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讲堂
搜索文档
元化智能首席科学家孟庆虎院士荣获Harashima大奖:中国大陆学者首次问鼎国际智能机器人及系统领域最高奖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5 21:31
获奖事件与意义 - 元化智能科技首席科学家孟庆虎院士在IROS 2025会议上荣获Harashima创新技术奖,是该奖项自2007年设立以来第十二位获奖者,也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1] - IROS Harashima Award是国际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个人荣誉之一,代表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最高水准[3] - 此次获奖标志着中国大陆在国际智能机器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实现了该奖项在中国大陆的“零的突破”[11] 学术贡献与行业影响 - 孟庆虎院士是中国机器人学术界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推动国际学术交流,2005年与张宏院士共同主办IROS 2005时参会人数约800人,而2025年杭州IROS大会参会人数突破8000人,创下历史新高[5] - IROS大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智能机器人旗舰会议,其跨越式发展体现了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崛起以及中国学者的全球领导力[5][7] 技术成就与产业应用 - 孟庆虎院士的获奖是对其在医疗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感知与智能技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3][8] - 作为元化智能科技首席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深度引领公司核心技术研发,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推动了智能医疗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落地[10] - 公司在孟庆虎院士带领下,助力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迈向国际前沿[10]
杀出重围!常州这家企业冲击港股,要抢“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毛利率碾压同行!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5 21:31
公司核心业务与产品 - 公司是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EIIR)供应商,产品具备“开箱即用”的特点,旨在解决传统工业机器人柔性不足、编程复杂、部署昂贵的问题 [1] - 公司构建了“手、眼、脑、云”全链条技术栈,其EIIR产品基于“快慢思考”及“人类在环”原则,通过“云-边-端”一体化架构实现智能感知、学习、决策与执行 [3][16] - EIIR产品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业环境,单机可切换多任务,一条产线能混线生产多个品类,部署成本低于传统机械臂 [16] 财务表现与增长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2.2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00亿元,两年复合增长率达64.7% [6]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暴涨187%,从2024年同期的1.43亿元达到4.12亿元 [6] - 公司于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经营利润为5639万元,期内利润为1574万元;2025年上半年经营利润达4340万元,期内利润为669万元 [5][7] - EIIR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0.34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2.718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3.4%,2025年上半年达2.208亿元 [7] - EIIR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5.3%大幅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3.6%,成为绝对主力 [7] - 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的45.7%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4.1%,远超传统工业机器人约30%的平均水平 [7] 行业痛点与公司解决方案 - 传统工业机器人存在三大核心痛点:柔性不足导致无法适应产品快速迭代,泛化能力弱导致单机功能单一且产线成本高,部署成本高需要专业工程师编程调试 [10][11] - 公司的EIIR解决方案能有效应对上述痛点,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压铸件检测应用中,将单件处理时间大幅压缩,效率成倍提升,良品率达到99% [16] - 