIM在复杂形状、大批量小型零件上的优势将凸显[12]
又一外骨骼机器人公司转战人形?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1 21:37
公司发展背景 - WIRobotics由前三星机器人开发团队工程师李延白和金永在等人于2021年6月创立 专注于可穿戴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公司此前主要开发外骨骼机器人产品 包括WIBS工业背部支撑机器人和WIM日常行动辅助机器人 这两款产品在2024年和2025年连续两年荣获CES机器人创新奖 [3] - 公司在八个月内获得约500台商业化订单 并建立了韩国首个可穿戴机器人步态训练中心 目前正面向公众运营步行健康项目 [3] - 2024年3月完成130亿韩元A轮融资 用于加速可穿戴机器人普及 [4] - 2024年6月开设机器人创新中心 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 [4] 技术优势与积累 - 公司通过外骨骼技术积累了无与伦比的人体生物力学数据和步态分析经验 这些成为发展人形机器人的重要基础 [6] - 外骨骼核心技术包括高功率密度 高精度的关节执行器技术 可直接迁移到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 [6] - 外骨骼产品对安全性 舒适性和易用性有深刻理解 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是人形机器人走向市场所必需的 [10] ALLEX机器人技术特性 - ALLEX是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 定位"全体验"机器人 能响应现实世界中的力 接触和冲击等物理刺激 [1] - 机器人上半身采用重力补偿机制 确保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 [6] - 配备15个自由度机械手 即使没有触觉传感器也能检测并响应低至100 gf的力 指尖重复精度为0.3毫米或更小 [7] - 可提供40 N的指尖力和超过30 kg的钩抓力 抓取性能堪称世界一流 [7] - 机械手重量约700克 肩部以下总重约5公斤 单手可搬运超过3公斤重量 相当于20公斤以上中型协作机器人的工作能力 [9] - 采用全新开发的超低摩擦 高负载执行器 实现与人体水平相当的适应性和力控性能 [9] - 是首款无需力传感器即可在手臂 手指和腰部进行基于力的响应的固有柔性人形机器人 [10] 商业化进展与未来规划 - ALLEX目前仍处于原型阶段 硬件尚未完成 动作需要通过单独程序手动控制 [12] - 公司已在工业 医疗康复 军事等领域建立客户基础 正尝试开发特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 [12] - 计划将ALLEX扩展为模块化平台 提供手臂 手部 身体和本体系统等独立或组合组件 [12] - 与物理人工智能初创公司RLWRLD建立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ALLEX的智能 [12][14] - 与麻省理工学院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 [12] - 自2025年8月18日推出以来 已收到多份关于研究采用和量产合作的咨询 [14] - 计划为ALLEX配备轮子提高机动性 并于2026年初推出下半身平台 [14] - 目标到2030年推出任何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 [14] 技术挑战 - 公司从外骨骼机器人起家 该类产品不需要处理复杂的动态平衡 但这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难题 [15] - 如果ALLEX想要拓展下半身 公司缺乏相关技术和人才积累 需要从零开始构建或合作 [15] - 从"辅助平衡"到"自主平衡"所需的算法复杂性会呈指数级增长 [15]
快讯|优必选获10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宇树科技公布基于数字孪生的机器人运动控制专利;现代威亚推出物流新品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1 21:37
优必选战略融资与中东布局 - 优必选获Infini Capital提供10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额度 含多种融资方式和现金提款权 [3] - 双方将联合投资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 打造生态圈 并计划增持优必选股票 [3] - 合作包括在中东市场成立合资公司 建立超级工厂 研发中心及中东总部 [3] - Infini Capital已为中国高科技公司提供超100亿港币资金支持 体现国际资本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期看好 [3] 宇树科技运动控制专利 - 宇树科技公布"基于数字孪生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专利 属于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领域 [5] - 专利通过环境采集 地图处理 数字舞台孪生等模块实现数据交互与功能协同 [5] - 技术使机器人精准感知舞台环境变化 实现复杂舞台表演 提升舞蹈表演效果 [5] 现代威亚物流机器人新品 - 现代威亚推出载荷300至1500公斤的物流机器人平台 进军移动机器人领域 [8] - 机器人采用SLAM自主导航或AGV预设路线方式 配备顶部模块和大轮子以适应不同地面 [8] - 公司计划拓展现代汽车集团外订单 演示活动吸引约100家公司参与 并与五家国内公司签订销售代理合同 [8] Meta聊天机器人争议 - Meta被指未经授权使用泰勒・斯威夫特等名人形象开发具备调情属性的聊天机器人 [11] - 部分机器人由内部员工开发 涉及16岁童星 在Facebook平台传播时发送性暗示内容并自称真人明星 [11] - 行为引发隐私与伦理争议 Meta尚未就技术应用边界问题作出正式回应 [11] 苹果AI聊天机器人测试 - 苹果向零售员工推出名为Asa的AI聊天机器人 处于测试阶段 [13] - 机器人可帮助员工了解苹果产品知识及iPhone使用案例 提升销售能力 [13] - 工具将在苹果内部"SEED"应用广泛提供 公司尚未面向公众推出通用型AI聊天机器人 [13]
为何各大车企都要扎堆做机器人?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1 21:37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推动汽车行业从传统制造向具身智能转型 人形机器人成为车企突破业务边界和估值重塑的关键方向 [1] - 汽车与机器人供应链高度协同 零部件企业依托成熟制造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6]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0到1跨越期 多主体加速布局 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 [15][16][18][20] 行业转型逻辑 - 数字革命与AI浪潮使汽车成为AI端侧应用核心场景 产业属性加速向"智能车+机器人"融合的具身智能企业转变 [1] - 汽车本质是AI端侧应用的"轮式专用机器人" 车企在感知-运控算法和硬件工程化能力可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特斯拉估值体系从汽车制造转向AI科技生态型 通过FSD+DOJO+汽车+机器人+Robotaxi组合搭建完整商业模式 [5] - 提前布局AI技术并完成多领域协同的车企 有望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到AI应用企业的估值跃迁 [5] 供应链协同优势 - 汽车线控制动系统的电机/滚珠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与人形机器人线性执行器关键组件高度重合 [6] - 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电机-电控-变速箱"结构 与机器人旋转执行器的"电机-控制器-减速器"架构完全一致 [6] - 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双环传动等汽车零部件企业 已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实现跨界延伸 [6] - 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原材料采购/模块化设计/生产工艺/成本管控等体系具备深度共通性 [13] 车企布局实践 -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2024年实现户外下坡小跑和灵巧抓球动作 预计2026年量产 成本低于2万美元 [16] - 比亚迪组建具身智能研究团队 开发工艺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 与港科大联合攻关核心技术 [10] - 小鹏IRON机器人搭载自研图灵AI芯片(算力3000T) 具备720度环境感知能力 已在工厂执行搬运装配任务 [11][16] - 奇瑞/长安/赛力斯等车企通过成立机器人子公司或联合研发方式推进机器人业务布局 [11] 技术发展进程 - 人形机器人单台价值量测算:旋转关节合计25900元 直线关节合计27300元 灵巧手合计48240元 其他部件33000元 总价值量134440元 [14] - 特斯拉实现机器人核心部件95%以上国产化率 美的集团整合库卡底盘技术与自研机械臂实现技术复用 [14] - 英伟达推出Project GR00T机器人大模型与Jetson Thor开发套件 支持自然语言理解和人类动作模仿 [18] - 华为发布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 整合盘古大模型能力 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并联合16家企业构建生态 [18]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 培育2-3家全球影响力企业 [21] - 上海对人形机器人示范项目给予最高50%投资补贴 深圳计划2027年实现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21] - Figure AI获微软/英伟达等6.8亿美元融资 银河通用完成5亿元战略轮融资 [23] - 科创板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纳入第五套上市标准 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23]
最后五天!李泽湘教授领衔助力,现金奖励+百万无责资金+千万级融资,2025明月湖硬科技创业大赛报名将止!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31 12:06