解决方案实现了全程自动化,无需人工盯岗,为工厂节省了人工成本 [16] 战略转型与市场地位 - 公司在2022年12月以1411.02万元收购江苏智云天工100%股权,增强了算法和平台开发能力,并于2023年推动“以产品为核心”的转型,整合AI技术与模组业务,聚焦EIIR整机产品 [5] - 转型后公司获得3C电子、新能源行业大订单,并成功扭亏为盈 [5] - 根据行业报告,2024年公司按EIIR业务收入计算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供应商,市场份额第一,并位列IDC《中国AI视觉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份额》榜首 [9] 全球化布局与未来规划 - 公司从2025年起正式启动海外扩张战略,业务已遍及美国、欧洲等地区,并服务超过25家世界500强及国际行业龙头企业 [19] - 公司正布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市场,客户覆盖3C电子、汽车制造、新能源、快消品、半导体等多个行业,形成多元化客户结构 [20]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研发、建立本地化海外销售服务网络、以及战略投资与收购,以深化全球业务布局 [22]
IROS2025具有多种抓取模式与磁触觉感知能力的仿生机械手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5 21:31
技术原理与设计 - 新型多模式仿生机械手设计灵感源于人类手指的生物学构型,结合刚性骨架与柔软磁性硅胶皮肤,指尖集成真空吸盘,通过钢绳配合丝杠螺母机构实现关节耦合连接 [2] - 该机械手具备包裹式、平行式和吸附式三种抓取模式,以适应不同抓取需求 [2] - 磁性硅胶皮肤在单向充磁后,其内部颗粒形成规律磁场,当硅胶与物体接触形变时,磁性颗粒朝向变化导致外部磁场改变,这一特性被用于感知触觉 [5] 传感与检测系统 - 手指内部集成霍尔传感单元,通过检测磁性硅胶薄膜的三轴磁场来实时获取抓取信息,包括触觉力感知和物体尺寸探测 [4][7] - 抓取过程可被划分为四个阶段:靠近物体、夹紧物体、抓起物体及放开物体,阶段a(靠近)的一阶导数远小于阶段b(挤压),磁场跳变可作为按压触觉力感知,磁场叠加作用可间接探测物体尺寸 [7] - 通过每0.25秒采集一次磁场信息并同步记录手指间距离D,建立磁场变化量∆B与抓取直径D的关系曲线,为抓取提供物体尺寸信息 [9] 系统集成与应用测试 - 搭建了集成RM65机械臂和D455深度相机的自主抓取实验平台,通过外部深度相机识别物体并返回三维坐标,配合机械臂实现全自主抓取操作 [10] - 实验平台旨在测试机械爪的抓取能力及其在外卖打包等现实场景中的适应性 [10] 行业生态 - 文章末尾列举了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及教育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的众多企业,反映了机器人行业生态的繁荣与多元化 [15][16][17][18][19][21]
从特斯拉GEN3到宇树H2,机器人之眼进化路逐渐清晰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5 21:31
宇树H2人形机器人技术亮点 - 最新发布的H2人形机器人具备双脚离地的高动态旋转跳舞能力,运动控制算法可实时调整步态以适应凹凸路面[1] - 采用2自由度铰接式琴颈和内嵌头部的机器人之眼方案,头部可左右偏航和俯仰,实现更灵活的环境感知[1] - 基于头部灵活性和新型机器人之眼,H2可实现360度环境感知,无需转动躯干即可跟踪物体及环境[1] 机器人之眼技术路径演进 - 机器人之眼技术路径分为视觉和激光雷达两大分支,纯视觉方案存在精度、计算量和实时性挑战[3] - 视觉传感器无法直接获取精确距离信息,在光照变化、纹理缺失环境中易失效,且数据同步性差导致模型扭曲[3] -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接收激光束直接获得数百万个点的三维坐标,形成点云,提供精确、主动的3D空间测量[4] - 激光雷达方案可实现视觉与深度信息的空间同步,例如摄像头识别物体后,点云即刻提供轮廓和位置数据[4] dToF激光雷达的技术优势 - dToF激光雷达方案解决了测距精度、抗干扰性与算力效率三大痛点,是机器人实现复杂操作的基础[6] - dToF通过直接测量激光飞行时间,在强光、弱光等复杂光照下提供稳定深度信息,具备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6] - dToF方案对算力要求远低于其他方案,为移动机器人释放计算资源,支持高级认知与决策[6] 多传感器一体化集成趋势 - 传统"软同步"方式存在数据时序和坐标错位问题,导致深度点云与图像像素间出现空间偏差[7] - 一体化集成采用硬件层面"硬同步",通过主控芯片统一触发dToF激光雷达、RGB相机和IMU同步采集数据[7] - 速腾聚创发布的AC2是业内首款dToF+RGB双目+IMU一体化超级传感器系统,同步精度达1毫秒[8][9] - AC2可实现深度与图像信息高度时空对齐,消除时空错位,使机器人感知的每个像素具备精确深度信息[9] 机器人之眼的全场景应用能力 - AC2传感器使机器人能感知牙刷、衣架等细小物体及玻璃、金属等高反射率物体,并在大幅动作时保证图像不畸变[11] - 基于dToF深度感知,AC2具备抗环境光干扰能力,在弱光、强光等复杂光照下表现稳定,且满足IP65防尘防水等级[11] - 一体化方案有望消除点云畸变,为动态交互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紧凑硬件形态为大规模普及扫清障碍[11] 人形机器人感知能力未来方向 - 全场景全工况下的高精度高一致性感知成为扩展机器人操作范围的必备前提,要求毫秒级反应速度和毫米级空间精度[12] - 机器人需构建不断更新的精确内部"世界模型",包含几何结构、动态物体特征等,以预判环境变化[12] - 高度时空对齐的感知数据支持机器人实现流畅动态交互,如接球或从人手中接物等手眼协调任务[13] - 机器人之眼需平衡精度、抗干扰和效率,从而支持机器人及时"看清并且反应"[15] - 融合感知方案推动机器人从执行工具向自主智能体演进,为决策、规划与交互提供可靠支撑[15] - 未来高度融合的机器人之眼将成为机器人理解世界的"认知窗口",推动从"功能机"向"智能体"跃迁[16]
Science Robotics发表!MIT开发FIREFLI可吞服胶囊设备,诊断肠系膜缺血准确率超90%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5 21:31
文章核心观点 - 麻省理工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FIREFLY的可吞服诊断胶囊 用于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快速、无创诊断 该技术模仿萤火虫发光感光机制 通过检测肠道组织光反射特性变化实现疾病鉴别 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超过90%的诊断准确率 [1][4][10] FIREFLY胶囊的技术原理 - 设计灵感源于萤火虫生物特性 利用"发光-感光"机制检测缺血肠道组织因缺氧导致的光反射特性变化 [4] - 胶囊直径11.0毫米 长度26.2毫米 外壳喷涂pH响应性聚合物膜 在胃内酸性环境中保持稳定 进入小肠中性环境后3.5±3.0分钟内溶解触发启动 [1][4] - 内部集成3组折叠式柔性印刷电路板 每组包含1个白色LED和1个10通道光电二极管传感器 LED发射350-1000nm广谱可见光 传感器采集10个特征波长反射信号 [5] - 健康肠道组织对红光反射率较高 缺血组织对红光吸收增强导致反射率显著下降 10通道设计覆盖关键波长区间提升信号特异性 [5] 诊断系统与性能 - 内置微控制器进行信号校正和生物标志物计算 将反射光信号转换为以勒克斯为单位的组织亮度指标 该指标与缺血程度呈负相关 [6] - 诊断阈值设定为低于健康组织平均亮度的85% 实时输出结果并通过2.4GHz频段无线传输至体外设备 [6] - 动物实验显示缺血发生后5-10分钟肠道组织亮度显著下降 20分钟后健康与缺血组织差异达统计学显著性 以85%亮度为阈值诊断准确率89% 灵敏度98% 特异性88% [8] - 在9头猪模型盲法测试中整体诊断准确率超过90% 持续5小时监测显示缺血组织亮度始终维持在阈值以下 健康组织测量值保持稳定 [10][11] 安全性与实用性 - 通过性试验显示所有胶囊在24-48小时内安全通过胃肠道 无滞留或梗阻 回收后结构完整功能正常 [12] - 采用10%占空比脉冲工作模式 单次充电后可连续工作5.1小时 覆盖小肠平均通过时间 无线通信模块仅在传输时激活以优化功耗 [14]
“潮起钱江 智汇萧山”IROS Startup Forum创业者与投资人见面会在杭成功举行,共绘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新蓝图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4 22:00
活动概况与核心使命 - 活动主题为“合作共赢、协同创新”,是2025年国际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大会(IROS)的官方重点活动,精准聚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领域 [1] - 活动汇聚百余名全球顶尖学者、创新创业先锋、资深投资人及产业代表,搭建“产学研资政媒”六位一体的高能级对话平台 [1] - 核心使命是直击“学术与商业脱节”的行业痛点,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落地 [6][8] IROS全球成果转化中心 - 开幕式上“IROS全球成果转化中心”正式落地萧山,旨在构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孵化—市场推广”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9] - 该中心将深度依托IROS庞大的全球学术资源网络,整合海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头部企业与资本力量 [9] - 未来中心将集聚全球前沿机器人技术成果,通过常态化资源对接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转化 [11] 圆桌论坛:具身智能发展 - 圆桌论坛议题为《聚焦具身智能:变革性技术的产业发展与协同创新》,探讨了从价值认知到商业落地的现实路径 [12][14] - 嘉宾一致认为萧山区域拥有优越的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是吸引和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14] - 政府角色被重新定义,应通过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和生态吸引企业落地,并在项目对接和搭建展示平台上发挥关键“链接”作用 [14] 创新项目路演 - 八家经过筛选的优秀企业进行了路演,项目覆盖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算法到整机应用、数据服务的全产业链环节 [15][19] - 核心零部件方面,苏州光码未来展示了高端光栅编码器,贝塞默(上海)科技展示了高扭矩密度轴向磁通关节电机 [15] - 软件算法层面,项目聚焦为机器人注入“智慧”,包括杭州金羲科技的“具身智能通用大脑引擎”和Rhythmic system的“动力智能平台”等 [17] - 具体商业化应用包括超微智导技术的“神经形态空间计算”、杭州硅行智能的有限空间自主巡检无人机以及Demeter Robotics的农业采摘机器人 [17]
IROS 2025见证中国机器人力量崛起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4 18:40