大赛概况 - 2025明月湖国际硬科技创业者大赛聚焦机器人及硬科技领域 面向全球智能硬件 AI 自动化及先进制造创新团队 旨在通过资金 资源 生态等多维度赋能推动创新项目落地与成长[1] - 大赛报名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5日 决赛将于2025年10月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1][16][20] 大赛亮点 - 总奖金池33万元 优胜项目可获350万–500万元无责创业探索资金 降低早期创业风险[3] - 决赛现场汇聚红杉资本 科兴资本 清水湾二期基金等百余家投资机构 提供高效融资通道[3][9] - 优胜项目可加入XbotPark科创生态 获得技术方案 供应链整合 共享工厂到市场资源的全链路支持[3][11] - 优秀项目可入驻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 享受最高200㎡免费办公空间 实验室及人才公寓[3][6] 参赛要求 - 大赛设置科创种子组与创新企业组双轨道 覆盖从早期构思到初步规模的机器人 智能硬件及自动化领域团队[4] - 科创种子组面向初创团队或个人 含在校学生 需拥有智能硬件领域创新技术点或创意构想 种子轮融资需求或孵化需求[5][8] - 创新企业组需有融资需求 拥有智能硬件相关技术成果或产品原型样机 核心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项目需具备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5] 资源支持 - 优胜项目可共享33万赛事奖金 获得最高500万元无责资金支持 并享受免费办公 研发空间及人才公寓[6] - XbotPark科创生态系统已培育超过140家硬科技企业 团队存活率超过80% 其中15%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 总体估值累计超过800亿元[11] - 共享工厂每年可服务超过50个硬科技产品创业企业 提供设计 打样 生产测试 工艺优化等一站式制造服务[12] - 明月湖硬科技供应链联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对硬科技企业及供应链企业的双向支持[12] 附加权益 - 优秀项目可获得省市级人才政策及科技项目申报优先推荐机会 高层次人才及海归团队享受专属政策服务通道[14] - 大赛活动获主流媒体全程跟踪报道 提升参赛项目知名度及影响力[15] - 决赛路演环节提供专家及投资人点评指导 颁奖典礼集中展示优秀项目并提供与相关领导交流机会[16]
广和通新一代Fibot具身智能开发平台,如何助力Physical Intelligence π0.5模型实现VLA泛化?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31 12:06
产品发布与技术升级 - 广和通发布新一代具身智能开发平台Fibot 已成功应用于Physical Intelligence的通用视觉-语言-动作模型π0.5的数据采集工作 [1] - 新一代Fibot搭载自研高算力机器人域控制器 核心能力聚焦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物理环境中的交互、移动与操作能力 [1] - 基于VR眼镜实现实体双臂机器人联动控制 升降结构行程显著提升 大幅扩展机械臂在三维空间中的可达工作范围 [3] 硬件优化与性能提升 - 采用三轮全向底盘替代四轮全向底盘 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减小底盘尺寸 提升在狭窄通道的穿行能力 [5] - 机械臂工作范围扩展使机器人适应更广泛的实际任务场景 支持π0.5模型采集融合视觉、语言、动作等多模态数据 [3][5] 战略合作与行业定位 - Fibot部署支持π0.5模型数据采集 标志着广和通作为Physical Intelligence重要供应商的关键里程碑 [7] - 公司凭借通信、硬件设计与系统集成优势 提供从核心硬件平台到系统优化的全方位具身智能行业支持 [7] - 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深化与前沿AI研究机构合作 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应用场景 [8] 合作伙伴背景 - Physical Intelligence为美国旧金山前沿公司 由斯坦福及伯克利等知名教授联合创立 专注开发通用具身人工智能系统 [9] - 该公司融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与强化学习 研发能泛化至新场景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9]
登顶 TRO!北大团队突破软体机器人制造瓶颈,提出可编程织物堆叠技术实现多功能一体成型!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30 22:59