公司核心定位与战略 - 公司在IROS 2025展示其作为“零部件级人形机器人全栈方案Tier-1供应商”的新角色,提供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系统的完整技术链条[1] - 公司通过“关节模组-人形机械臂-半人形执行单元-整机”的全栈方案重新定义产业定位,展示完整产业化路径[1] - 公司已建立覆盖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业务网络,并在海外设立40多个服务中心[18] 核心产品与技术方案 - 关节模组兼具高负载能力与轻量化结构,可根据客户场景需求调整负载参数与尺寸规格[3] - 人形机械臂具备7自由度,重量小于7.5kg,最大瞬时负载10kg,绝对定位精度小于±0.5mm,适配全类型执行器的开放末端接口[3] - 半人形执行单元整合机械臂、控制系统、感知模块与末端执行器,形成高度集成的完整作业单元[5] - 智能双臂机器人融合“移动+双臂操作+多感知交互”能力,支持本地SLAM建图定位与可定制避障策略,配备语音识别麦克风阵列实现自然交互[7][10][11] - 公司构建覆盖负载3-30kg的全系列协作机器人产品矩阵,包括标准系列、焊接专用系列和商用系列[12] 软件与智能化能力 - AIRLab具身智能平台作为全栈方案的“智慧大脑”,其Bin-picking解决方案使分拣准确率提升50%,定位偏差控制在±1mm以内[14] - 3D视觉免编程焊接方案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焊缝并生成路径,显著减少调试时间并提升焊接效率[16] - 软件平台无需专业编程即可适配多场景,为中小企业提供“即插即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14] 应用场景与行业覆盖 - 智能双臂机器人应用场景覆盖汽车零部件装配、仓储物流、工业巡检、实验室物料处理等柔性制造关键环节[11] - 公司产品已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加工、CNC上下料、3C电子、康复医疗、餐饮服务、摄影摄像等多元场景[18] - 基于FR10协作机器人打造的床旁下肢康复训练系统能降低康复治疗师劳动负荷,促进患肢功能恢复[12] 供应链与核心技术优势 - 公司实现无框伺服系统、谐波减速机、多维力矩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具备全链条掌控能力[12] - 全栈智造方案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满足制造业对“自主可控、高效适配、成本优化”的诉求[12]
《Sci.Adv.》收录,北卡州立大学提出多稳态元结构实现突破:单一薄膜单元呈现二十种稳态,机器人变形效率倍增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4 17:26
多稳态薄壳元结构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提出基于可展曲面的多稳态薄壳元结构,可在无需外部锁定力条件下自由切换多种稳定形态[3] - 通过粘合H形缺口PET薄膜形成对称三维曲率结构,粘合距离从初始值增加时稳态数量从4种跃升至20种,弹性能量从0.41mJ提升至6.54mJ[4] - 单个单元变形效率达传统五稳态四顶点折纸积木的四倍,四单元网络可产生256种稳定配置[5] 动态虚拟折痕理论创新 - 提出"动态虚拟折痕"概念替代传统物理折痕,通过内部能量分布形成隐形弯曲引导线[12][13] - 虚拟折痕随结构变形动态变化,折叠不同折痕组可实现穹顶状到马鞍状等形态切换,最高能垒达8.6mJ[12][14] - 该理论为主动编程结构变形行为提供工具,使状态转换能垒可低至0.2-0.3mJ[12] 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 - 非侵入式双稳态夹持器采用环抱式抓取,适用于豆腐等易碎物品及球形、锥形等异形物体[17][19] - 磁性多步态机器人集成磁响应材料,通过磁场控制实现12种形态切换,具备跳跃与爬行双模式[18][22] - 双响应机动爬行器结合磁驱动与压电薄膜,在T形迷宫中实现自主导航,适用于微创手术场景[23][25] 产业生态体系构成 - 工业机器人领域涵盖埃斯顿自动化、极智嘉等16家企业[31] - 服务特种机器人包含亿嘉和、普渡机器人等9家企业,医疗机器人领域涉及天智航、精锋医疗等13家企业[33][34] - 人形机器人产业汇集优必选科技、宇树科技等24家主体,核心零部件企业包含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28家供应商[35][36]
快讯|机器人进入茶颜悦色门店;IDC预测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突破4000亿美元;宁波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启用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4 17:26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合作与落地 - 均普智能与智元机器人共建的宁波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启用,聚焦工业制造领域的实景数据采集、机器人软硬件二次开发、测试认证与商业化应用 [2] - 该中心依托均胜集团全球工厂场景资源、制造经验与客户生态,旨在打通"技术-产能-场景"全链条,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2] - 公司认为解决机器人通用本体与工业场景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鸿沟是其核心优势,是行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 [2] 人形机器人产品与市场策略 - 松延动力宣布将发布全球首款定价在万元以内的高性能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旨在通过价格下探触达更多人群并涌现新场景 [5] - 公司创始人表示价格下探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未来趋势,未来所有公司都会下调价格,最终收敛到合理利润率水准 [5] - Bumi定位为准消费级产品,更贴近家庭用户,与面向学校等机构采购的高端产品线形成区别 [5] 服务机器人商业化应用案例 - 中科慧灵机器人与茶颜悦色共同开发"AI奶茶工坊APP",机器人可在15秒内完成抓杯、加料、贴标、搅拌、递杯的冷饮制作流程 [8] - 该自动奶茶机将精准称重与自动出料系统误差控制在±1g以内,确保口感稳定与"千店一味",提升品牌竞争力与消费体验 [8] - 应用基于慧灵科技具身智能操作系统HITBOT OS,推动门店运营迈入"人机协作"的智能化时代 [8] 前沿机器人技术创新 - 西北工业大学成功研制出一款通体透明、形似水母的仿生机器人,直径120毫米,重量56克,在水中肉眼几乎无法分辨 [12] - 机器人由创新水凝胶电极材料制成,搭载自主研发的静电液压肌肉驱动器,可模拟水母涡环推进姿态,实现高效近乎无声的"静默"运行 [12] - 其整机驱动阵列功耗极低,仅为28.5毫瓦,为长期隐蔽水下智能探测与实时监测作业提供了可能 [12] 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 IDC预测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关键形态,市场占比预计超过30% [16] - 物理AI是赋予自主机器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实现"感知—理解—执行"闭环能力的关键,是人工智能从虚拟智能向具身智能演进的关键桥梁 [16] - 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引领机器人向通用化与自主化的高阶阶段演进 [16]
人形机器人落地“排位赛”打响,难点堵点犹存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4 17:26
行业核心观点 - 2025年具身智能领域已进入排位赛阶段,落地成为行业发展主旋律[1] - 下游应用企业挑选真正有实力的头部玩家难度提升[1] 人形机器人排位赛 - 国内现存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1058家,2024年注册117家,同比增长64.79%[2]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当年已注册205家相关企业,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前9月注册203家,同比增长138.82%[2] - 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多为资金密集型,注册资本千万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过半,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最多,占比30.43%[2][4] - 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比新能源汽车更庞大的产业规模[4] - 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71%[4] - 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4] - 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浙江杭州等多地密集出台专项政策,提出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4] - 当前人形机器人多数产品仍处实验室阶段,技术上存在诸多瓶颈,离大规模稳定低成本商业化应用尚有距离[4] - 部分企业为达成融资或公关目的,采取关联方采购制造虚假收入,导致当前排名仍是黑箱[5] 产业落地挑战 - 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面临大脑通用智能不成熟、跨场景任务泛化能力不足等技术难题[7] - 硬件方面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仍部分依赖进口,量产工艺和可靠性有待提升[7] - 成本方面单机价格动辄几万至十几万元,制约商业化推广[7] - 行业头部企业宇树科技创始人认为人形机器人成为颠覆性产品需要技术突破、工程化成熟和商业化落地,是艰难漫长过程[8] - 智元机器人高管指出全球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在视频演示中样样精通,现实中大多不能稳定干活[8] - 专家指出市场更广阔、落地更快且更有价值的是产业智能化,让各种形态工具载体实现智能化升级[8] 商业化落地关键要素 - 具身智能发展依赖于本体、智能体、数据和学习进化框架四大要素[10] - 行业当前最大瓶颈是商业化落地的规模化和可持续性,因真实场景复杂多变非结构化连续动态[10] - 高质量数据是全球具身智能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高维连续动态的场景数据,真机采集成本极高[12] - 仿真数据难以完全弥合虚拟与现实差距,没有可靠数据的企业很难进入场景[12] - 专家建议企业选择少数应用场景作为试点,与行业龙头建立联合试点或生态伙伴关系,明确机器人能力与工厂实际场景差距[12] - 通过优化核心组件采购、提升设备集成度、降低单位成本来确定机器人合理续航、负载能力、作业精度[12]