新型制造方法突破 - 提出基于整体可编程织物堆叠的新型制造方法 解决软体机器人制造流程复杂和功能单一问题 [2][7] - 结合激光切割与3D打印技术 实现高精度和可重复性 减少人工依赖并提高制造一致性与可扩展性 [4][9] - 通过编程定义每层织物轮廓与粘合路径 实现一体化制造 无需手动组装执行器模块 [4][9] 材料与制造工艺 - 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双面涂层尼龙编织织物作为唯一材料 利用高温热塑实现层间牢固粘接 [8] - 制造过程包括激光切割预设图案和3D打印粘合路径 通过逐层堆叠形成整体结构 [9] - 创新支撑结构设计 利用激光切割虚线边界便于剥离支撑部分 保留完整气囊结构 [9] 基础执行器与性能 - 设计并制备拉伸 弯曲和螺旋三种基本执行器 进行定量测试与理论建模 [4][12] - 通过调控层间粘连路径实现三种基本驱动形态 建立模型分析设计尺寸 体积与形变关系 [12] 多功能软体机器人应用 - 软体操作臂由40层织物堆叠制成 初始高度8mm 充气后延伸至243mm 伸缩比达2941% [14] - 末端三指夹持器实现伸缩 弯曲和扭转 单指最大弯曲角度110.3° 扭转角度±74.6° [14] - 两栖机器人通过调节充气量自适应改变形态 实现四种步态包括龟式爬行0.54BL/s 狗式行走0.56BL/s 蛙式跳跃0.95BL/s和鱼式游动0.57BL/s [17] - 无缆软体机器鱼采用机身-电路-气动一体化设计 有缆状态最大游速1.04BL/s 无缆状态0.67BL/s [19] - 机器鱼鱼嘴产生21.4N最大抓取力 完成水下物体搬运 并能与真实鱼群互动引导有序队列 [19][22]
2025百度云智大会·AI+机器人专题论坛圆满收官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30 22:59
百度智能云AI基础设施升级 - 百度智能云全新升级百度百舸AI计算平台5.0和千帆企业级AI开发平台4.0 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部署和开发AI产品 [1] - 百度百舸AI计算平台全面适配主流开源具身VLA模型 将视觉语言模型强化学习训练速度提升超1倍 单轮迭代时间缩短超50% [3] - 该平台已服务产业链超20家重点企业 并提供高效云端开发工具实现研发两倍提效 [3] 具身智能技术进展 - 构建具身快慢系统是具身智能迈向通用泛化的关键路径 包括大脑推理与小脑控制的分层快慢系统和VLA端到端快慢系统 [11] - 提出Robo4D方法 通过构建4D空间提升机器人操作泛化性 利用先验引导算法基于单一视角视频片段生成四维世界空间 [11]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由具身大脑和具身小脑构成 实现从任务理解到执行的全流程智能化 [20] 产业落地与实践 - 百度智能云明确在具身智能行业的核心工作为技术赋能与场景链接 技术层面推进训推AI算力、数据采标、大模型、语音交互等合作 [7] - 场景层面依托各行业AI落地经验链接资源 推动企业与场景方双向奔赴 共创可规模化的价值场景 [8] -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汽车产线完成多工位上下料、喷涂等全身操作 并测试商超取物等民生场景 [21][22] 数据与模型协同发展 - 智源研究院提出具身智能行业存在模型缺数据、数据缺本体、本体缺应用的循环悖论 需全行业协同突破 [23] - 构建本体-数据-模型三维评测体系 开发统一数据格式工具链 打造一站式数采平台 目前已接入多种机器人本体 [26] - 一星机器人聚焦真机数据 筹建国内外多个数据采集场 满负荷运转时月采数据可达500万条以上 [48] 企业产品与量产规划 - 维他动力计划年底量产机器人 已迭代20余版模型 将通过全国测试生产50台工程样机、连续试制300台测试机、招募3万私域种子用户推进量产 [28] - 维他动力端侧部署1B参数的VOA模型负责环境感知与本体控制 云端联动百度智能云处理自然语言 可拆解复杂任务指引机器人分步执行 [28] - 维他动力机器人采用高功率密度关节电机(0.4公斤重量达450瓦峰值功率)与600-700瓦时电池组 实现5小时以上续航 [28] 技术路线与投资展望 - 行业技术路线已收敛至VLA端到端训练 通过模仿人类行为推动机器人技术快速进步 [32] - 百度风投表示具身智能领域当前投资并非过热而是过冷 该行业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50] - 短期内工厂场景将率先实现机器人应用 中期物流、商场货架上货、酒店服务等服务业蕴含更大落地机会 长期愿景是机器人走进家庭 [32]
波士顿动力机器狗终于有新绝活!工程师:我们也没想到它能做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30 22:59
技术能力升级 - Spot机器人完成连续七个后空翻及侧空翻等高难度动作 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敏捷性和流畅性 [3] - 通过强化学习实现高性能运动控制 奔跑速度超过5.2米/秒 是默认控制器最高速度的三倍多 [11][13] - 采用仿真环境测试与硬件迭代循环的开发流程 通过反复调试提升行为可靠性 [11] 工业应用场景 - 在福特工厂执行测绘任务 在起亚汽车工厂进行安全检查 为道明尼能源公司实施辐射调查 [14] - 在雪佛龙公司加州热电联产设施开展自动化巡检 开创工业自动化巡检新模式 [16] - 在加拿大嘉能可基德克里克矿和瑞典LKAB基律纳矿执行地下区域检查 并创建采矿隧道数字孪生模型 [17] 商业化与公众展示 - 自2020年正式商用以来 在全球多行业实现部署应用 包括达美乐海滩送披萨等创新场景 [14][18] - 在美国达人秀完成编队舞蹈表演 意外倒地后自主恢复 获得评委一致通过晋级 [20] - 公开表演旨在改变公众对机器人的认知 展示技术趣味性而非恐怖形象 [22]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国机器人曾一度在风头上压制波士顿动力 但Spot通过技术升级重新展现竞争力 [1][25] - 机器狗研究领域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外企业均在快速发展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